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1 / 1)

那些出借餐具的洞穴,要是近于水边,人们就会将其与龙宫、乙姬相联系,要是位于山中,人们又会提及隐里乃至隐居盲人乐师,这在我看来是很自然的。龙宫也罢,隐里也罢,都是富贵、自在的乐园,凡尘俗人本来是遥不可及的。对于那些乐园,受苦受难的众生自然梦想着去看一看,走一走,如果可能的话再带点什么回来。在这一点上,水边的龙宫和山中的隐里之间没有什么两样,龙宫本身不外乎就是一种位于水中的隐里。我已经写得太冗长了,但还是要说明这一点。

离三河渥美半岛福江町不远的山田(现爱知县田原市)有块岩石,称鹦鹉石。据说此石曾经出借过木碗,与其他例子一样,这一行为因某一人的缺德行为而告终。鹦鹉石之名取意于它会仿效人类语言,这种传说本身在全国各地并不罕见,但据我所知,唯独这里的鹦鹉石才同时出借木碗。大家较熟悉的鹦鹉石,大概是因伊藤东涯[1]翁的随笔而有名的伊势度会郡市之濑的石头。它是位于三重县度会郡南中村地区山中的岩壁,高30米,宽60米,人在这块岩壁前说话,其声音在岩壁中回**,仿佛鹦鹉模仿人的声音,故此,这块岩壁称鹦鹉石。伊藤东涯于亨保十五年(1730)作诗给一个当导游的村民,第112代灵元皇帝看了之后很喜欢,就叫宫廷画师宗仙给屏风画一幅鹦鹉石的画,再让东亚在其上面写下序文。后来竹田出运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部净琉璃,鹦鹉石由此出名。其实,在此周围还有同名的岩石,包括江州蒲生郡(滋贺县蒲生郡)、越前敦贺的常宫浦(福井县敦贺市),以及东方的伊豆丹那村(现静冈县田方郡)、武州御岳山中(东京都青梅市)等。另外,飞驒国高原乡(现岐阜县北西部)的鸣石、信州伊那(现长野县伊那市)的市之濑、信州更级姨舍山(长野县千曲市)的木魂石、福岛县白河附近的小田仓村(现高知县长冈郡)的呼叫石、南津轻相泽村(现青森县青森市)的咴咴石以及西部的土佐穴内(现高知县长冈郡)的物言石、散落在备后安艺(现高知县安艺市)山中的诸如呼石、语言石、答复石、回三声石等,均属于同类石头。也许,最初人们把石头回响理解为鬼神作怪,正如相信回声为山鸣谷应即树木精灵所为一样,直到后来,人们才得知石头回响并不是什么怪事,于是有意增加一些特殊现象以保持其神秘性,如这不是石头回声而是石头回答,又如人呼叫一次,石头连叫三次等。据《和汉三才图会》记载,位于会津若松城堡内的镇守诹访神社的神石甚至在八月二十七日的祭祀当天,听人们说一句“敬拜”,便回答道“让我看看”,人们就把香酒和芒草穗供给它。

这种鹦鹉石后来还出借餐具。与其他碗贷的石房不同,鹦鹉石恐怕不会有一个通向地下乃至水底的洞口,因而人们难以将其联系到诸如小矮人、土蜘蛛等。《白山游览图记》[2]引用《异考记》[3]写道,于六百八十余年前的宽喜二年(1230),六月下雪并七天不融化,导致国内严重歉收,此时白山的祝卜部良畅为了拯救受苦大众,上山断食,并把币帛进献给宝藏石祈祷,第三天终于出现一位白衣玉带的神人,手持笏敲打此石,石门忽开,里面竟是桂宫柏寝。从宫殿中顿时就有一股白烟升起,飘向山脚,让各村的庄稼未收,当地人由此摆脱了饥荒。这一“隐里”传说的收录时间与《一千零一夜》的成书时间较为接近,是一则值得注意的奇谈。我想继续介绍上州利根的瀑布,这一瀑布称为吹割泷,是传说中的龙宫办事处,曾经也出借过餐具。也许,这意味着一种相隔仙境与世俗的“水墙”,偶尔也会打开。此外,广岛县山县郡都志见(现冈山县山县郡)的龙水山有一个名叫驹个泷的大瀑布,高十二丈,上宽三丈,由于有一座观音石像安置在后面的窟洞里,因而驹个泷又称观音泷。站在瀑布前,飞溅如雨,无法靠近,一旦有阵凉风吹来掀开水帘,即可任意进洞拜佛。据说当地人视之为山神所为。就像日光的裹见泷这样的瀑布,在十余年前尚未发生水灾时,其背后还有个洞窟,这应该属于同类“水墙”。阿弥陀泷位于美浓长良川的水源地,我曾经见过它垂下水帘。如果仿效《图版西游记》来对其加以夸张表现的话,那不外乎是只有少数有缘者才被允许到达的一种隐里。事实上,《今昔物语》记载了飞驒的别有洞天,但这里饱受猴神的折磨,甚至需要请俗世勇士来除恶,就这样一种世外桃源,还是用瀑布与世隔绝,俗人只有仙人引路才能入境。

考虑以上几点,人们坚信碗贷传说必须发生在一个洞穴或开口的坟冢中,而且认为某人在其中管理餐具,这种思想本身也许就是信仰衰颓之后的产物。而鸟居先生视之为是不为人知的蛮族直到元和宽永时代存在的证据,恐怕是考虑不周的。

[1] 伊藤东涯(1670—1736),即伊藤长胤,江户时代中期的儒学家。

[2] 《白山游览图记》,成书于天明五年(1785),由金子有甲斐(生卒年不详)著。

[3] 《异考记》,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