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位与早期统治
公元前359年,马其顿国王佩狄卡斯在出征希腊西北部的伊吕利亚人时中了埋伏,国王本人及4000名士兵被杀,马其顿军队的精英几乎丧失殆尽。伊吕利亚人准备乘势南下,色雷斯人的奥德里西亚国家跃跃欲试,派欧尼亚部落已进入马其顿抢掠。此时的马其顿正需要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此时坐在王位上的王子阿明塔斯尚是儿童。好在马其顿人还有腓力可以依靠。此人曾在底比斯为人质,对希腊城邦政治的特点有所了解,对埃帕米农达发明的新式步兵组织与战术,也有相当深入的认识。公元前364年,他回到马其顿。佩狄卡斯死后,他成为年仅8岁左右的国王的监护人。当时腓力仅24岁,面临着严重挑战。但恶劣的形势,也正表现出腓力的手段与军事才能。他立刻与色雷斯国王科提斯谈判,取得了色雷斯的支持,同时大概以屈服于伊吕利亚人为代价,暂时阻止了伊吕利亚人南下;他从安菲波利斯召回军队,赶走了派欧尼亚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腓力大体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公元前359年,在打败了企图夺取王位的阿盖乌斯后,腓力无偿释放了雅典俘虏,修复了与雅典的关系。大约在此过程中,年幼的国王被马其顿人抛弃,腓力正式成为马其顿的君主,史称腓力二世。
在大体稳定了自己的地位后,腓力二世立刻开始重整马其顿国家,此时色雷斯国王科提斯已死,三个儿子为争夺王位打得不可开交,色雷斯国家实际已瓦解,免除了腓力的后顾之忧。奥林托斯被雅典遏制,雅典自己随后又被同盟战争拖住。另一强国底比斯则陷入与佛奇斯的纠纷。腓力利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刻重新动员军队,率兵北上击败派欧尼亚人,并沿北方边界修起了一系列要塞。接着他又赶走了伊吕利亚人,控制了上马其顿地区。为了防止上马其顿以后再行反叛,腓力将这些部落的上层分子迁入王都,成了所谓国王的战友。他还在上马其顿建立了一系列要塞,一方面用于对付伊吕利亚人入侵,另一方面用于控制当地居民。这项措施无疑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方面,大批贵族和他们的首领进入马其顿宫廷,与王子一起接受教育,成为国王的随从和军官,大大增强了王室的政治和军事实力。贵族的战斗力和忠诚,是马其顿国家迅速强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这些贵族无形中成为地方首领送到王室的人质,同时削弱了地方赖以反叛的力量。自腓力以后,我们很少再看到上马其顿反叛国王的事情发生。对上马其顿的控制,意味着腓力大体完成了马其顿国家的统一。
二、腓力的改革
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军事制度,尤其是战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底比斯的埃帕米农达加大方阵厚度,并将方阵主力集中于左翼,整个方阵呈菱形向前推进,以打垮敌人的右翼为主要目的,一度取得巨大成功。雇佣兵、轻装兵以及骑兵都在战场上各领**,雅典雇佣兵多次打败对手的重装兵;色萨利的骑兵一度让耶逊和亚历山大成为霸主;埃及、波斯和希腊城邦也都广泛使用雇佣兵。但就大多数城邦来说,古风时期产生的重装兵,仍是战场上决定胜负的主力,其武器、装备几乎没有大的变化:重装兵头戴战盔,胸、大腿、手腕等部位都有甲胄保护,并有较大的盾牌。这样的军队适合于平原地区的阵地战,机动性较差,山地作战、追击都受到严重影响。腓力二世深知希腊重装兵的长短,他结合马其顿的实际及公元前4世纪希腊军事发展,创造出新的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的核心仍是步兵,他们多由马其顿农民组成,其攻击性武器是被称为萨利萨的长矛。长矛矛杆达5.5米,顶端有50厘米的矛尖,这样长的长矛当然需双手才能握住,所以盾牌相应变小,类似轻装兵的小圆盾。方阵通常为8~16排,个别可以达到50排。希腊的方阵需要排列紧密,一旦方阵被冲散,则意味着战斗失败。但马其顿方阵必要时可以分开,分开后仍可独立作战,大大增加了方阵的机动性。方阵步兵是马其顿军队的主力,也是战场上决定性的打击力量。他们往往在轻装兵、弓箭手和投石手扰乱敌人,骑兵对敌人发起冲锋后投入战场,乘乱给敌人最后一击。伊苏斯战役和高加美拉战役中,正是马其顿步兵的威力决定了波斯帝国的命运。
步兵方阵的右翼是国王的所谓王友骑兵,大约1800人,主要由马其顿贵族组成。他们像步兵一样顶盔戴甲,手执长矛,近战时以长剑肉搏,是马其顿军队最重要的作战力量之一。接战之时,骑兵往往利用机动性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有时直接攻击对手方阵的中央,以打垮其指挥中枢。在方阵的左翼有轻装骑兵,一般为3000~4000人,他们中有些是马其顿人,有些则是被马其顿征服的盟友,如阿盖利安人、派欧尼亚人等。此外,方阵的两边还配有标枪手、弓箭手、投石手等轻装兵,他们利用自己的机动性可从较远距离攻击敌人。经过此番改革,轻装兵、重装兵、骑兵、投石手、弓箭手等兵种被有机地结合起来,战斗不再是重装步兵的单独决战,而是多兵种的协同作战,骑兵及弓箭手尤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马其顿军队放弃了希腊式的业余士兵,改而对士兵进行经常训练,把他们变成了职业兵。为刺激士兵作战的欲望,战功卓著者可被选为军官,收入远较一般士兵为高。
腓力对军队的另一改革是广泛运用各种攻城机械。古典时代前期,希腊人围攻城市的情况很少,往往是在战场上定胜负后,双方签订停战协定,胜者所得不过是战场上的战利品。所谓攻城,往往是绕城修建新的包围型城墙,从海、陆两路切断被围者的对外联系,逼对方粮尽而降,既耗时,又费钱。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希腊攻城技术获得多方面的进步。叙拉古的老狄奥尼修斯曾广泛运用攻城塔、攻城椎等。腓力雇用了大批工程师,分别为他发明各种工程机械,创造出攻城椎、攻城塔、投石器等先进武器。攻城椎主要用于攻击对方的城墙,将对手的城墙撞垮后攻入城内。攻城塔有时达到很大的高度,在进攻敌人的城墙时极其有用。它的下面有轮子,轮子上是高高的塔楼,塔楼上则是士兵,从那里可以任意攻击对方的城墙和防守的士兵乃至城内的重要目标。公元前340年,腓力用于攻击佩林图斯的攻城塔高达37米,后来还出现过46米高的。爬城的云梯大概也被创造出来,并成为马其顿军队的常备装备。投石器的动力被加大,石块可投射到城墙上和城市内,投出的石块也可达数十千克,以攻击对方的城门等较弱的部位。先进的战法与先进技术的结合,使马其顿军队成为当时欧洲最为强大的军队,借助于这支军队,腓力开始了他的对外扩张。
三、征服希腊
腓力对外征服具有非常强的计划性。他采用了历史上似乎屡试不爽的基本策略:远交近攻。他首先努力安抚雅典和底比斯,集中精力对付近邻。在征服并统治邻近的色雷斯、伊吕利亚和伊庇鲁斯等地区后,他才试探性地进入希腊。在掌控了色萨利后,他终于借第三次神圣战争的机会进入中希腊,进而争夺对希腊的霸权。
对马其顿来说,东部边疆的威胁最为严重。卡尔奇狄斯同盟的主要城市奥林托斯几乎近在咫尺,随时可以出兵马其顿。雅典在这一地区一直十分活跃,公元前4世纪上半期,它的水师几乎未曾离开过爱琴海北岸。公元前4世纪50年代初,雅典占领了特尔马湾西岸的麦托奈、马其顿的皮德那,还想进一步夺得安菲波利斯。色雷斯人也是马其顿人的威胁。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色雷斯人曾大举入侵马其顿,但到公元前4世纪中,一度强大的奥德里西亚国家已经瓦解,分别由贝吕萨德斯、阿马多科斯、凯塞布莱特斯统治,其中贝吕萨德斯统治着从斯特吕蒙河到奈斯托斯河之间的领土,控制着潘盖翁的矿山,距马其顿最近。凯塞布莱特斯控制着原奥德里西亚国家的东部。阿马多科斯占据着二者中间的地区。三人都与雅典订有盟约,相互之间却又矛盾重重。
公元前357年,腓力开始行动。当时色雷斯的贝吕萨德斯刚死,雅典正忙于与其反叛的盟国作战,无暇北顾,安菲波利斯发生内讧,其中两人到雅典寻求帮助。然而雅典人当时过于关注他们那暴动的盟国,没有给予任何援助。腓力借此时机,立刻带上攻城机械,开始了对安菲波利斯的进攻。当城市被围后,雅典企图干预,可是卡尔奇狄斯同盟拒绝提供任何必要的支持,腓力则放风说,他攻陷安菲波利斯后,会将该城移交给雅典,雅典人再次上当,当卡尔奇狄斯同盟意识到他们的错误,请雅典出兵时,雅典竟拒绝了,企图拿皮德那与腓力交换安菲波利斯。腓力根本无意与雅典谈判安菲波利斯问题。当年夏末,在攻陷安菲波利斯后,又回师攻占了皮德那。雅典感到被欺骗,向腓力宣战。
遗憾的是,卡尔奇狄斯同盟并不支持雅典,雅典在波提狄亚的活动引起了奥林托斯的恐惧,腓力乘机向奥林托斯提出:他将归还有争议的土地,并出兵波提狄亚,其胜利成果归奥林托斯。奥林托斯曾几度出兵波提狄亚而未成功,立刻与腓力缔结条约。公元前356年,腓力出兵攻占了波提狄亚,将其居民卖为奴隶,其土地、财产被移交奥林托斯,城中的雅典人被无偿释放。雅典在爱琴海北岸的影响进一步被削弱。
大约在同一年,腓力开始干涉色雷斯事务。贝吕萨德斯于公元前357年去世后,其子瓜分了他的国家。公元前356年,腓力出兵攻打色雷斯,占领凯奈德斯,并招引大量移民进入该城定居,加强其防卫,将其改名为腓力城。利用该城附近有利的经济资源,腓力进一步向北扩张,占领了原属贝吕萨德斯的所有地区。对这一地区的占领使马其顿每年得到1000塔兰特的收入。腓力用这笔钱大量发行货币,招募军队,贿赂希腊各邦的显要。公元前355年,腓力进攻雅典人在马其顿的最后一个据点麦托奈。该城居民顽强抵抗,腓力在此损失了一只眼睛,但终于迫使该城投降。
色雷斯人此时仍忙于内部斗争。公元前353年,凯塞布莱特斯与阿马多科斯再度发生战争,腓力乘机出兵干预。雅典不曾做出任何反应,唯一能与腓力抗衡的奥林托斯没有得到雅典及时援助。公元前348年,奥林托斯陷落。腓力将该城夷为平地,将其残余居民全部卖为奴隶。腓力进一步向东,直接控制了色雷斯人的领土,后来又占领了拜占庭等地,直接威胁到雅典的粮道。
解决了色雷斯后,腓力把主要精力转向色萨利。那里自公元前4世纪中期以来一直陷于分裂状态。腓力乘机插手,与拉瑞萨的统治者阿琉亚戴家族建立了同盟关系。公元前355年,腓力应拉瑞萨之邀再度进入色萨利,宣布色萨利各城市自治,但佛奇斯人进入色萨利,并于公元前353年两次击败腓力,迫其暂时退出。次年,腓力打败佛奇斯人,基本控制色萨利,从此成为以德尔斐为中心的近邻同盟的成员,借此将势力伸入中希腊。
公元前356年,佛奇斯与底比斯之间爆发第三次神圣战争。佛奇斯大量“借用”德尔斐圣库的财富,招募大量雇佣兵与底比斯等对抗。雅典、斯巴达和马其顿等先后介入,导致战争迁延不决。佛奇斯固然无力取得胜利,但拖垮了底比斯。公元前346年,在底比斯人的请求下,腓力通过温泉关进入中希腊,迫使佛奇斯投降。在随后召开的近邻同盟大会上,佛奇斯遭到严厉惩罚,它在近邻同盟的盟员资格被取消,投票权转归马其顿,城市被夷平。佛奇斯的失败是对雅典的严重打击,但此时雅典内部对腓力的意见并不一致。德摩斯梯尼等主张尽早出兵对抗腓力,但埃斯奇奈斯等主张与腓力媾和。腓力则利用雅典的犹豫,进一步扩大自己统治的地盘。公元前345年,他入侵伊吕利亚;公元前342年,他废黜摩罗西亚人国王,以亚历山大代之(并非亚历山大大帝,而是后来援助塔林顿的亚历山大),从而稳定了马其顿的西南边疆。随后,腓力转头对付色雷斯人及巴尔干北部的其他部落。色雷斯被彻底降服;在巴尔干北部,他建立新城腓力城以加强统治。公元前340年,腓力开始直接进攻雅典在赫勒斯滂的盟友佩林图斯,拜占庭受到威胁,雅典因其生命线所系,不得不采取行动。在波斯、拜占庭和雅典等的援助之下,总算保住了佩林图斯和拜占庭。但腓力势力已成。他成功统一了马其顿,征服了色雷斯,稳定了马其顿在西北和西南的边疆,控制了色萨利,并成功进入近邻同盟,成为实际的盟主。在希腊历史上,还从不曾有任何国家和个人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然而大多数希腊人国家对腓力仍缺乏警惕,雅典和斯巴达、底比斯之间矛盾重重,其他希腊城邦则无力阻止腓力的行动。
公元前339年秋,在基本解决了东部和北部边疆问题后,腓力率军南下。他向西进入佛奇斯,占领埃拉特亚。此处距底比斯仅一天的行程,距雅典也只有三天。雅典人得知腓力占领埃拉特亚后,终于接受了德摩斯梯尼的建议:雅典与底比斯建立同盟,并派军队进入比奥提亚,与底比斯等联合共抗腓力;派使节向希腊其他各邦求援。为达成同盟,德摩斯梯尼宣布雅典将放弃所有对底比斯的要求,许诺由底比斯人出任陆军统帅,雅典将提供陆军1/3的费用,承担水师的全部费用和指挥舰队,战争的指挥部设在底比斯。但腓力利用一次夜袭,冲破了主要关口,迫雅典、底比斯等盟军退往喀罗尼亚,这里是从佛奇斯进入比奥提亚的主要通道。一旦被突破,马其顿大军可**比奥提亚平原,威胁雅典。
腓力的军力约步兵30000人、骑兵2000人,希腊方面军力可能大致相当。公元前338年8月,两军在喀罗尼亚正式决战。腓力先是佯装撤退,诱雅典人穷追,以致希腊方面队形散乱。腓力乘机反攻,希腊联军败绩。雅典方面阵亡1000人,被俘者2000人。底比斯的精锐圣队几乎全部阵亡,其他阵亡者数量巨大。此战决定了希腊城邦的命运。雅典、底比斯等因损失惨重,再也无力抵抗,只得向腓力求和。
喀罗尼亚战后,整个希腊既震惊,又慌乱。雅典立刻加固城墙,并从特洛伊曾、埃庇道努斯请来援军,以应付似乎不可避免的围困。底比斯向腓力投降,科林斯及其他参与战争的希腊城邦也都积极加强本城的防御工事,以应付马其顿人的进攻。
但是腓力自有打算,他没有直接进攻任何城邦,而是与各邦开展了和谈。底比斯首当其冲,马其顿人在卫城中驻扎了军队,反马其顿的政治领袖被流放或处死,财产被没收,俘虏被交保释放。科林斯的卫城中也驻扎有马其顿军队。斯巴达人虽未参战,仍受到腓力的入侵,以防止其继续向腓力的盟友麦加罗波利斯、美塞尼亚等进攻。只有雅典受到宽大处理,其阵亡者遗体被送回,俘虏被释放。腓力这样做,大概仍然出于他进攻亚洲的需要:他希望借助雅典海军的支持进攻波斯。经过这番处置,希腊各邦大体都归顺了腓力。
公元前338年冬或前337年春,腓力向各邦派出使节,宣布将在科林斯召开希腊各邦的和平大会,要求各邦派代表出席。包括雅典在内的所有巴尔干希腊城邦都接受了“邀请”,只有斯巴达声称他们习惯于领导别人,而不习惯于被别人领导而拒绝出席。科林斯大会宣布希腊各邦实现和平,组建希腊同盟。盟约规定加盟各邦之间不得相互攻击,颠覆他国政府;各邦流亡者一律返回;各邦不得违背现行法律没收财产,重分土地,取消债务或流放公民;不得为了革命的原因解放奴隶。[4]这些规定有利于马其顿和希腊的富有者,因为喀罗尼亚战后,各邦大多是亲马其顿的富有者掌权。同盟建立了一个类似理事会的机构,各邦均派代表参加,按其贡献军队的人数享有数量不等的投票权。它表明巴尔干希腊的城邦从此基本失去政治独立,成为腓力组建的马其顿控制下的希腊联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