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鹿蹈用的鹿头,奥羽人相信它十分灵验,会赏罚人的善恶。与此同时,这里有不少传说提到几个鹿头曾经打起架来,相互啃咬。比如,秋田县平鹿郡浅舞(现秋田县横手市)的鹿冢,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从前,从大森町那边来了一批鹿蹈队,与当地山田的鹿头交锋而败,这里埋葬了败者的鹿头,故称鹿冢。此外,在平鹿郡的河登部落有一棵树被称为“鹿冢的梨树”,这便是粗约五尺的空洞树,有个鹿头被埋在树下。这里曾经也发生过鹿头之间的打架,已经无人知晓被安葬的是败者还是胜者,不管怎样,此村由此禁止外部的鹿蹈队进入村内。此外,鹿冢也存在于其他众多村落,而且当地流传的起源传说几乎完全一致。只不过,也有些村民对鹿冢的起源有着更合乎情理的理解,他们认为,在一个鹿蹈得以盛行的时代,有人因打架而受伤甚至去世,此人的坟墓就成了鹿冢。这种解释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们已经不了解古时候为什么要造墓安葬舞蹈面具,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信仰所经历的巨大变化,古代已经远离近世。
前面介绍的古老传说被收录于《雪之道奥 雪之出羽路》[1],这仍是白井秀雄先生的遗稿。白井先生在文中把“鹿蹈”写成“狮子”,[2]他大概误以为野鹿不可能如此粗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那些石头上的雕刻有两根壮大犄角,不能不说是野鹿。只要各村的鹿蹈队努力展现其鹿头的能力,就难免会发生冲突以决胜负,更何况鹿舞本来的目的就在于从自己的领地驱赶灾害,这对邻村而言无疑就是侵害。要想给双方的主张找到一个落脚点,那么,即使他们之间的矛盾没有发展到武力冲突,人们也只好把鹿头埋在两个村落的村界处,以驱除外患,解除被侵入的危机。正因如此,这一类传说容易生成,至于真实性,反而成了次要的。事实上,在离东京不远的二合半领户个崎村(现崎玉县三乡市)里,至今流传着如下一则传说。村里自古就有一张面具,被称为“三狮子”,这个三狮子像越后的狮子[3]一样大,头上长有两根叉形犄角,以鸡毛装饰。宝永元年(1704),这里发大洪水,于是,有个善于游泳的人头戴这一面具,乘夜游到对岸,装作大蛇把看守拦河坝的人吓跑。就这样,戴面具的村民成功地打开阀门,把自己的村子从洪水的危机中救了出来。我以为这则传说原来反映的也就是借助于“shishi”驱除外患的思想,至于真实与否是次要的。
[1] 《雪之道奥 雪之出羽路》,成书于享和元年(1801),是菅江真澄从津轻转入出羽地区时所留下的旅行记。文中记录了当地传说、神社缘起、渔民生活、市场盛景等。
[2] “鹿蹈”和“狮子舞”在日语中都读成“shishiodori”。
[3] 越后狮子,是起源于越后国西蒲原郡的民间杂技表演,由于表演艺人是一个头戴狮子头的孩子,故此称越后狮子。孩子头上的狮子头并不大,就像是一顶小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