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政策是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我国从紧货币政策的框架下,人民币汇率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实现汇率向均衡水平调整的同时,有效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
从我国这些年来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趋势看,主要原因在于得益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得到了改善、生产力得到了释放,另外就是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加强的缘故,主要不是人民币汇率问题造成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民币升值趋势虽然很难逆转这种结构性变化带来的贸易顺差,但人民币升值有助于遏制贸易顺差增长的势头、从源头上缓解流动性的被动释放却是事实。
所以,我国这些年来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仅仅是加大调控力度的事,同样也涉及到扩大调控广度的事。也就是说,要统筹兼顾内外贸易平衡,把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作为一个重要着力点来抓。
道理很简单,汇率政策本来就是一种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理应在从紧货币政策的框架下发挥更大作用[注释1]。
顺便提一句,前面所提到的计算公式“实际汇率的升值=名义汇率的调整+通货膨胀的内外差异”有一种解读,那就是实际汇率的调整可以通过名义汇率和通货膨胀两个途径来实现,而这两个途径之间具有一种替代关系,即人民币名义汇率的上升能够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在国际市场能源、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有助于降低进口原材料的人民币价格、缓解输入性通货膨胀。
众所周知,人民币汇率和利率之间具有联动关系。在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速度要求有相应提高。当通货膨胀超过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时,也就意味着这时候的人民币加息就存在着空间了;而这种加息,就必然会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
从这一点上看,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就应该具有大国风范,不宜把汇率框得太死。一下子让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做不到,但也不必就因此过于强调稳定汇率,而应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弹性空间。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要首先能稳定住国内物价。换句话说,政府应当把稳定物价看得比稳定人民币汇率更重要。如果过于强调人民币汇率稳定,那么被动地“输入”国外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就可能是难免的[注释2]。
那么,人民币汇率又怎么用来作为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工具呢?在这方面,过去日本的日元汇率变动策略可供参考。
20世纪70年代,由于日本超越了英国、德国[注释3]、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日本和欧美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开始增加,尤其是日本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这种情形非常类似于目前我国的现状。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欧美等国家的强大压力和干预下,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从此以后日元就开始大幅度升值[注释4]。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注释5]解体后,日元开始从过去22年间一直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走向浮动汇率,以360日元兑换1美元为基点,截止到2010年3月日元汇率已经上升到94日元兑换1美元(最高点出现在1995年4月,80日元兑换1美元),累计升值74%。期间,双边波动也比较明显,最高的三个时期其波动幅度分别达到24.6%、72.3%、24.5%。
在此期间,日元采取的策略主要是[注释6]:
1.稳定汇率,引导经济健康发展
从这几十年的时间跨度看,日元汇率相对稳定的时期和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高度吻合;而日元汇率大幅度波动的时期,则正是日本经济大幅度波动直至走向衰退的时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日元大幅度波动,实际上是对日元汇率长期贬值所进行的修正,可以说是日元价值的正常回归。所以容易看到,在此期间日本经济虽然没有高速增长,但是年平均4%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注释7]增长率仍然高于同期欧美国家平均水平。而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汇率剧烈波动,则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1992年到1999年间的年平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只有1.1%,可谓惨不忍睹。
2.美元本位制体系容易引起汇率被动波动,所以要减少美国的牵制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典型的美元本位制特征,各国汇率变动的主要决策权基本上掌握在美国手里。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天美国经济发生困难,有可能会引起全球经济秩序混乱,从而需要全球各国都不得不伸出手来协助美国。当年的日元汇率大幅度波动,基本上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发生的。
有鉴于此,我国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变动也可能会受这种因素制约,所以我国要提前做好防范,即通过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话语权,来减少被美国的牵制。
3.日元升值并没有明显改善日美经常项目[注释8]的不平衡状况
从历史上看,日元汇率的调整大多是为了解决日美贸易不平衡问题而引起的,但事与愿违的是,日元升值最终并没有能明显改善日美贸易的不平衡状况。
例如在1980年至1994年间,日元兑美元升值了50.7%,但同期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有增无减,从320亿美元扩大到了1862亿美元。
这一点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两国贸易不平衡状态的根源并不完全是汇率问题,所以企图通过日元升值达到这一目的无疑是缘木求鱼。
4.日元升值恐惧症对日本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每当日元汇率波动尤其是几次大幅度升值时,都对日本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是严重后果。尤其是1972年日本为了消除日元升值可能对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改造日本列岛”,还直接导致了1973年至1974年爆发的经济危机。
5.日元长期升值后的突然贬值,对日本经济造成了冲击
从道理上讲,日元贬值是会促进经济增长的,但事实证明并非一定就是这样。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元大幅度贬值后,长期以来赌日元升值的国际资本开始大量从日本逃离,直接引发股市下跌,就严重冲击了日本经济。
需要指出的是,汇率是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却也谈不上是什么“灵丹妙药”。换句话说,按照经济学原理,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能够获得顺差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资源、劳动力价格、产业分工、汇率、高新技术进口受到限制等等都是,汇率只是其中之一。
提出这一点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认为不要把中美经济失衡的所有压力都放在人民币汇率上、人民币难承其重的原因所在。
[注释1]丁志杰:《从紧货币政策下汇率应发挥更大作用》,2008年1月22日上海证券报。
[注释2]薛兆丰:《稳住了汇率,引入了通胀》,2003年10月18日互联网周刊。
[注释3]现在的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被分裂为两个国家,分别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前苏联殖民地)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美国殖民地),长期相互对峙。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分裂45年之久的德国终于又实现了统一。1990年7月1日起,统一使用西德马克为流通货币。为简便起见,本书一律称在此期间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德国”。
[注释4]李建军:《从日元汇率变动看人民币汇率策略选择》,2010年4月15日上海证券报。
[注释5]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开会商讨战后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的一系列协定统称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据这次会议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后来成立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性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或“世界贸易组织”)。
[注释6]李建军:《从日元汇率变动看人民币汇率策略选择》,2010年4月15日上海证券报。
[注释7]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这是目前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最重要的通用指标之一,但它也有许多缺陷,尤其是GDP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注释8]经常项目是指一个国家和外国进行经济交易时经常发生的项目。它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最主要项目,包括对外贸易收支、非贸易往来、无偿转让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