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是要参考一篮子货币,迫使所有涉外部门在财务决策时都必然要考虑汇率浮动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不确定性,从而最大限度地锁定汇率风险。
与固定汇率相比,人民币弹性汇率更能催生金融衍生产品,从而需要所有涉外部门通过金融衍生产品来消解、抵御、锁定汇率风险。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短短一个月内就能明显看出这一点了。习惯了在人民币固定汇率条件下做生意的我国外贸企业,这时候不得不静下心来考虑汇率浮动的风险;而要规避人民币汇率浮动风险,就必然要用到各种金融衍生工具。
举个实例来说,我国某企业是专门负责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2005年初在孟加拉国建设的核电站取得了项目资质,可是随后在前往孟加拉国进行投标之时才发现汇率风险太大,所以犹豫不决——首先是孟加拉国的货币单位“达卡”在过去10年中贬值了20%;其次是人民币汇率刚刚进行微调,并且开始有管理的浮动,而这个项目要3年后才能完成,如果没有适当的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投资风险太大了[注释1]。
其实不仅这家公司如此,当人民币放弃钉住单一美元后,所有涉外部门在财务决策中都需要考虑人民币汇率浮动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不确定性,从而最大限度地锁定风险。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国内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还处于很低层面。从具体数据看,我国2005年人民币远期市场总成交额只占贸易总额的2%不到。相比之下,2004年全球柜台金融衍生产品的成交总额已经达到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9.7倍。
例如,我国国内银行的远期结售汇更多的还是具备实盘交易性质,换句话说,就是你手中必须有了等值外币才能结售汇,而这对于你要对未来的外币现金流动规避汇率风险,作用就十分有限。因为你“现在”手里还没有外币,还不能这样做,可谓鞭长莫及。
再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预期将来手里会有一笔美元收入,由于这时候美元收入还没有到你手中,所以这时候你就没法直接操作远期售汇来规避汇率变动风险,而在国外是可以这样做的,这就是它们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远期外汇期货和期权。
如果有了远期外汇期货这种工具,你就可以在外汇期货市场上卖出预期将来会到手的这笔美元,只需要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行。或者你也可以利用远期外汇期权这种工具,在外汇期权市场上卖出预期将来会到手的这笔美元的“权利”。你只需要交纳一定比例的期权费,就可以届时通过约定价格卖出这笔美元,也可以不卖(选择不执行期权)。
为什么人民币还不能采用远期外汇期货和期权工具呢?主要原因就是人民币还没有成为全球可自由兑换货币,所以现在还不能这样做。
那么,人民币汇率会不会自由浮动、人民币会不会马上成为全球可自由兑换货币呢?短期内肯定办不到。
2005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参加加拿大召开的中央银行行长圆桌会议上,详细介绍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的时机、内容选择以及改革对我国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可能产生的影响。
他说,早在200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就确定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总体目标,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准备。由于全球经济不平衡、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国际资本流动性强,我国经济体制还无法承受急剧的非秩序化调整,所以必须强调宏观管理。换句话说就是,我国还不具备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的条件[注释2]。
从实际中看,人民币汇率改革采取渐进式方式而不是一步到位,还有一点考虑,那就是要打消国际热钱对人民币升值的投机压力。
关于这一点,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说得一针见血。他说,有人认为人民币的汇率低估了20%~30%,如果果然是这样,那么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对我国经济终究是有利的。可是相关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最多只有低估2%~3%,最多不会超过5%。
这就是说,在人民币汇率低估2%~3%的情况下如果一下子要升值15%~20%,就必然会吸引国际热钱进入我国。而这些热钱进入我国后,由于我国的资本账户尚未开放,这样,投机人民币就必须通过代理人以隐蔽的方式来进行,为此需要支付每年5%的高额手续费。与此同时,还要放弃购买美国国债每年大约5%的稳定收益。这样,就使得投机人民币汇率的成本大约每年在10%左右。
而现在人民币汇率实行长期的、小幅度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每年升值幅度最多不超过2%或者也可以贬值,就会有效遏制这些国际热钱进入我国,让这些投机者因为赚不到钱而自讨没趣地走开[注释3]。
有鉴于此,中国人民银行早就认识到了在推进人民币汇率过程中金融衍生产品对于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的重要性。
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推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的短短几天内,就多次表示要加强金融衍生产品建设;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要采取渐进式改革之路,通过“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来防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道理很简单,因为人民币汇率改革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不仅仅是改变了制度,还涉及到人们的思维如何转变、思想和行动是否跟得上等一系列问题。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如果可以有许多种金融衍生产品供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是好事,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任何金融工具都有它的特点和成本,运用不当同样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成本和巨大的风险。
最触目惊心的例子是,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因为金融衍生产品链过长、过于复杂导致的。
[注释1]李圆:《汇率风险影响企业,央行急寻金融衍生避险工具》,2005年8月15日经济参考报。下同。
[注释2]程勇:《周小川释疑汇改:中国不具备汇率自由浮动条件》,2005年9月12日上海证券报。
[注释3]顾钱江、王卫平:《林毅夫:人民币汇改成功的关键在于打消投机压力》,2005年8月24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