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开玩笑说,人民币汇率政策之所以被称为“政”策而不是“经”策,就是因为它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的确如此,人民币汇率不可能脱离政治因素而独立存在。
人民币汇率问题不可能脱离政治,我国政府对此心知肚明。众所周知,我国政府在公开场合强调的都是不希望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实际上这只是我国政府说话的一种策略,那就是避其锋芒。
但显而易见,人民币汇率政治化问题既然存在,那就是怎么回避也回避不了的。人民币升值从短期来看会减少我国的外汇占款、减轻通货膨胀压力,但从中长期看,必然会严重打击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并且还会挑逗国际逐利资本进入我国,造成国内资产价格高涨和经济秩序混乱,从而起到西方国家防范中国崛起、遏制中国发展的效果。
例如,根据美国相关法律规定,美国财政部必须每半年向美国国会递交一份关于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的情况报告。按照原计划,2010年上半年度的报告应该在4月15日发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这个时间点的原因。因为在此之前美国国会已经有130位议员联合呼吁政府对我国施压,要求逼迫人民币升值,并且争执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
但等到这个时间来临时,大家却并没有发现美国宣布我国为“汇率操纵国”。这固然与我国政府的强烈抵制和反对有关,但也与美国政府的政治意图和精心策划分不开。
2010年4月1日,我国外交部宣布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出席4月12日至13日由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主持的核安全峰会。这实际上等于是在向美国暗示:美国财政部要么推迟原定于4月15日发布的半年度汇率政策报告,要么干脆就直接宣布我国没有操纵人民币汇率。两种选择何去何从,你们美国自己看着办吧!否则,如果在中国国家主席访美期间,你们还宣布我国是人民币“汇率操纵国”的话,未免也太那个了;或者等到胡锦涛主席回国后你们马上宣布这一决定,恐怕也说不过去。
果不其然,2010年4月3日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F.Geithner)就宣布,美国政府将推迟向国会提交有关汇率政策的报告。不用说,想必它们美国内部也进行了紧急磋商,最终选择了美国能够掌握更多主动权的第一种方案。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美国暂时放下了我国是否操纵人民币汇率这个当时最棘手的问题,这能为美国政府同时也为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赢得三个月时间的“太平”。
这实在是一着“妙棋”。关于这一点,一贯倾向于美国民主党立场的《纽约时报》提前一天就泄露了政府的这项重要决定,而一贯右倾的《华尔街日报》也在当天发表文章作出了相同的猜测。
而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在第二天发表声明说,美国政府这样做,将可以利用未来三个月的时间与有关各方进行一系列非常高端的会谈来深入探讨人民币汇率问题,在这其中包括4月份举行的20国集团(G20)财政部长会议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5月份举行的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6月份召开的20国集团(G20)峰会等等。
请特别注意蒂莫西·盖特纳所说的这句话:这些会谈是当前促进美国利益的最佳路径,美国政府否认在汇率问题上向中国作屈服[注释1]。
实际上,美国政府也确实没有向我国“屈服”。2010年6月10日蒂莫西·盖特纳再次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严厉指责人民币政策,认为“人民币汇率问题对经济造成的扭曲已越过边境线,这将成为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的巨大障碍。”他向美国参议院承诺,会继续向我国施加压力,要求我国进行根本性的汇率改革[注释2]。
回想一下,在本届美国政府(贝拉克·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已经发表的两份同类报告中,美国财政部可都是宣布没有发现有贸易伙伴操纵货币汇率以获取不公平贸易优势的,而现在为什么美国要激动地嚷嚷着把我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呢?接下来,又为什么旋即宣布要推迟作出这项决定呢?说到底,其实都是从它本身的政治利益出发来考虑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这一点毋庸置疑。
与美国习惯于从政治角度来考虑人民币汇率问题相应的是,我国也不否认会完全不考虑政治因素来调整人民币政策。
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人民币汇率不该政治化只是一句来自经济学教科书的规劝,既没有道德效力,也没有法律效力,更不可能得到所有人认同。各国政府官员虽然在各种场合几乎都要强调这一点,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姿态而已。因为他们心里最清楚:汇率问题涉及到国家核心利益,不可能完全非政治化。
2010年上半年,国家商务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进行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测试表明,如果人民币汇率在短期内升值3%,大多数企业将面临巨大亏损;如果升值5%,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注释3]。
有鉴于此,如果美国一意孤行地要把我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势必会引发两国贸易大战,造成两败俱伤,而这是两国都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既然如此,美国又为什么要一再逼迫人民币升值呢?
究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虽然有多家银行已经陆续对外资开放,可是总体来看整个金融业还是一块等待开垦的处女地;相比而言,金融业恰恰在美国是最强势的行业。
这样一分析就一清二楚了:我国和美国在金融业开放方面的竞争就好比是鸡蛋碰石头,其最终结果可想而知;而现在美国就是希望你能用鸡蛋和它的石头碰,生怕你把鸡蛋放在家里不拿出来。
由此联想到,很久以来美国政府官员一直在向我国呼吁开放金融市场,向我国推销美国历史最悠久、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金融服务),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有鉴于此,为了保护民族企业、保证人民币金融安全,我国非常有必要慢慢地开放金融业,避免这种拿“鸡蛋”与“石头”的竞争。
[注释1]陈季冰:《人民币汇率争端不可能“非政治化”》,2010年4月6日上海商报。
[注释2]毕帆:《美国财长盖特纳再促人民币汇率改革》,2010年6月11日财新网。
[注释3]子房先生:《人民币汇率之争的背后:美国金融大鳄蠢蠢欲动》,2010年4月21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