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 / 1)

百万富翁一朝没落,这本来是反复出现在琵琶唱本、佛教故事等文本中的常见内容,而古人细守戒律,还是希望给想象找到一些依据的。例如,因幡的湖山池是由泥沙形成的澙湖,正因为这样一种地形,故事中湖山的富翁居住在靠水岸的山丘上,并把西落的太阳叫回来,从而引起神怒,最后他的数千亩肥沃田地都沉于水底。又如,飞驒的白川中游有一个由姬子松树林围绕四周的滑坡痕迹,据说古代的归云城堡就埋在其崖壁之下。再看津轻十三澙、信州青木三湖等地,人们传说过去用来金玉装饰的七堂伽蓝,连门前的商家一起覆没在水中,如今天空晴朗时在湖波之下还能看到大吊钟的龙头。以上这些故事,仿佛就是一位被遗忘的老翁,他依靠一根叫作自然风光的拐杖,险些站立不稳。也许,千町牟田这样一片荒凉的田野中之所以出现了大野的满能富翁,人们传说他和公主被白鸟引导成为夫妻并享尽人间欢喜云云,大概是因为当时埋藏财宝的朝日富翁[1]名闻天下,更是因为这里有若干的白鸟飞来,在幽静的水草之间可以看到其身影吧。我据此以为,最初有人在稻荷三山的山顶附近发现一块形如水稻的绿草茂盛灵地,又看到白鸟在此飞来飞去,以为是神之使者,最后把年糕和白鸟的昔话挑出来,编入自家历史之中。

《丰后风土记》除了田野里的传说以外,还收录了如下故事。从前,丰国直的祖先菟名手[2]迁到此地,中间路过丰前仲津郡中臣村借宿,第二天日出时看见一群白鸟从北方飞来。被派查探的家臣回来告诉他,那群白鸟均化为年糕,顿时又变成一千把红薯苗。这里的红薯适合冬季育苗,南方人大受恩惠,对他们来说,这种农作物的神奇来源应该是很重要的,但那些白鸟又为什么在变成红薯苗之前非要化作年糕不可呢?说不定,这一时代的人们或许模糊地认为白鸟容易变成年糕,或年糕往往会飞走。

我可是认真的。近世的人们不也唱“有缘飞来牡丹糕”这样的摇篮歌曲逗乐吗?有一首手球歌里面的老婆子也迫不及待地追年糕,题为老鼠净土的童话又说一块团子领路把善良老头送到隐里。成书于镰仓时代初期的《尘袋》[3]卷九,收录了白鸟化作年糕的故事,并写明这是发生在丰后玖珠郡的事。有些学者认为作者抄录了《丰后风土记》,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尘袋》提及的郡名与现存《丰后风土记》不同,而且从总体上看《丰后风土记》中的白鸟化作年糕故事反而更接近后世传说。尤其是文中对“年糕飞去”与“富翁家境衰落”之因果关系所做的说明,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真实想法,即富翁把年糕当作箭靶子这种骄傲的行为会引发神怒,不仅如此,年糕原本就是一种福源,年糕飞去等于福神飞走。“福引”一词,现指抽奖,而在《尘袋》的作者生活的时代,却指两个人牵住一个年糕相互争拉。这大概意味着两个人手抓年糕两端相互牵拉,年糕撕裂成两半后,以所得年糕大小来定胜负,又凭胜负预测一年的福大福小。

年糕用火烤过后会“鼓起膨胀”(fukureru),古人故此称年糕为fukuda。中世以来人们又根据其语音,约定俗成地视年糕为福物(fuku),由于这种习惯性思维不断地激发出新的趣味,一个再单纯不过的昔话才得以依旧保存完整。那些因缺乏史料而叹气的古代生活研究家们,千万不能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了。

[1] 朝日富翁,是传说人物。据说他生前把财宝埋在自家院子等地。朝日富翁的传说与“晨日照射夕阳发亮的树根下”这首诗在日本各地广泛流传。

[2] 菟名手,指传说中的古代豪族,被视为国前氏、丰国氏的祖先。

[3] 《尘袋》,成书于弘安四年(1281)左右,作者不详,是用问答体撰写的百科事典,共24部、620条。原文已散失,现有一本高野山僧人印融(1435—1519)于永正五年(1508)抄录的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