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法师的脚印(1 / 1)

巨人来往必经之所

东京可谓是日本巨人传说的流传中心。过去这里的居住者们竟想象出有一个巨人能够从东、西、南、北一脚跨过都城。今天不知有多少人记得,这位巨人的名字叫“大多法师”(daidarabou)[1]。

《紫一本》[2]成书于二百五十年前,据此书记载,甲州街道上距离四谷新町不远的笹冢(现东京都世田谷区)前面有一个桥梁叫“代田桥”(daitabashi),据说是由“大多法师”(daidabotchi)挂架的。此地正处于欲现京王铁道路线的代田桥停留站,其实在停留站一带并没有大河,最大的也不过是后世才开通的玉川上水河道,对于巨人来说,在此架桥恐怕算不了什么伟大业绩。但无可否认的是,代田这一地名大概不是无中生有的,而且这里确实保留了一只巨大的脚印。

对于这样一个故址,我不可能不理不睬。七年前,我辞掉官职放下包袱之后,首先安排日程去看了这只巨人脚印。从代田桥往东南走五六町,在靠马路左侧的农地里看到了一个低洼地,形状就像一个右脚脚印,约有百间[3]长,尤其是脚印的踵部部位深深地陷在泥土之中。脚印里面,众多竹子和小杉树混长在一起,中间有一道形如药碾的流水痕,踵部还有一块小平地,上面建有一座小佛堂和泉水池。村里也许无人记得,代田村之名其实就是根据这只脚印而取名的。

当时武藏野会刊行的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写道,不仅是代田村,邻村驹泽村内也有两只巨人脚印。由于我事先读过这篇文章,就在同一天参照地图继续前往驹泽村。从玉川铁道路线往东行约一町,好像是在小学和村落神社之间首先看到了一只脚印。这只脚印也是位于马路左侧的低洼地,但低洼草地已开辟为耕地,脚型也变得模糊。尽管如此,一般泉水从其踵部喷涌而出,沿着沟底流淌,最后流入距其一町远的稻田之中。另一只脚印的具体所在地,我已经不太清楚了,好像从前面一只脚印再往东南走了七八町,在一片杂树丛之中。在其周围,施工人员正忙于建盖所谓文化住宅,也许现在已经没有了。这只脚印原来是比周围林地稍微低陷一点的沼泽,我去看的时候早已看不出脚型,而且居民都是搬迁户,关于脚印什么的都不知道。那些热衷于保存文物史迹的好事之徒,也还没沾手。

代田、驹泽两村的脚印去向不同,而且都背向东京,因此我们难以据此确定巨人去往何处。假如从地上涌出的泉水构成了形如脚印的低洼地,那么,在西北方向具有水源的武藏野一带,巨人一定从海边或大川方向来,又跨过东京,向内地而去。近世以来,众多外地人迁到江户,应该有不少原野是近世才开辟的,究竟在什么时候这种古老的故事流传到都城郊外?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不打算以惊讶画句号,而希望进一步地静考。

不幸的是,农民的许多传说,在那些好动笔的江户人尚未记录之前,几乎消失了。约在一百年以前,小石川小日向台(现东京都文京区)的本法寺里有一个净土真宗一派的隐居老僧,叫十方庵敬顺[4]。他爱喝煎茶,总是随身携带一种叫作“叠小炉子”的东西和茶具到可以当天来回的乡村,一边在各地树荫下喝茶,一边笔录当地农民口述的种种故事。他的见闻录汇集成《游历杂记》,后收录于《江户丛书》。查阅此书,发现其中提到了王子丰岛(现东京都北区)渡口前面的耕地上,曾经有一座太大法师之冢。这里的地名还是叫作代田,当地人告诉僧人,曾经有个巨人路过此地,一把沙土从他草鞋里掉了下来,就成了此冢。今天我们无法知道这座冢在何处,那位讲述人的后裔还在不在,但仍然可以说,直到最近这里还有人认真地笔录和讲述这一则昔话。

[1] 大多法师在各地有着不同的叫法,包括daidarabou、daidarabochi、deirabou等。为了阅读方便,一律译为“大多法师”,并在括号中注明原来的日语读音。

[2] 《紫一本》,成书于天和年间(1681—1684),是江户时代前期的和歌研究家户田茂睡(1629—1706)撰写的故事集。从体裁上看,此书好似是一本江户地方志,但其中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3] 间,是日本测量单位,1间约为1.8米。

[4] 十方庵敬顺(1762—1832),本法寺地中廓然寺的第4代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