“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1999年提出的一项发展战略。
这里的“西部”是指: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西部大开发实施7年来,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4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5%、8.8%、10.0%、11.3%、12%,高于前些年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政府财政收入也逐年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但显而易见,西部大开发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并且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短缺矛盾尖锐;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突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等。
目前,国家正在加紧制定《西部大开发促进法》,从法律上保障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也最大的开发战略,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确保西部地区近4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
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相对落后,贫困人口比例过高
我国西部地区一共包括12个省市区,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人口3.67亿。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全国绝大多数贫困人口都生活在这个地区。
2000年1月16日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后,仅仅只有4年,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就超过了8.5%;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建设西部,在西部地区新开工重点工程50项,投资7300多亿元;中央财政建设资金用于西部地区达3600多亿元,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4000多亿元;西部地区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5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的近百家在西部地区投资或设立了办事机构……
尽管如此,西部地区的发展仍然受到许多瓶颈制约,如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人才流失严重;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特别是2002、2003年以来,外商投资西部地区开始呈现下滑趋势,表明西部地区的政策、政府职能、法制环境、市场体系建设等软环境,以及基础设施、通讯等硬环境,还显得非常薄弱。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沿海地区的七八个省市如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天津等相比,两者之间的经济差异在进一步扩大——后者已经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轨迹,可是前者还是传统模式 1。
马尔萨斯陷阱理论认为:①人口增长会使人均生活水平下降;而人均生活水平下降,又会反过来抑制人口增长。②土地的供应量是基本固定的,人口增长会使得地租上升;而地租上升,又会抑制人口的增长。
近年来,许多经济学家通过重新研究1275~1800年间的英国经济发展史,发现,这两个核心观点在产业革命前的传统经济中确实是成立的。在我国宋代到1978年间,就基本上属于这种传统经济模式——长期在人口、土地、人均低消费的三角关系中徘徊,经济增长潜力不能用于改善人均生活水平——遗憾的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仍然属于这种模式:人们不是活不下去,而是无法持续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这种传统经济模式、走上现代经济模式呢?容易看出,在上述三者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口和土地。在人口数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如果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不是土地,而是其他新的生产函数——资本、劳动、总生产率(全要素生产力),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显而易见,土地一旦不在其中充当主要生产要素,就会使得土地在整个GDP中的贡献比重大大降低;同时,资本回报率大大提高、人均消费水平持续上升。这种局面,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现在已经处处可见。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越是贫穷的地区,代表计划经济的国有企业比重越高、市场经济越是发育不足。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新疆、宁夏、甘肃、贵州、云南,目前国有企业比重仍然高达80%左右,可是在东部的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已经不到20%。
积重难返,西部只是区域概念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西部大开发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炼成的,当然也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堆问题中,中西部地区发展失衡是一块硬骨头。即使当西部地区成为我国走向富裕的最大筹码时,仍然有这样一个核心难题,那就是,到目前为止,政府给西部地区的一系列政策扶持,都还不足以推动这块我国面积最大的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西部地区不只一个问题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国家战略,但决不要把它看成只是“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考虑问题的角度不能单一、方法不能简单化。而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误区比较突出。如果只是笼统地提出西部大开发问题,就很难解决西部地区发展动力不足的难题。
例如,人们总喜欢甚至迷信通过种种优惠政策来扶持地区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也普遍有一种引资饥渴症。如果在这样一种单一思维指导下搞西部大开发,就必定会步入歧途。
西部地区的问题不止一个,笼统地称,西部大开发战略至少可以分为西南、西北两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因为这本来就是两个相对孤立、缺乏密切联系的区域。如果在进行了这样的划分后,再来看待西部大开发,眼光就可能大不一样。
把西部地区分为西南、西北两个区域,并不是简单地搞拆分游戏,实际上它反映了一种战略思路的转向。
这种划分思路,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提出的“8大经济区”的设想相一致。其分析认为,我国“十一五”区域发展的思路脉络,可能会改变以往太粗的东中西部地区划分方法,而以8大经济区取而代之。在这8大经济区内,并没有“西部”一说,却有西南、西北之分 2。
为什么要这样划分呢?因为就全国而言,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十分明显,可是却应当看到,同一个经济圈内的经济发展却非常活跃。即使西部地区整体发展依然缓慢,可是在西部地区的西南、西北两个经济区域内,差别同样非常明显。权威人士预言,西南肯定要比西北地区更早解决“西部问题”。
西北地区难以画成一个圈
在进行了上述分析后,容易看出,要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在西北地区再画一个经济圈,找到它的圆心。各方面应当努力推动、形成两个经济圈,首先一分为二,最终合二为一,这样才能尽快解决西部问题。可是目前这一点并不为人所重视。
从事实来看,虽然这几年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全面提速,可是西北5省的经济现状和全国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一些省份的发展速度虽然在全国平均速度之上,可是其经济总量、效益等指标,把西北地区的多数省份排在了全国末尾。
统计资料表明,西北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在下降:
目前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省区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3.0%,而其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2.1%、人口占全国的7.1%、外资存量不到全国总存量的4%;
西北地区各省区在资源或初级加工产品上的竞争愈演愈烈,产业同质化更加严重、效益更低,大量的轻工产品从东部地区一波又一波的西进浪潮,淹没了西北各省区仅有的一点优势产品,占据了区域内的绝对市场份额;
当各省区都在盘算着谁来领导西北区域经济,西安、兰州都认为自己是西北中心城市的时候,区域内的几个大城市之间目前还无法全部通航、通高速公路,铁路运量也总是难出难进;
陕西的“西洽会”、甘肃的“兰洽会”、新疆的“乌洽会”、青海的“青洽会”,无法拧成一股绳……
道理很简单,如果整个经济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无法实现组合,产业之间无法相互协作,发展西北经济圈就是一句空话 3。
理想的结果是,在短期内形成一个经济圈,至少首先冒出几个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圈。无论如何,如果在西北地区内部能够制造出4个大都市圈,在其辐射效应下,广泛意义上的西北经济圈的梦想或许就不遥远了。
两基攻坚,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经济要振兴,教育是基础。从当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看,人口素质因素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200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中央财政将从当年起,投入100亿元人民币,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就是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的固本措施。
据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介绍,目前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主要集中在高原地区、荒漠区、高寒山区、深山区、石山区,条件特别艰苦,历来是“两基”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国务院要求下决心在2007年前打赢这场攻坚战,当务之急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全面地制定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规划,明确相应的政策措施。
这次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关键,就是将这笔资金用于实施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据介绍,直到2002年为止,西部地区还有尚未实现“两基”的县372个,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8个团场,包括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及中部地区到目前为止尚未实现“两基”的县,兼顾中西部地区已经实现“两基”、但基础仍然薄弱的部分地区,这100亿元资金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财政部各承担50亿元,从2004~2007年分4年安排 4。
切合实际,期望值不能脱离现实
2004年10月19日,重庆市市长王鸿举结束了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访问。这次访问结束后,重庆和香港方面共达成41项协议、33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意向,其中吸引港资数额达6亿美元。仅仅是和记黄埔地产旗下的和达投资有限公司,与重庆南庆区政府签订的重庆南滨路房地产项目协议,总投资就达19亿元人民币 5。
重庆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表明西部大开发的产业链移动已经开始。原来在沿海地区加工的商品,由于成本上升,开始纷纷向西部地区移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重庆不缺水、不缺电,又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省辖市,这样的得天独厚条件,在西部地区无法找到第二个,因此,西部其他地区不能简单克隆。
这种提醒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在此以前,王鸿举就有两个方面的担心:一是大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期望值过高,从而导致不切实际;二是由于一刀切反对重复建设,把正常的建设进程给耽误了 6。
他认为,整个西部大开发不可能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在经过了多少年后的将来某一天,会完全达到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这不符合客观规律。不要说东、西部地区不可能完全抹去差距,就是在西部地区的西南、西北内部,或者两个城市之间,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西部其实只是一个区位概念。
过去就有专家预言说,西北地区要逐步缩小与东南沿海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就必须实行赶超战略,力争在经济发展方面有一个大的突破。假定今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7%左右,那么,西北地区的平均增长速度按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10%的速度发展,即西北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指数,从目前的68.7(全国平均水平为100)提高到75.0,还要至少14~27年;如果要提高到80.0,则至少需要23~47年 7!
更不用说,西北地区在发展,其他地区也没有固步自封呀!
有人说,西部大开发把重点放在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和教育上,不如搞几个大项目。其实,造成西部地区劣势的原因,就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上。西部地区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因地制宜,搞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但前提工作不能不做。
西部大开发进行了六七年,可谓已经热过一阵,现在又渐渐回到寻找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轨道上来。应该说,有这样一个过程是十分正常的。“热起来”是应该的,可是却不能不知道怎样走下去。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由来已久,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急功近利思想指导下,如果企图依靠某种优惠政策来发展西部,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本性、市场规律已经成为主导力量,发展经济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西北地区当前能够做的是,要进一步加强地区内部的联合协作,共同拥有经济振兴应该具备的良好基础条件,实行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办成一个地方想办而单独难以办到的事,从而形成区域经济的整体优势,先易后难,一个一个解决问题。
至于招商引资,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可谓是一个永恒主题,但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讲究门当户对,而不是好大喜功。
对此,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竞争力研究所执行所长施宇箭博士在世界华商投资动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上建议,“不要指望世界500强、50强都到西部地区来安家落户,西部地区的资源、人才、配套设施等各方面条件还不一定够,留不住它。还是要讲究门当户对,根据自身条件,多考虑如何把世界上大量的中小投资者吸引到中西部地区来,让他们在最需要资金和技术的地方投资。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的投资更灵活,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同时效益也不差。” 8
1 平新乔:《和谐社会与经济学》,2005年7月8日新浪财经。据作者2005年5月28日在北京大学的讲演整理。
2 赵民望:《大都市圈欲破西北困局》,2005年1月17日中华工商时报。
3 赵民望:《大都市圈欲破西北困局》,2005年1月17日中华工商时报。
4 温红彦:《投入100亿元启动西部“两基”攻坚计划》,2004年3月8日人民日报。
5 钮键军:《巨额外资欲往重庆,凸显中国产业大转移开始》,2004年10月31日财经时报。
6 童辰、王小妆:《重庆市长王鸿举:西部大开发要小心两大误区》,2004年3月18日中国经济时报。
7 赵民望:《大都市圈欲破西北困局》,2005年1月17日中华工商时报。
8 周之江、徐波:《专家劝西部地区招商引资要讲究“门当户对”》,2004年2月12日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