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国国歌的尴尬
《德国人之歌》
德意志,德意志高于一切,
高于世界上的一切,
只要我们为了保卫德意志
兄弟般地时刻团结在一起。
从马斯河到梅梅尔河,
从埃施河到贝尔特湖,
德意志,德意志高于一切,
高于世界上的一切。
德意志的妇女,德意志的忠诚,
德意志的美酒,德意志的音乐,
应当在全世界保持
他们古老而高贵的名声;
德意志的妇女,德意志的忠诚,
德意志的美酒,德意志的音乐,
将激励我们从事高尚的事业,
用我们的一生。
统一、法权和自由,
为了德意志祖国!
让我们用心和手,
怀着兄弟情义去追寻这个目标!
统一、法权和自由,
是幸福的保障,
让祖国在这个幸福的光芒中兴旺,
兴旺繁荣,德意志祖国!
(Deutschland,Deutschland über alles,
über alles in der Welt,
Wenn es stets zum Schutz und Trutze
Brüderlich zusammenh?lt,
Von der Maas bis an die Memel,
Von der Etsch bis an den Belt—
Deutschland,Deutschland über alles,
über alles in der Welt!
Deutsche Frauen,deutsche Treue,
Deutscher Wein und deutscher Sang
Sollen in der Welt behalten
Ihren alten sch?nen Klang—
Uns zu edler Tat begeistern
Unser ganzes Leben lang,
Deutsche Frauen,deutsche Treue,
Deutscher Wein und deutscher Sang!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Für das deutsche Vaterland!
Danach la?t uns alle streben
Brüderlich mit Herz und Hand!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Sind des Glückes Unterpfand—
Blüh im Glanze dieses Glückes,
Blühe,deutsches Vaterland.[12])
2010年南非足球世界杯早已落幕,德国队成功“卫冕”季军。但是德国队输球不输人气,还是获得了好评。再加上“章鱼哥”或“章鱼帝”保罗的助阵,德国及德国队在世界杯期间颇为抢眼,一时间世界为之侧目。但是引起关注的,不仅是德国队的赛况和几乎百猜百中的“章鱼哥”。早在世界杯开幕前,在倒数第二场对阵波斯尼亚的热身赛上,德国队就已经曝出新闻,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在赛前奏国歌的仪式上,德国队上场队员并非人人都唱了国歌,唱国歌的仅有六人,而没有唱德国国歌的队员有五人,计有:波多尔斯基(Podolski)、博阿滕(Boateng)、赫迪拉(Khedira)、厄齐尔(??zil)、特洛霍夫斯基(Trochowski)[13]。这五人不仅没有唱国歌,而且在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将不唱国歌。
奏国歌时运动员没有随着旋律一起唱国歌的情况,在世界体坛上并不鲜见,本来不值一提,但是明确表示不唱国歌者则实属罕见。据报,德国队23人的大名单中,有11名球员有移民背景;而其中10人表示,赛前奏国歌时将不会开口唱德国国歌。这个事件在德国引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讨论,德国《图片报》(Bild)对此作了报道,并进行了讨论,核心问题是:国家队队员是否应该唱国歌?拒绝唱国歌的球员中,土耳其移民后裔、号称“百年难遇的天才”厄齐尔说:“对于我而言,唱国歌也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时刻,让我感到自豪。尽管如此,每个队员应当自行决定唱与不唱。一方面,在这个时刻我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比赛上;另外,我也在为比赛而祈祷。我为幸运和健康祈祷,为我的同伴和我自己祈祷。”[14]
针对这个事件,德国社会众说纷纭,德国队前教练、“足球皇帝”贝肯鲍尔(Franz Beckenbauer)很不满,他明确地说:“所有人都应当唱。”[15]他回忆说:“过去我当教练时,赛前唱国歌是义务。当时我把国歌歌词分发下去;那个时候对于运动员来说,刚开始的确是不大习惯的。但是哨子响之前,唱国歌会增强自我意识和共同体的感觉。”[16]而德国队教练勒夫(Joachim L?w)则说:“前些天,我和几个球员讨论过这件事情。有一点是清楚的:如果更多的人一块儿唱国歌,我们会很高兴。但是我们不会强迫任何人去唱国歌。”[17]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施台凡·马普斯(Stefan Mappus)(基督教民主联盟籍)在接受《星期日图片报》(Bild am Sonntag)采访时,记者提问:“多名国家队球员不会或不愿唱国歌,您作为现代的保守主义者怎么看待这个问题?”[18]对此,这位保守阵营的政治人物说:“谁替国家队,就是说谁为德国踢球,比赛开始前就应当唱国歌的第三段,以示他站在德国一边。尤尔根·克林斯曼已经引入了这个做法,我认为这永远是好的。”[19]
这个事件有两个看点:第一,身为国家队的队员,代表国家队比赛时明确表示不唱国歌,已是蹊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大概也称得上“举世无双”;第二,这个事件在德国虽然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但总的说来波澜不惊,在德国并未引起很大反响,这就更为耐人寻味。时至今日,德国国歌对于许多德国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以致因此闹出笑话的事情也时有发生。2005年,在慕尼黑的安联体育场,德国拜仁慕尼黑足球队与德国国家队举行了一次比赛,德国著名女歌星萨拉·康诺尔(Sarah Connor)应邀演唱德国国歌。但是康诺尔在演唱时却演唱出错,把动词“Blüh”(开花)唱错,唱成“Brüh”(煮开),即把“让祖国在这个幸福的光芒中兴旺”(Blüh im Glanze dieses Glückes)唱成了“让祖国在这个幸福的光线中煮开”(Brüh im Glanze dieses Glückes)[20]。这个事件自然使康诺尔大失颜面,也让许多德国人或是愤愤然,或是尴尬不已。其实,德国国歌所经历的麻烦和困窘还远不止于此,一首国歌引出几多故事。与德国的国旗一样,德国国歌的历史同样引出德国那一段艰难的历史。
正因为德国国歌经历坎坷,为历史所拖累,2006年,时任德国副总统的沃尔夫冈·蒂尔泽号召德国人民群策群力,创作更多的国歌歌词,以解决国歌的窘境。于是《图片报》做出响应并发出倡议,号召读者参与创作:“为了响应联邦副总统沃尔夫冈·蒂尔泽(社民党籍)为德国国歌创作更多歌词的号召,《图片报》读者们展开了创作大赛。”[21]一时间,许多人跃跃欲试,数以百计的人们用电子邮件或信件寄来了他们的创作,《图片报》精选了其中的十余首刊出,以飨读者。这些读者创作的歌词中,有不少洋溢着爱国情怀[22],如:
第二首尤里安娜·维尔丁版德国国歌 作者:尤里安娜·维尔丁(Juliane Werding)
爱和尊重属于
世界上所有的人们;
兄弟们,姐妹们,不计其数地,
友善地齐聚在一起,
让爱来把我们,
连结在你的天穹下;
给你的孩子们、给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以和平。
(Nr.2 Die Juliane-Werding-Hymne:
Liebe und Respekt gebühren
Allen Menschen auf der Welt
Freundschaftlich zusammenstehen
Brüder,Schwestern ungez?hlt
Liebe soll uns alle einen
Unter deinem Himmelszelt
Schenke Frieden deinen Kindern
allen V?lkern auf der Welt.)
第三首建设国家版德国国歌 作者:克里斯蒂娜·霍恩,来自沃姆斯(Christina Horn,Worms)
从废墟中崛起,
付出了血和汗,
让我们一起思考这个问题,
统一并不是玩艺术;
从废墟中崛起,
统一大业是我们的恩典,
这个国家永远属于我们,
德意志祖国,
永远繁荣昌盛。
(Nr.3 Die Aufbau-Hymne:
Auferstanden aus den Trümmern
Blut und Schwei? sind hinter uns
Daran la?t uns alle denken
Einigkeit ist keine Kunst
Auferstanden aus den Trümmern
Einigkeit ist unsere Gunst
Dieses Land ist uns für ewig
Blühe,deutsches Vaterland.)
第八首国旗颜色版国歌 作者:英格·库茨那,来自奥博豪森(Inge Kutzner,Oberhausen)
黑—红—金是我们心灵的颜色
我们毕生忠于德国。
黑—红—金的旗帜飘扬,
引领我们欢乐地歌唱。
黑色代表深沉,红色代表爱情,
金色代表幸福,
德国,德国,我们生活在你的怀抱
直到永远。
(Nr.8 Die Farben-Hymne:
Schwarz-Rot-Gold sind unsre Herzen
Deutschland treu ein Leben lang
Schwarz-Rot-Gold die Fahnen wehen
Stimmen uns in Frohgesang
Schwarz für Tiefe,Rot für Liebe
Gold für die Glückseligkeit
Deutschland,Deutschland,in Dir leben
Bis in alle Ewigkeit.)
但是除了这些表达爱国情怀的歌词之外,也不乏嬉笑玩耍的搞笑之作[23]:
第四首足球世界杯版德国国歌 作者:贝尔恩德·豪克,来自迪斯佩克(Bernd Hauck,Diespeck)
巴拉克、波尔弟[24],米罗·克洛泽[25],
使劲踢,把我们往前踢,让我们第四次拿冠军,
美妙的德国,举国狂欢,
德意志,德意志,我们就是德意志,
款待全世界,结识新朋友,
统一无处不在,
小伙子们,你们做到了,争得了冠军,
把奖杯带回我们的国度。
(Nr.4 Die WM-Hymne:
Ballack,Poldi,Miro.Klose
Schie?en uns zum Titel vier
Geiles Deutschland,Freudentaumel
Deutschland,Deutschland,das sind wir
Welt zu Gast bei neuen Freunden
Einigkeit lebt überall
Jungs,ihr schafft das,holt den Titel
Holt den Cup in unser Land.)
第十二首餐饮版德国国歌 作者:赫斯特·吉福特,来自约克格里姆(Hester Kiefert,Jockgrim)
珍贵的葡萄酒,产自莱茵河及摩塞尔河,
新鲜的芦笋,产自普法尔茨,
面包和水果,直接来自农夫,
我们要祈求:‘上帝啊,为我们保守这一切!’
来自巴伐利亚的啤酒、施瓦本的鸡蛋面疙瘩,
还有烧烤架上的烤香肠;
故乡的土壤养育了人们,
德意志,我要感谢你。
(Nr.12 Die Mahlzeit-Hymne:
Edler Wein von Rhein und Mosel
Frischer Spargel aus der Pfalz
Brot und Obst direkt vom Bauern
Wir woll'n bitten:Gott erhalt's
Bier aus Bayern,schw?b'sche Sp?tzle
Und die Bratwurst auf dem Grill
Heimaterde n?hrt die Menschen
Deutschland,ich Dir danken will.)
公开把国歌拿来调侃与搞笑,而在社会上并未受到猛烈抨击,更未受到法律的制裁,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已属罕见,而在德国则并不鲜见。德国最近出版的一本书,题目就叫作《统一和法权和荒唐》(Einigkeit und Recht und Doofheit)[26],显然是戏仿德国国歌第三段中的“统一、法权和自由”。其实,早在1986年,曾经有一位德国艺术家为德国国歌重新填词,作品发表在一份德国杂志上。这首“86年版德意志之歌”(Deutschlandlied 86)是一篇讽刺作品,作者在歌词中极尽笑骂之能事,对德国国歌进行调侃。其中最具噱头也最招引物议的,是歌词中把德国的黑—红—金三色旗比作小便时的尿流。有一位刑事法官终于无法按捺心中的怒火,对这种极不尊重国歌的做法提出起诉。几经反复,案件最后闹到德国宪法法院。
至此,事件也并无奇特之处。但是德国宪法法院做出的判决却让人大跌眼镜,判决认为,对国歌进行戏仿是可以的,并无不当之处,所以把黑—红—金三色旗比作小便时的尿流也是合法的。德国宪法法院援引德国的艺术保护法,认为这首歌词属艺术作品,其中的戏仿是一种艺术手法,而保护艺术创作的自由比保护国家的形象更为重要;因此于1990年3月7日否决了之前法院对这首“国歌歌词”做出的惩罚判决。德国《刑法典》第九十条第一款关于“诽谤国家及其符号”的条文中规定,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具有宪法价值,故受法律保护,不得诽谤[27]。但是法律保护也有其限度,德国法律同时也规定,《基本法》第五条第三款保证艺术创作的自由:“艺术和科学、研究和教学是自由的。教学自由不受对宪法的忠诚之约束。”[28]因而法律并不禁止对国歌进行戏仿和改编。如若没有德国宪法法院的这次判决,想必2006年的各种搞笑版国歌歌词也就无法出炉了。而这次判决所展示的,只是德国国歌所经历的种种坎坷和尴尬中的一次而已,回顾“德国人之歌”的坎坷经历,可以发现更多的故事;一首国歌走过的崎岖道路,折射出德国近代史的崎岖历程,也诠释了德国人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所经历过的和正在面临的困境。
2.“德国人之歌”的坎坷国歌之路
作为政治文化的一个符号,国歌表达和传达民众对国家的感情和认同。国歌是民族国家的产物,民族国家产生之前,还没有国歌这个概念。追溯世界各国国歌的起源,可以发现国歌大都产生于民族国家产生早的国家。欧洲最早的国歌当数荷兰国歌,这首国歌产生于尼德兰人民抗击西班牙的独立战争中。1568年,在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斗争之际,荷兰人对一首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民歌体颂歌《威廉·凡·拿苏维进行曲》(Wilhelmus van Nassouwe)进行改编;改编之后,荷兰人民对这首代表着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十分地热爱,后来,这首歌曲便成了荷兰的国歌,尼德兰王国于是拥有了欧洲的第一首国歌。但是这首产生于民间的国歌如今也会令荷兰人尴尬,因为其中的一句为“我身上流淌的是德意志的血液”(Bin ich aus teutschem Blut)。从此以后,许多国家也争相模仿,制定出自己国家的国歌。大凡产生了民族意识和认同的地方,人们感到需要一支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志,纷纷寻找或创作自己的国歌。
英国国歌产生于18世纪40年代。1743年,英国人亨利·加雷(Henry Carey)创作了一首国王颂歌《天佑国王》(God save the King),1837年至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和1952年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后,这首歌改称《天佑女王》;这是一首称颂英国国王的歌曲,后成为英国国歌。这种类型的国歌承载着传统和历史,歌颂君主,为国歌树立了一种类型。对于世界各国国歌的发展而言,这首国歌比荷兰国歌更为深远,欧洲几个国家都曾借用这个模式,甚至直接借用其旋律来创作自己的国歌,例如普鲁士、瑞士、列支敦士登都曾借用英国国歌的旋律。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诞生了著名的《马赛曲》。革命军义勇队唱着这首激昂的战歌投入到保卫革命的战斗中,这首歌后来便成为法国的国歌。这种国歌承载着意识形态内容,充满政治性,是民族理念被政治浸染之后的产物,又为国歌的创作树立了另一种类型,而且对于之后的国歌文化的影响尤为巨大。
对于德意志地区而言,这两种模式都产生过重要影响。1871年前的德意志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当然也没有一首包括所有德意志邦国的统一的国歌;相反,许多邦国都有自己的国歌。对于尚在实行君主制的各邦国而言,英国的国王颂歌类国歌显然最为合适。作为德意志的一个邦国,普鲁士王国先是有了一首《普鲁士之歌》(Borussialied),后来这首歌则被《以胜利花环的荣耀祝福你!》(Heil dir im Siegerkranz!)取代。《以胜利花环的荣耀祝福你!》便是采用了英国国歌《天佑女王》的旋律,填上了歌颂普鲁士国王的歌词,于是成为普鲁士的国歌,1871年以后则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皇帝颂歌。到后来,自己的国歌旋律借用英国国歌这一事实令普鲁士尴尬不已,于是普鲁士把英国国歌采用的G大调改为B大调,以淡化“剽窃”之嫌。普鲁士国歌面临的窘境并不止于此,其歌词的来源也颇为可疑。《以胜利花环的荣耀祝福你!》的歌词是生活在基尔的一个法学家创作的,但是他的创作也有剽窃之嫌。于是,普鲁士国歌的旋律和歌词都不是产自普鲁士本土,在国歌一事上,普鲁士陷于尴尬境地。其实,在当时原创的概念并不流行,相互“借用”尚不是可耻之事。尽管如此,在国歌一事上,普鲁士还是缺乏些底气。
而到了19世纪,民主和自由运动在德国风起云涌,《马赛曲》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模式大受德国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统一的各种政治力量的欢迎。但是鉴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德意志祖国,在国歌的产生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尝试层出不穷,形成了一种竞争态势。有的版本曾经一枝独秀,独领**,但是曾几何时便风光不再,成了明日黄花。有的则是几起几落,最后终于修成正果。1813年,诗人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Ernst Moritz Arndt)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何处是德国人的祖国?》(Was ist des Deutschen Vaterland?):
何处是德国人的祖国?
是普鲁士吗?是施瓦本吗?
是葡萄绽放的莱茵河畔吗?
是海鸥翱翔的贝尔特湖吗?
(Was ist des Deutschen Vaterland?
Ist's Preu?enland?Ist's Schwabenland?
Ist's wo am Rhein die Rebe blüht?
Ist's wo am Belt die M?we zieht?[29])
然后诗人以副歌的形式在每一段歌词的末尾反复否定:“哦,不对,不对,不对/他的祖国肯定要比这个大得多!”这首歌风靡一时,成了没有国歌的德意志的准国歌。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流行一时的爱国歌曲也跃跃欲试,但是最终未能成功。
1840年,德法之间爆发领土争端,法国声称莱茵河是法国的东部边界,在德意志激起了强烈反法情绪和爱国**,保卫祖国、仇视法国的歌曲也应运而生,尼克劳斯·贝克尔(Niklaus Becker)在《特里尔日报》上发表了一首小诗,这首诗不胫而走,大有成为国歌之势。诗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统一诉求令各邦国君主皱眉,但诗中仇视法国、捍卫德意志祖国的精神又符合各邦国的政治需要,所以也被各邦国默许。但是贝克尔的准国歌后来被马克斯·施内肯·毕尔格(Max Schnecken Bürger)创作于同一年的一首名为《守卫在莱茵河畔》(Wacht am Rhein)所取代。德国人的爱国主义在仇视法国的浪潮中喷涌而出,这首歌迅速流行起来,又几乎成了没有统一国家的德意志的国歌。19世纪50年代中期,《守卫在莱茵河畔》被谱了曲,传唱开来,一直唱到德法战争爆发。这首歌曲的民族主义情绪迎合了当时德国人的民族情感,有助于德国的政治需要,因此大受欢迎。这首走红的准国歌在首相俾斯麦那里也颇受青睐,因为俾斯麦对外声称,打败法国后,德国已经达到目的,已经满足了,对其他国家没有领土要求,以求降低欧洲各国对德国的敌意,《守卫在莱茵河畔》传达出来的防守态势恰好迎合了这个信号,因此在战争结束后仍然风行,但是这首歌后来还是逐渐地败给了另外一首歌,即《德国人之歌》(Das Lied der Deutschen),将其挤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的德国国歌的歌词是19世纪德国诗人奥古斯特·海因里希·霍夫曼(August Heinrich Hoffmann)于1841年创作的。但是《德国人之歌》自产生之日起,就注定命运多舛,路途坎坷。从1841年到1888年,这首歌也曾经广为流行,但是在其后的竞争中屡屡落败,被《以胜利花环的荣耀祝福你!》《何处是德国人的祖国?》《守卫在莱茵河畔》等爱国歌曲所超越,甚至被地域性的歌曲如《大海包围着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等歌曲挤到了后面。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这首歌才又逐渐流行起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达到其历史上的顶点。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这首歌几经周折,历尽磨难,终于修成正果,被立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歌,但是与之形影不离的是围绕国歌展开的讨论和纷争。
诗人奥古斯特·海因里希·霍夫曼出身市民阶层,但是他把他的出生地加在他的姓名后面,自封为“冯·法勒斯雷本”(von Fallersleben),以自嘲的方式来嘲弄贵族,以表达他对于贵族和等级制的反感,所以历史上也就称他为“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法勒斯雷本是一个自由派人士,支持统一运动,要求德意志的统一,在德国实行民主制,创作了《不问政治的歌谣》(Unpolitische Lieder)等呼吁统一的文学作品,故不见容于德意志各邦国的君主。1841年8月,他来到当时处于英国治下的赫尔果兰岛(Helgoland),8月26日在岛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德国人之歌》。
法勒斯雷本是一个民主主义者,也是一个爱国者。他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他的德国情结,希望德国统一、民主,实现民族统一和民主政治这两个当时对于德意志最为紧迫和重要的任务。这首诗的第一段列举了四个地名,以表明他希望德国统一的意愿。这四个地名所包括的范围,大抵相当于当时德意志邦联的版图:马斯河起源于法国东北部朗格勒镇,流经法国、比利时和荷兰,与莱茵河汇合后流入北海;梅梅尔河,即涅瓦河,发源于白俄罗斯的明斯克以南,向西流经沼泽盆地,然后北上入立陶宛,最终流入波罗的海;埃施河,意大利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雷西亚山口,流入亚得里亚海;贝尔特湖,位于东欧,卡特加特海峡和波罗的海之间的过渡地带。
三天之后的8月29日,他与出版商坎佩(Julius Campe)在沙滩上散步时,告知坎佩自己刚刚写了一首诗,题目叫“德国人之歌”,问坎佩是否想购买;若想买,需出资四个金路易。回到住所,法勒斯雷本给坎佩朗诵这首诗,他刚读了第一句“德意志,德意志高于一切”,坎佩就说不用再念了,并把四个金路易递给诗人,当即买下了这首诗。之后,法勒斯雷本又采用奥地利作曲家海顿的《皇帝颂歌》(Kaiserhymne)的旋律为他的诗配曲;自此,《德国人之歌》开始了充满坎坷的国歌之路。这首歌后来的命运证明,采用海顿的旋律实在是一个明智之举。《德国人之歌》从诞生后,一共有五十八个作曲家曾经为之谱曲[30],但是只有海顿版的《德国人之歌》流传下来,以其他旋律为曲调的版本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1790—1795年,奥地利作曲家海顿(Josef Haydn)应邀访问英国,受到热烈欢迎。在英国,海顿不但尽享人们对他的崇拜,同时也开阔了眼界,认识了许多新事物,其中就包括国歌这一新鲜事物。作为一个音乐家,英国国歌《天佑国王》令他感触颇深。蕴含在国歌中的力量、情感、思想、意识,在音乐的烘托下,作用于人们的情感世界,其威力之强大,为说理所不及。特别是当万口一词同声高唱国歌的时刻,所有人都摒弃分歧、求同存异,从中流露出的一种相互从属的“我们是一体”的民族认同感清晰可见、清晰可感。对于处于封建割据的德意志而言,这种感觉不但是陌生的,更是最为珍贵的。生活在伦敦的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保持着批判的心态,显得非常玩世不恭。但是每当遇到重大活动、国歌奏响之时,这些无所顾忌的伦敦人便都收起了傲慢,表示出了少有的尊重,这也令海顿唏嘘不已。
拿破仑战争期间的1797年,法国军队向维也纳挺进,帝国首都危在旦夕。法国军队节节胜利,激昂嘹亮的《马赛曲》振奋着法军情绪,功不可没。为了保卫奥地利,国家需要的不仅是士兵和物资,也需要精神鼓励,需要给全国人民打气,奥地利也需要此类能够团结全体人民、鼓舞士气的歌曲。在这种情势下,诗人洛伦茨·莱奥波德·哈什克(Lorenz Leopold Haschke)创作了一首歌颂奥地利皇帝的颂歌《上帝保佑皇帝弗兰茨》(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海顿则被邀为这首诗谱曲。海顿不负重望,于1797年9月28日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皇帝颂歌》的旋律。既然是歌颂帝王的音乐作品,英国国歌那种庄重、严肃、深沉的风格对其他的皇帝或国王颂歌产生的影响就显现出来了。这首诞生于危急时刻的国歌的确可以给人以鼓舞,对于激励奥地利人抵抗法国的侵略发挥了作用。在国外,这首歌的歌词流传并不广,但是其旋律则走出了边界,流传甚广。法勒斯雷本创作《德国人之歌》时,确定采用海顿的旋律,便是一例。《德国人之歌》的歌词,配上海顿的旋律,给这首歌日后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1871年,第二帝国宣告成立,但是这首歌也没有看到光明。俾斯麦时代,第二帝国国力大涨,引起了邻国的警惕。俾斯麦于是着重强调德国没有扩张意图,以安抚周围的邻国,以及欧洲的列强,而《德国人之歌》所包含的民族主义情绪显然不利于在欧洲树立一个“心满意足”的德国的形象。此外,俾斯麦是民主主义的死敌,法勒斯雷本的民主主义思想自然得不到他的青睐。直到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Ⅱ)登基,俾斯麦的路线被抛弃,《德国人之歌》才峰回路转,开始走红。1890年8月9日,赫尔果兰岛归属德国。在赫尔果兰岛举行的庆祝仪式上,当帝国的国旗升起时,人们唱起了《德国人之歌》,这首歌终于粉墨登场。从此,《德国人之歌》才开始柳暗花明,产生越来越大的反响。1901年,这首歌甚至可以在威廉二世在场时唱响。1912年,德国与西方的冲突加剧,战争逼近欧洲,所以《德国人之歌》在当时已经是德国人演唱频率最高的歌曲之一,这首歌的名称也产生微妙的变化,从《德国人之歌》(Das Lied der Deutschen)演变成《德意志之歌》(Deutschlandlied),在后来的历史记述和人们的说法中,这两个名称都经常被采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之歌》在此期间经历了一个**。战争开始后,德国士兵高唱着“德意志高于一切”投入战斗,发起冲锋。1914年11月11日的德国战报上这样记载着:“朗格马克以西,我们年轻的战士高唱着‘德意志,德意志高于一切’向着敌人的阵地发起冲锋,最终拿下了敌人的阵地。”[31]当然,关于这个报道也存在争议,有材料表明,朗格马克战斗中,德国士兵们并未唱这首歌,这个所谓的事实只是一个虚构、一个传奇。[32]但是无论这个报道是否属实,这首歌的地位在战争期间迅速攀升则是一个事实,也是理所当然的,《德意志之歌》俨然成为德国的文化瑰宝,其他的爱国歌曲不再有与之争锋的能力。但是接下来,这首歌几起几落,引起无数争议。
1919年,战败的德国百废待兴。在精神层面上,各种思潮风起云涌,互不相让。新生的魏玛共和国不但承受着《凡尔赛和约》的重负,也背负着道义上的罪责。社会主义者、保守主义者、民族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争执不下,全国性的共识难以形成,一首多数人认可的国歌也几乎成了奢望。西方列强也认为《德意志之歌》充满德国的狂妄自大、沙文主义与扩张意图,所以战胜国宣布禁止演唱或演奏《德意志之歌》。但是新生的魏玛共和国处在各种政治力量和各种意识形态的火力网中心,亟须找到能够凝聚全民族的精神力量而不得。除了黑—红—金三色旗之外,《德国人之歌》就成了为数不多的精神资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