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 天孙氏之说起源(1 / 1)

海上之路 柳田国男 849 字 2个月前

或许已经有人意识到,在冲绳的史学中,将初期的王族称为“天孙氏”是始于《中山世鉴》以及同一作者的其他著作的。这比岛津氏进入冲绳又晚了四十多年。在这期间,官方的信仰也发生了若干变化,一方面有关前代日本的知识有所发展,另一方面眼下也有政治上的必要性,总之推算出天孙氏二十五代共17802年这个数字,是超越了单纯的古传祖述的一种大胆的判断。《世谱》以下的后代史书不仅积极继承这一成果,本国学者率先一致认为应当将其向外部传播,紧接着,清朝的册封使人也争先恐后地对其进行认可并开展传播活动,因此,这一知识“羽翼渐丰”,最终成为了一个不可动摇的公认说法。著名的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53]问世时,恰逢在琉球国举行雍正九年(1731)的朝堂会议,因此受到了极大重视,其文本一直保存到今天。若事实真如这个传说那样,那么为何在王族的国家寺庙中,是舜天王的牌位被供奉在中尊的位置,而不是比其早上二十五世的天孙氏呢?这个问题颇令当权者苦恼,最终,面对之前的江户幕府的疑问,其答复是源为朝之子舜天王才是最初的大王,因此并不需要更改。带着这种出于个人感情的论调,这一决定代代相传,另一方面天孙氏的称号继续被频繁使用。今天看来,这正是一种为追踪信仰变化的足迹提供线索的十分难得且珍贵的史料。

“amamikyu”和“sinerikyu”分别是一男一女的名字,在这个国家尚未有人居住的时候,有三位从天而降的孩子诞生了。关于这一事件,袋中的《神道记》中已经有所叙述,这比《中山世鉴》还要早上约五十年。《omoro》中有名的“由过去开始”一篇至少比《神道记》年代还要久远,但是却没有充分地汲取其含义,只是依据此后出现的若干散文笔记来推测其或许在讲述同一件事情。也就是说,关于它的解释说明是随后才出现的。我们必须承认,《omoro》并不能算作所谓的叙事诗。无论是听者还是歌者,若要从那些试图对共同熟知的某些事情表达深刻的感慨与赞叹的字里行间窥探那些自然而然在心灵深处所感知的意识,即使并未抱有某个特定的目标,当世间种种情态发生变化,理解也会发生偏差,有时反而会离真相越来越远。对于从事古典文献注释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容易陷入的陷阱,而我们必须小心预防并探讨对策。

如诗歌语言一般凝练的文字中,经常会使用对句,这或许又是东方文艺的一大特色,而其中数《omoro》最为典型。一些被认为十分重要的事,一定会被稍稍改变说法重复两遍。例如,本来太阳只有一个,却一定要为了称赞它而摆出两个名字。虽然南北部都已有很多实例证明“niruya”“kanaya”并非一天一地的不同世界,然而当阴阳二极说开始流行,人们又开始不假思索地将它们解释为并存的天神与海神,在其他岛屿则被看作山神海神二柱,甚至连祭祀的时间都分别不同。这显然是人们忘记了《omoro》一贯的特点并且并未参照固有信仰的证据。除此之外,还有与“obotsu”相对的“kakura”,与“amamiya”相对的“shineriya”,或许后者都只是前者的一种别称,而听过袋中高僧教诲的人们,则或许会认真地将“amamikyu”“shinerikyu”看作一男一女两人,之后更是将其中一方的名字用“阿摩美姑”的汉字来表示,于是,为所谓的“天孙降临说”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然而就目前来看,之所以迄今为止人们广泛认可的“amamiya”“amamikyu”的概念未被颠覆,是因为强大的力量在民间信仰的深层不断流淌着。正如东恩纳氏提醒我们的那样,《中山世鉴》以下的冲绳史书中写道,难得从天而降的男女二神,并未直接成为岛民的祖先,而是重新回到天上并向天帝之子祈求一同前往人间,于是,就增加了三支新的人种。之所以需要添加这一情节,是因为“amami”是海洋,而渡海而来的人们则是“amamikyu”,在那个时候,这一事实在凡俗世间作为常识人尽皆知。另一方面,古代最早的《omoro》中之所以会有“amamiyasujiyanasuna”这一有些令人费解的字句,就是因为想要将其根源回归天上这一愿望在这时已经开始萌芽了。然而,这个愿望由于确实有些不切实际,最终并未圆满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