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够反映本国财富创造能力的是国民生产总值(GNP)而不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我国过于注重采用GDP进行核算,这就错误地导致了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过低的错觉。
中国人有一种浓郁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情结,过分强调把它当作考核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而其实呢,它并不一定能充当这样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我国。在国外,它也并没有被看得这么重。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能不能用来表示国民财富的实际增长,国际上并没有定论。
首先看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
一般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高速增长,其实这要看与谁比。平心而论,这个速度不是高了而是低了。过分夸大这一数据,反而会助长国际社会的人民币升值预期。
从纵向对比看,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也有7%。由于当时的农业经济比例高,所以如果剔除农业这一块、单独计算工业经济增长率的话,年平均增长率应该在10%以上。而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也不过只有9.8%,并不能算高。并且这还是用人民币计算的,如果剔除这段时间内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的因素而按美元计算,我国改革开放后30年内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比这数据要低得多,超过10%的年份很少,有也只是昙花一现。
从横向对比看,“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我国台湾、我国香港)在高速经济增长时期的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以上,并且在10%以上的年份非常多。此外,日本从1955年到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期间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也高达10.1%,大大超过现在的我国[注释1]。
其次看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中的泡沫。
这种泡沫一方面夸大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数字,另一方面又加重了人民币汇率过低的错觉。例如,2007年末世界银行(WB)公布的《国际比较计划》(ICP)中,就通过采用“严格的价格统计方式”来计算我国经济实力,自我检讨它过去把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高估了40%,并据此下调了我国的购买力水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高估呢?原来,它过去用来计算我国购买力的依据是1986年中美两国的商品价格[注释2]。不用说,按照20多年前的商品价格来进行计算,这样的误差会有多大了。
按照过去的核算方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总量为8.8万亿美元,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15%。而现在采用新的统计方法,我国的经济总量下降了40%,为5.3万亿美元,只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0%[注释3]。
多少年来,国际社会以我国被高估了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观察视角,虽然并没有对我国国内经济生活产生太多直接影响,可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对人民币预期升值幅度的高估;而人民币汇率低估的错觉,又直接刺激大量外国资金涌入我国,加剧了我国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也许有人会问,国外高估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难道我国的经济学家们就一直没有发现吗?这个问题问得好。
这里有两种解释:一是确实忽略了,二是故意视而不见。而后一种因素更危险。因为相比而言,如果说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高估,还只是产生了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错觉,那么我国国内的这种认知偏差和“默认”,则意味着好大喜功、自我膨胀,对我国经济的误导更大。
总体来看,一个国家的国力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这个国家中的所有产出(即GDP);二是这个国家要素所有权意义上的产出(即GNP)。显而易见,真正有意义的指标是GNP,它更能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生产要素的财富创造能力、更接近于这个国家全体国民福利的实际增长。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引进的外国资金特别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中有接近40%是外资企业创造的。换句话说,这些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所创造的产值和利润,虽然被你统计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但实际上并不属于我国;再加上外资企业的税收多被减免,所以这些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数据并不会给我国国力和国民福利提供任何有实质意义的好处。
那么国外在GDP和GNP两个指标中主要采用哪个指标呢?根据世界银行(WB)规定,基本上是采用GDP而不是GNP。
现在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吸引的外资数量很少,所以GDP和GNP这两个数据比较接近,在这种情况下用GDP来衡量一国国力问题并不大。可是到了我国,我国的国情是吸引外资数量过多,如果用GDP而不是GNP来衡量财富创造能力,就必然会因为这两个指标相差很大(差不多要相差1倍)而产生严重误导,给人以人民币汇率过低的错觉。
对啦,这个比例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GDP)中大约要占40%。如果剔除这个来自外资企业创造的GDP部分而换算成GNP,则与上述世界银行(WB)对我国GDP调整时去掉40%后的数据基本一致。
从国内外的数据对比看,我国国内的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翻了三四番;而国际上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只增长了1倍多。尤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此期间我国的GNP总量在世界总量中所占比重仍然徘徊不前,和以前差不多[注释4]。
除此以外,如果用更能真实反映人民币汇率的另一个指标——购买力平价(PPP)来计算,则能看到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是9%,与前面世界银行(WB)调整后的核算结果10%非常接近(美国的比重是23%,日本的比重是7%)。当然,如果要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话这个数额就差远了,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9.8%[注释5]。
国内生产总值的购买力平价(PPP)指数,是不同国家、不同货币价格之间的比价,所以更接近于真实汇率。它的计算方法是,通过价格调查搜集对比国家150多类、2000多种代表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资料,利用支出法计算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然后把国内生产总值按照150多类划分的支出构成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得到这一数据。
按照世界银行(WB)的这一报告,过去欧美国家一直以购买力平价(PPP)为依据认定我国的实际汇率被严重低估了,而从目前的购买力水平看,人民币均衡汇率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注释6],所以下调了人民币升值预期。
事实上,我国国内过去也对过高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颇有微词,甚至是猛烈抨击,但都收效甚微。而这次来自权威部门的世界银行(WB)重新调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和购买力平价(PPP)指标,有望对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减轻我国在各个国际组织中分担的会费比重[注释7]、抑制我国经济泡沫有很大帮助。
当然,更重要的是,被调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购买力平价(PPP)数据更接近于事实。
[注释1]翰啸:《中国的GDP泡沫》,2010年5月4日光明网。
[注释2]在GDP核算中,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毫无疑问,这种交换价值应该体现为“现在”的价格;如果用20多年前的价格来进行核算参照系,其误差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注释3]丛亚平:《重估GDP得耶失耶》,2008年1月14日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2期。
[注释4]仲大军:《高增长、小GNP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中国还要为制度和体制付出多大代价》,2008年10月21日仲大军博客(zdj.caogen.com)。
[注释5]丛亚平:《重估GDP得耶失耶》,2008年1月14日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2期。
[注释6]汪时锋:《世行报告国际比较计划:从前将中国GDP值高估近40%》,2007年12月19日第一财经日报。
[注释7]在许多国际组织中,核定各国所承担的责任是参照PPP恒定的国力水平为依据的。世界银行下调中国的PPP数据后,会使得中国所需负担的会费与实际能力更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