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碗贷源自古墓陪葬品之说,我们还有一个不能成立的理由,即某些地方的人们竟从水底下借碗。这些地方一般都没有“碗贷渊”之类的地名,却也流传着碗贷传说。比如,位于越中蓑谷山(位于现富山县南砺市)山顶上的绳池又称“借家具之池”,这里的主神为灵蛇,每逢七月十五,化作美女在池水上游玩。某日,有一个穷人因家里没有接待用的餐具而发愁时,忽然从水底浮现出十套漆器。从此,其他村民仿效之,每当需要餐具都到这里来。但某一尼姑借用三套漆器后没有按期归还,过了十天,还弄坏了两个盘。她不顾整套餐具数量不全,就这么放回原处,结果池水顿时响声大作,下起了大雨。尼姑刚回到家就断了气,这场异象才平息下来。所谓尼姑受神罚,是属于立山或白山的登宇吕老婆子传说系列的古老传说,尽管这些传说来历有趣,因篇幅有限,在此只得省略。
此外,武藏的碗箱泽,位于今天埼玉县比企郡北吉见村大字一木(现埼玉县比企郡)的中心地区,也许因为该池泽形状细长,故又俗称宫川。过去,农家接待客人时,也到此地借碗,但与前面几个碗贷传说不同,这里的农民还需要把请求的内容写在信中,并将其投入水中。又如,在山梨县南都留郡郡东桂村(现山梨县都留市)的鹿留川,也流传着类似的传说。此地称“御南渊”,也许就是从女渊演变过来的(“御南”音通“女”)。村民把写有所需餐具数量的信纸放置在附近的岩石上,并念叨拜托显灵。第二天早晨,岩石上果然如数摆好了人们所需要的餐具。用完后,人们一定要把餐具还到原处,而有一次,有人擅自把其中的一套餐具留了下来,从此御南渊再不出借餐具了,而村民们把这套餐具视如村宝,传承了下来。同县西八代郡鸭狩津向村(现山梨县西八代郡)广前寺的竹林中有个洞穴,尽管不在水中,但人们传说此洞通向龙宫,可以借餐具。在这里借餐具,人们还是需要把写有所用物品及其数量的纸条投入洞穴。再说,位于群马县榛名南边室田(现群马县高崎市)的长念寺境内有个无底井,据传这里也通向龙宫,每逢寺庙接待客人时都可以借餐具。只要人在用餐具的前一天把请求信放入井中,夜间他们所需要的物品就会被送到井口边。今天,长念寺和无底井依然存在,只可惜,据说古人还是让物主生了气,从而造成了这一风俗的断绝。
老一辈学者往往都有一种“怪癖”,即看了如上这些特殊例子之后,仅仅认可其中与自己的学说不发生冲突的那一部分,而会说发生冲突的那一部分是误传,或者说是仿效失败的结果。鸟居氏却与我们同样,思想进步,他的回答会更稳健一些。我很想问他,前面列举的碗贷传说是从怎样的角度来说明日本的无言贸易土俗的?关于无言贸易,我并不是很了解,只是读过格里尔森的《无言贸易论》,好像指两个民族的居住地被山野荒原分隔开,因为彼此不愿接触,所以交易时,一方把交换物品放于指定的地方;另一方过来将其取走,并留下其他物品作为酬谢。的确,直至十年前,在土佐国的巡礼路等地还存在一些无人商店,日本人称之为“无人生意”。鸟居氏把这些商店都算作无言贸易,是不是定义太广?我们在土佐看到的是,诸如草鞋、年糕、水果等物品被摆在路旁的桌子上,旁边还插根木棒,上面吊挂一个放钱的竹筒,下面则摆放了三文或五文的货币图像。与市中心不同,这一街道上的茶棚不多,当地人不能为挣点钱就整天待在店铺里。有幸的是,路过此地的都是很守信用的旅客,正因为当地人信赖他人才会做这样的无人买卖。我以为,这种无人商店与所谓无言贸易在其动机上存在根本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