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的师傅(1 / 1)

可以说,小泉八云氏所关注的无耳芳一传说,不外乎就是他的故国至今珍重的两种故事,即“窜逃型”[1]与“异乡淹留型”[2]故事相结合并得以发展的形式。在西方,似乎还没有人正式研究过故事搬运者对故事产生的影响,而有幸的是,在日本,与之相关的证据极其丰富。尤其是由云游的盲人乐师所搬运的故事,可透露出盲人特有的洗练机智。比如,位于江户川左岸的某村流传着如下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个盲人乐师被鬼追赶,鬼未能发现盲人乐师,唯独看到了其耳朵,说“好啊,这里有个木耳”,便把盲人乐师的耳朵撕下来吃掉了。尽管讲得有点过头,但这无疑是只有盲人才能编出的、令人沉闷的笑话。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事实上,如果盲人乐师仅仅弹奏《平家物语》一个曲子,是无法流浪全国的。在漫漫长夜里,有些闲不住的人们经常把盲人乐师叫来弹奏《平家物语》,但一旦听腻了,就会向乐师问这个问那个。这时,盲人乐师必须以能引起听众兴趣的故事来回答,因此他们一般都要准备各种各样的故事。难道过去确实存在过几位没有耳朵的盲人乐师,而且有很多机会被人问他缺耳朵的原因?也许是,也许不是。世上有不少人的两只耳朵都不是形状均一的,有的可能压扁,有的可能形状怪异。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没有眼睛,谈到耳朵的机会也应该不少吧。这样一来,他们总有办法为下面的“切耳团一”故事做一个开场白,如“说起耳朵,我的师傅只有一只耳朵”等。正如上述,他们讲述的“切耳团一”看似很现代,但这现代性的外表下隐藏着一种古老的情趣。现在,我们唯一需要思考的问题,不是该故事的存在,也不是流传范围,而是为什么盲人偏偏想到撕去耳朵的故事,还要将其传播?

换言之,泽山的盲人们怎么会四处奔走,并在诸国特意讲述一个就如自己切身经历一样的鬼故事呢?今天恐怕没有多少人对我的解释感兴趣,更无人提出质疑,但我还是希望解释清楚。首先,盲人乐师渴望展现自己作为天下无双的探险家的一面;其次,想说明他们的演奏技能具有一种惊人的力量;再次,要证实神佛厚待他们;最后,基于如上理由,要求世人善待他们。也就是说他们借用故事传达一种利己的教训。如果有哪一种故事有助于他们达到目的,同时还能让雇主们感到高兴,那么,泽山的盲人们自然会拼命背诵和讲述该故事,这应该说是他们的生活所需。

[1] “窜逃型”,是日本的昔话类型之一,主要内容为被非人缠住的人类以身体的某一部分为代价成功回到现实世界,如“摘瘤爷爷”。

[2] “异乡淹留型”,是日本的昔话类型之一,即异界访问故事,如“桃花源”“浦岛太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