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 / 1)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世上有不少家族从正月初一到初三或者一直到正月十五都避讳吃年糕。这一禁忌产生的原因因地而异,甚至在有些地方已经失传,尽管我个人对此很感兴趣,但至今未能找到一个确凿的理由。石见那贺郡川波村大字波子有一个例子,正与本文的话题有关。

据《石见外记》[1]记载,从前此村有个富翁,某年正月富翁家的儿子想玩儿驱妖箭,由于家里没有靶子,便借用供给岁德神的圆形年糕来射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射中年糕的箭头竟沾着血液。也许富翁家遭受了神罚,从此以后每次捣年糕家中都有凶事,只得正月避讳吃年糕。据说这一家族被称之为“的[2]场党”。

如果这一故事是后人从山城、丰后等地的风土记中抄录而来的,那么作者不可能省略白鸟。据此可以说,这一类口头传说在这些风土记成书以前就已经在各地得到了广泛普及。再说,用驱妖箭射中年糕这一情节,在古文献中是没有的,但《丰后事迹考》载,风土记成书时,这一地区的人们确实认为:田野富翁拥有一千町的水田,为独女招女婿,但某年正月女婿热衷于玩驱妖箭,竟把圆形年糕往上扔,然后拿箭射它,被射中后,年糕顿时化作白鸟飞走了。

射驱妖箭,直到最近都是初春的季节性游戏。在关东以北的乡下,不用真箭头,代之用树枝竹竿。其玩法有两种:一是空中掸落,二是地上压住。在东京附近这是在地上玩耍的游戏,而在雪国是往空中扔靶子。这一游戏甚至盛行于阿伊努族。在京都以西,一般都用小巧的弓箭来射靶子。古籍中较常见的描述是:一群少年排列在马路一边拉弓等待,有人把靶子从高处滚下来,当靶子弹飞起来的时候,少年们瞄准靶子上的小孔射出箭。这一方面是很好的练武机会,但另一方面还是极其危险的游戏,时而会把酩酊大醉的拜年客给射伤,因此驱妖箭首先在都城被禁止,在乡下也逐渐成了装饰品。今天,全国有不少地方保留了“滨射场”这一地名,“滨射场”往往位于村界或者与神社有关的地方,由此可知,驱妖箭在一个更古老的时代里不仅仅是儿童游戏。在诸国神社的春季祭奠上,举行射箭比武称步射或称百手,同样,为了庆祝新年喜庆、卜卦祈愿能实现,成年氏子平时钻研武功,节日期间全力施展自己的武艺。说不定村里曾经存在过一个负责射驱妖箭的家族也未可知。

靶子的读音为“hama”,在有些地方hama又被写成“釻”,这是用手转动的金属环。在关东地区,用的是五六寸直径的橡树圆盘,形如滑动门下面的滚轮,称hanma或hamakoro。此外,在东北地区人们把柳树等树枝盘起来做成圆圈当作hama,在大和山村或丰后等地则用绳子织成形如坐垫的圆盘,也有些地方把藤蔓盘起来做成圆圈。再看土佐、高知等地,人们采用的靶子不是圆盘形。当地的武家青年学习射箭时,把椭圆形的细竹圈儿重叠起来做成骨架再糊上纸,将其抛向空中,然后拉弓射箭。在肥后五个山一带,人们也把树枝编织成球形靶子,抛向空中再用刀枪刺。当地人说这种游戏也是练习捕捉猴子,而与之极其相似的风俗流传于高沙族,这是颇有意思的一种比赛。正如上述,稻荷的秦氏把年糕当作靶子,但他才不是像现代人一样把年糕安置在箭垛上或挂在树枝上,他似乎就是把年糕扔向天空时,年糕顿时化为白鸟而飞去,所以才如此的受惊。另外,我在前面还写过石见有一个家族避讳捣年糕,“的场党”这样的称呼,让我产生了另外一种想象,即他们的祖先恰恰就是用捣年糕做箭靶子并用驱妖箭进行占卜的巫师,后来因发生某种原因,这种仪式被中止,只留下了元旦避讳捣年糕这样一种禁忌。与其他避讳捣年糕的家族一样,秦氏视年糕为神圣之物,他们家一向都是忌讳年糕的。山城、丰后两国的同类故事,最初讲的不也是射年糕的古老仪式因白鸟奇瑞而废止吗?而今人将其阐说为富翁因个人原因受神罚,在我看来,之所以有了这样的说法,只不过是因为现在的人们习惯性地采用外国的思维方式,已经忘记了射箭仪式本来就是极其神秘的宗教行为。

[1] 《石见外记》,成书于文政三年(1820),是滨田藩的儒学者中川显充编纂的岛根县石见方志。

[2] “的”字日语意为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