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一国民俗学”所关注的问题,然而像冲绳诸岛那样的颈部装饰品的风俗由来已久,在对宗教的关注逐渐增多的社会中,他们为什么会刻意回避那样唾手可得且产量丰富又如此光彩照人、变化多端的“宝贝”,且将它们置于日常使用的对象之外呢?这一点必须进行说明。有人认为或许是因为“物以稀为贵”,产量过于丰富因此不被珍惜。然而岛民们选择将更加随处可见的草木果实穿成珠串又如何解释?正如古代的谚语“织者无着,耕者无食”所说的那样,对于分散居住于各个岛屿的贫穷弱小的人们来说,因为是自己爱不释手的珍贵“宝贝”,因此长久以来他们认为将其用作颈部装饰有些大材小用吧。如今回顾起来,虽然可以说同属于上代的物品,在当时人们还未铸造金银,甚至连山间闪耀光辉的石头都还未被挖掘的时代,在随处可见、唾手可得的物件中,没有比“宝贝”更加耀眼、更加艳丽的了。换言之,强大的中原王者用尽一切方法从遥远的海之尽头为追寻“宝贝”而来,或者将其作为无形的武器来征服广阔的地域,这也已经是三千多年前的往事了。这一财宝的第一原产地在世界上究竟存在多少,我们无法得知,但至少中国的“东夷”[2],正是冲绳诸岛永久留存着(作为第一原产地)最为清晰的痕迹之地。其运送不仅限于江淮之间,直到其供给变得愈加丰富之后,虽然人们终于意识到它的价值并不高昂,却依然保持大量输出的,也正是这个海上的小小王国。久高岛的“minagurukanai”也在伊波普猷先生的论文中得到详细的说明。如此获取的“宝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用来达到官方的目的,因此其原本的用途逐渐被人忘却。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无论谁都不能断言在颈部装饰珠子的风俗在这个岛上开始流行是在获得那些色彩斑斓的珍贵宝石之后,如果这个风俗当时并未出现,那么世人广泛了解到“宝贝”的珍贵与美丽恐怕也要晚很多吧。这正是我相信这种贝类一定还有其他的古老名称,且无论如何都想去探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