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入侵(1 / 1)

古代希腊 晏绍祥 6631 字 2个月前

一、波斯入侵

薛西斯镇压埃及起义后,立刻着手布置对希腊的入侵。为保证大规模入侵的成功,波斯进行了精心准备。首先,考虑到第一次入侵时水师在阿托斯海角的遭遇,波斯人在那里横贯半岛开凿了运河,这样水师就可以沿着色雷斯海岸航行而不用担心遭遇风暴。其次,薛西斯命令埃及人和腓尼基人在赫勒斯滂海峡上架设桥梁,以供大军渡海进入欧洲。埃及人第一次架设的桥梁被风暴摧毁,引起薛西斯的愤怒。这位大王遂命令烙印师给大海打上烙印,向海中投入一条黄金锁链,意思是把大海变成国王的奴隶,并下令抽打大海300鞭。虽然薛西斯的行动近似疯狂,但波斯人还是成功地在海峡上架设了浮桥。最后,在色雷斯到马其顿等地修建道路,沿途设置仓库,储存给养,以为进攻做准备。作为进军前的最后一步,薛西斯向希腊派出使节,他们奉命向各邦要求“土和水”。雅典和斯巴达在公元前491年处死波斯使节后,波斯还没有派过使者到这两个国家。波斯人清楚,希腊人并不是铁板一块。能够争取到一些城邦的合作与支持,对将来的军事行动会有帮助。他们的希望也并未落空。据称不少城邦,如色萨利、底比斯、阿哥斯等,都愿意与波斯合作。德尔斐似乎被波斯帝国的强大吓破了胆,在众多城邦去寻求有关是否应对波斯作战的建议时,提供了非常消极的主张,导致不少原本有意参战或中立的城市和地区,或暗中与波斯联络,或公开投降波斯,严重打击了希腊人抵抗波斯的士气。

希腊人闻知波斯方面的举动,也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力主抗击波斯的领袖与那些愿意抵抗波斯的城邦,主要是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城邦以及中希腊的普拉提亚、优卑亚岛上的城邦等集会于科林斯,组成了希腊人抵抗波斯的同盟。由于斯巴达在希腊世界的声望,它成为希腊同盟的领袖,它的两个国王分别出任同盟的陆、海军统帅。同盟成立后,分别派出细作到小亚细亚侦查波斯的动向,派出使节向希腊其他城邦求援,决定在北希腊或中希腊阻击波斯军队,并商定在战后惩治那些倒向波斯一方的城邦。

然而,希腊同盟最初的努力似乎并不成功。派到小亚细亚侦查的两名间谍很快被抓。只是薛西斯对自己非常有信心,没有为难两位间谍,反而安排人带着两人参观波斯军营,希望他们看到波斯军队庞大的规模后,能够回去宣扬波斯的声威,让希腊人早日放弃无谓的抵抗并投降。到其他城邦求援的使者也都不顺利。在阿哥斯,对方声称可以考虑参战,但要求斯巴达人同意缔结一份为期30年的和约。斯巴达人则宣布签订和约需要公民大会批准,但他们可以允许阿哥斯人像斯巴达国王一样,拥有一票表决权。阿哥斯人遂借口斯巴达人过于傲慢,担心自己在不久前惨败于斯巴达之后,再在波斯人手中遭遇损失,于是拒绝援助。在克里特,求援的使者无功而返;在西西里,叙拉古僭主革隆要求以统帅权换取援助,但斯巴达和雅典都不能同意,谈判告吹,叙拉古人的援助就此泡汤。科西拉名义上出兵,实则采取观望政策。总之,希腊同盟派出求援的使节是一兵一卒都没有捞到,空手而归。

与此同时,在希腊大陆上,有意抵抗的希腊人城市意见也不一致。马其顿已经归顺波斯,色萨利有意投降,中希腊的底比斯等城邦则宣称,除非联盟出兵北希腊,否则他们无力对抗波斯。在希腊人政治中非常有影响的德尔斐公开采取了亲波斯的立场,对于所有前去请示神谕的国家和地区,如阿哥斯、克里特等,都给予了消极的回答,要求他们不得参战;对于雅典和斯巴达求援的使者,则提供了非常让人丧气的神谕,似乎面对如此庞大的军队,希腊人根本没有机会取胜。于是不少希腊城邦都选择中立或者投靠波斯,给希腊人抵抗波斯的信心以重大打击。

二、温泉关和阿尔特米西翁战役

即使在希腊同盟内部,在如何抵抗波斯的策略上,意见也不一致。希腊同盟虽然以斯巴达为领袖,斯巴达国王分任陆军和水师统帅,有最后的决定权,但有关的行动,要经过加盟各邦的商讨并做出决定。同盟有一个议事会,成员是加盟各邦的统帅,每个城邦可能有一票表决权。但同盟议事会的决定能否得到实施,取决于斯巴达国王的态度。同盟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斯巴达和雅典。前者拥有希腊世界最有战斗力的陆军,后者是希腊世界第一海军大国,其水师船只数量占了整个希腊同盟的大半。中希腊的那些城邦希望御敌于国门之外,最好是将波斯军队阻止在北希腊。但参战的大多数城邦在伯罗奔尼撒,它们的领袖斯巴达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愿在远离本土的地方作战,更关心保卫伯罗奔尼撒,设防科林斯地峡。由于中希腊城邦的强烈要求,尤其是色萨利人公然威胁说,如果希腊同盟不采取行动,他们就会公开站到波斯一边。希腊同盟方面则因为波斯方面是水陆并进,且自己的骑兵相当薄弱,陆军人数又处于劣势,希望能够选择在一个地形可以限制波斯骑兵与步兵优势、同时又便于陆、海军相互策应的地方与波斯人作战,因此迟迟不能做出决定。最后,希腊同盟终于同意出兵北希腊,意欲设防马其顿与色萨利之间的腾皮峡谷。然而希腊同盟此举的意图显然并非决战,因为加上色萨利人在内,所出动的军队只有步兵1万人,而且统帅并非斯巴达国王,只是一个斯巴达军官。当希腊人听说在这条道路之外另有一条道路,而波斯人可能通过那里进入色萨利时,他们立刻撤退,返回大本营科林斯地峡。色萨利人一看自己被抛弃,马上投降了波斯。

回到地峡之后,希腊人重新制订阻击计划,认为温泉关最便于水陆协同作战。该地是北希腊进入中希腊的关口,右边是沼泽地和大海,左边是高山,中间道路的宽度仅容一辆大车通过。就在这条通路上,还有一道壁垒和关门,系佛奇斯人当年为阻击色萨利人修建。防守这里,不需要规模太大的军队,而且只要谨守左面的山峰,并在优卑亚岛北端的阿尔特米西翁海角布置水师,让水陆两军相互策应,基本可以阻击波斯大军南进。不过希腊人显然还有后手:一旦阻击失败,则科林斯地峡地区及其邻近的撒拉米斯会成为最后决战的战场。作为统帅的斯巴达人,还有它的大部分盟友,可能正是这么想的,因此派出的战斗人员规模并不大,斯巴达人仅仅出动了300人,其他大部分人留在国内庆祝卡尔奈亚节(居然与马拉松战役时不能派兵的借口一样)。结果,由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统帅的驻防温泉关希腊军队不到1万人,驻守优卑亚北端的阿尔特米西翁海角的水师不过全部水师的2/3强,其中三列桨战船271艘。最为典型的是雅典人,其近300条战船中,仅有127艘参战。两地相距很近,相互可以知道对方的情况,策应起来比较方便。如此安排,让1959年发现于特洛伊曾的所谓地米斯托克利命令[4]具有了某些合理性:温泉关和阿尔特米西翁的意图就是一场阻击战,以为希腊人的撤退和在撒拉米斯的决战争取时间。考虑到希腊人出兵的规模,阻击之说不是全无根据。

温泉关

波斯大军约公元前480年春从萨狄斯出发,按照水陆并进的思路,渡过赫勒斯滂进入欧洲。据称波斯方面陆军有170万人,来自波斯境内的各个地区和族群,连同后宫以及后勤辅助人员在内,全军达500万人。水师则有战船1200多艘。如果每条战船200人,则需要24多万人。现代学者经过对波斯帝国当时人口的估算,以及行军途中实际给养的需要,认为以当时波斯帝国的人口和古代的供给能力,根本不可能支撑规模如此之大的军队。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水师的数字相对可靠,但陆军可能不过50万人甚至更少。希罗多德大概也觉得170万人的陆军过于天文数字,连希腊人都觉得难以相信,曾在自己的书中详尽列举波斯军队的构成和人数。尽管如此,他提供的数字并未得到现代学者的认可。有一点应当比较确定:在数量上,波斯军队远超希腊。为了解释后来实际参战船只数量的急剧减少,希罗多德不得不利用天灾,尤其是波斯在绕航优卑亚时遭遇的灾难,来说明波斯战船数量的下降。

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波斯大军行动缓慢。虽然从色雷斯经马其顿到色萨利途中并未遭遇任何阻击,波斯人3个多月后才到达温泉关。据希罗多德,波斯大王薛西斯颇有轻敌之意,认为凭借自己御驾亲征和波斯军队的规模,希腊人理当主动投降,而且他已经知道,驻扎在温泉关与阿尔特米西翁的希腊军队并非全军,所以他到达温泉关后,并未马上发动进攻,而是等了4天,直到第五天才主动发起攻击。不过波斯大王可能在一个问题上判断出了误差:温泉关的地形确实不利于波斯大规模军队的展开,而波斯人的装备与战斗力,一点都不比希腊人高明,因为希腊人利用地形的狭窄,轮番出击,波斯人空有大队人马,大部分却只能作壁上观。连续两天的鏖战,波斯人未能向前推进一寸,反而死伤累累。

正当薛西斯手足无措之时,一个马利斯人(中希腊一个族群)前来觐见国王,宣称他知道绕道温泉关背后的道路。薛西斯闻知,立刻派叙达尔涅斯率领波斯国王卫队即著名的不死队在交战后的第三天出发执行迂回任务。为不引起希腊人怀疑,这支军队首先向北进军,然后转头从一条小道在第四天凌晨爬上了温泉关左边的山峰。由于当天正好大雾,虽然李奥尼达布置了1000名左右的军队据守山顶,却直到波斯人出现在哨兵眼前时才被发现。守军仓皇后退到更加有利的地形,准备与迂回的波斯军队决战。但波斯人根本不恋战,直接从山上下来,直插驻守温泉关的希腊军队的后方,意在将希腊人一网打尽。

不过,温泉关的希腊守军此时已经得到了波斯人迂回和山顶失守的消息。李奥尼达非常镇定地将希腊盟军遣散,以保存有生力量,他自己和斯巴达守军以及底比斯人、特斯皮亚人继续阻击,以为其他军队的撤退争取时间。大约10点钟,薛西斯预计迂回的波斯军队已经到达指定位置,便亲自指挥波斯军队发起攻击。斯巴达人与特斯皮亚人退居峡谷最为险要的地方奋勇作战,使波斯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流士的两个儿子即国王薛西斯的弟弟在战斗中阵亡。但当波斯迂回的军队自山顶上杀到希腊人后方,前方又遭遇薛西斯大军攻击时,腹背受敌的希腊人终于支撑不住,斯巴达人和特斯皮亚人全部阵亡,底比斯人投降了波斯。为纪念斯巴达人的英勇,诗人西蒙尼德斯留下了他著名的诗句:“过客啊,请告诉拉凯戴梦人,遵照他们的命令,我们长眠在这里了。”[5]或许因为这两句诗的名气过大,而特斯皮亚人无人纪念,导致今人经常只知道斯巴达人300勇士,却几乎完全遗忘了特斯皮亚人。

与温泉关战役同时,希腊和波斯水师在阿尔特米西翁也发生了交锋。该地位于优卑亚岛东北角,与从色萨利伸出的一个半岛正好相对,向西通过一个狭窄的海峡与希腊大陆相望,东边是斯奇亚图斯岛,水域狭窄,有利于希腊数量相对较少的船只作战。这里不仅可以策应温泉关的陆军,阻击波斯人在温泉关的后方登陆,而且有一个不错的港口,便于停泊船只。波斯水师自爱琴海北部海岸南下,发现希腊人的船只后,就停泊在从半岛伸出的一个叫阿菲特的地区。当天下午,双方发生了第一次冲突。就希腊人而论,他们希望了解一下波斯水师的战斗力和技术,以便为更大规模的冲突取得经验。就波斯水师而论,他们也急需击败希腊人,以便在温泉关背后登陆。不过当天的交战中,希腊人稍占优势,俘虏了30条波斯战船。当天夜间,因为暴雨倾盆,波斯人受到了一些损失,虽然希罗多德把那场灾难描写得相当恐怖,但总体上应当损失不大,因为第二天波斯人继续出战,主动进攻希腊水师。虽然他们因为船只过多相互冲撞,但希腊人的损失也不小,尤其是雅典人,据说他们的船只损失了一半。经过商量,希腊人认为,他们应当撤退。恰在此时,温泉关陷落的消息传来,水师继续留在阿尔特米西翁已无意义。尽管如此,阿尔特米西翁战役仍具有重要意义。希腊人通过短兵相接,认识到波斯水师可能并不像他们之前想象的那么无能,也绝不缺乏战斗力。而波斯水师船只的数量,更占有优势。要击败波斯,必须选择有利的地形,制定合理的战术。

希腊水师撤退之时,雅典将军地米斯托克利还完成了一些重要工作。对即将落入敌人手中的优卑亚岛,他实行坚壁清野,将牲畜全部屠杀,并且在一些水源地留下铭文,大意是劝告在波斯军队中服役的希腊人抛弃波斯而投奔希腊,至少在战场上要消极怠工,目的大概是希望引起波斯大王对亚洲地区希腊人的猜忌。同时,他派部分雅典人以及普拉提亚人、埃吉那人和麦加拉人等回国,以完成撤退任务。原来在前一年雅典的公民大会上,当雅典人讨论德尔斐神谕有关撒拉米斯的解释时,地米斯托克利已经指出,他们可能需要在撒拉米斯阻击波斯人,那就意味着中希腊那些抵抗波斯的国家如雅典、普拉提亚和优卑亚人等必须撤退到伯罗奔尼撒和撒拉米斯岛上,并和驻守科林斯地峡的希腊陆军协同作战,保卫希腊人最后的根据地伯罗奔尼撒。如果说希腊人曾经幻想温泉关可以抗击波斯人,如今随着温泉关陷落和李奥尼达阵亡,希腊人只能选择撒拉米斯和科林斯地峡决战了。

三、撒拉米斯海战

希腊水师选择撒拉米斯岛与阿提卡之间的海峡驻守,当然有方便雅典、埃吉那和麦加拉等中希腊国家撤退的考虑,尤其是雅典,它需要时间来撤退自己的老弱妇孺和财产,而且他们中的一部分就是撤退到撒拉米斯岛的。虽然雅典人事先可能有所预料,但终归到了真要撤退的时候,仍有许多人不愿意离乡背井。部分人相信,当初德尔斐告诉雅典人相信的木墙不是水师,而是卫城上古老的木栅,仍留守卫城,并且用木栅将卫城围了起来。雅典的领袖们则尽力说服雅典人撤离,他们甚至搬出女神雅典娜帮忙:女祭司宣布,女神雅典娜已经离开雅典卫城,因为原本供奉给雅典娜并且会被雅典娜的圣蛇吃掉的蜜饼,如今居然原封不动地留在那里了。奇蒙等人则带头放下盾牌,走上舰船,表示国家现在需要的不是步兵,而是水手,也说服了一批人。在他们的带动下,大部分雅典人撤退到了撒拉米斯和伯罗奔尼撒东北的特洛伊曾。希腊水师驻守撒拉米斯,既可以保卫雅典撤到那里的妇孺,还可以策应守卫科林斯地峡的陆军。更重要的是,当希腊水师聚集在一起时,他们还可以利用撒拉米斯与阿提卡之间水面的狭窄,与波斯水师一较短长。

集中在撒拉米斯的水师显然较阿尔特米西翁时更多,雅典人的战船达到180条,其他希腊城邦的接近200条,因此总共集中了约378条战船,而且是当时希腊最为先进的三列桨战船,此外还有一些比较老式的五十桨大船。舰队统帅由斯巴达国王欧吕比亚德斯担任。在随后召开的水师将领会议上,大部分将领的意见是希腊水师直接退到科林斯地峡去,因为那里水面相对宽阔,更重要的是,不少将领对即将来临的决战没有信心,他们担心一旦战败,就会被封锁在撒拉米斯海湾中无路可逃。

恰在此时,攻下温泉关的波斯陆军沿比奥提亚南下,攻占德尔斐、普拉提亚等地后进入雅典,并对少量驻守在卫城上的雅典人发起攻击,通过点火焚烧木栅的方式,成功攻下卫城,卫城上的神殿被放火烧毁,熊熊火光在撒拉米斯都清晰可见。那里的希腊人一看,觉得抵抗无望,一些人准备驾船离开。雅典将军地米斯托克利对此无可奈何,只好返回自己的船只。雅典人姆涅西披洛斯听说会议的结果后,当即向地米斯托克利指出,如果希腊水师真的撤退到科林斯地峡并且各自分散,就意味着希腊抵抗事业失败。他建议地米斯托克利立刻觐见统帅欧吕比亚德斯重新召开会议,确定水师的抵抗策略。地米斯托克利接受了此人的建议,并成功说服斯巴达国王重新召集会议。在会上,地米斯托克利详细分析了希腊人面临的形势,指出如果在科林斯地峡附近作战,则相当于在公海的广阔水面上作战,那样数量少而且行动相对迟缓的希腊船只肯定处于劣势,而如果留在撒拉米斯,狭窄的海面对希腊人比较有利,并且同样可以策应在科林斯地峡上的战事,还可以保卫撒拉米斯、埃吉那和麦加拉等国家。他的意见虽然没能说服科林斯将领阿德曼托斯那样的顽固派,但欧吕比亚德斯终于改变了意见,从而成功使希腊水师暂时留在了撒拉米斯。

在攻下雅典之后,薛西斯召开了波斯将领的作战会议,商讨下一步行动方针。大多数人的意见是马上与希腊人决战,只有哈利卡纳苏斯的僭主阿尔特米西娅反对,她的意见是波斯人应当利用水师的优势,在伯罗奔尼撒各地登陆,逼迫希腊各邦自行回国救援,这样就可以一举瓦解希腊人的防御力量。她的意见虽然得到薛西斯欣赏,但国王仍接受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决心与希腊军队决战,从陆地上和海上同时发起进攻。希腊人利用有限的时间,迅速修建了横贯地峡的防御工事,与波斯军队激战。当波斯水师到达法列隆时,其庞大的规模让希腊不少将领心生怯意。在听说了地峡上激烈的战斗后,不少将领进而主张他们应当前往地峡地区帮助陆军,并且成功迫使统帅欧吕比亚德斯再度召开会议,商讨相关战略。据说会议进行了一个通宵,希腊人就之前已经讨论的问题继续争论,雅典、埃吉那和麦加拉主张继续留守,而伯罗奔尼撒的将领则主张撤离。由于会议采用的是每个国家一票,撤退的主张很可能取得胜利。

地米斯托克利一看形势不妙,心生一计。他派自己的奴隶西琴诺斯前往波斯营地面见波斯国王,假意投诚,并要求波斯国王出兵封锁撒拉米斯海湾南边的出口,而且立刻进攻希腊舰队。波斯国王相信了西琴诺斯,果真出动了军队。但希腊将领浑然不知,继续争论。这时雅典另一将领阿利斯提德到达撒拉米斯,并且给希腊将领带来他们即将被波斯舰队封锁的消息。阿利斯提德的报告并未让那些头脑发热的将军们停止争论,直到一位从波斯方面投奔希腊的铁诺斯人船长报告了消息后,他们才终于相信自己被包围,除奋勇作战杀出血路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于是争论了一个通宵的将领们立刻返回各自的船只,准备出战。

一旦希腊人同意出战,他们倒是表现出了为保卫家乡而应有的英雄气概。据希罗多德,是波斯人首先发动了进攻,希腊人最初尚有所畏缩,直到一位神灵谴责了他们,才鼓起勇气奋勇进击。诗人埃斯库罗斯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其记载虽带有文学色彩,但可能更为可信。根据他的说法,波斯人多少有些轻敌,认为希腊人已经准备逃跑,胜利会轻松到手,但是,当波斯人真的看到希腊人的阵线时,情形与他们的预料完全相反:

黑夜渐渐消逝,希腊军队

丝毫没有偷偷地开船离去。

当驾驭白马的白天重新照耀

整个大地,一切清楚地显现时,

首先从希腊军营发出了阵阵

高声呐喊,犹如庄严地歌唱,

岛上的岩石发出冲天的回响。

蛮族人个个心中充满恐慌,

心智陷入迷茫,因为希腊人

唱起庄严的战歌并非为逃跑,

而是要精神激越地投入战斗,

号角声激起每个人的战斗热情。

这时船桨喧嚣着拍击水面,

划手们按口令划动深深的海水,

很快地一切显现,清楚可辨。

他们的右翼首先航行在前,

阵势井然,整个舰队随后,

迅速航来,人们听见一片

洪亮的呼喊:“希腊子弟们,前进啊,

拯救你们的祖国,拯救你们的

妻子儿女、国家的祭坛庙宇、

祖先的坟茔,为自己的一切而战!”

我们的波斯语言声音嘈杂,

回应他们,时机不可拖延。

铜饰的船艏立即互相冲撞,

一艘希腊船首先开始撞击,

撞坏了一条腓尼基船的后艄,

其他船舰也开始互相冲撞。[6]

希腊人中间,作战最为勇敢的是雅典人和埃吉那人,但他们始终保持队形,秩序井然地作战。而且在战斗过程中,雅典将领阿利斯提德率领一支重装步兵在撒拉米斯与阿提卡之间海峡中的一个小岛上登陆,将岛上的波斯人全部歼灭,同时救助落水的希腊水手。波斯方面之所以战败,除轻敌和准备不足外,还因为国王薛西斯把他的宝座设在阿提卡一边靠近海峡的一座山上,俯视着下面的战场,以致每个波斯人都觉得国王正监视着他们,表现得倒是人人奋勇,却毫无秩序,结果相互撞击,自乱阵脚。一些将领为了逃生,竟然向友军的船只发起攻击,以清理出逃生道路。在坚持了一天之后,波斯人终于败退。

撒拉米斯战役的胜利,对希腊抵抗波斯的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波斯人水陆并进的计划,等于砍断了波斯人的一条腿。从战后薛西斯的安排看,波斯人显然对水师更加看重,因为在水师退回亚洲后,国王薛西斯担心希腊舰队兵出爱琴海,在留下大部分陆军后,匆忙返回亚洲。第二年波斯舰队龟缩在小亚细亚不出,也显示了波斯信心的丧失。与此同时,希腊方面因为这次大胜,信心大增。最初他们甚至都不敢相信他们居然取得了胜利,几经试探,知道波斯舰队真的撤退后,才敢稍稍深入爱琴海。作为对此次战役取胜贡献最大的雅典国家,其威信随之上升。战后希腊人授予埃吉那人集体奖,但在选举哪个具体的个人贡献最大时,希腊人表现出他们十分搞笑的一面: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功劳最大,因此都把票投给自己,但所有人都认为,地米斯托克利的贡献第二大,结果地米斯托克利得票最多。尽管如此,希腊人最终还是没有给地米斯托克利颁奖,让个人贡献奖空缺了。

地米斯托克利

四、普拉提亚战役与米卡列战役

撒拉米斯战役将波斯水师打回亚洲,国王薛西斯也匆匆返回波斯,但波斯对希腊的威胁并未解除,因为在离开希腊之前,这位国王从容做出部署,让马尔多尼奥斯精选30万步兵和骑兵,继续在大陆上与希腊人周旋。考虑到冬天行军不便,而且阿提卡不利于骑兵活动,马尔多尼奥斯将波斯大部军队撤退到色萨利和比奥提亚过冬。

希腊人似乎并不完全了解波斯人的动向。虽然波斯陆军已经退出阿提卡,雅典人可能当年冬天也返回了自己的家园,但以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同盟的军队大部仍驻守科林斯地峡,不敢正面与波斯陆军冲突,水师则根本不敢航行到提洛岛以东的海域。此时的雅典人处境尴尬:他们地处两军之间,时刻受到波斯的威胁,无法耕种土地。可是斯巴达人似乎更关心修建科林斯地峡的防御工事,根本无意北上抗敌。当希腊人按兵不动之时,波斯方面首先采取了行动。马尔多尼奥斯派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为使节前往雅典,称波斯国王愿意赦免雅典人曾经对国王犯下的所有罪行,只要雅典人愿意,他可以和雅典结成盟友。马尔多尼奥斯的意思,显然是希望借此分化希腊同盟:只要雅典退出希腊同盟,斯巴达将无能为力。雅典人也非常有策略,有意拖延回答。斯巴达人闻知此事,立刻派出使节前往雅典,承诺在战争延续期间,由斯巴达人及其盟友承担扶养雅典人的费用。雅典人见目的达到,也借坡下驴,宣称只要太阳还按照它目前的轨道运行,就绝不和波斯人结盟,并立刻将亚历山大遣送回比奥提亚。

马尔多尼奥斯得到雅典拒绝媾和的回答后,立刻起兵南下。雅典人无力单独对敌,被迫再次撤退到撒拉米斯岛。马尔多尼奥斯占领雅典后,再度派出使节前往撒拉米斯岛,二度提出了与雅典媾和和结盟的主张。议事会接待了波斯使节,其中一位叫吕奇达斯的议员提议接受波斯方面的建议。议员们群情激愤,居然一反常态地未经审判,直接用石头砸死了吕奇达斯。更恐怖的是,撒拉米斯岛上的雅典妇女得知吕奇达斯的意见,也蜂拥到吕奇达斯的家里,把他的妻子连同儿女一道用石头砸死。雅典人这种群体无理性的发作,我们日后还会遇到。

在此之后,雅典派出使节前往斯巴达,要求后者出兵。然而目光短浅的斯巴达人只想保卫伯罗奔尼撒,一味拖延,同时命令科林斯地峡的军队抢修和加固工事。雅典使节每日面见监察官,监察官都同意次日出兵,一连推了10天。在此期间,科林斯地峡的工事完工,斯巴达人以为即使没有雅典帮助,也不用再担心波斯人了。此时一位名叫奇列欧斯的特盖亚人得知此事,立刻赶在最后一次接见雅典使节之前面见监察官,指出如果斯巴达人再不出兵,而雅典人真的倒向波斯一边,则纵然科林斯地峡的工事再坚固,以雅典和波斯联合的强大实力,他们可以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任何地区登陆,那时斯巴达人将悔之晚矣。这段话终于点醒了斯巴达人,监察官当天夜间就派出了军队。第二天早晨,当雅典使节再度面见监察官要求出兵之时,后者告诉雅典人,斯巴达的军队已经出动,而且已经到达科林斯地峡,要求雅典人尽快返回,协同出兵。雅典使节得知实情后立刻返回撒拉米斯,着手出兵的准备。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元前479年的选举中,上一年在撒拉米斯战役中立下特殊战功的地米斯托克利竟然落选,当选者包括相对精通陆军指挥的阿利斯提德和克桑提波斯等人。

马尔多尼奥斯得到斯巴达和雅典联合出兵的消息,立刻离开了不利于骑兵活动的阿提卡,退到比奥提亚与雅典边境的阿索普斯河北岸列阵。希腊军队自科林斯地峡出发,在斯巴达摄政王波桑尼亚斯率领下也进军到阿索普斯河地区,与波斯军队隔河对峙。希腊人按照惯例,右翼由担任统帅的斯巴达人占据,中央部分是特盖亚人等其他希腊人,雅典人占据左翼。波斯方面则将最为精锐的波斯人布置在左翼,正好面对斯巴达人,而且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因为双方中间隔着一条河,渡河攻击者势必会受到水流影响,给另一方提供攻击的时机,因此双方都声称占卜的结果是守则吉,攻则凶,谁也不主动渡河发起攻击。

由于双方谁也不愿首启战端,两支大军隔着阿索波斯河对峙了8天。但波斯一方的底比斯人按捺不住地希望进行战斗,可能是波斯大军驻扎在比奥提亚,后勤补给成为沉重负担。事实上,希腊方面的压力也不小,因为集中在普拉提亚的希腊军队达到11万多人,其中重装步兵接近4万人。在希腊城邦体制下,士兵和公民的身份一致,一般希腊重装步兵出战自备给养,能够携带的给养不过1周左右。如今对峙已经超过8天,需要从后方不断往前线运送粮食等。马尔多尼奥斯借此时机派出骑兵,一面攻击为希腊人运送给养的部队,一面破坏希腊军队的水源。到第11天,希腊方面因给养被切断已经相当困窘,希望尽早决战或者撤退寻找新的战机。波斯方面大约也同样受困于军队给养,另一将领阿尔塔巴佐斯曾提议退回底比斯以寻求用金钱瓦解希腊同盟。不过担任统帅的马尔多尼奥斯决心一战以求胜利。当天晚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再度来到波斯营地之前,向希腊人通报第二天波斯军队将全线发动进攻的消息。第二天,双方列阵准备交战。考虑到斯巴达人未在陆地上与波斯人交手,统帅波桑尼亚斯遂与雅典人商量,让雅典人占据右翼,直接面对波斯人,理由是雅典人曾在马拉松击败波斯人,有与波斯人交手的经验。雅典人欣然同意,于是斯巴达人被调往左翼。波斯统帅马尔多尼奥斯随机应变,将波斯人也从左翼调往右翼,仍然直接面对斯巴达人。波桑尼亚斯一看目的没有达到,只好把斯巴达人再度调回右翼,波斯人再度如法炮制,回到左翼,并且在此之后派出使节,把斯巴达人嘲笑一番。

虽然双方的主力步兵并未交手,但波斯利用骑兵的优势,彻底切断了希腊人的军粮来源,并且利用弓箭手的优势,让希腊人无法获得饮用水。见此情景,波桑尼亚斯决定当晚撤退。然而当其他希腊人都利用夜幕掩护退出阵地到达普拉提亚时,斯巴达人自身的撤退却遇到了麻烦。皮塔涅部落的将领借口撤退将让斯巴达蒙羞,拒绝撤退。波桑尼亚斯努力说服,但一个通宵下来,竟然未能成功。天亮之后,波斯人发现希腊人已经放弃阵地,仅有斯巴达人和特盖亚人仍在,以为希腊人已经全线溃逃,立刻发起攻击。波桑尼亚斯立刻派人送信给其他将领,要求他们回援。然而其他希腊人并未能马上返回,斯巴达人和特盖亚人被迫承受波斯人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好在波斯人以为胜券在握,没有发动有组织的攻势,而是三五成群地散乱攻击,结果在希腊军队严整的阵型面前,徒然送死。对波斯人来说更加致命的是,统帅马尔多尼奥斯居然也认为希腊人溃逃了,亲自率队冲锋,而另一将领阿尔塔巴诺斯则认为战事必败,率领近4万人的精兵先行撤退。结果混战之中,马尔多尼奥斯阵亡。波斯人一看统帅阵亡,而对方阵型完整,如梦方醒,纷纷逃入营寨躲避。正在此时,雅典人和其他希腊人援军到来。雅典人连续多次冲击,打破了营垒,希腊人杀入波斯大营,将营内士兵一律杀死或俘虏。不过因为希腊人的重装步兵不擅长长途追击,大部分波斯士兵在骑兵保护下得以逃离战场,仅有3000人被俘。

战役结束后,希腊人打扫了战场,把自己的阵亡者遗体搜集起来加以埋葬,还在德尔斐树立了一根柱子来纪念他们的胜利,上刻参战的31个城邦的名字。希腊人可能并没有想到,他们居然能够两次击败貌似强大无比的波斯帝国,并且把波斯人赶出希腊大陆。然而这并不是希腊人对波斯的最后一次胜利。据说当希腊人正在普拉提亚决战之时,水师同时在小亚细亚的米卡列海角击败了波斯残余水师。

原来,与希腊人陆军兵出中希腊的同时,希腊人水师在斯巴达另一国王的率领下,也兵发爱琴海。此时小亚细亚的希腊人派出代表,请求希腊人水师航往亚洲,以把希腊人城邦从波斯统治下解放出来。在他们的一再请求之下,希腊人才前进到萨摩斯。波斯水师显然缺乏战斗欲望,立刻向亚洲大陆逃去,希望求得陆军的庇护。希腊人水师尾随而至。在米卡列,希腊人成功登陆。恰值此时,一个谣言在希腊军队中传开:希腊人已经在普拉提亚取得胜利。这个谣言大大鼓舞了希腊人的士气,他们对波斯人的战线发起猛攻,而那些原本作为盟友、被布置在波斯人后方的伊奥尼亚人和小亚细亚的其他希腊人等,乘机倒戈,从背后向波斯人下手。波斯人腹背受敌,大败而逃。希腊人取胜之后回到萨摩斯。在那里举行的军事会议上,斯巴达人主张将亚洲的希腊人迁移到巴尔干。但这个建议遭到雅典以及亚洲希腊人的反对。最后的决议,是萨摩斯等亚洲希腊人城市加入希腊人反波斯同盟。希腊人水师接着北上到达赫勒斯滂海峡,打算摧毁波斯人架设在那里的浮桥。当他们发现浮桥已经被风暴摧毁时,斯巴达人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返回伯罗奔尼撒,但雅典人以及小亚细亚的部分希腊人则继续留在当地,围攻波斯人在那里的据点塞斯托斯等地。当年秋天,雅典人及其同盟者成功攻克塞斯托斯。

希罗多德有关希波战争的叙述到此结束。但就战争的实际进程来说,尚远未结束。由于斯巴达人不愿在远离本土的地区作战,对与波斯进行战争的态度日趋消极。雅典乃与亚洲的希腊人城市一道,于公元前478年组建了以雅典人为领袖的提洛同盟。同盟继续对波斯的战争,先后将波斯的势力从希腊北部的埃昂等地赶出。公元前449年,同盟再度出兵塞浦路斯。虽然统帅奇蒙在围攻塞浦路斯的撒拉米斯时病死,但同盟水师在撤退途中,于塞浦路斯外海再度大败波斯舰队。同年,雅典与波斯签订《卡利亚斯和约》。和约可能规定波斯水师不得出现在爱琴海,承认小亚细亚希腊人独立。希波战争至此终于结束。希腊人取得了彻底胜利。

五、希波战争的影响

首先,希波战争中希腊的胜利,维护了希腊城邦的独立,为希腊城邦公元前5—前4世纪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尽管不少学者宣称,希腊文化到古风时代末期已经基本形成,波斯的统治也未必如西方学者一贯强调的那样专制,但必须承认,正是由于击败了波斯,雅典民主政治以及希腊其他城邦政治才能不受阻碍地继续发展,并达到伯里克利时代的顶峰。而缺少了希腊城邦的繁荣,古典时代希腊文化的发展,将不可想象。

其次,希腊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雅典的胜利。雅典曾经独力抗击波斯,取得马拉松战役的胜利。在撒拉米斯战役、普拉提亚战役和米卡列战役中,雅典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雅典强大的水师、扩张的欲望和民主政治激发出来的创造力,让雅典取代斯巴达成为希腊抵抗波斯的领袖。而雅典对提洛同盟的控制,使它在公元前5世纪前期成为希腊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国,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让它能够接纳来自希腊各地的智者。如果说古风时代希腊的文化中心在大希腊和小亚细亚,则自公元前5世纪中期起,雅典成为希腊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创造中心。雅典在西方历史上的无限荣光,基础是在公元前5世纪奠定的。而提供雅典崛起契机的,正是它在希波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最后,对波斯而言,三次入侵希腊的失败,诚然让波斯遭遇到一定挫折。须知公元前6世纪末之前,波斯人在战场上几乎战无不胜,不断扩张着自己统治的疆域。但在分裂而且弱小的希腊城邦面前,波斯连续多次被击败,还失去了对小亚细亚的控制。但波斯毕竟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尽管希波战争失败后基本失去了欧洲的领土,但亚洲和非洲的领土仍大体稳定,其综合实力,也非任何希腊城邦能够望其项背。不过波斯人的失败,让希腊人生发出无限的民族自豪感。自此以后,希腊人自由、民主、勇敢和文明,波斯专制、富于奴性、缺乏勇气,成为西方文化中的主流话语。流风所及,今人仍能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它的影响。

[1] [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下册,第395页。

[2] Lucian,“A Slip of the Tongue in Greeting”,in Lucian,Ⅵ,translated by K.Kilbur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p.177.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第58页。

[4] 这道命令1959年发现于特洛伊曾,但其文本是公元前4世纪的,而非公元前5世纪的原件。学术界对铭文内容是否真实存在争议。该命令的译文见[英]奥斯温·默里:《早期希腊》,第286~287页。

[5] [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下册,第555~556页。译文有改动。

[6] [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等:《埃斯库罗斯悲剧》,见《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张竹明、王焕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95~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