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上述问题更加成为当务之急的,是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如果“mimiraku”或者是“miraku”是彼世与此世的分界之岛,那么它们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最终成为现在单纯的“根之国”的形态的呢?在我看来,是在上代的末期,比如策划向山城京迁都之时,与之相伴的一些政治改革的推进及反复的过程中,即使是在国家中心的语言上,也有与之相对应的巨大变化发生,而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变迁,当时还有一些更加有力的选择项,但单凭此并不能追溯其主流的发展过程,然而根据各个地方的语言现象,现在我们至少能够看出一些痕迹。
其中一个看法是,古代的重要词语中难以探寻其词源的那一部分,与分布于全国各个角落的古代地名之间,有某种被隐藏的形成过程的类似以及并行阶段。在日本,有很多难以理解的晦涩的古代地名,很久以前,神保小虎[7]博士就曾强烈主张过,这些地方若与北方阿伊奴族居住地的那种从单方面命名的动机相对照,其命名理由就显得更加难以理解。然而迄今为止,一直流行着一种奇怪的做法,就是只要拥有一丝有关阿伊奴语的知识,就立刻想要以此来推断我国地名的由来。然而一般的地名是从父辈到子孙流传,年轻人则是从老年人那里自然听来并记忆下来使用的,所以阿伊奴人只将这些地名教授于他们就挥手而去,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令人信服的故事。这也是由于这种每天都频繁使用的语言中有许多像古语一样晦涩难懂的部分,并且其存在若隐若现,因而人们并不知道相隔甚远的两个地方有用法一致的情况。肥前的值贺之岛的美美良久海角正是其中一个例子,而在《倭名抄》之前的诸国的郡、乡名中也有许多与其结构相似的词语。首先,在东国,有上野的“邑乐”、常陆的“茨城”;在西边,则有近江的古代都名“信乐”之地;在大和地方则有“葛城的山岭”等郡名。山城的“相乐郡”之后被称为“sagaraka”,但是从汉字来看的话,前后两种称呼应该是同一发音。如果耐心寻找的话,还能够找出更多的例子,尤其是在文书中长久没有出现的且看起来历史悠久的地名中。在九州有很多词尾带有“raki”或者是“roki”的地名,这与至今仍然困扰训诂学者的重要的上代语言,例如“sumerogi”“kamurogi”“himorogi”等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也绝非偶然,对此,我们现在仍然可以期待日后更多的惊喜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