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存在着通过汇率调整来维护国内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稳定的内在要求和目标。这种变动虽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它的长远目标是越来越有弹性。
人民币是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发行的,1949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天津首次公布人民币汇率。从此以后到现在,人民币汇率经过了多次变动,具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注释1]: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
1.第一阶段(1950~1952)
这个时期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的含金量,所以人民币与西方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并不是按照两国货币之间的黄金平价来折算的,而是用物价对比法为基础进行计算。也就是说,它的依据是物价水平。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民党留下来的一副烂摊子导致物价飞涨,仅仅从1949年1月18日到1950年3月13日的13个月中,上海市场批发价格指数就上涨了21.43倍,同期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共调整了49次,从1:80(旧币)贬值到1:42000(旧币),据此套算出人民币兑其他货币的汇率。1950年3月到1952年末,物价从上涨转向下跌,以及因为抗美援朝遭遇美国及其盟国一系列的物质封锁禁运,这时候政府需要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推动本国进口,所以把汇率调高到了1:26170(旧币)。
2.第二阶段(1953~1972)
这个时期由于国内物价稳定,对外贸易也从私人手里转为国营公司统一经营,并且主要产品全都纳入国家计划,所以人民币汇率非常稳定。
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这是建国后第一次进行的币制改革,1万元旧人民币兑换1元新人民币,从此直到1971年12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直是1:2.4618。1971年12月18日美元兑换黄金的官方价格全部贬值7.89%,人民币汇率则相应调整为1:2.2673。
平心而论,由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很小,所以人民币汇率的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3.第三阶段(1973~1978)
这个时期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石油危机导致全球物价上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所以我国也开始频繁调整人民币汇率,并且也参考西方国家货币汇率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办法,以避免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
其调整依据主要是,以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比重较大的货币品种进行加权平均。1980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1973年的1:2.46逐步升值到1:1.50,反过来可以说,美元兑人民币贬值了39.2%。而人民币兑另一种主要货币英镑的汇率则从1973年的1:5.91逐步升值到1:3.44,换句话说,英镑兑人民币贬值了41.6%[注释2]。仅仅1978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就调整了61次,总的趋势是人民币不断升值,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1972年的1:2.24逐步升值到1977年的1:1.755[注释3]。
二、改革开放后的人民币汇率
1.第一阶段(1979~1984)
这个时期伴随着国营外贸管理体制从独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并且出口亏损的现状,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率制度,或称汇率双轨制——通过官方人民币汇率牌价用于非贸易外汇结算、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两种汇率,兼顾人民币汇率在贸易和非贸易两方面的作用。
在此期间,人民币官方汇率从1981年7月的1:1.50逐步贬值到1984年7月的1:2.30,贬值了53.3%。与此同时,人民币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则根据当时的出口换汇成本,采用1:2.80的固定汇率[注释4]。
2.第二阶段(1985~1990)
这个时期伴随着人民币双重汇率制度,外贸企业出现严重的政策性亏损,导致财政补贴负担加重,所以我国从1985年1月1日取消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回到单一汇率制上来,人民币汇率统一为1:2.80。不过,这时候在官方人民币汇率以外依然是有“黑市”汇率的。
与此同时,为了在国内通货膨胀加剧的背景下让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币放弃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做法改为浮动,之后不断贬值,1990年11月17日的人民币汇率是1:5.2221。
3.第三阶段(1991~1993)
这个时期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机制,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大幅度调整官方汇率。在这两年间,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对外贸易现状、参照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几十次地调低人民币汇率,但仍然赶不上水涨船高的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
4.第四阶段(1994~2005)
这个时期人民币汇率开始并轨,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直保持在1:8.30左右。在此期间的2001年11月17日,我国承诺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注释5]。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前一天的官方汇率1:5.80、调剂市场汇率1:8.70统一合并为1:8.70,同时取消外汇收支指令性计划、外汇留成和上缴,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流通。
三、新世纪的人民币汇率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事宜公告,主要内容包括:
1.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注释6]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再钉住单一美元。
2.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天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兑人民币的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兑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3.2005 年7月21日19时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格即刻升值2%,调整为1:8.11,并把它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以据此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4.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格仍然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兑人民币的交易价格在人民银行公布的对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3%的幅度内浮动[注释7]。
5.中国人民银行将适时调整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照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来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
[注释1]董登新:《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安排的演变历程与现状分析》,2005年7月23日价值中国网。
[注释2]朱孟楠:《人民币汇率破冰,我国汇率机制选择更加灵活》,2005年8月19日国际金融报。
[注释3]容易看出,这个汇率比现在的人民币汇率要高得多,但当时好像也并“没有”发生任何不妥。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外贸进出口对象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更重要的是进出口收支平衡、没有外汇储备,所以汇率的作用被抹杀了。
[注释4]朱孟楠:《人民币汇率破冰,我国汇率机制选择更加灵活》,2005年8月19日国际金融报。
[注释5]提醒一下,从此以后人民币汇率如果选择钉住某种货币或者采取一篮子货币联系汇率制度,就不但是违背承诺的,而且还是一种后退。
[注释6]请注意,这里的用词是“参考”而不是“钉住”,实际上意味着中央银行有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的较大灵活性,这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在维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和维持美元稳定两个目标中的偏好。例如:在美元兑其他货币升值时人民币本该贬值的,但考虑到外汇市场存在着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压力,所以中央银行可能会听任人民币在“市场供求”作用下升值,而不像过去那样钉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下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使其贬值。
[注释7]容易看出,这里实际上就意味着有一个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逐渐上浮的机制。例如美元兑其他货币贬值、人民币兑美元上升超过0.3%,下一个工作日的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中间价就会上升0.3%。但这种人民币升值并不是必然的,或者说,只有当美元兑其他货币持续贬值时才意味着人民币兑美元在短时间内的明显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