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弥勒御船(1 / 1)

海上之路 柳田国男 1051 字 2个月前

据说如今仅箱根山西面的远州岛田的大祭祀中还会出现“鹿岛踊”,我也仅是听说,详细情况还未知晓。但我想这只是因为我至今关注的问题还远远不够,在东西交通往来如此频繁的情况下,大井川大概不可能是其中一侧的终点。如若如此,那么“鹿岛踊”的分布究竟到达了怎样的范围呢?虽然名字已经消失但感觉依然存留,“手势歌”语言的各个细节依然保存着古老的姿态,这样的例子今后也将逐渐被收集起来。而我兀自抱有兴趣的是,所谓的“弥勒船”的章句中,至少有两处明显改动。各个地域的想象当然也参与其中,然而从根本上看,宣扬鹿岛的神德这一共通点并未消失,这一点除了单纯地厘清传播的路径之外,还成为了窥探使其得以被吸纳的过去的神社信仰本质的线索之一。因此,为了将来的更为广泛的比较,我们现在有必要事先对其进行更为细致的探讨。

在各地的“鹿岛踊歌”中,武州小河内的“踊歌”存在一些混乱,它与完全相异的“kokiriko踊”相联系,其含义已经无法被理解。大岛元村吉谷神社正月十六日的“踊歌”与如今流传的新的“事触”的语言相近,成为了一种相当具有游戏意味的“踊歌”。虽然很难想象“事触”能够传播至岛屿之上,但或许另有其他的海上传播方法,又或者存在适合将其吸纳进来的特殊信仰的根基?似乎还有许多我们未曾可知的理由,从眼前面对的伊豆东海岸各地,到相州足柄下郡的各个港口,在祭祀活动中伴随“弥勒歌”跳舞的例子还有很多,且歌词都近乎一致地比大岛的歌词更具古风。

在热海来宫的七月十六日的例祭上,自古以来举行的“鹿岛踊”的记录中,有相当细致的报告记载于《民俗艺术》[12]三之八中。或许因为附近的几个村落也以此为标准,歌词之间非常近似,在“俚谣集”中出现的以下安房郡的歌词也是大同小异。

弥勒之舞,予神慰藉,恩德广赞。弥勒之舟,行至热海(之港)。此乃真乎?伊势春日,列舟尾首,鹿岛居中,中乃鹿岛。

除此之外还存在各种歌谣,然而既然被称为“鹿岛踊”,则此曲应是原曲。这句“热海之港”在足柄下郡则被改换为“真鹤港云云”,在安房则按照原来的“在鹿岛之港”原封不动,也就是说,仅仅将《鹿岛志》中出现的“现世即是万劫不复之末世”这开头的一句改换为“此乃真乎”这一带有想象意味的句子,而大致保留了以前的结构。这样的歌谣在太平洋沿岸广阔的区域里,直到最近都仍在流传。

依据推理我们大致可以弄清将伊势与春日大神召唤而来的某种东国风的“三社信仰”的形成年代,然而它究竟是否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改世之神”从遥远的海上到访这片国土这一传说的起源呢?这一点却不能那么简单地做出判断。而我们更应该首先思考的是“弥勒之船”,也就是说,这一为了在某天将世人难以逃离的苦恼与哀愁尽数去除而“下生”[13]的佛祖,最终乘船渡水到达此方岸边这一想象是否最初就存在呢?或许因为是被茫茫大海包围的岛国,所以只能做此解释,又或者是另有其他原本就与其相近的传说潜藏在“常人”的心底深处并被他们接受,最终他们将这一信仰如此这般地孕育出来。幸运的是,目前依然存在少许思考这一问题所能依据的资料。尽管在过去有那么一个时期,鹿岛的传教活动比现如今更加繁盛,然而人类的脚步所能涉及的范围毕竟有限。在那些荒无人烟的南部岛屿上,至今仍然每年都要举办的“弥勒踊”与东国同名的祭祀活动之间有几处类似,且难以探寻它与鹿岛之间有何因缘,这一点意味深长。这无疑是我们所期望的“wazaogi”,然而那一令人怀念的幻影的种子究竟在哪里。此外,“miroku”这一名称究竟起源于哪里。我想将八重山诸岛的节日祭祀歌曲与仪式,与宫古岛的“世积绫船”的古老传说进行比较,并再次思考有关“nirai”这一海上净土的种种问题。

[1] 《利根川图志》,江户时代末期由赤松宗旦编著的利根川中、下游流域的地方志。序言中称完成于1855年。

[2] 《鹿岛志》,共有上中下三卷,平时邻撰写,成书于1833年。

[3] 《海西漫录》,江户后期的随笔,由同时代的国学家鹤峰戊申(1788—1859)编写。

[4] 神灵的名字。

[5] 《乡土民谣舞踊辞典》,由日本舞蹈研究家、民俗学者小寺融吉编写,出版于1941年,由富山房出版。

[6] 在阴阳道中,将干支为辛酉的年份称为“革命”,将甲子之年称为“革令”。一般认为在这一年变乱较多,因而经常在这一年更改年号。

[7] 近世以来,每年正月初三,鹿岛神宫的神官们会自称受神托付,巡游全国各地并向当地的人们宣告当年的吉凶。

[8] 桥川正(1894—1931),日本大正、昭和时期的历史学家、佛教史学家。

[9] 江户时代的讨饭和尚,徘徊于市中心并口念“阿呆陀罗经”等,以向人们乞讨米、钱,或者替人参拜、祈祷、修行等来维持生计。

[10] 与“愿人坊主”相似,是站在门口卖艺并乞讨的人。

[11] 指在路边使自己神灵附体,并传达神灵的旨意。

[12] 民俗艺术之会于1927年创办的杂志。

[13] 佛教用语,指前往极乐世界往生的人中,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而下生是三种人中的最下位,即上品下生、中品下生、下品下生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