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泽被宣南”:对于京官的救援(1 / 1)

庚子救援研究 冯志阳 446 字 5个月前

所谓“宣南”,从字面意思来讲,是指明清时期北京城宣武门以南的地区。因为大部分汉族京官居住于宣南,加上进京赶考的外省士子也多居停于宣南,“士流题咏率署宣南”,因此“宣南”这一地理概念的人文意义便日趋突出,以至于“宣南”几乎可以成为在京汉官与士大夫的代称。[1]所谓“泽被宣南”,即是庚子年间东南各省对于留守京官士人的救援行动。参与庚子年救援行动的刘鹗,曾在致陆树藩的信中这样叙述庚子之难与救援之举:

窃谓此次京师大难,与寻常水旱偏灾不同,平民之受害也轻,而士大夫之受害也重。良民宜惜,良士尤宜惜。难民可怜,难官更可怜。京官苦况,平时且不免支绌,当此大难猝兴,走则无资,留则无食。月初有西友自京师来,云见京官宅中,有陈设依然而男子逃走女子自尽尸横遍地者,有大门紧闭而举家相对饿死者,闻之不自知,其泪下涔涔也。人才为国之元气,京师为人才渊薮,救京师之士商,即所以保国家之元气。办法当以护送被困官商人口出京为第一要义,平粜为第二要义,其余尤其次矣!是否有当,尚祈裁察。以地而论,北京为最急;以事而论,北京为最难。

刘鹗不仅仅是发议论,还付诸行动,“摒挡一切,愿凑捐银五千两,又筹借垫款银七千两,共一万二千两送呈贵会,伏希察入,惟此款愿专作救济北京之用”。此外,刘鹗还表示,如无人前往北京,“弟愿执役为诸君前驱可乎?所有随带翻译人等川资、薪水,均由弟捐款发给,不支善会分文”[2]。这是施救者对于援救京官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表述。对于被救者而言,心情则十分复杂。在听说李鸿章与盛宣怀准备将留守京官搭救回南的消息后,叶昌炽在日记中表示:“昔闻难民,今为难官,两公高谊,诚可感。但如此还故乡,与魏公昼锦何如?虽首邱,非所愿也”;后又听说,不愿回南者,亦有“辛盘之费”,“实则抚恤而已”,叶因此又叹道:“昔闻难民,今有难官,能无短气?”[3]

诚如刘鹗所言,庚子之难,与“寻常水旱偏灾不同”;同样,庚子救援,与往常赈灾也不同。赈灾乃是救民,而庚子救援则主要是救官,而且是救京官。这一点,将庚子救援与一般赈灾救济区别开来;同样,也是这一点赋予了庚子救援不同于以往救援的内涵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