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1 / 1)

另外,在诸国的山坡路上,往往都存在“中宿”。直到近年,人们还会从两边的山脚村子拿来物品放置于此,一方把来自另一方的物品捎回去并送到收件人那里。这一风俗,在鸟居氏看来也许仍属于无言贸易,但这显然是为了省力而出现的文明运输契约。曾经有过“中宿”的地方很多,比如在秋田县,人们称“中宿”为“易荷”。我曾经听登山者说,从砂子泽通向大杉汤高台(现秋田县秋田市)的山路上,或者从生保内(现秋田县仙北市)通往岩手县桥场(现秋田县仙北市)的山坡上,曾经都设有专门的小屋,人们把行李放在这里走,不仅如此,屋里还准备了一整套餐具。此外,从小安村通达仙台(现秋田县汤泽市)领地的路上,也存在过“中宿”。在关东地区,野州日光町(现栃木县日光市)的人们向栗山方面的山民送去咸酱、油等,同时从山民那里捎来木制什器、木鞋材料,他们的物物交换还是采用了如上的中转站方式,直到最近人们还安全地进行交易。另外,一百年前,位于甲州东山梨郡的偏僻山中与北都留郡小菅村(现山梨县甲州市与北都留郡之间)之间的上下八里坡,或者位于多摩川的水源日原与秩父大宫之间(现东京都西多摩郡与埼玉县秩父市之间)的六十里越,半路上都有此类“中宿”。也许是为了利用人们心中的信仰来压制邪念,后者的“中宿”实际上是道祖神宫,人们把行李放置于此,前者亦有由两个村落共同祭祀的两座妙见大菩萨殿,这里的山坡故此被称为大菩萨阪。可见,交易的双方甚至连信仰都相互分享,显然不能将其与无言贸易等同。

还有众多例子可以说明,在“中宿”里备有各类餐具为人所用。比如,从会津通往越后国蒲原的六十里越、八十里越,直到最近还存在这样的“中宿”。听登山者说,所谓日本阿尔卑斯的有些山中小屋也备有一整套餐具。离丹后田边(现京都府舞鹤市)海上三里远的御岛、北海道的奥尻岛等地的“中宿”,除了餐具,还备有一些大米,同样无人管理。这是在入港避风的渔民之间存在的一种旧俗,在丹后的“中宿”前还设有一座不知其名的神社,餐具和大米都是被放在其中的。

也就是说,有些地方的人们出于某种实际需要将通常被人管理的交易行为完全交给对方,放任对方做主,若将这视如未开化民族的奇妙土俗,不能不说是过于轻率的。当然,追溯其渊源,鸟居氏的假说未必是完全立不住脚的,后人所做的无人生意说不定就是仿效了那些避免相互接触的不同民族之间的贸易方式。只不过,现在还缺乏证明这一点的证据。而且我还得继续说明,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所谓碗贷传说,不能对此假说给予一点点支持。鸟居氏根据那样不可靠的两个材料来断定日本曾经存在过无言贸易,而且令人误以为这两个证据足以证明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我以为,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那些以借碗为内容的诸传说最为显著的共同点,是缺少对报酬的描述。正如上述,唯一的例外就是流传在骏州大井川楠御前的传说,即便如此,那装满神酒的竹筒也只是表达了谢意,难以视之为租金。或者说,借碗纯属恩惠,而不是平等交易。其次,我们需要注意到有些例子中出现了借贷文件。近年来小学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平民之间会日常通信,而在大部分农民都不识字的前一个时代里,文件的存在意味着某一智力高者介于中间,而且收信人同样是识字的能人或者就是神祇。换言之,与今人相比,更加相信此类传说的旧日农民,视这种神奇现象为信仰,或者视之为巫术所致。稍后会再谈到,有关餐具的物主的传说有很多,这些物主与无言贸易的交易方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水神也罢,龙宫也罢,似乎在偶然中透露了此类传说的成立背景及其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