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1 / 1)

和谐经济 严行方 2928 字 3个月前

中部崛起战略,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部各省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心愿。

但从中部六省的现状看,行政上各自独立,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协调成本较高;区域内耗、低水平性竞争严重;缺乏诸如上海、广州(包括香港)、京津等能够带动区域资源和优势整合的大都市。

中部要实现崛起,当务之急是从以下4方面入手:

目标定位,自力更生政府促进

目前,中央已经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2006年4月15日,国家出台了中部崛起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在“整体要求和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交通流通优势、促进城市群和县域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领导”等9个方面,提出了36条政策措施。该文件只发到中部六省的省军级,规格之高,不同寻常 1。

但中部地区应当明白,国家在援助政策上不会采取过去的那种“普惠制”做法,而会实行有差别的国家援助政策。

中部崛起的目标定位

中部崛起战略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比较概念。从目标定位看,可以分为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

这里的最低标准,就是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要超过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这样,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就会趋于增加,主要经济指标的人均相对水平也会逐步提升。

这里的最高标准,就是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的人均相对水平最终要超过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从长远看,只有达到了最高标准,才能说真正实现了中部崛起。

自力更生政府促进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粮食主产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部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商品粮基地、老工业基地,都曾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而现在国家推出中部崛起战略时,政府应当对中部地区给予政策支持,克服过去那种“忽东忽西”的政策策略。

但应当注意的是,政府对中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并不表明中部地区就可以向国家“等”、“靠”、“要”了。因为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我国西部地区的特征是“落后”,东北地区的特征是“衰退”,这两者都属于典型的区域问题,可是中部地区从整体上看并不属于典型的区域问题。

实施中部崛起,主要是靠中部自身的力量,政府主要起“促进”作用。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的口号,其中的“促进”一词,与“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中所用到的“实施”、“振兴”含义,是有差异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研究员魏后凯认为,今后国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过程中,不会也没有必要再实行大面积、普惠制的援助政策 2。

从某种角度讲,实现中部崛起要更多地依靠中部自身的力量,高度重视培育自我发展的内生机制。

在此基础上,国家应该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在资金、政策和重大项目等方面,对中部地区的粮食主产区、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以及贫困地区和老区发展等给予相应支持,实行有差别的援助政策。

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这种差别援助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农村电网改造、水源工程体系、县乡公路等给予财政扶持,帮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二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加快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积极培育接续产业;

三是支持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振兴,重点是能源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四是加大对中部贫困地区和老区的支持力度,尤其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五是鼓励沿海地区的产业和企业向中西部转移,重点是减免税政策。

与众不同,做出一块特色蛋糕

中部要崛起,归根到底要从渐进式发展向跨越式发展转变,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高新产业、大项目,这是中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力借鉴浙江模式

目前,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尤其是工业基础方面,比改革开放前的浙江要好得多。既然中部崛起并不一定能得到中央的特别政策和资金扶持,那么,特色蛋糕之一,就是要借鉴浙江模式实现快速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贺铿认为 3,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发展模式大体上有以下4种,其中以浙江模式特别值得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总结和学习:

一是广东模式,它主要依靠的是特区政策、侨商资源以及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

二是江苏模式,主要包括苏南发展乡镇企业的模式和苏州工业园区模式。事实证明,苏南乡镇企业模式并不是很成功,苏州工业园区模式则是由特殊政治因素促成的。

三是西部大开发模式,这实际上是中央政府主导下的扶持开发模式。

四是浙江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由市场决定产业和产品结构;从实际出发选择经济增长方式;政府不刻意搞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只是注重引导、规划、规范。

特色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中部崛起要走特色化之路,千万不要以为崛起就是“开工”、“开矿”、上项目、铺摊子。中部地区如果跟在东部后面亦步亦趋,就根本无法崛起。因为真实的情况是,中部的区位不如东部方便,资源没有西部丰富,人均耕地更少。历史原因决定了中部从事工业生产要付出的代价以及商品流通成本,难以产生期望中的经济效益。

要闯出一条特色来,就要有科学、务实的全面考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特色求生存、以优势求发展。

例如,面积仅有33.8万平方公里的芬兰,全球通讯巨人诺基亚的手机终端在全球市场上占30%以上份额;面积仅有8.4万平方公里的弹丸岛国爱尔兰,软件产业跻身世界第三强,走的都是特色之路。

把米袋子变成钱袋子

中部地区都是农业大省,而只要一提到农业大省,很多人马上会想到一个“穷”字。其实,农业大省的农业,本身就是一种传统优势。只要把这种优势发扬光大,米袋子马上就能变成钱袋子。

例如,2006年1月1日起全国彻底取消了农业税,这对农业大省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国家在确保已经实行的支农政策不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减的基础上,中央和地方的惠农政策也是对中部粮仓的最大扶持。

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中部六省不仅要多种粮,更要多种优质粮。

例如在湖南省,2004年该省利用科研优势,大力开发优质稻米,优质稻面积达2700万亩,总产量108亿公斤,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增收25亿多元,有效带动了粮食产业的升级、升值。

早在唐代,就有“三秦之人待此而饱,三军之众待此而强”之说。时至今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依然是天下粮仓,担负着国家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任。通过农业增产增收,这是中部六省的最大优势,也是最大特色,其他地区想学也学不来。

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开始大批进军国际市场。只要在数量、规模、质量上都上一个台阶,就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米袋子马上就可以变成钱袋子。

其他方面动动脑筋,也会大幅度提高收入。例如在江西省井冈山市,大南瓜闻名全国。一只大南瓜最多能卖5元钱;可是只要加工成南瓜粉、南瓜糖,做成保健品,马上就可以卖到10元钱;如果做成旅游纪念品,打上“井冈山留念”的字样,价格就变成了20元。

产业集群,中部崛起的希望所在

中部崛起仅仅依靠少数几个大企业不行,而要组成产业集群。

中部崛起要靠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具有以下3大特征:一是内部有比较密切的配套合作、竞争合作关系;二是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网、产业链;三是空间的集聚性,能够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产业集群的配套合作,虽然不是一种固定合作关系,可是由于是依靠市场调节来合理配置资源的,所以规模可以搞得很大、成本搞得很低、很有市场竞争力。

例如在浙江省温州市,同样一个防火打火机,欧洲、美国的成本价是10~15美元,可是在产业集群的温州,才只有1美元。欧洲人打国际贸易官司总是打不赢,为什么?因为温州生产的打火机没有搞低价倾销,确实是物美价廉。

在河南省濮阳市城郊,一家台湾人投资的灯饰公司里,每天生产的圣诞节日灯泡数量达5000万只,3000台自动机器一刻不停地制作钨丝灯珠、灯泡玻璃壳、真空安装和调试。

依靠当地充足的天然气、廉价的电力、中原油田废弃的土地,当地像这种生产玻璃制品的企业迅速聚集,短短几年产业集群内企业销售收入达39.9亿元。玻璃制品已经产生了2个全国第一和1个世界第一。其中,玻璃拉管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1%,高硼硅玻管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6%,圣诞灯泡占全球市场的54%。

可以肯定地说,河南省最有活力的企业就在该省143个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中 4。

产业集群容易出名牌

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和高效益,是普通产品的成百上千倍,而产业集群最容易出名牌产品。

2006年1月5日,河南省召开了全省产业集群工作会议。会上透露,截止2004年末,该省有加工制造业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143个。产业集群内聚集着6.27万家企业,2004年全省产业集群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49.4亿元,占全省区域生产总值的31.2%。2004年河南省产业集群内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51.3亿元,产业集群内从业人员达250.6万人。

参加会议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顾强博士认为,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他说:“我曾对中国的500个著名商标和1012个名牌产品的地理分布同中国的产业集群的分布进行了对比,发现中国的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同产业集群在分布上是高度一致的。”

他说,福建省晋江市虽然是一个县级市,可是却有中国著名商标11个、中国名牌产品23个、国家行业协会基地11个。中国鞋名牌产品共有9个,除了李宁牌在北京,其余的都在晋江一个不到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5。

产业集群容易走向外向型经济

产业集群的一个惊人魅力,就在于它的外向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是区域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尤其是它作为产业和区域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供应链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有14家企业名列世界500强,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是国有垄断企业,它们的产品很少出现在美国市场上。换个角度看,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产品90%都是产业集群生产出来的。

与此同时,外资企业来投资时,不但要看你的地价多么便宜、税收多么优惠,还要看有没有产业集群,因为这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地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载体。

他山之石,积极借鉴国外经验

中部是一个区域概念。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国,基本上都有“中部”(或称“内地”),他们又是怎样采取中部发展战略的呢?

有人认为,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后,似乎并没有多少实质性措施,究其原因,关键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

对此,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秦尊文研究员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中部崛起研讨会上认为,国外的一些经验可以为我所用 6,这主要是:

改善交通条件,发挥区位优势

中部崛起的关键之一是交通。东部地区的资金、产业要向西部转移,必须经过中部;西部大开发中的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出海的铁路、联通东部的公路,也必须经过中部。中部实乃国脉所系。因此,中部崛起要很好地利用武汉、郑州等特大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全国经济和区域经济中的组织作用。

发展现代制造业,打造产业高地

从美国、俄罗斯中部地区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出,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把工业搞上去,才能促进中部崛起。如果满足于农业大省,甚至把原有基础较好的工业丢掉了,就会得不偿失。就中部地区而言,这些现代制造业主要是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解决三农问题

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势必也是三农问题最集中的地区。中部要崛起,就必须尽快解决三农问题,这是一条绕不过去的路径。

美国和我国相似,工农业生产结合得非常紧密,这既是中部六省的主要特征,也是中部崛起的关键;不同的是,美国、澳大利亚都是发达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我国则不然。但我们可做的是将计就计——利用农业大省的特殊地位,注重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此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建立健全城镇体系,培育中部龙头城市

上面已经提到,中部崛起还缺乏公认的龙头城市。中部塌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中部地区缺少龙头城市的带动。

俄罗斯“小中部”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地区崛起的关键在于城市的崛起;而城市的崛起,关键是要加快城镇化步伐,确立中部核心城市。目前最可行的办法是,中部六省要以武汉为核心,其他五省省会城市为支点,带动其周围城市化进程,形成有机的中部城镇体系。

建设金融中心,壮大经济核心

从现实来看,中部六省目前还缺少覆盖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在这方面德国的经验是,在中部建立国家级金融中心。

从历史上看,武汉历来就是长江流域和内地的金融中心。改革开放28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唯一超大型城市,已经具备构建新的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

制定优惠财税政策,形成资金洼地

巴西、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的实践表明,区域优惠政策主要应该向不发达地区倾斜,而不是相反。

在我国,过去的优惠政策主要是面向沿海和经济特区,可以说中部六省是在极不公平的竞争条件下展开竞争的。在当今中部崛起发展战略下,应当及时加以扭转。优惠政策的核心,就是制定优惠政策,有意识地培育增长极,引导外商向中部投资。中部地区一旦形成资金洼地,就能大大增强经济增长能力。

1 汪生科:《国务院批准设立中部崛起协调机构,定位尚不清晰》,2006年6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

2 魏后凯:《促进中部崛起的科学基础与国家援助政策》,2006年1月5日中国经济时报。

3 王晓红:《中部崛起需要走跨越式发展之路》,2005年9月9日中国经济时报。

4 郑斌:《中部崛起须靠产业集群》,2006年1月16日郑州晚报。

5 郑斌:《中部崛起须靠产业集群》,2006年1月16日郑州晚报。

6 艾启平、刘中兴:《专家称中国实施“中部崛起”应借鉴美俄德等国经验》,2005年11月6日中国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