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 / 1)

在江户得以流传之前,蒲生飞驒守秀行[1]统治会津时期,也存在过另一个内容相似、官方因素更明显的传说。据宽保二年作序的《老温茶话》[2]记载,庆长十六年(1611)辛亥七月,领主打算倒毒物入河捕鱼,[3]命令各户把柿油、蒜苗和山椒皮磨成粉向领主进献。某一傍晚,一名游僧来到名叫藤的山村借宿,向户主谈起这次领主捕鱼一事来,道:“世上万物,无一不惜生命,听说此地领主明天将‘毒物’倒入河中,为何?后果不堪设想!请户主向领主大人传达此话以阻止他下手,这即是莫大善行。领主看了鱼龟尸体也不会感到欣慰,实在不应该。”游僧哀叹不已,户主为他的真诚深受感动,答曰:“师傅说的,句句是金玉良言,可惜明天就是领主大人捕鱼的日子,像我这样的下贱老头说什么都没有用。听说以前也有几个家臣向领大人主进言,领主大人都不曾采纳。”户主把栗子饭盛在柏树树叶上,说道:“如您所见,我是个穷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给您的,如果不嫌粗茶淡饭,请您吃一份吧。”第二天,这位游僧无奈而憔悴地离去了。后来,村里的人们把家中的“毒粉”拿来,将其从上游投入河中。不久,无数只鱼儿乌龟漂浮到水面上。其中有一条大鳗鱼,头有一丈四五尺长,腹部很粗,人们剖开一看,里面竟装满了栗子饭。那位户主便前来说明此前的经过,这下明白了那位僧人就是这只大鳗鱼的化身。

这则传说还有若干的日后谈。同年八月二十一日,此地发生大地震,引发的山崩导致会津川下游阻塞,一股洪水冲击周围四郡田地,蒲生氏家臣町野、冈野等人[4]立即召集众人疏通河道,好容易渡过了这一难关。据说,山崎的湖水是由此出现的。此外,在这次地震中诸如柳津虚空藏的舞台、金塔山惠隆寺的观音堂、新宫熊野神社的拜殿等,几乎全部倒塌,到了次年五月,太守秀行不幸早逝。众人双股战栗,背后议论这一切就是因为河伯龙神作祟。这一大事件自发生到成书,中间约有一百三十年之久。众所周知,柳津虚空藏的佛堂前有一个曾经用作放生的池塘,当人们参拜佛堂并从那儿俯瞰,却只见川河不见游鱼时,这则故事大概都会浮现在心中吧。而且在历史上,这则故事应该多次被添加进悲剧性文字。那个名叫“藤”的地方距离这里并不远。总括上述,这一传说可以说是发生在虚空藏菩萨信仰圈内部的。

在东北地区一带,当地人尊信某种生物为神佛使者。诸如八幡的鸽子、辩才女神的蛇等说法在众多地方皆有,但在奥州还有与鱼有关的种种禁忌。据说,在祭祀虚空藏的两三个村落里,信徒们忌讳鳗鱼,不但不吃,一旦鳗鱼上钩,还要立即将其放生,这不是偶然的。在上述江户的传说里,两个普通男人都是由吃下麦饭的大鳗鱼变的,而鳗鱼化作僧人之说或许属于更古老的形式。最近佐佐木喜善君采录了岩手县的一个例子,以《听耳草纸》为题发表于《三田评论》,其中鳗鱼化身的仍是僧人。据说,七月盂兰盆节的时候,在距离盛冈(现岩手县盛冈市)不远的龙泽村,有几个年轻人把山椒树皮捣碎,忽见一个外表简陋的游僧走了过来。游僧问,弄这么多山椒树皮干什么用?年轻人回答说,在细谷地的池塘上撒“毒”打鱼。听了之后,游僧面带愁容地说:“是吗,池塘里的大鱼小鱼都逃不过这把‘毒粉’,必定会中‘毒’而死,但小鱼又没什么可吃的,你们还是别这样做了。”但年轻人不肯听,说:“你这个托钵僧胡说什么呀,不过今天是盂兰盆十三日,给你施舍一点红豆饭,吃了就快滚吧。”游僧无言以对,吃完饭就走了。年轻人把树皮放入池塘里,并在水中揉搓数次,不久,众多鱼儿尸体漂浮在水面,其中有一条大鳗鱼,躯体已经破烂不堪。年轻人把这条鳗鱼切成大块,准备在锅里煮,谁知从鳗鱼腹部出来了一把红豆饭。这个年轻人才得知刚才的那位游僧原来是这条鳗鱼的化身。这一日后并没有与鳗鱼作祟有关的传说,由此看来,人们应该为这位池塘之主祭奠过。回过头来看此传说,年轻人的话语中似乎蕴含了诸如“应尊重僧宾”此类的教训。过去,东北地区的传说故事主要由云游四方的盲人法师、“bosama”来传播,他们留下来的故事中最常见的内容就是因鄙视乃至虐待bosama而受惩罚。bosama发科打趣,但讲的却是如此内容,有时他们也应该认真讲述各种因缘故事吧。从此推测,我猜鳗鱼化作游僧的故事也暗示着这种外表普通、衣着简陋的游僧曾经来过此地。

[1] 蒲生秀行(1583—1612),江户时代初期的大名,会津若松城城主,于文禄四年(1595)继承亡父的领土,成为统治会津的飞彈守。

[2] 《老温茶话》,刊行于宽保二年(1742),是会津藩士三坂春(1704—1765)编著的会津地区的怪谈集。

[3] 原文为“流毒”,这里的毒指的是某些天然的神经性物质。流毒捕鱼是日本传统渔法,现在基本上已被禁止。

[4] 蒲生氏家臣町野、冈野,即指町野左近、冈野半兵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