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屋笔记》[1]的作者与上述煎茶老僧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里,文中他写道:武藏国和相模国的人们经常提及一个名叫大多法师(daidarabotchi)的巨大鬼神;如大多法师曾经要背走富士山,当他叉开双脚使劲站住时留下了脚印,后来就成了相模野的大沼;又如相模野之所以没有紫藤,是因为大多法师要找点紫藤做背带,却始终没有找到,因此缘故,紫藤再不会生长出来了云云。我曾经多次去过相模野(现神奈川县相模原市),每次都会想起此事,一直希望确认当地人是否还记得大多法师。听了我的心愿之后,住在八王子(现东京都八王子市)的中村成文君深表同情,为我们做了调查。而中村君的调查结果超出想象,当地村民竟然记忆犹新。
从现横滨铁道路线的渊野边停车场可以看到一个低洼地,这大概与上述大沼还不是一个地方,里面有水时被称作鹿沼。从鹿沼往东走,在铁道旁边又有一个菖蒲沼,这两个沼泽之间间隔约四町。据说,大多法师(deirabotchi)想背上富士山,为此找遍了相模野的所有原野却找不到紫藤,他束手无策,急得直跺脚,留下的脚印就是这两个沼泽。另外,有一道宽一町的低洼地在相模野中间纵贯南北,这是因为大多法师身穿犊鼻裈,一直拖着地走的缘故,故此取名“犊鼻裈洼”(fundoshikubo)。沿着境川往北走就是武藏南多摩郡(现东京都八王子市、町田市、日野市、多摩市、稲城市、府中市),此地也有不少传说与之相呼应。如从由井村的小比企部落通向大字宇津贯的山坡上有一个低洼处叫池之洼,有十五六间长,十间宽,只有梅雨期才会变为池塘。人们传说,这仍是大多法师为了背上富士山使劲站住时留下来的,一只脚印在这里,另一只脚印则在骏河国那边。这么一听,池之洼的形状确实有点像个脚印。此外,同郡川口村山入部落的绳切大字内,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山。据说,这原来是大多法师背过来的,正路过这里的时候,绳子断了,背上的山也就落到了此地。为了连接绳子,大多法师遍找藤蔓却没有找到,他满心悔恨,喊道:从今以后藤蔓可别在这里长了!故此,这座小山至今留在此地,也再不长藤蔓。这里所谓藤蔓是指葛藤,应该说,只有巨人才用如此细弱的植物来搬运一座山吧。
《日本传说集》[2]、《甲斐之落叶》[3]等书记载,从前在甲州有一个大力僧人叫大多法师(reirabotchi),他曾经用麻秆把两座山扛在肩上,欲将其搬到远处,但麻秆断裂,以失败告终。东山梨郡加纳岩村的石森组(现山梨县山梨市)故此忌讳种麻,如果有人违禁种麻必遭报应。那时掉下来的两座山,一座成为盐山,另一座则成为石森山。听我熟人讲,过去有个巨人用稻草绳子背上两个土块,中途掉下一个土块变成盐山;他的名字叫大多法师(deirabou),从这里往信州方向走去,他的脚印处处可见,此外还有几颗他坐下来休息的巨石。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祖先向秀丽孤山合掌礼拜。这些孤山,普遍称为“饭盛山”,只有一少部分的孤山被誉为“御山”“御岭”,并加以敬拜。在我的印象中,后者往往都有不同寻常的来历。当然,难免有人无征不信,从这一类传说中编出另一个笑话来取乐,尽管如此,最初人们大概非常看重传说中与麻秆葛藤等特定植物有关的禁忌部分。说得更严肃一点,通过这种巨人传说的相互比较,我们确认在何等程度上能够详细地追溯其信仰根源。这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巨人传说能令人轻松愉快,但讨论起来却未必如此。
[1] 《松屋笔记》,是江户时代后期的国学家小山田与清(1783—1847)约从文化十二年(1818)到弘化二年(1845)之间对古今书籍中的语句加以评论而成的辞典式随笔,共120卷,现存84卷。
[2] 《日本传说集》,刊行于大正二年(1913),是神话学者高木敏雄(1876—1922)对东京《朝日新闻》征集的口承文学加以筛选、汇编而成的传说集。
[3] 《甲斐之落叶》,成书于明治三十四年(1901)是牧师、民俗学家山中共古(1850—1928)在甲府传道时记录的甲斐方志,收录于柳田国男编《炉边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