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耳团一(1 / 1)

终于,我们要涉及近世口承文艺中最天真又最离谱的部分了。我们这一辈人,小时候都听说过“吃得快,有出息”之类的俗话。过去日本人十分忌讳进餐时间太长,当众多朋友一起吃饭时,每个人吃好了就离开饭桌,而且离开饭桌时,往往都要一把揪住其他还没有吃完的人的耳朵。被揪耳朵的人,耻辱大于疼痛,由此品尝社会辛酸。儿时的我一直不解,为什么要揪耳朵,后来在《嬉游笑览》[1]第六卷下册的“儿童戏·鬼事”项中看到,过去有一种游戏,孩子们紧紧地抱住柱子,游戏中的“鬼”[2]边说“不出来就要拉拉耳朵”,边用力拉开抱柱子的人的胳膊。《鹰筑波集》[3]也收了冢口重和的俳谐:“月兔不见出来,应拽拉耳朵。”即拉耳朵这一行为模式早在俳谐连歌的初期,便广为人知。

“鬼事”这一名称可以证明,称捉人者为“鬼”的儿戏是基于模仿。过去,诸国的神社每逢春季都要举办“驱鬼节”之类的仪式。有学问的人可能会指出该仪式源自中国,或者说是由佛教制定了其礼法。不管怎样,自古以来,各国神社以稍有变化的形式,在神前认真地表演恶鬼大闹并最终被驱除的剧目。而孩子们尤其注重仪式的前半部分,至今尽情玩耍。“拉拉耳朵”这一套句说不定也继承了仪式的某些祷词,其实,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证据。

大家也许从小泉八云[4]的怪谈书中首次知道“无耳芳一”[5]的传说,其实,直到最近,同样的故事仍流传在各地的农村。故事中,受害者一定是盲人,但姓名并不统一。比如,由小泉氏记录的故事中,主人公是下关阿弥陀寺的盲人乐师,名叫芳一。据说,平家亡灵邀请芳一演奏《平家物语》,因为芳一演奏得极好,亡灵为了保证他第二天晚上也过来,便撕下其耳朵作为抵押品。只看这一点,该故事与《宇治拾遗物语》的“摘瘤爷爷”十分接近,至于为什么非要撕下耳朵不可,始终没人能解释清楚。

能够化解我们如上疑问的传说,流传在与下关相隔甚远的阿波里浦(现德岛县鸣门市):从前有一名叫团一的琵琶法师,每晚接到某一贵妇人的邀请,在谋生的村落弹奏琵琶。某天晚上,有位行脚名僧路过坟地,偶然发现有个盲人独自演奏,便问他缘由。得知团一已被鬼魂缠身之后,这位行脚僧给团一身上施巫术,却遗漏了他的耳朵。第二天晚上,贵妇人又来接团一,只好把团一的耳朵带走了。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是女性亡灵摘下了耳朵,而且僧人用法术救了盲人,但“施巫术”的含义还不够明确。

对此加以合理解释的,是《曾吕利物语》[6]。虽然这是江户时代初期的文学作品,但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可以看出书中记录的故事十分古老,前面介绍的几个异文说不定是该书的套用或模仿。《曾吕利物语》说这是越后国的盲人乐师“割耳云一”的自传。据说,当云一路过善光寺时,顺便看望半年未见的尼姑庆顺,孰料庆顺早在三十天前便已去世。庆顺的幽灵出来挽留云一,要他每晚弹奏琵琶。善光寺的僧人发现此事,便帮云一骑马逃走。庆顺的幽灵紧追其后,云一无奈逃进某一寺院向长老求救。有几位僧人用《尊胜陀罗尼》经文[7]把云一的身体包上,并让他站在佛坛旁边。庆顺的幽灵进屋,喊声“可怜的云一,竟变成石头”,并抚摸云一全身,终于发现云一的一只耳朵露在经文之外。“这里还剩下一点云一的身体”,庆顺说着,便把云一的耳朵撕下来带走了。就这样,这位盲人乐师就失去了一只耳朵。

我相信各地的读者们都听过类似的故事。在我们的民族早期,不,在我们尚未分裂为多个国家以前,人们就不知多少次地讲述过有关逃过敌人追杀的故事,又在一种连呼吸都困难的紧张气氛中反反复复地聆听。后来,这一故事逐渐显得陈旧,人类的智力又有了发展,难免会有给故事添加一些新意的必要。这时,有关耳朵的奇闻就受到了特殊的关注。在其他故事中,主人公被鬼魂、山中女妖等鬼怪追赶,他们跟云一样,也通过某种偶然而得救;而且故事最后往往都会纪念某些事物,如某人藏身于艾草和鸢尾的草丛中得救,因此每年五月,人们用这两种草来避邪等。这些纪念品仿佛就是令人想起某一古老故事的某种线索,因为古人每次看到嵌套式衣柜、艾草鸢尾等特定事物,心里都会想到与之相关的故事,“盲人乐师”也然。

[1] 《嬉游笑览》,刊行于天保元年(1830),是由江户时代后期的国学家喜多村信节(1784—1856)撰写的随笔,文中记录了江户时代的市民生活、民俗以及歌舞乐曲,共13卷(其中1卷为附录)。

[2] 捉迷藏等儿戏中的捉人者,在日语中被称“鬼”。

[3] 《鹰筑波集》,成书于宽永十五年(1638),刊行于宽永十九年(1642),是汇编江户时代前期的诗人松永贞德(1571—1654)门下300余名诗人的俳句的作品集,共5卷。

[4] 小泉八云(1850—1904),原名Lafcadio Hearn,是英国文学家、作家。其父为英国人,其母为希腊人,于明治二十三年(1890)来日,同年与小泉节子结婚,6年后取得日本国籍。先后在松江中学校、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学校教书,与此同时,小泉八云研究日本文化并向世界介绍日本文化。“无耳芳一”收录于《怪谈》,此书是取材于日本古典民间故事的短篇集,于1904年在美国刊行。

[5] 无耳芳一,是日本妇孺皆知的传说。从前,在祭祀安德天皇和平家一门的阿弥陀寺里,有个盲目琵琶法师,名叫芳一。芳一被平家怨灵缠住,每夜在平家所推崇的安德天皇陵墓前弹奏琵琶。阿弥陀寺的主持在芳一全身写下《般若心经》,却忘了在他的耳朵上也写上经文。夜里,平家怨灵来到寺里,全身写满经文的芳一没有被怨灵发现,只有没有经文的耳朵被怨灵发现了,怨灵无奈,只好摘下一对耳朵带回去了。从此芳一被称为无耳芳一,以琵琶名手闻名于世。

[6] 《曾吕利物语》,刊行于宽文三年(1663),写在书面上题目为《曾吕利快谈话》,《曾吕利物语》便是内封大题,内容是丰臣秀吉的御伽众、被誉为“落语家始祖”的曾吕利新左卫门(?—约1603)口述的怪谈,编著者佚名,共5卷5册。

[7] 《尊胜陀罗尼》经文,即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的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