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腓力遇刺与亚历山大登基
科林斯会议后,腓力返回马其顿,举行了他一生中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婚礼。但他的主要精力在出征亚洲上,马其顿先头部队约1万人在帕尔麦尼翁统帅下已到达亚洲。在国内,他忙于稳固后方,打算把自己的女儿正式嫁给摩罗西亚人国王亚历山大。可就在他女儿的婚礼上,一个对他不满的卫兵拔出匕首,将其刺死。腓力遇刺后,安提帕特立刻将太子亚历山大推到军队前面,拥立他为国王。但腓力的遇刺在希腊引起了巨大的震**:底比斯人准备暴动,伊吕利亚、色雷斯、色萨利等纷纷驱逐马其顿军队,起而暴动;雅典虽未公开起义,但通过法令,给刺杀腓力者以荣誉。马其顿人见他们的新国王仅20岁,不免忧心忡忡,帕尔麦尼翁在亚洲停止了推进,腓力建立的希腊同盟似乎已土崩瓦解。
亚历山大继位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王位,立刻开始了血腥的大屠杀。亚历山大公开的敌人阿塔罗斯在亚洲被杀;腓力第7位夫人及其不满1岁的女儿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亚历山大的堂兄阿明塔斯因有争夺王位的嫌疑,也被处决。其他可能对王位构成威胁的人物,或者丧命,或者逃亡。在这些活动中,亚历山大得到了安提帕特与帕尔麦尼翁的有力支持,前者在亚历山大远征亚洲期间成为马其顿摄政,后者是亚历山大征服波斯期间最有影响的军事指挥人员。
在大体稳定了自己的地位后,亚历山大立刻率军南下,在腾皮峡谷打败了色萨利人的抵抗,进入希腊,希腊各邦对亚历山大的突然出现措手不及,纷纷放弃抵抗。随后亚历山大顺利被选为腓力的继承者,成为希腊同盟的盟主。接着,他率军北上,攻击仍然独立的色雷斯部落。特利巴利人虽然进行了抵抗,但终不是马其顿军队的对手,只得表示屈服。其他部落也纷纷表示顺从。在大体保证了北方边界的稳定后,亚历山大出兵西北,进攻伊吕利亚人,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经此打击,伊吕利亚只得求和,并答应派兵随亚历山大东侵。
正当亚历山大在伊吕利亚时,底比斯人发起了暴动,围攻卫城中的马其顿驻军。亚历山大闻知,星夜南下直逼底比斯。尽管如此,底比斯人仍顽强抵抗,匆忙中解放奴隶、武装外侨和公民。然而在狂暴的亚历山大面前,孤立无援的底比斯军队遭遇失败,约6000人被杀,大约3000名居民被卖为奴,底比斯城被夷平。底比斯的迅速陷落以及所得到的残酷待遇,有效地制止了其他希腊城邦暴动的企图。经过一年的连续征战,马其顿对巴尔干的统治再度确立,亚历山大志得意满,准备出征波斯。
二、征服小亚细亚
巩固欧洲只是亚历山大行动的第一步,他的愿望是征服波斯乃至亚洲。公元前334年,他率领3.2万名步兵、5000名骑兵从马其顿出发,经过20天行军后到达赫勒斯滂,渡海后与已在亚洲的马其顿军队汇合。在希腊人历史上,还从没有如此大的一支军队进攻亚洲。马其顿由安提帕特以摄政身份统治,负责远征期间的给养与后方安全。
军队渡海期间,亚历山大充分显示了他作为宣传鼓动家的才能,他向特洛伊远征中牺牲的第一个希腊英雄普罗科西拉奥斯献祭,把自己打扮成泛希腊主义的代表。下船之时,他模仿当年阿凯亚人的动作,全副武装地从船上跳上岸,并掷出自己的长矛,以示他征服亚洲的雄心。上岸以后,他又向特洛伊战争中阵亡的希腊英雄们献祭。根据希腊传统,亚历山大有特洛伊人血统,所以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也得到了他的尊敬。
波斯方面在得到亚历山大入侵的消息后,动员了大约2万骑兵、2万步兵,在距赫勒斯滂仅15千米的格拉尼科斯河岸严阵以待。由于波斯海军战船达400艘,希腊方面仅有160艘,亚历山大希望依靠陆军取胜,需要尽快决战,以胜利换来小亚细亚希腊人的支持,提高军队士气。在得知波斯军队集中于格拉尼科斯河以后,他立刻率军进发,在晚上到达格拉尼科斯河。第二天,他不顾地形不利,率军渡河进攻。亚历山大亲率大队攻击,卷入与对手的白刃战中,头盔都被击碎,但他的后续部队陆续渡河,打败了波斯军队。是役,波斯在小亚细亚的主力几乎被全歼,主将自杀,其余星散。
格拉尼科斯河战役后,亚历山大乘胜追击,沿途未遇到猛烈的抵抗便出现在波斯在小亚细亚的统治中心萨狄斯城下,守将在亚历山大尚距城15千米时便献上了降书。亚历山大宣布给予吕底亚人自由,指定了新的总督。4天后,以弗所投降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旋派兵北进,许诺给予希腊各邦自由,恢复民主政治,免纳贡金。但是由于波斯的海上优势,响应者并不多,亚历山大转攻米利都,迫其投降。但亚历山大以为他可以凭借陆军解决问题,解散了作用似乎不大的水师。
亚历山大的下一个目标是哈利卡那苏斯。作为波斯驻卡利亚总督所在地,该城设防坚固。波斯国王大流士汲取了格拉尼科斯河之役的教训,指定门农为哈利卡那苏斯最高指挥官,负责小亚细亚西部战事。门农利用波斯的海上优势,水陆配合,让亚历山大吃尽苦头,并胜利保住了卫城。亚历山大只得留下部分军队继续围攻,自己率军向南推进。他扬言要攻占沿海城市,使波斯水师因失去基地而报废,所以沿卡利亚到吕凯亚,再入皮西狄亚,转向内陆到达戈尔狄翁。不过他在这里得到的消息并不能让他放心,门农利用海上优势,在爱琴海北岸频频出击,列斯堡、开俄斯、米利都等重要图屿与城邦先后被波斯攻陷或者重回波斯一边,大流士也正在征集军队,准备与亚历山大决战。亚历山大下令重组水师,要求希腊同盟各邦派出战船支援马其顿水师在爱琴海的军事行动。
三、与波斯决战
公元前333年夏,亚历山大占领奇利奇亚首府塔苏斯。在此期间,亚历山大大病一场,他的财务大臣携款逃往希腊。与此同时,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动员了波斯、米底及帝国西部的军队,还招募了3万名希腊雇佣军,打算与亚历山大决战。据阿里安,他的兵力达30万之众。大流士听信一部分波斯贵族的蛊惑,率军到达叙利亚北部的索契。这里平原广阔,有利于骑兵的活动,又是亚历山大进入叙利亚的必经之地,是较为理想的决战地点。
亚历山大自戈尔狄翁出发,先向西攻击索利及其山区部落,接着向东进军,进入伊苏斯。这里地势狭窄,一面濒海,一面靠山,亚历山大的目的可能是想利用地形消除大流士人数的优势。大流士竟然上钩。他在索契等了几天,不见亚历山大的动静,率军北进,绕到亚历山大背后,占领了伊苏斯,切断了亚历山大军队与奇利奇亚的联系。亚历山大几乎不敢相信大流士会到他选定的战场与他决战,所以派人哨探一番,证实大流士确已到达伊索斯后,才掉头北上,晚上在一个山头上安营,准备第二天决战。
波斯军队以骑兵居右,雇佣兵居中,波斯军队居左,沿山列阵。马其顿军队清晨出发,在步兵方阵的两翼,配有骑兵,亚历山大本人率马其顿骑兵居于右翼,率先发起攻击。由于骑兵行动较快,马其顿的步兵方阵未能及时跟上,以致骑兵与步兵方阵之间出现缺口,亚历山大的骑兵虽打退了波斯的左翼,但波斯中央的雇佣兵乘势攻入马其顿骑兵与步兵之间的缺口,从侧面进攻步兵。在海边,波斯人右翼的骑兵打败了马其顿左翼的色萨利骑兵,使马其顿军队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亚历山大率领骑兵奋勇冲杀,直逼大流士的战车。波斯步兵在马其顿重装兵的攻击下逐渐后撤,国王大流士开始尚能坚持,但当马其顿军队攻到他的战车前时,他只得撤退,开始是坐在战车上,后因地形不利抛弃战车而改乘马匹逃走。亚历山大转头援救中央的步兵方阵,迫使波斯撤退。
伊苏斯战役中的亚历山大和大流士
由于地形狭窄,波斯军队在战斗中并未能充分发挥其数量优势,大量军队未能投入战斗,而在撤退时,士兵们争先恐后,相互推挤、践踏,结果马其顿方面仅损失500人,波斯方面达10万人,后一数字虽不免夸大,但波斯方面伤亡人数肯定远远大于马其顿方面。
伊苏斯一战对波斯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其军队四散奔逃,一部分进入小亚细亚,试图切断亚历山大的后路,但被马其顿军队消灭。雇佣兵的一部分逃往塞浦路斯,一部分逃往克里特,另一部分逃往埃及。波斯在爱琴海的水师也土崩瓦解,原归顺波斯的希腊城邦此刻又投奔到马其顿一边,腓尼基人各自返回自己的城市,与亚历山大缔结条约,埃及虽仍留在波斯手中,但居民的不满也日益增加,波斯帝国西部半壁江山因此一战几乎丧失殆尽。同样严重的,是大流士的妻子、女儿以及大批波斯显贵的妻妾都成了亚历山大的俘虏。大流士的珍宝也都成了亚历山大的财富,据说其总数达3000塔兰特。
伊苏斯战役后,亚历山大乘胜南下,西顿等腓尼基城市望风而降。只是在推罗遇到了抵抗。亚历山大付出巨大代价,历时半年方将推罗攻陷。马其顿人大发**威,8000人被杀,2000人被处死,幸存者被卖为奴隶,城市被夷平。腓尼基和巴勒斯坦的其他城市几乎尽数投降。波斯驻埃及总督马扎凯斯主动与亚历山大接洽,许诺让亚历山大和平进入埃及。公元前331年初,来历山大率兵进入埃及,接管了波斯所有的文件与财产,成为埃及的新主人。他有意改变征服者的形象,大体遵守埃及人的宗教习惯,埃及祭司高兴地宣布他为埃及的新主人、上下埃及之王。
公元前330年春,马其顿军队重入亚洲。大流士这次做了更加周密的准备,动员了更多的军队。据阿里安,大流士有步兵100万、骑兵40万,但据罗马时代的作家库尔提乌斯记载,大流士仅有20万步兵、45万骑兵。两个数字都令人生疑,主要是骑兵数字太大。但无论哪一个数字,都大大超过马其顿军队。对大流士来说,他的步兵较差,骑兵相对强大,此外波斯方面还拥有200辆刀轮战车。为避免地形的不利因素,大流士率军北进,在亚述古都尼尼微北部的高加美拉摆开阵势,坐等亚历山大到来。
亚历山大大约在仲夏时节离开腓尼基向东进发,逼近底格里斯河。波斯方面仍以大流士居中,以王家卫队(可能是不死队)为核心组成中央部分,前配50辆刀轮战车,后面是大队波斯步兵,右翼是美索不达米亚及米底步兵,左翼是巴克特里亚等地的骑兵,同时在该翼还配有100辆刀轮战车。大流士想利用刀轮战车放出后对方步兵方阵露出的空档,以骑兵楔入,打垮马其顿军队。可是亚历山大当天并未进攻,他下令军队就地歇息,波斯国王大流士因害怕马其顿人袭击,让他的士兵全副武装地站了一夜。阿里安评价说,正是这一败着糟蹋了波斯军队:波斯人全副武装,平白站了一夜,既不能休息,又时刻担心对方的袭击,疲劳与恐惧拖垮了波斯军队的士气。[5]
拂晓之际,亚历山大率军出发,马其顿步兵仍是方阵的核心,右翼是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骑兵,左翼是希腊各邦的步兵以及部分骑兵。亚历山大深知地形与实力于自己不利,决心以灵活的方阵应付来自各个方面的攻击。当亚历山大看到对方的左翼远远延伸到自己右翼的侧后时,他移向右翼。波斯方面本想做相应的调整,但他们的方阵纵深太大,未能如愿。马其顿方阵以右翼为前导向前推进,其左翼不可避免地面对波斯右翼强大的压力。两军接近时,波斯左翼的骑兵率先发起了攻击,亚历山大右边的雇佣兵与波斯巴克特里亚总督比索斯率领的骑兵交手,大流士放出了他的刀轮战车。由于亚历山大事先已做了部署,轻装兵、弓箭手有效地防止了刀轮战车的攻击,未被截获的几辆战车也没有造成任何伤亡。在左翼,波斯骑兵与刀轮战车的协同攻击给马其顿人以巨大压力,部分骑兵甚至冲入马其顿人大营,抢掠辎重。在右翼,亚历山大利用波斯左翼出动留下的空档,率领王家骑兵楔入波斯方阵之中,向波斯中央的步兵发起猛烈冲击,不断地扩大缺口。大流士见到自己周围的士兵陷入混乱,尤其是在亚历山大已攻到他面前时,重演伊苏斯的故技,弃阵而逃,比索斯等人一见,也纷纷撤退。马其顿方阵转而攻击波斯孤立的右翼,帕尔麦尼翁也乘势组织反攻,波斯军队得知大流士已逃,无心坚守,弃阵而去。亚历山大再次取得大胜。
高加美拉一战,波斯方面虽然失败,但其大部分骑兵迅速撤退,中央步兵大部分逃走,损失显然不像古典作家的记载那么夸张。但经此一战,波斯军队士气低落,纷纷投降,大流士也无心再战,一路经扎格罗斯山逃往米底,不久又与比索斯的巴克特里亚骑兵汇合,继续逃亡。须知波斯帝国是一个缺乏内部联系的军事和行政联合体,帝国的维系,很大程度上系于波斯大王个人及其军队。如今波斯大王两战皆墨,自愿逃亡,他的总督们也无意再战,波斯帝国的瓦解至此成不可阻挡之势。驻守巴比伦的大将马盖乌斯战后与亚历山大开始谈判,在马其顿大军到达后,未经战斗便投降了。巴比伦人立刻宣布授予亚历山大巴比伦王权,祭司们则宣布亚历山大为其主神马都克之子。波斯驻苏撒总督像他的巴比伦同行一样,不战而降。同年冬天或次年春天,波斯波利斯效仿了苏撒。巴比伦尤其是苏撒和波斯波利斯的陷落,表示波斯的抵抗已经基本被摧毁。大流士一路向东逃窜,不久被其总督比索斯所杀,不过是宣布了一个既成的事实:延续200余年的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帝国正式灭亡了。亚历山大不仅获得了广阔的领土,马其顿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而且赢得了储藏在两地的大笔金钱。他的帝国野心急剧膨胀,自认为神之子,开始采纳波斯宫廷礼仪,推行跪拜礼,马其顿相对原始的王权向专制王权转变。
四、入侵印度
波斯帝国幅员广大,亚历山大连续3年的征战,仅占领了波斯西部与中部,包括中亚在内的大片地区仍然在波斯总督手中,巴克特里亚总督比索斯逃回其总督区后,宣称继大流士三世为国王,将亚历山大称为外人与篡夺者。亚历山大则针锋相对,戴上波斯王冠,穿上波斯的条纹长袍,并要求自己的王家骑兵也穿上波斯廷臣常穿的紫袍,以示自己正统。这些活动表明亚历山大已逐步采用了波斯的制度。但欲稳固统治,最重要的是消灭对手。他借口为大流士三世复仇,穷追比索斯,并按照波斯的习惯,将这位篡位者诛杀。但亚历山大在中亚遇到的抵抗更加坚决,亚历山大前后用了3年多时间,辅之以烧杀和移民,以及他本人与当地部落领袖之女罗克珊娜的婚姻,才勉强击败了有组织的反抗。
吞并中亚地区后,亚历山大得陇望蜀,打算入侵印度河流域。印度河谷的一些统治者期望借亚历山大扩张自己的势力,鼓动他入侵。在亚历山大的军官中,也有一些人为讨好亚历山大,说什么酒神狄奥尼修斯出生在印度,赫拉克列斯也到过印度,二者都是宙斯之子。亚历山大既然自称宙斯之子或人间的宙斯,应当在印度树立自己的统治。公元前327年春,亚历山大率军穿过兴都库什山,侵入今阿富汗的喀布尔河谷。但是喀布尔河谷对他并不欢迎,在第一个关口马其顿人就遇到了抵抗,亚历山大本人受了轻伤。他决定采用铁血报复政策,以恐吓其他居民,在第二天攻陷要塞后,将其居民屠戮一尽。但他的屠杀政策并未奏效,反而强化了当地居民的抵抗。马其顿人想夺取任何城市,都得经过残酷的战斗。有些居民虽放弃抵抗,但逃入深山之中。
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率兵渡过印度河,到达塔克西拉。在这里他遇到了到达印度后最为强大的对手波鲁斯。在随后的恶战中,亚历山大诚然击败了波鲁斯,但马其顿军队也损失惨重。加上印度炎热潮湿的气候,让马其顿人很不适应,士兵厌战情绪激增。亚历山大本想继续东进,但马其顿士兵要求享受胜利果实,返回家园。亚历山大召开了一次高级将领会议,步兵统帅科那斯起立发言,要求亚历山大体谅士兵们的苦衷,并称他们早已厌倦战斗,希望返回家园,过正常人的生活。他的发言得到其他将领的支持,亚历山大十分生气,解散了会议。但在第二天的会议上,情况依然如故。亚历山大采用了自己的老办法:退入帐篷中不与马其顿人见面,希望以此使马其顿人回心转意。但是一连三天,马其顿人的营中一片沉寂。亚历山大终于屈服,宣布他将与自己的士兵一道回国。马其顿人欣喜非常,欢呼他为马其顿的好统帅,好国王。亚历山大深切感受到马其顿传统对他的制约,下决心进一步撤换马其顿人,以波斯人取而代之。几天后,领头反对亚历山大的老将科那斯“病故”。虽然如此,亚历山大终于同意撤兵回国了。
然而,从印度返回马其顿并非易事。沿陆路经中亚返回过于遥远,理想路线是从印度河南下,到达印度洋后沿海岸线撤退回国。亚历山大选择了这条线路,他一面建造舰队,一面对北印度的领土划分做出新的安排,以保证征服的果实不会在他撤退后消失。撤退时全军分成三队,一队为水军,由尼阿库斯统帅,沿河而下,亚历山大本人也乘船随舰队同行。另两队沿河岸步行。行进途中,亚历山大曾领兵攻击马里人。在进攻一处要塞时,亚历山大几乎丧命,军营中甚至传言他已经身故。亚历山大终究是名将,伤刚有起色,便强撑病体骑马巡视全军,以稳定军心。到达印度河三角洲后,亚历山大派克拉特鲁斯率一部分他认为不适合艰苦行军的士兵经中亚返回波斯,自率一部经加德罗西亚撤往苏撒,海军由尼阿库斯统帅,沿加德罗西亚海岸航向波斯湾。
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到达苏撒。为了进一步巩固他对波斯的征服,改变其征服者的形象,亚历山大及其他91名高级军官带头与波斯贵族的女儿结婚,婚礼按波斯的仪式举行,亚历山大给每位结婚的将军都送了礼物。此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争取波斯贵族对马其顿统治的支持,另一方面是为了证明他是波斯帝国统治合法的继承者。不过他与马其顿人之间的隔膜也越来越深,马其顿人,尤其是普通的士兵,日渐丧失作为征服者的优越感。亚历山大似乎并未意识到这种危险,他下令建立舰队,修建道路,准备进行更大规模的征服。
五、巩固统治的措施
从公元前334年开始东侵到公元前325年自印度河撤兵,亚历山大在短短的10年间建立了一个规模空前、史无前例的大帝国,它北起高加索,南抵苏丹,西到利比亚,东到印度河流域。在这个庞大的帝国里,民族成分差异极大,它包括希腊人、米底人、吕底亚人、腓尼基人、犹太人、埃及人、波斯人、印度人等诸多不同肤色、不同风俗的民族;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从希腊人的城邦制到波斯人的君主专制,从希腊人的农本经济到中亚的游牧经济,腓尼基及部分希腊城邦相对发达的工商业经济,相互并存,互不联系。现在,它们都被亚历山大的军队捆在了一起,要统治这样一个广大的帝国,单凭武力显然无法维持。在卡曼尼亚、苏撒以及巴比伦期间,亚历山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
亚历山大接受了波斯的制度,在小亚细亚,他沿用波斯旧制,指定其骑兵军官为新征服地区的总督。战争之初,由于他们的辖地并未完全被征服,这些总督的主要职责是镇压各地的反抗,对付大流士的部将门农在爱琴海地区组织的反攻,每位总督都握有数量不等的军队。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马其顿人。进入埃及后,亚历山大的政策似乎有所转变,作为埃及的“解放者”,他指定了两名埃及人为上、下埃及的诺姆长官,不过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马其顿人手中。埃及原有的诺姆制度可能仍然存在,只是其官员换成了马其顿人。高加美拉战役后,亚历山大开始大批任用波斯贵族为各地总督,第一个享受到该政策实惠的是巴比伦总督马盖乌斯,此后米底、波斯、中亚各地的总督,也大都由波斯贵族充任。在巴比伦,总督马盖乌斯可以制造钱币,但马其顿在巴比伦仍驻有700名军队,税收由马其顿人征收,在哈尔帕鲁斯移居巴比伦,将那里变成自己财务管理中心的时候,马盖乌斯的权力可能更加有限。在米底、波斯旧地等行省,大概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形。然而这些波斯总督在亚历山大不在期间,纷纷谋求独立,或专制自为。亚历山大撤军途中,在卡曼尼亚和苏撒先后撤换了一批总督,并下令总督们解散省内雇佣兵,但效果并不明显。
在印度河谷,由于缺少波斯式的行省制度,亚历山大不得不依赖当地统治者。那些主动投降的,其地位大体得到保证,有些顽强抵抗,后来投降的,如波鲁斯等,其自治地位也得到肯定。亚历山大在这里建立了一些总督区,指定马其顿人为总督,但印度人的反抗更为激烈,总督手中兵力有限,控制的地区也不大,大概满足于征收贡赋。总的来说,亚历山大对印度河谷的控制相对松弛。
亚历山大控制帝国的另一措施是建立城市。在征服波斯过程中,为了加强对各地区尤其是战略要地的控制,他广泛建立了以他自己命名的城市。它们中有些是在原有城市基础上建立的,像推罗、加沙等。在这类城市中,除少量马其顿驻军外,大多数居民仍是亚洲人。有些则是以希腊人为核心建立的新城市,著名者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阿莱亚的亚历山大里亚、高加索的亚历山大里亚等。在这些城市中,退役的马其顿老兵、希腊雇佣兵,以及希腊人移民是城市居民的主体。当地居民大多定居郊区,成为替城市地主耕种土地的农奴。这些城市大多位于战略要地,主要目的是控制周围地区。在政治上,他们并非独立城邦,须接受帝国的统治。亚历山大的传统被希腊化时代的统治者继承,罗马人又接续了希腊人的衣钵,以致近东地区希腊城市林立。
军队是亚历山大统治的支柱,也最令亚历山大头疼。出征亚洲时,亚历山大的军队是清一色的马其顿人与希腊人,几乎所有军官都由马其顿人充任。但进入中亚后,由于马其顿本身人力的限制,军队因连续出征造成的伤亡、老兵退伍等,使马其顿军队的补充日益困难。同时,亚历山大此时以波斯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开始使用波斯士兵。在离开中亚赴印度前,他下令在巴克特里亚广泛征召当地青年,按马其顿方式训练。此举有两重意图:补充数量不断下降的士兵;用波斯人平衡反对强化王权的马其顿人。归途中马其顿士兵在奥皮斯的哗变,促使亚历山大进一步用波斯军队取代不太听话的马其顿军队。回到苏撒后,他检阅了3万名按马其顿方式组织与训练的波斯人重装兵。对亚历山大来说,要加强对亚洲的统治,维护自己波斯继承者的地位,势必要广泛运用波斯军队。与马其顿军队相比,波斯士兵更为驯服,是他加强统治的重要工具。但他的政策遭遇马其顿人的强烈抵制,推行并不顺利。亚历山大去世前,几乎没有波斯人控制大批军队的事例。
亚历山大强化统治的最后一个手段,是神化自己及其王权。虽然在马其顿和希腊人历史上,神化统治者并不自他开始,但他将这种手段用到极致。早在出征亚洲之前,他就通过其母奥林匹亚斯,声称亚历山大是宙斯的后代,具有神性;到埃及以后,他被宣布为阿蒙神之子;在巴比伦,他又成了马都克神的儿子。征服波斯后,一部分马其顿显贵认为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赫拉克列斯和狄奥尼修斯,应接受非凡人的礼拜。过去只在波斯宫廷中流行的跪拜礼,也被引入了马其顿大王的营帐中。那些反对崇拜亚历山大的人,如大将菲罗塔斯、亚里士多德的侄儿卡利斯提尼等,先后死于非命。在埃及、希腊,甚至雅典,亚历山大的祭坛都被建立起来。通过鼓励对自己的崇拜,亚历山大进一步把自己与普通马其顿人分离开来,在意识形态领域树立自己的权威。
六、帝国的瓦解
亚历山大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帝国统治、加强王权的措施,目的无疑是建立持久的亚历山大的王朝。但在古代的经济与交通条件下,要维持这样庞大的帝国,存在着几乎是不可克服的困难,帝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纵横几千千米,民族、语言、风俗差异极大,官僚体制尚处在萌芽阶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给帝国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亚历山大去世之时,各地就已频频暴动,仅仅凭借亚历山大的威名以及马其顿强大的军队,才暂时维持了帝国的统治。但亚历山大一直缺少合法子嗣,他自己又饮酒无度。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与其将领一番通宵达旦的痛饮后,发起了高烧,不久即去世。当时,亚历山大还没有直系继承人。军队的高级将领们为争夺权力,立刻开始了明争暗斗。斗争开始局限于宫廷,但很快发展成战场上的公开交锋。在随后的战争中,亚历山大的遗腹子、妻子罗克珊娜、母亲奥林匹亚斯以及兄弟先后被杀。但是,将领们实力有限,谁也无力把整个帝国统一起来。公元前301年伊普苏斯战役后,帝国实际上已分裂成3个部分: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塞琉古王朝统治下的两河流域、伊朗和叙利亚等地以及马其顿。塞琉古王朝统治的地区虽然广大,但种族和地区差别也最明显,维持的时间也最短暂。首先是印度河流域脱离了它的控制,然后是中亚分裂出去,小亚细亚建立了帕加马王国。塞琉古王朝能够控制的,不过是叙利亚等不大的一片地区而已。至于曾经的希腊本土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希腊城邦,不复成为政治中的主角。它先是受到马其顿控制,后来被罗马征服。到公元前2世纪中,成为罗马的阿凯亚行省。尽管如此,希腊的文化,作为罗马文明的一部分,仍继续发挥着影响。
[1] [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下册,第616~617页。
[2]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第202~203页。
[3]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第203页。译文有改动。
[4] [加]菲利普·哈丁编译:《希腊罗马史料集(二):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英文影印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3~124页。
[5] [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李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