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1 / 1)

海上之路 柳田国男 619 字 2个月前

语言无疑是松散且无力的资料。然而由于“宝贝”的传播与保存在无意识中进行,因而或许能够偶然追溯到其在过去的变迁轨迹。例如,现在被概括为“takarabihi”的那个出产小巧而美丽的贝壳的地方,在整个冲绳南北诸岛通常被称为“shibi”。虽有值得注意的两三个例外情况,但大体上“shibi”或者“shipi”的叫法较为广泛,在喜界岛则被称为“subi”,而也有人将较大的那一种贝类称为“yunasubi”。“yunasubi”的“yuna”大概是指大海,应该与《新撰字镜》中的“蜬”“海豆比(umitsubi)”一词相对照。

在《倭名抄》中,“都比(tubi)”下的汉字是“甲蠃子”或者“海蠃”,由于它被解释为螺类的总称,因此有人将其与田螺的“tsubu”或者是蝾螺的“tsubo烧”联系起来。若与上述南方诸岛的“shibi”“subi”加以对照来看,则这个解释或许有误。“tsu”与“su”音共通有很多实例,例如本土将“唇”称为“tsuba”,而南部岛屿则称之为“shiba”或者“suba”,前述的“薏苡”的“tsushidama”,诸位既说“susudama”也说“shishidama”,因此并不足以为怪。如今或许很多人已经忘却,然而这里的“tsubi”或者“subi”实际上是相当可笑的戏称。

或许京都的上流阶层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人们之所以开始相信“宝贝”拥有禁咒巫术的力量,一定另有一般性的心理活动发挥作用。尤其是将其作为安产的守护神而抱以敬畏之心的时候,恐怕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那种贝类的罕见外形了。“燕之子安贝”一词在日本产生的时间较早,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曾经有过小鸟衔着贝壳从遥远的“常世国”飞来这一传说。然而那只贝壳呈现出怎样的形状,却没有详细交代。《竹取物语》中的那一段描写却稍稍含有一些下流的谐谑的目的[3],由于“子安”一词并不含有其他内容,因此可以看出,与今日相同的联想与俗信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存在。根据畔田翠山的《古名录》[4],无论是“soso贝”还是“beibei贝”,在室町时代的医书中就已经开始被使用,因而至今坊间依然流传着更加不堪入耳的别名也是可以想见的。然而,这些名称似乎都属于忘却贝壳给予人类帮助的力量、而只是被其珍奇的形状所吸引的人们的联想,而更早以前的朴素的人们则为这一自然界的不可思议感到震惊,并试图承认其背后隐藏的灵力的场景,如果与他们的记忆之间哪怕存在极其微弱的关联,则人们为它们命名时的态度恐怕也会完全不同吧。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人们既不轻易将其挂在嘴边,也不会将其作为玩乐的工具。其痕迹在“shibi”“subi”“tsubi”等词语中依然有所留存。我之所以将其看作一种“二次加工”,且认为必定另有一个最初的名称,其理由就在这里。在南方诸岛,最初将这美丽的“宝贝”用绳子穿起挂在颈部的,是那些虔诚庄重的宗教女性。因此可以说,它并没有仅仅作为安产的守护神或对子女平安降生有特殊效果的存在而接受人们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