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niiname”,首先在“尝”这一汉字被采用之前或者之后在俗家人之间,人们究竟用怎样的日语词去表示这个祭祀呢?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更加明确。《万叶集》中有名的例子正是所谓的“东歌”,然而其中只有“请将我遣往nifunami”,而并没有“niiname”。《日本书纪》的《神代卷》同样在使用“新尝”这一文字的同时,将“天照大神当新尝时”训读为“hanahekikosimesu时”,而将“新宫”训读为“niwanaenomiya”。《古事记传》卷八中,列举并记录了《日本书纪》全篇出现的“尔波那比”“尔波能阿比”“尔波那闭”“尔波比”“尔比闭”等字的读法,同时认为只有“尔比那闭”是正确的,其他都是错误的。这样下结论似乎有专断之嫌。当然,《日本书纪》中的“振假名”[3]并非一次形成,而是经过历代教师们的口传逐渐积累并保存下来的。然而正是数量繁多的不一致性具有特殊的意味,不久之后,“shinjau”这一音读也受到官方的承认,这或许也是语言的本意早已消失,家家户户的传承变得各不相同的结果吧。也就是说本居氏将其统一于“niiname”一词的做法毫无价值,反而为后世的研究者们留下了重新发现的喜悦吧。
《释日本纪》卷七中引用的私记中,有“尔波奈比为尝也,也称尔波。如今追加奈比一词乃师说是也”的说法。也就是说,“奈比”是“会”之意,因此“尔波奈比”的意思是“新尝之会”。这一说法不知何时出自何人之口,总之作“会”之意解释的这一谬误,正与本居氏的说法相同。然而连前段的“niwa”被解释为“尝”这种说法也不屑一顾的话,就显得有失公平了。文字上将之写作“新尝”虽说是很久以前的习惯,却没必要将其看作只是为了表达新的含义而采用的词语。现在《古事记》也好《常陆风土记》也罢,都采用“尝”字来表示我们所说的“niiname”,而“尝”最初的意思则是“尝试食用新的谷物”。本居宣长认为,如果“nii”只是像其汉字所表示的那样,是单纯的形容词的词根的话,那么在其后加上“no”变为“niinoae”,再将其中间的发音合并变为“niinahe”,最后变成“niiname”。然而我认为,这一说法终将会令人感到不安吧。不知是否是《日本书纪》进行了最初的尝试,但采用了“新”一字所带来的结果影响巨大。例如,正如“namu(nameru)”这一动词对应的文字是“舐”,原本这一词指的是“用舌头舔舐”,就因为后来像“尝百草而知医药”所说的那样,表示“试吃”这一意思的汉语也被赋予了同样的训读音,后世的神农像均呈现出口中含草的姿态。《左传》以及其他书籍的训点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日本书纪》的神武天皇纪里,“天皇尝其严瓮之粮”的“尝”字被注上了“nametamaite”的训读发音。也就是说,同一个发音表示不同的动词,而且这两个动词非常容易混淆。所以我们无法做出“新尝”就是“niinoae”的这一牵强附会的推理,而且“新尝”的“新”字也不必解释为形容之词。如果只是古人也时常遗忘、误解的话,那么没有特意去证明的任何必要。然而如果像《释日本纪》中引用的私记中的这一说法,即“nii”“niwa”“niu”另有别的含义的话,仅仅将其解释为形容词,则我们永远也无法接近真相。因此我们必须辩论并说服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