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济善会的创办者主要有两个人:陆树藩和潘炳南。陆树藩,字纯伯,号毅轩,浙江归安县人,清末著名藏书家陆心源之子。[20]陆心源,字子稼,一字刚父(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为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浙江皕宋楼主人。[21]陆家向有行善传统,丁丑、戊寅年间,华北奇荒,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致函陆心源表示,“湖郡丝利甚大,绅富为浙西之最,又得台端乡望夙隆,代呼将伯,必有闻风兴起踊跃乐输者”,但同时也认识到,“本地绅士劝济他省赈捐,本极难事,所望妥善劝谕,涓滴归公”。[22]据《潜园遗事》记载,在赈济“丁戊奇荒”的过程中,陆心源先是带头“捐金一千”,后又“促湖郡乡绅捐款达数万”。此前,陆心源因被人奏劾“擅自改税使盐务亏损”而被革职,此次因助赈有功,“由李鸿章及曾国荃共上奏后赏还原衔”。[23]光绪十七年(1891年),因陆心源捐助山东赈银一万两,经山东巡抚张曜上奏朝廷“开复原官”[24]。“浙抚松骏,亦叙心源公对浙省筹赈之功,为他奏加二品顶戴。”[25]光绪十八年(1892年),清廷又以陆心源“捐助巨款”,予其“以道员记名简放”。[26]除了“各地有灾(特别是浙江省)必为捐赈”外,对于“故里事业”亦多有赞助,“在湖郡创立教忠义庄,独自兴建升山桥”等。[27]
陆树藩在组织庚子救援行动之前,虽也偶有善举,但完全无法与其父相提并论。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记载,陆树藩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因陆心源“捐送国子监书籍”,而“赏给国子监学正衔”;光绪十五年,考中己丑恩科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先是“报捐内阁中书”,后又“因办理浙江义赈出力奉旨赏加侍读衔”;光绪二十一年,“捐升郎中,签分户部”,旋告假回籍丁父忧。[28]所谓“办理浙江义赈出力赏加侍读衔”,徐桢基在《陆树藩其人与皕宋楼藏书售日事》一文中指出,此乃“在父执提携下得加侍读衔,赏戴蓝翎”。自京回籍后,陆树藩“除在家中守孝,也常去苏、沪二地探亲访友,并料理陆氏在沪的企业与房地产”。[29]据顾志兴的研究,“陆心源在世时,在上海曾办有缫丝厂、钱庄,在湖州亦有当铺多家。陆心源于光绪二十年逝世后,开始家产未分,后由陆树藩做主,上海缫丝厂由陆树藩经营,上海钱庄由其大弟树屏经营,当铺则由湖州管家配合二弟树声经管”[30]。陆树藩为方便管理在沪家业,常逗留沪滨,“并在沪娶妾徐氏”[31]。
戊戌年间,陆树藩与其弟曾欲办湖州中西学堂,并在《申报》上刊登《募助湖州中西学堂启》:“本年叠奉谕旨,开办京师大学堂,并各省府厅州县一律开办中学小学,以广造就。伏念浙西为人文渊薮,吴兴乃富有名邦,亟应实力振兴,遍开风气,广设学校,培养成材。况值此天步艰难,民心浮动,多财适足以贾祸,毁家即所以保身。今树藩等,敬遵先荣禄公遗命,将守先阁所藏中西书籍,全数归公,捐入学堂,并再措捐巨款,备器建堂。惟延聘教习,供给学生,常年需费,独力难支,不得不广为募助。想诸君子情关桑梓,自必乐于成全,慷慨输将,多多益善。倘他日教化有成,人才蔚起,不独乡里增光,兼为朝廷生色,此树藩等所私心祷祝者耳。光绪二十四年天贶日,归安陆树藩同弟敬启。”[32]可能是响应者不多,此事未见下文。不过据此也可见,陆树藩受其父影响,对于公益事业也颇为热心。[33]而这也表明陆树藩于庚子国变之时,挺身而出组织救援活动,并非偶然。
不过,首先提出救援行动者并非陆树藩,而是潘炳南。[34]陆树藩曾在致友人的信中如此叙述其创办救济善会的缘起:“弟沪江混迹,风鹤频惊,人事迁变,中心如焚,前月以事赴杭,有鼎记钱庄执事潘赤文先生大发善愿,拟救济北京被难官商,先垫巨款。弟因见同乡亲戚流离长安查无音信者不知凡几,日后严冬势将饥寒交迫,我辈幸居乐土,温饱无忧,不知能否免刀兵之厄,中心为之怦怦。回申后即与余晋珊观察、李伯行星使及彝卿、笙郊诸公商议,均极以为然。现拟创立救济善会,先行筹垫数万金,水陆两路救赈难民。”[35]潘炳南,字赤文,浙江上虞人,太平天国之后,在杭州开设鼎记钱庄,素以行善出名,有“潘善士”之称。[36]从“丁戊奇荒”“晋赈”开始,鼎记钱庄便参与到义赈之中。[37]不过,鼎记钱庄长期只是捐款者的角色,有时也会承担募款的任务,但次数较少,范围有限。[38]
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五日,浙江“百官江一带江塘溃决”,致使余杭、上虞等地蒙受“数十年来所未有之巨祲”,沪上绅商陈笙郊、经元善、谢纶辉等创办“余上乞振公所”以为救济。[39]潘炳南致函余上乞振公所诸善长,提出筹款以“改筑石塘”作为一劳永逸之计:“环海之区,一日不改石塘,则害一日不弭,蒿坝曹娥是其明证。第经费浩繁,所谓言之非艰,行之实艰也。今者幸蒙恽藩宪造福苍生,阅邑尊吴公代崧人某所上条陈,有筹款五万金即可改筑石塘之议,深荷嘉许。因寓书于陈廉访,嘱晚遍告两邑都人士,如能集款举行,司中当搜括库储,力任其半。此固千载一时之盛业,微吾二翁及贵局诸善长先生,谁能任此非常之功耶!故不揣冒昧,为两邑民生请命,以祈嘉惠桑梓,力任艰巨,舒粲花之妙舌,挽既倒之狂澜,代向沪滨寓公暨京师江汉闽粤乡先生处劝令资助。苟能先集一二万金,即可动支公款。方伯书中亦谓趁此隆冬天气,赶紧开工,明年春水生时,新堤屹立,从此永庆安澜。”余上乞振公所表示,“此次灾振输将,皆悉索敝赋,余力不遗者多。现在粥厂平粜之后,冬抚已难为继等云,此外更可想见。上好仁而下未能好义,惭悚无地,但事关余上慈溪等邑田畴水利,不敢安于缄默,用特登报布告寓沪同乡暨官商于京外各省者,如荷仁人君子闻风兴起,慨解囊金,俾得以工代振,成此石塘工程,永免梓乡祸害,功德何可思议!”[40]据《新编浙江百年大事记1840—1949》记载:“上虞士绅潘炳南倡修上虞县境沿江塘堤,计建造石塘盘头1140丈,坦水960丈,工程始于1900年2月,告成于1901年1月,费用十万余两,经官绅分别筹捐而来。”[41]由此事可见,潘炳南在推动地方公益事业上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运作能力。
不过,潘炳南毕竟只是商人出身,而且从事公益事业的资历也还较浅,在推动上虞石塘建设的过程中,其上书浙藩恽祖翼,还要由“邑尊吴公”代陈;要“先集一二万金”,也只能求助余上乞振公所广为劝募。尽管潘炳南有行善的愿望以及很好的行善计划,但身份与资历决定了他不可能单独去实施这样一个计划。他必须找到一个既有身份又有行善意愿的人一起合作,才能把一个好的想法变成现实,而户部郎中陆树藩正是潘炳南所需要的这样一个人。除陆树藩、潘炳南外,丁绍芬也时常作为救济善会的创办者与主持者出现于报刊中。丁绍芬,字晓芳,浙江湖州人,经商于杭州,其庆福绸庄曾作为上海北市丝业会馆筹赈公所在杭州的筹捐处而出现于《申报》中。[42]这表明,丁绍芬成为救济善会的创办者与主持者之一,也并非偶然。丁绍芬此前参与义赈筹捐的经历,不仅为其参与创办救济善会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后来同陆树藩、潘炳南等共同主持善会的日常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