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争的起因
修昔底德指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扩张以及由此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他随后简短追溯了雅典势力自希波战争后逐渐扩大的过程。并声称斯巴达是被迫进入战争的。但对修昔底德这段话如何解释,历来存在很大争议。哈蒙德用近代国际关系中的均势理论解释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源,认为雅典势力的逐步扩大打破了希腊本土两雄并立之势,以致威胁到斯巴达力量的根本——伯罗奔尼撒同盟。德圣克罗阿则持相反的看法,他认为斯巴达的黑劳士制度决定了斯巴达不能允许任何外部势力直接威胁到它的本土,当雅典势力逐步扩大时,斯巴达感到忧心忡忡,几次试图直接对雅典发动战争。公元前431年斯巴达对雅典宣战,乃是它蓄谋已久的结果,对战争爆发负主要责任的是斯巴达而非雅典。[1]
修昔底德是战争的当事人,而且从战争刚一爆发,他就已意识到这将是一次空前未有的大劫,并着手搜集有关资料,撰写他的著作。从修昔底德个人的意图来说,他无疑更多地倾向于斯巴达,谴责雅典。他多次借他人之口,宣称雅典帝国的统治是僭主政治,受到各邦的憎恨,斯巴达人被视为解放者,在希腊世界享有巨大名声的德尔斐也声称阿波罗神将支持斯巴达。他用专章讨论雅典势力的扩大以及由此造成的对斯巴达势力的威胁,多少含有指责雅典,为斯巴达人辩护的味道。但是修昔底德本人在政治上持温和寡头分子立场,战争期间他被雅典的激进民主政权流放,战争最后又以他的祖国的失败告终。当他战后回到满目疮痍的雅典,看到阿提卡的惨状,在撰写著作时不可能不对指导雅典战争政策的人持批评态度,并由此进一步批评雅典的整个政策。事实上,雅典作为海上强国,陆军相对较差,对付斯巴达这样的陆上强国,几乎无胜算可言,战争第一阶段雅典几乎全取守势,伯里克利的基本政策是控制盟国,根本没有继续扩大势力的意图;倒是斯巴达人普遍持乐观态度,认为凭借他们的陆军实力,通过出兵阿提卡,迫雅典决战的方法,可在1~2年内打败雅典,摧毁雅典帝国。这场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是新旧霸主之争,作为老霸主的斯巴达,不愿其霸权受到威胁,主动挑起战争,作为新霸主的雅典,当然除了应战之外,几乎别无选择。虽然战争双方都无正义性可言,但斯巴达应对战争的爆发负主要责任。
二、战争的爆发
战争爆发因一系列较小争端引发。最早的争端,是科西拉加入雅典同盟,而引发该事件的,是与斯巴达和雅典关系不甚密切的西北希腊的城邦埃皮丹努。埃皮丹努原为公元前7世纪科西拉建立的殖民地,位于今阿尔巴尼亚境内。由于科西拉是科林斯人殖民地,所以在建立该殖民地时,科西拉邀请科林斯人为该殖民地的创建者,其居民中除部分科林斯人与多利亚人外,主要由科西拉人组成。尽管远离希腊本土,埃皮丹努仍十分繁荣。但它的内部始终不稳定,民主派、贵族派争斗不断,失败者往往与附近的伊里利亚人结为同盟,或者寻求科西拉等支持。约公元前437年,民主派驱逐了贵族分子,后者立刻与蛮族联合攻击埃皮丹努。城内居民难以抵抗,遣使向科西拉求援。科西拉人并未许诺给予援助,埃皮丹努人决定向科西拉的母邦科林斯求援。在得到德尔斐的许可后,埃皮丹努的使节到达科林斯,决定把他们的城邦交由科林斯人保护。科林斯与科西拉素有嫌隙。它不仅马上答应援助,而且决定派出殖民者以加强埃皮丹努的力量。科西拉人原本不愿插手,但现在见科林斯主动干预,也积极起来,要求埃皮丹努不得接受科林斯的殖民者与军队,并且让逃亡者返回。在被埃皮丹努人拒绝后,科西拉人开始围困该城。埃皮丹努再派使节到科林斯,称城已被围,科林斯人马上做出反应,决定发动远征,并且宣布将在埃皮丹努建立新殖民地。在同盟者支持下,科林斯人组织了一支由2000名重装兵、近75艘战船组成的远征军。
科西拉乃西北希腊大邦,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水师尤为强大,但它一直在外交上采取孤立态度,未加入任何同盟,与希腊本土各邦也无十分密切的政治联系,得知科林斯人借盟友支持组织大军时,它派使节到科林斯,请求仲裁,科林斯人未予考虑,要求科西拉人首先撤围,再请求仲裁,科西拉人当然不能接受。科林斯随派使向科西拉宣战,科西拉人也积极准备,改进了他们的战船装备,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击败科林斯。同时,埃皮丹努投降。
科西拉的胜利让它控制了伊奥尼亚海,并四出攻击科林斯的同盟者。在随后的两年里,科林斯人更加积极地武装自己,准备做更大规模的入侵。科西拉对此感到恐惧,转而向雅典求援。公元前433年夏,科西拉和雅典结盟。雅典的做法刺痛了科林斯,这意味着科林斯几乎不可能打败科西拉,无法树立自己在西北希腊的霸权。此外,科林斯与西西里向来关系密切,如今科西拉横在当道,对它与外界的联系是极大的限制,因此科林斯决心继续战争。公元前433年夏,科林斯再度对科西拉发动进攻。在叙布塔的战斗中,双方各有胜负,但雅典船只参加了战斗。科林斯人派来使节,指责雅典违犯了条约。他们四处游说,催促斯巴达人向雅典宣战。
科林斯与雅典的冲突,让后者对盟邦中的科林斯殖民地波提狄亚采取行动。公元前433年,雅典派出使节,要求波提狄亚拆除面向帕莱奈半岛的城墙,交纳人质,而且以后不得接受科林斯的官员。面对如此苛刻的要求,波提狄亚一面遣使到雅典游说,希望雅典取消相关决定,一面派人到伯罗奔尼撒同盟各邦,在科林斯的帮助下四处活动。斯巴达的监察官允诺,如果雅典出兵波提狄亚,斯巴达将进军阿提卡,表明了斯巴达有意与雅典一战的决心。公元前432年春,雅典出兵马其顿,其主要目的是攻击马其顿国王佩狄卡斯,同时,从波提狄亚取得人质,摧毁其城墙,监督邻近地区以防止其暴动。
波提狄亚人决心暴动,并与卡尔奇狄斯的其他城市联合起来共同暴动。马其顿国王佩狄卡斯乘机煽风点火,科林斯人则积极鼓动,它虽未正式向雅典宣战,不能派出公民兵,但它招募了大量雇佣兵,加上部分志愿者,组成了一支约2000人的所谓志愿军前往波提狄亚,大大加强了后者的力量及信心。雅典为了完成封锁波提狄亚的目标,不得不连续派遣军队前往该地区,最终在公元前432年夏完成了对波提狄亚的封锁。此后经过两年多的围困,才迫使波提狄亚投降,但雅典为此耗费了2000塔兰特的巨款。
公元前433年,雅典与麦加拉之间发生了争端。因麦加拉人耕种了埃琉西斯的圣地,雅典通过法令,将麦加拉人逐出雅典市场与帝国的港口之外。因为麦加拉的农产品及相当一部分手工业品需在雅典及其帝国销售,在雅典控制海权的情况下,麦加拉人显然不可能不受这道法令的影响。像科林斯一样,麦加拉也积极游说斯巴达参战。而在斯巴达,主战派也取得了优势。尽管伯里克利不想与斯巴达正面冲突,也已不可能。
公元前432年夏,斯巴达召开公民大会,讨论对雅典战争问题,同时邀请盟国代表参加。麦加拉人、科林斯人都力主马上宣战。科林斯人甚至声称,如果斯巴达人仍不宣战,它将脱离伯罗奔尼撒同盟,另寻盟友。在外国使节退场后,斯巴达人就宣战问题举行了讨论。虽然年高德劭的国王阿基达马斯表示反对,但在主持会议的监察官操纵之下,宣战的决议得到通过。会后,斯巴达遣使德尔斐,征求对战争的意见。由于雅典早已失去对中希腊的控制,底比斯又是雅典的死对头,神谕给斯巴达人的答复当然是肯定的。雅典人无可选择,被迫应战。
三、双方实力对比与策略
伯罗奔尼撒同盟拥有强大的陆军。虽然斯巴达遭到公元前465年地震的沉重打击,其公民兵数量可能不大(不超过5000人),但它在希腊素来享有盛誉,几乎是天下无敌的代名词。他们无须从事生产劳动,是典型的职业兵,阵法与个人格斗技术都应超过其他城邦未受过专业训练的重装兵。它的另一重要盟邦底比斯控制着比奥提亚,拥有1万余名重装兵,整个伯罗奔尼撒同盟的陆军合起来,当在6万人以上。另外还有大量的轻装兵可以协助。但伯罗奔尼撒同盟也有它的弱点:一是水师不够强大,战争初期仅有战船100艘左右,且战法原始。除科林斯、麦加拉等水师稍强外,其他多为陆军国家,对付雅典这样的海上强国,仅有陆军显然不够。二是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大多数军队都是农民,他们必须参加农业生产,不可能长年累月地出征,使其军事行动受到季节的限制。三是伯罗奔尼撒同盟缺少必要的经济基础,虽然它可从德尔斐、奥林匹亚等神庙借款,但只能救得一时,战争久拖不决时难以解决。
基于这种考虑,斯巴达人的基本策略,一是派陆军入侵阿提卡,逼雅典陆上决战。如果它避而不战,则破坏其庄稼,引起雅典的内乱。二是建立水师,策动雅典盟国暴动,切断雅典的财源与海上供应线,逼雅典财尽兵绝时投降。
雅典情况正好与斯巴达相反,它仅拥有1万余名可立刻投入战场的重装兵,如将其他可资利用的兵力加上,也不过2万余重装兵,远不是斯巴达的对手。但它已加固了雅典城防,港口也处在严密的保护之下。雅典水师尤其强大,且战斗技术优于大多数希腊水师,在海上拥有较大的优势。此外,它的财源比较充足,早在公元前435年,雅典已在卫城中储藏300塔兰特以备战争急需,并且没有再兴建新的公共工程,提洛同盟贡金的盈余在公元前431年时约有7000塔兰特,另外雅典每年国内外收入将近1000塔兰特,短期内维持战争并不是特别大的问题。但雅典有它的弱点,一是除陆军较弱,无法在陆上给斯巴达人以决定性打击外,它的水师支出巨大,每艘战船每年至少需3000德拉克马,长期维持庞大的水师较为困难。二是雅典民主政治在盟邦中遭到许多富人的反对,他们或者倾向斯巴达,或者倾向波斯,会利用雅典疏于防范之机策动反叛,使雅典在对付外敌的同时,还得应付盟国。三是雅典公民大多是农民,尽数撤进城内,任其土地被斯巴达人破坏,会影响他们的士气。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被黜,不仅有瘟疫的影响,也有公民大会中公民成分变化的影响。阿里斯托芬笔下的农民,几乎全是反战分子,正是农民这种情绪的反映。但伯里克利在设计雅典的战略时,很可能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按照他的设想,雅典人只能打一场防御战:将居民全部撤进城内,避免在陆上与斯巴达人直接交锋,凭借水师的优势,一面控制盟邦,一面利用水师的机动,寻机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各地登陆,建立活动据点,进行反破坏。但这只是一种消耗战略,无法从根本上打垮对手。后来的历史表明:如果不在陆上击败斯巴达陆军,消除其势力的基础——黑劳士制度,根本没有打败斯巴达或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可能。伯里克利的战略,固然是当时雅典较为合理的选择,实际上并不能指引雅典走向胜利。这一事实再次证明,雅典并非战争的发起者,因为任何发起战争的国家,不可能只想保卫已有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