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先生的两个大局构想出发,我国先后实施了“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又提出“振兴东北发展战略”,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此一来,终于发现中部内陆省份成了政策边缘化地区。
中部地区在“四面夹击”下,正在呈现出“塌陷” 2之势。于是,如何避免“中部塌陷”、实现“中部崛起”便成为热门话题。
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大致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经济凹地,梯度效应导致塌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先生认为,继“五个统筹”以后,中央针对“中部塌陷”现象进行宏观调控,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表明了中央试图尽快解决这个焦点问题的决心。
他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以前曾经提出过类似“中部塌陷”的预警。统计数据表明,预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部塌陷的事实
从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看,从1980年到2003年是逐年下降的。以人均GDP为例,中部地区的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1980年是88%,1990年为83%,到2003年却只有75%。而在GDP总量上,中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更是在20多年间增加了6倍。与此同时,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却从50.2%增加到了58.9%。
从梯度经济发展规律看,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一般应把握这样3个“1.5”规律:一个经济板块和另一个经济板块之间,如果经济总量在1∶1.5之内、人均GDP在1∶1.5之内、每平方公里产生GDP的能力在1∶1.5之内,这种梯度发展就属于正常的。如果超出1∶1.5,甚至达到1∶2、1∶3,就表明这个梯度过大了。而目前的现实是,中部和东部地区相比,这个比例已经超过1∶3.0 3。
从投资增长速度看,西部原本落后的投资增长速度,在西部大开发以后已经高于中部。1998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比中部高16.8个百分点;2001年1~7月,西部投资增长20.1%,又比中部高2.5个百分点,中部成为全国投资的“锅底”。
从居民收入看,2002年中部地区在全国31个省、区、直辖市城镇居民收入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比西部低18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10位的省、区、直辖市中,东部8个,西部2个,而中部1个也没有。
中部塌陷的原因
中部塌陷既然已经成为事实,可其原因在哪里呢?一般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政策缺陷
所谓政策缺陷,是指改革开放28年来我国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得中部成为“政策边缘化地区”,压抑了中部发展。
具体地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80年代末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90年代中期重点建设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90年代末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上述所有政策似乎都与中部有关,又似乎无关,从而让中部地区的诸多大中城市与发展机遇擦肩而过,成为政策边缘化城市。
二是缺少大都市圈的带动
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巨大,原因在于中部缺少大都市圈(或称中心城市经济带)的带动,从而导致各地区发展无法均衡。中部地区缺少大都市圈的原因主要是:
①中部地区本身难以形成大都市圈
中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这种分工定位,必然使得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缓慢。不仅缺乏大都市,而且还缺乏构成大都市圈必需的中小城市群落,无法形成健康的城市生态群。
②中部地区的内部资源在分化
最近几年来,随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形成,湖南、安徽、江西等地频频抛出橄榄枝,主动表示要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闹“不团结”。
在这种外部**下,中部地区更难形成联接整个地区的产业链,难以带动和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单靠中西部地区的个别优秀大企业单打独斗,又怎么能和东部地区依托大都市圈的整体竞争力抗衡呢?
而反观东部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都市圈快速发展,中心城市的强大辐射作用为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高速引擎,创造了整合全区域资源、快速提高竞争力的平台,成为“中国制造”的主力及技术和制度创新中心,极大地提高了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
东西夹攻,中部存在六大软肋
中部六省共同发出“中部要崛起”的呐喊,其前提是中部地区存在以下6大软肋 4,不崛起不行了——不挺起腰干,中国的巨龙就难以腾飞:
一是产业结构演进有点“偏”
我国产业结构目前仍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结构层次。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制约着经济健康发展。
在过去,当全国进入工业主导型发展阶段时,中部地区仍然保持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重农”型产业结构,没能及时实施加快工业化发展战略,失去了一次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上台阶的好时机。
而现在,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虽然已经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了,可是优势仍然不明显。例如,2004年中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国低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虽然比全国高2.6个百分点,可是其中以传统的流通、服务业为主,服务于现代工业的金融、通讯、信息产业相当薄弱。
二是经济体制有点“僵”
在企业所有制结构方面,中部六省的国有企业比重过大。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4个百分点。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实现总产值5763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87万元。这表明,中部地区的国有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在中部六省的股份制企业中,经济效益高和发展速度快的企业较少,突出表现在上市企业数量偏少。2005年6月10日,中部六省在沪深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交易的上市公司共215家,占全国15.9%。平均每个省36家,比全国各省平均水平少8家。
三是资金投入和产业规模有点“小”
2004年,中部六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2629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8%,与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相比,低了5.4个百分点。
2003年,中部六省的国有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户均产品销售收入5743万元、工业增加值1938万元,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8.7%和90.6%。传统工业品的产量虽然占有一定优势,可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偏少。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有点“弱”
首先是科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03年,中部六省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60亿元,仅占全国的14.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84亿元,仅占全国经费支出的12%。两项指标都远低于生产总值占全国22.5%的比重。
其次是科技产出较低。2003年,中部六省平均每个省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分别为4134件、2172件,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1%、45%。
最后是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以江西省为例,2003年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6.4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57.5%,低于全国68.7%的平均水平。
五是工业产品结构有点“同”
工业普查资料表明,中部六省的纺织、塑料、化纤产品、建材产品等一般加工业,产品重复非常严重、产品结构不合理矛盾十分突出,从而导致产品集中度低、生产集约化程度难以提高、经济效益不佳、竞争能力弱。
六是对外开放程度有点“低”
中部六省的对外开放程度相对滞后,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区域外生产要素流入方面,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例如,中部六省的外资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无论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重都较低。2003年,中部六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349亿美元,仅占全国的3%。外贸依存度更是只有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0.8个百分点,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8!
中部板块,体现国家整体实力
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它的崛起,将从根本上体现我国整体实力和未来竞争力。
中部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
一是商品粮基地
中部六省是我国商品粮基地,对全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没有河南、安徽、湖南、湖北等粮食大省为全国提供食物,国家会有很大压力。例如仅仅一个河南省,每年的粮食产量就占全国的1/10。
二是劳动力基地
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安徽都是人口大省,每年有大量劳动力输出到东部和其他地区,是上述地区劳动力的重要来源,这一点不容低估。
三是区位优势
中部有非常优良的区位优势。纵向的京广线、京九线,横向的陇海铁路、长江水道,是我国连接南部和北部、东部和西部的重要枢纽。几乎每一个省会都是比较重要的交通枢纽。
四是原材料能源基地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能源基地,尤其是煤的供应。
五是经济腹地
中部地区是我国经济腹地的构成者。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大的经济腹地的支持,东部地区的发展竞争力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例如,中部六省的总面积大约是全国10%,人口总量却将近30%,相对来说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地方。全国GDP的22%、原煤产量的50%、有色金属矿产的55%、商品粮的35%、劳动力输入总量的40%以上都产生在这个地区,可见它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了。
六是生态屏障
中部地区处于大江大河的中游地段,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如果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出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东部地区。所以,中西部地区是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屏障。
群龙无首,个个想争龙头老大
中部崛起,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必须尽快建立一个类似于东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因为说到底,地区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增长极的较量。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的成功可以看出,每个区域都需要有一个中心,形成一个凝聚力,把资金吸引过来。
可现在的问题是,目前中部六省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竞争,而是各自营造自己的城市联合体,南昌、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太原6个省会城市个个奋勇争先,正处于群龙无首状态 6,这对中部崛起反而不利。
2004年末,国内某知名媒体曾经向国内外100多名企业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向他们询问未来“谁能成为中部经济崛起的支点?”其结果从高到低排列是:湖北(30%)、河南(24%)、江西(16%)、湖南(13%)、安徽(9%)、山西(8%)。从中不难看出,湖北、河南被寄予较高期望值,这与实际情形比较吻合。
武汉志在必得
武汉市对自己成为中部地区中心拥有很大自信。事实上,对于中部崛起,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将眼光投向武汉。因为武汉城市圈人口最多、占地最广、对中部地区经济影响最大。
早在2000年,中国科学院课题组的一项研究就得出结论: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正在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后中国第4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2002年初,联合国发表各国城市发展前景报告,武汉在“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中排名第6。
但显而易见,这并不意味着武汉已经抢尽先机。正如香港之于珠三角、上海之于长三角,这些中心城市都是毋庸置疑的领袖,可是武汉之于中部,目前并没有这种天生的领袖之势。
这就意味着,武汉要在中部崛起中当龙头,就必须在全球化发展中体现自己的唯一性,凸显自己个性化的竞争力,树立独特魅力。
郑州奋勇争先
2005年初,《郑州晚报》在将中部六省省会城市进行一番比较之后,认为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做龙头的可能性更大。它所说的中原城市群,集中了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个市,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提出这个观点的理由是,河南省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6年名列全国第5,位居中西部地区之首;在面积不足全国1.8%的土地上,养活了1亿左右的人。在这一点上,山西、河北目前都无法与其争锋。
2005年“两会”期间,中部城市中心之争开始升级。北京一家媒体委托友邦调查公司做了一项关于中部六省省会究竟谁是中部崛起中心城市的调查,结果表明,39.2%认为是郑州,33.8%认为是武汉。
其他省份也不甘落后
江西省利用国内外一些大型制造业企业看好南昌,明确提出要顺应产业大转移的趋势,迅速把南昌打造成中国现代制造业基地,尽快做大做强汽车、医药和食品、电子信息和家电、纺织服装、新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高调提出要领跑中部六省的口号。
山西省依托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郑重其事地提出要称雄中部地区。统计表明,2004年山西省GDP历史性地跨上3000亿元台阶,财政总收入525亿元,增幅全国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对外贸易突破50亿美元大关,进出口增速居中部六省第一位。
湖南省提出要在中部崛起的竞争大势中,着力于突出比较优势、找准定位,以梯度崛起带动全面崛起,立足实际省情拓展发展战略空间,着力打造沿海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科教基地和休闲旅游大省。
安徽省提出要建立合肥—芜湖都市带,使之成为安徽经济腾飞的增长极,通过调整结构,力求在中部崛起中率先突破。
上述龙头之争,表面上看是各城市之间较量实力,期望国家在出台中部城市群规划政策时,能够给予自己更多倾斜;同时,也能借营造区域老大的舆论氛围,吸纳区域内更多资源。但从实质上看,恰好反映了中部六省长期各自为政、自谋发展,相互间缺乏协调和互补,彼此之间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竞争。
1 曾斌求:《从中部崛起谈湖南产业发展定位》,2005年7月9日湖南统计信息网。
2 这里的塌陷,是指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
3 以湖南省和广东省为例。1980年,这两个省之间的GDP总量大约是1∶1.2,广东1.2、湖南1,现在这个比例已经达到1∶2.5。1980年,两者之间的人均GDP之比大约是1∶1.2,而现在这个比例也已经达到1∶3以上。
4 吴华国:《“中部崛起”的“软肋”》,2006年1月7日经济参考报。
5 《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会否平均用力》,2005年4月1日人民网。
6 《经济大腕把脉“中部崛起”》,2005年11月6日荆楚网—楚天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