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了最近问世的喜舍场先生的《八重山历史》一书,我自己也再次在心里描绘了这个岛上的“nirasuku”、远古时代的海上净土,以及我等生命之故乡过去的姿态。之所以“seji”一词在此处很少被使用,大概是因为它很久以前已被认定为属于国王,在岛上并无其他人能够受用。在岛上,有被称为“在番”的监督官,他们在一定的期间内从首里被派遣到各地,在监督官以下,还有众多超出必要数量的岛屿出身的大小官员,然而他们依赖出身与资历,满足于规定的俸禄和待遇,每天都过着慵懒闲散的生活。他们没有任何途径事先知晓岛屿以外的状况,因而不如说他们试图将这种不安消散在吟诗作赋、觥筹交错之中。在岛屿特有的生活传统中,与每年从大海彼岸的遥远乐土将祝福传送而来的古代神灵的约定实际上都悉数交于下层的劳苦人民去履行,执权者莫说指导,甚至丝毫不予分担。这一点,仅与日本近代社会有些许相似,与冲绳本岛的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
与之相对,虽然这里并没有发生可以让人有所意识的教法改革,并呈现出一种散乱的姿态,然而,固有信仰的古老形态,却不须强词夺理就能够窥见一斑。该岛与宫古岛一样,从未出现过一位强有力的统治者,因此,收集“seji”并献给国王这种新形式的祈祷仪式并未举行,每年从海的彼岸到访的神灵们的恩惠,仅仅是面向每个岛屿的一小部分群体,也就是种植水稻的人们。在古见的近世闻书中,有这样几句:
狰狞之神,身披草木枝叶,头冠以稻穗,现身之时即为丰年,反之即为凶年,此世之人,皆称之为“世持神”且崇拜之。
《八重山旧记账》雍正五年(1727),以《南岛闻书》为据
我认为这就是古代原有的姿态。“yo”这一日语假名,被处理为汉字的“世”之后,逐渐被解释为“很长一段时间”的意思,然而,它原本与表示竹子的节与节之间部分的“yo”是同一词,尤其是在水稻种植期的日本,得到了广泛、长久的流传。例如《续猿蓑》[11]的连句中的短句里,有以下几句:
骑马而来,盛装之人,可知“奥”[12]地有罕见丰收之季。
这里的“世”指的也是种植水稻,如今在年长的人中,这个词经常被使用。
只是,只在水稻的生长期将其称为“yo”的理由至今不明。根据南端八重山古见的例子,我们大概可以知道,那里有这样一种信仰:由于这种谷物格外重要,可以根据它的收成情况来揣测神的意志,并可以据此占卜此后一年间人们的幸福程度。自古以来在日本的农村,大米是非常重要的粮食,虽然不知当时是否有“主食”这一说法,但是“常食”却是不符合事实的。在除了大米之外并无其他粮食的地方,近世以来,除了填海造田之外别无他法。在这样的地方,都市得到发展,工商业变得繁荣,虽然也形成了所谓的谷米经济,但是,这只是一种交易方式上的新阶段,尚有一部分坚持古风的家庭时至今日仍坚持只在神灵之日、佛祖之日、节日、祭祀以及庆祝活动等一些特殊的日子才会烹煮白米饭。最近的增产技术的进步和自由对外贸易的开展,只是历尽艰辛将这种新的形式变为可能,然而现实中仍有许多家庭并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