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岛志》以下的书籍中收集的一篇弥勒谣篇幅稍长却语调平缓,从中可以窥见中古之风。为了后文的比较,在此将全文引用。
弥勒之船,行至末世。伊势春日,列舟尾首。鹿岛居中,中乃鹿岛。息栖[4]之锤,化为金殿。后有神灵,名为清净。前有神泉,“男瓶”“女瓶”。香取神社,四十有余。数众名闻,深撼深撼。遂欲往拜,献金三合。如若无金,撒米三合。日立鹿岛,鹿岛神灵。谨祈谨祈,万事如意。
这完全是老妪式的平淡幽默,然而我们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它并不像盂兰盆舞那样充满哀伤的情绪。对于“献金三合”这一玩笑式的夸张,“撒米三合”却并非只是空想,或许原本就是伴随着舞蹈的动作,同时进行某种仪式的。在将这里与利根川分隔开来的并不遥远的印旛沼周边的村庄中,在春秋的祭祀之日,人们吟唱“鹿岛歌”,一边跳舞一边行走。从小寺君的《乡土民谣舞踊辞典》[5]中可以看出,这样的风俗直到最近都有,现在尚能收集到许多例子。然而在印旛郡本埜村的荒野上,在十月十五日雷公神社的祭祀之日,当年的一对新郎新娘会盛装前往神社和寺庙,并绕行庄屋的宅邸,吟唱分别传给新郎新娘的“sasage歌”。大致从歌词中可以推测出,所谓的“sasage”指的是戴在头顶的东西。虽然记忆可能有少许误差,但是暂且先列举出男方的歌词:
弥勒之舟(原文为“舳舮”二字),行至鹿岛。伊势春日,列舟尾首。鹿岛居中,中乃鹿岛。正月时节,男子取水。女子饮之。然吐其水,得子持金,九中之二,置于屋下,余七建仓。
……
天竺云间,十三之姬,撒米尘世,弥勒弥勒,撒米于我。
女方的歌词是:
产灵之神,位居天上。赐米村庄,驱除七难。风调雨顺,感且涕零。五谷丰登,喜且**。弥勒弥勒,悄立身后。
从歌词中可以看出,过去,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将水稻的成熟丰收解释为弥勒出世的第一个前兆,此时,在祭祀场撒下大米,表达人们对弥勒出世的欢迎和喜悦。只是由于这里是距离大海非常遥远的农村,因此这里的“舳舮”一词已是误传,可以看出“弥勒之船”似乎已经被人们忘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