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红-金三色的缘起
现代德国的国旗是黑-红-金三色旗。这面旗帜诞生于19世纪的抗法战争中,定型于争取民族统一的政治运动里,几经周折,几度升起又几度降下。在被立为国旗的进程中,黑-红-金三色旗第一次被立为国旗是从1848年至1866年,被德意志邦联确定为国旗;第二次被立为国旗是在1919年至1933年的魏玛共和国时期;第三次立为国旗分别是在1949年至1990年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时期。1990年,两德统一,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放弃了自己的旗帜,沿用联邦德国的旗帜。
一般而言,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国旗多产生于国家或民族的某个历史事件,法国国旗便是一例。德国国旗的产生,同样有一个具体的源头。1806年,拿破仑战争开始,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败绩惊醒了德意志人,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识渐强,民族情绪高涨,德意志人纷纷投入抗法战争。抗法战争不只是德意志各邦国的政府行为,在德意志某些社会阶层中,许多人组成了义勇队,自发地投入抗法战争。1813年2月,德意志爱国主义者、贵族冯·吕措男爵(Freiherr von Lützow)向普鲁士国王奏请组建义勇军抵抗法国。奏呈获准,于是吕措建立了一支名为“吕措猎手”(der Lützow'sche J?ger)的义勇军。这支义勇军发展迅速,人数最多时达到三千人。因为是自筹资金组建军队,所以吕措军团在经济上捉襟见肘,时刻处于军费紧张的窘境。吕措的队伍没有制服,只好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奏请普王并获准,以最简单和节省的方法把义勇队的服装染成黑色,配以红色的镶边,再配上八粒金色的纽扣,吕措义勇军的军服由此诞生。这三色里,金色只是附加的颜色,并非主色。所以起初吕措军团的军服只是双色,三色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但是无人会料到,这三种颜色日后会几经磨难,最终成为德国国旗的颜色。
1818年10月,争取民族统一的大学生们在耶拿成立“全德大学生会”(Allgemeine Deutsche Burschenschaft)。这时,无论是新成立的学生会还是将来的民族国家,都需要一面旗帜作为自己的符号,抗法战争中产生的黑-红-金三色旗理所当然地成了众望所归的旗帜。但是这面旗帜年纪太轻,还缺乏厚重的历史感,因而还缺乏强大的号召力。于是大学生们就在德国历史中为这面旗帜寻找源头,最终找到了存在了一千多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有人说,神圣帝国的符号里就有黑-红-金三种颜色,用黑-红-金三色旗作为国家的旗帜是延续了德意志的传统。的确,老帝国的符号中,已经出现了黑-红-金三种颜色。据产生于14世纪的曼纳手稿(Mannesische Liederhandschrift)中,神圣罗马帝国的徽章就是由金黄色为底色的一只黑色的鹰构成,鹰的爪和嘴则是红色的。[2]但是此说显然有穿凿附会之嫌,因为老帝国的三色里,红色明显处于附属的位置,与黑色和金色不对等。之所以采用红色,是出于技术原因,所以其实老帝国的三色并不能代表现代民族运动的三色。在老帝国的符号中找寻黑-红-金三色旗的出处,只能是一厢情愿,现代德国的三色旗另有源头。
德国国旗的诞生之路上,19世纪德国的民族统一运动重要人物、德国“体操之父”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扬(Friedrich Ludwig Jahn)发挥了重要作用。扬不但推行体操健身强国的理念,也为理想中的德意志民族国家设计了符号。在扬的号召下,柏林的一个妇女团体绣制了一面旗帜,以表达她们的爱国热情。旗帜是由黑-红两色构成,即两块大小相同的长条黑布和红布缝制在一起拼接而成,并绣以金边,配以金色的流苏。旗帜的制作者刻意避免采用任何会让人联想到任何一个德意志邦国的颜色,以彰显他们希冀的统一德国的理想。就这样,在抗法战争中,在吕措及扬等爱国人士的推动下,吕措义勇军军服与抵御侵略、民族统一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给德国国旗提供了一个机会。后来,在德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三种颜色的组合逐渐得到争取建立统一德意志国家的人士的认可,但是这个进程充满荆棘,等到最后定格,还需假以时日。
1815年6月12日,耶拿大学学生会成立。这个事件对于德国三色旗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耶拿大学学生会的目的是推动民族统一,不分地区、不分等级,旨在把全民族团结在一起。在实践的过程中,这样一个理念的外在表述和包装就具有重大意义。如何让人注意到,并理解这个组织和运动的宗旨?如何最直观地把自己的理念表达出来?符号于是被赋予了重要功能。耶拿本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曾是德国民族主义的精神领袖,当时滥觞一时的德国浪漫派的一个重要据点,拿破仑战争期间这里还曾举行过大会战。战争结束后,耶拿大学成为统一运动的一个高地。耶拿大学学生会的成员里,有一部分人在抗法战争中曾参加过吕措义勇军。战争结束后,他们仍旧穿着吕措义勇军的军服。这套军服本来就已经被打上了爱国思想的烙印,经受过血与火的洗礼,使它比较容易为争取国家统一的各界人士认可。就在耶拿,如同在柏林一样,妇女界也组织了爱国妇女为德意志民族统一贡献力量。1816年3月31日,耶拿的妇女界绣制了一面表达爱国思想的旗帜,送给耶拿大学学生会,以表达对统一运动的鼓励和支持。旗帜由三条宽度和长度均等的红—黑—红色长方形横幅构成,中心绣上了一条金色的橡树枝。由此可以看出,这面旗帜主要的颜色还是黑和红两种颜色,金色只是附属的颜色。
对于德国国旗的产生来说,1817年的瓦特堡集会(Wartburgfest)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动了宗教改革,遭到罗马教廷和帝国皇帝的通缉,不得已曾在这里避难。就是在这里,他把《圣经》翻译成德文,给德国人提供了一个文化统一的契机,瓦特堡因此对于德国具有重大意义。1817年10月18日,五百多名从全德各地赶来的大学生齐聚历史名城瓦特堡,以庆祝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三百周年,莱比锡民族大会战胜利四周年。在耶拿举行的庆祝活动中,黑-红-金三色旗随处可见,满目皆是三色徽章。正是在这个庆祝活动上,吕措义勇军军服上的黑—红—金三色才真正被与会者接受,给全德统一运动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符号。这个争取全国统一的活动虽然有违各邦君主们的意愿,但是还是得到了君主们的默许,因此才得以举行。此后,瓦特堡集会成了统一运动的象征,而这个集会上打出的黑—红—金三色旗也在影响着进步力量,推动黑—红—金向着成为民族统一的符号迈进。为此,来自基尔的大学生奥古斯特·封·宾策尔(August von Binzer)作诗一首,为这个新生的民族符号讴歌,诗歌《黑—红—金》也成为德国颜色的第一个注解:
干杯!黑—红—金万岁!万岁!
学生会万岁!直到永远,
直到世界在最后审判时终结。
同学们,要忠诚,同学们,跟我高歌一曲:
学生是自由的,学生是自由的!
(Sto?t an!Schwarz-Rot-Gold lebe!Hurra hoch!
Burschenschaft lebe!Hurra hoch!
Bis die Welt vergeht am jüngsten Tag,
Seid treu,ihr Burschen,und singet mir nach:
Frei ist der Bursch,frei ist der Bursch![3])
不过,瓦特堡集会上,大学生们也举行了焚书仪式,被他们认为保守反动的,对国家和民族有害的书籍被抛进烈焰之中,其中也包括犹太作家的作品。
但是,千百年来由于封建割据造成的各地的地方意识还很强大,给民族意识的形成造成了不小的障碍。于是,1818年10月17日,一个意在克服地方意识,团结全民的“全德大学生协会”在耶拿成立。为此,学生会需要一个不具地方特点、散发全民族意识的符号。虽然黑—红—金三色在瓦特堡集会上已经得到接受,但是离全民符号还有一步之遥。全德大学生协会在讨论组织的标志时,产生了意见分歧。人们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在历史中找到一个积淀了民族精神的符号,这样具有历史感的符号才有强大的号召力。因为毕竟黑—红—金这个符号还太年轻、太稚嫩,还不足以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
然而在长期处于割据状态下、处于碎片化的德意志,却没有一个全德各地皆接受的全民符号,有的只是各地方的、区域性、局部的符号,不足以号令整个德意志。因此,全德大学生协会的成员们面临尴尬,不得不在现有的符号中寻找最具说服力的一个。在这个背景下,耶拿大学学生会建议,用他们自己的旗帜黑—红—金三色旗作为统一的德国的旗帜。除此以外,与会者找不到其他更有号召力的符号,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全德大学生协会的成员们不得不接受了耶拿大学学生会的符号,黑—红—金也成了将来统一德国的符号。这是黑—红—金三色旗的第一次被一个全德意志的组织正式接受,也是这面旗帜多舛命运的开始。
2.黑—红—金旗第一次升起
政治的自由和民族的统一意味着各邦君主的权力的丧失,因此德意志民族的自由和统一从一开始便遭遇来自德意志各邦国君主的强烈抵抗。自由和统一力量的壮大,使他们感到恐惧,他们于是寻找一切可乘之机,以扑灭自由和统一运动的火苗。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上,君主们就制定了恢复君主权力的决议,这些决议当然遭到了自由和统一运动的抵抗。1819年,大学生会成员、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卡尔·桑德(Karl Sander)刺杀作家奥古斯特·冯·柯策布(August von Kotzebue),给德意志邦联提供了一个等待已久的镇压的借口。德意志邦联借此机会颁布了《卡尔斯巴德决议》(Karlsbader Beschlüsse),严厉镇压自由和统一运动。《卡尔斯巴德决议》包括了《大学法》和《新闻法》,全德大学生会及其他学生会和争取自由统一的组织被解散,运动的符号、标志也被禁止,黑—红—金三色旗及徽章同样在被禁之列。
1830年,法国三月革命爆发。革命的消息传到德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民主自由和民族统一运动风云再起,黑—红—金三色旗跨越了大学生的范围,第一次公开升起。1832年,在位于今莱茵兰—普法尔茨举行的汉巴赫大会(das Hambacher Fest)上,与会者第一次公开打出黑—红—金三色旗。升旗仪式上,三万多人见证了这面旗帜第一次冉冉升起,第一次给予这面旗帜公开的致敬和礼遇,汉巴赫大会也可以被视为黑—红—金三色旗的真正的生日。被迫流亡巴黎的诗人海涅闻听此讯,不禁为之欢欣鼓舞。海涅于是奋笔疾书,歌颂这面旗帜。他写道:与会者“在德意志思想的高地上,种下了黑—红—金的旗帜,把这面旗帜变为自由人类的军旗。我要把我心中最珍贵的血液献给这面旗帜”。[4]
但是好景不长,君主们很快就把法国三月革命引发的运动镇压下去,他们颁发的《为维护德意志邦联内部法律秩序与安定处罚条例》(Massregeln zur Aufrechterhaltung der gesetzlichen Ordnung und Ruhe im Deutschen Bund)明确规定,黑—红—金三色旗及徽章、标识都在被禁止之列,于是黑—红—金被迫转入地下,耶拿妇女会绣制的三色旗也被进步学生隐藏起来。但是自由和统一运动的火苗一经点燃就难以扑灭,德国三色作为民主自由运动的符号也因此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不会永远消失。1833年,德国兰岛(Landau)地区庆祝狂欢节时,市场上出现了黑—红—金三色糖纸包裹的糖果,糖纸内部印有争取统一和自由的口号,这样的糖果当然很快就被没收了。[5]
19世纪40年代,业已存在了30年的德意志邦联却还没有一个自己的符号。为了解决这个尴尬,1846年,巴伐利亚王国国王路德维希一世(Ludwig Ⅰ)提出建议,采用黑—红—金的三色旗作为邦联的旗帜,但是建议未被接受。
1848年3月,德意志各地爆发革命。革命势力一度强大,迫使各邦君主们向革命力量妥协,在法兰克福保罗大教堂召开了全国性的国民议会。各邦君主们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在政治斗争中争得一点主动权,被迫接受了黑—红—金三色旗,而且,主动“征用”黑-红-金三色旗。1848年3月9日,德意志邦联议会决定,把黑—红—金三色旗确定为德意志邦联的旗帜。3月21日,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Ⅳ)宣布接受黑—红—金三色,并解释说,这是德意志传统的颜色,历史悠久。此外,他还在臂膀上戴上了黑—红—金三色臂章,黑—红—金三色旗也被挂上了维也纳彼得大教堂,在这座教堂的顶端迎风飘扬,黑—红—金三色旗似乎已是胜券在握。然而就在两天前的3月19日夜里,威廉四世还对侍卫下令,要求把黑—红—金三色旗弄走。君主们为了掩盖旗帜问题上的出尔反尔,践行了“六经注我”的原则,在故纸堆里翻腾,极力在历史中寻找黑—红—金三色旗的来源,以确保其合法性。各种报纸上,探讨三色旗来源的文章连篇累牍地登出来,国旗的颜色问题再次引发了古为今用的浪潮。不过从历史中寻找黑—红—金三色旗的源头实在太牵强,所以这次为国旗的寻根活动最后同样只得不了了之。对于德意志邦联盗用黑—红—金三色的行为,一些革命领袖也发出抗议的呼声,但是效果不大,而多数人认为这是好事,无论如何,黑—红—金三色旗毕竟落户德国,这也算是一个胜利。
随着革命的胜利在望,黑—红—金三色旗似乎也是前途一片光明。诗人斐迪南·弗赖里格拉特(Ferdinand Freiligrath)写下了一首诗歌,用诗的语言来诠释黑—红—金的含义,诗中唱道:
当困苦和黑暗笼罩时,
我们不得不把它藏起!
现在,我们又把它展开,
把它从它的棺材里解放出来!
看呐,这面战旗在闪烁、在呼啸、在前进!
欢呼吧,你这黑色,你这红色,你这金色!
黑色的是火药,
红色的是血液,
金色飞舞的则是火焰!
这是帝国古老的颜色,
古老的颜色!
在这面旗帜下,我们砍杀,浴血奋战,
我们身上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因为这只是个开始,
最终的决战还在后头!
黑色的是火药,
红色的是血液,
金色飞舞的则是火焰!
(In Kümmernis und Dunkelheit,
da mu?ten wir sie bergen!
Nun haben wir sie doch befreit,
befreit aus ihren S?rgen!
Ha,wie das blitzt und rauscht und rollt!
Hurra,du Schwarz,du Rot,du Gold!
Pulver ist schwarz,
Blut ist rot,
Golden flackert die Flamme!
Das ist das alte Reichspanier,
das sind die alten Farben!
Darundter haun und holen wir
Uns bald wohl junge Narben!
Denn erst der Anfang ist gemacht,
Noch steht bevor die letzte Schlacht!
Pulver ist schwarz,
Blut ist rot,
Golden flackert die Flamme![6])
这首诗一共三段,每段结尾时都重复歌唱黑—红—金三色的政治含义:“黑色的是火药,/红色的是血液,/金色飞舞的则是火焰!”1848年7月31日,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做出决议,宣布黑—红—金三色旗是德意志商船和军舰的旗帜。同时为了区别商船和军舰,在军舰的桅杆上,还挂上了一面金底上绣有黑色双头鹰的旗帜,以示区别。1848年8月6日,国民议会规定帝国军人在军服上要佩戴黑—红—金三色徽章,黑—红—金三色成为帝国的国家颜色似乎已成定局。
但是事实则严酷得多。1849年3月制定的宪法里,就没有对于国旗做出规定;帝国军人佩戴黑—红—金三色徽章的规定也未得到严格执行。1850年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危机中,普鲁士军队的确是高举着黑—红—金三色旗与丹麦开战。但是在英国和沙俄的干预下,尽管军事上节节胜利,但是普鲁士和法兰克福议会被迫接受停战协议,致使德国人建立民族国家的第一次努力失败,德意志的第一个民族国家胎死腹中,也导致黑—红—金三色旗的前途一波三折。随着1848年德国革命的失败,黑—红—金三色旗也遭遇了挫折。1850年9月2日,法兰克福保罗大教堂上飘扬的黑—红—金三色旗缓缓降下。1851年,德意志邦联议会做出决定,取消军人军服上的黑—红—金三色徽章。
但是,历史的潮流毕竟难以逆转,黑—红—金一经面世,便不可能被彻底扼杀。革命失败后,民主力量自然是继续认同这个象征民主政治和民族统一的符号,利用一切机会展示这个符号,以此来表达自己争取民族统一和民主政治的理念和诉求。1859年,德国各地举行了诗人席勒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黑—红—金三色旗出现在许多公共场所。在许多地方,纪念活动转变为示威游行,抗议者们也打出了黑—红—金三色旗,向当局表达抗议。就连保守阵营中,也不乏识时务者。他们认为,既然无法消除这个已经广泛流行的国家符号,还不如将计就计,把这个符号征用过来,为己所用。奥地利也企图利用这个符号来为自己服务。在奥地利提出的改革方案中,奥地利政府就企图采用这个符号来为自己的新德国方案服务。而在一些小邦国里,如在罗伊斯(Reuss)和瓦尔德克(Waldeck)公国里,黑—红—金仍旧被定为邦国国旗。
3.旗帜之争:黑—白—红v.s.黑—红—金
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奥地利败绩,普鲁士胜出,俾斯麦成功地达成了自己的意志,建立了北德意志联邦(Norddeutscher Bund),德国的统一向着小德意志方案发展。与此相一致,德国的国旗史也揭开了新的一页。
北德意志联邦的建立也面临着代表国家的符号的问题。什么国家符号可堪使用,可以在北德意志联邦内产生凝聚力,把这个新的国家实体团结在一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俾斯麦从骨子里就是一个帝制的拥护者,一向视黑—红—金为眼中钉。早在1850年,他就声称这个符号并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符号,只意味着动乱,让人联想到的只是街垒战,必须坚决清除。对他而言,什么颜色并不重要,只要不是黑—红—金就可以接受。1866年12月9日,俾斯麦在北德意志联邦宪法草案上注明,在北德意志联邦的商船和军舰上清除黑—红—金三色旗,取而代之的是黑—白—红三色旗。关于这面旗帜的来历,众说纷纭。一说认为,黑—白—红三色旗为俾斯麦所创,即俾斯麦是其创始人;另一说则认为,这面旗帜的颜色和搭配是出自汉堡商人阿道夫·索特贝尔(Adolf S?etbeer)的手笔。索特贝尔建议,把普鲁士的黑-白双色旗同汉萨同盟的红-白双色旗组合起来,设计出了北德意志联邦的黑—白—红三色旗。北德意志联邦易帜,黑—红—金三色旗降下,黑—白—红三色旗升起。
1871年,德法战争以德国的胜利结束,第二帝国建立,俾斯麦终于把德国的统一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把德国的统一按照小德意志方案付诸实践。但是一向缺乏民族认同的德国人第一次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其内部分歧之大,致使国家的内部整合困难重重,所谓“内部建国”持续了很长时间,经历了俾斯麦时代和威廉时代,直到威廉帝国末期才勉强给予德国人以一个统一民族的意识。但是即便如此,德国各种政治势力在政治上的分歧并未就此消弭,反而愈演愈烈,表现在国家符号的确定上,就是所谓“旗帜之争”(Flaggenstreit)。
第二帝国建立后,北德意志联邦的黑—白—红三色旗被确定为帝国的国旗。然而,国旗上的颜色变更,并不意味着思想和立场的改变,黑—红—金并未随着帝国的建立和民主政治的失败而退场,相反成了民族统一的标志。即便在保守阵营内部,也有人反对易帜,认为黑—红—金已成传统,难以被取代。坚持黑—红—金的人士包括所有左翼阵营和争取民族统一的力量,例如颇具影响力的体操协会。就地区而言,德国北部接受黑—白—红的速度较快,而南部和西南部较慢。自第二帝国建立以来,经历了40年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黑—白—红才大体上被接受。在国家符号的问题上,工人阶级和工人政党也陷入窘境,黑—白—红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强大,而黑—红—金则代表着民主政治和民族统一。对于他们来说,旗帜上的颜色的取舍并不容易。
随着德意志帝国的日益强大,德国开始扩张,并且开始同老牌列强和殖民大国竞争,帝国的颜色于是开始变味。黑—白—红一方面凝聚和统一着德国;另一方面则打上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烙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告终,黑—白—红的命运也随着第二帝国的末日而走向末日。
4.旗帜之争:黑—红—金二度升起
1919年,魏玛共和国在危机中艰难问世。诞生之初,魏玛共和国就面临异常严峻的政体之争,或是实行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政体,或是实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政治派别针锋相对,互不让步。左派力量要求实行社会主义,而帝国的遗老遗少们则渴望王朝复辟。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之剧烈,有可能导致一场内战。为了避免国家陷入战火和内乱,人们不得不做出妥协。尽管不同的政体要求不同的政治符号,但是即便在保守阵营里也不乏支持黑—红—金的呼声,黑—红—金的影响力显然是强大的。作为妥协的结果,黑—红—金是唯一可以被多数人接受的国家符号。最终魏玛共和国确立了民主自由的政体,在国家象征的符号上也改弦更张,黑—红—金取代了黑—白—红,德国再次易帜。
魏玛共和国本身是在极其艰难的国际国内形势中产生的。从一开始,这个国家就极其脆弱,这个国家的符号也陷入乱象之中,左、中、右派各有主张,互不相让。右派政党如德意志人民党(DVP)、德意志民族人民党(DNVP)等,坚持保留第二帝国的国旗,认为这面旗帜已经得到历史的证明,具有凝聚力。而且保皇党人认为,魏玛共和国虽然是一个民主政体,但其强调传统的延续,为此国名沿用了第二帝国的称呼“德意志帝国”(Das Deutsche Reich)。既然如此,继续沿用第二帝国的国旗也是顺理成章的。他们对代表民主自由和统一的颜色加以嘲讽,用三色旗中的金色进行调侃,戏称黑—红—金是“黑—红—芥末”(Schwarz-Rot-Senf/Schwarz-Rot-Mostrich),或者直截了当地对其进行谩骂,称之为“黑—红—屎”(Schwarz-Rot-Schei?e)。在颜色上,社会民主党等左派政党偏爱红色,认为红色是革命的颜色,红色象征着血与火,是战斗的颜色。他们还汲取了颜色学的理论,来为自己的主张正名。他们认为,在颜色学上,红色是资格最老,是最重要的颜色:“红色是最初的颜色。红色是人们最早命名的颜色,它在全世界的语言中都是最古老的颜色名称……红色的象征性意义受到两个基本经验的影响:红色为血,红色为火。”[7]社会民主党及后来的德国共产党召开群众集会时,整个会场变成一片红色海洋。所以在国旗的选择上,社民党中的激进左派独立社会民主党(USPD)主张红色的国旗。自由主义党派德国民主党(DDP)内部意见不一。一时间,在国旗的颜色问题上,魏玛共和国的各党派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为了解决这个纷争,社会民主党多数派(MSPD)及中央党(Zentrum)议员主张妥协。他们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第一,魏玛共和国的国旗是黑—红—金三色旗;第二,德国商船悬挂的旗帜是黑—白—红三色旗,旗帜的左上方嵌入一个黑—红—金的标志。但是各派仍旧各不相让,最后不得不投票表决。
1919年7月3日,魏玛国民议会议员们举行投票,以决定国旗的颜色。赞成红色或黑—白—红的都未取得多数,黑—白—红方案得赞成票110票,反对票为191票;主张红旗为国旗的提议得票更是寥寥无几。最后,“一国两旗”的妥协方案得票最多,以213票赞成对90票的绝对优势获得通过,黑—红—金三色旗被确定为魏玛共和国的国旗。于是德国国旗出现了“一国两旗”的现象,德国成为一个“双旗镇”,在世界国旗史上写下了独特的一页。
但是议会的通过并不等于问题的最终解决。德国政治文化中,各派政治力量一向缺乏妥协的意识,在各种意见陷入纷争时,只能是自己的提议得到通过和实施,否则就对抗到底。基于这个基本的政治态势,议会内的旗帜之争告一段落,而议会外的旗帜之争则方兴未艾。关于黑—红—金三色的含义,右派嘲讽道:黑色象征着德国的未来,红色代表当下,而金色令人想到的是过去。左派人士卡尔·布列格尔(Karl Br?ger)则从左派的立场阐释道:黑色代表黑夜,红色代表鲜血,金色象征自由、法制和统一。
在这种政治形势下,“一国两旗”的妥协方案不是争端的解决,而是新的开始。1925年,魏玛共和国举行总统选举。从各派打出的旗帜中,可以最清楚地看到德意志民族在政治上的分裂,以及分裂的严重程度。在选举中,右派政党组成“黑—白—红帝国阵线”,高举第二帝国的黑—白—红三色旗;左派及中间派则针锋相对,组成“黑—红—金人民阵线”,打出黑—红—金三色旗;激进左派则齐聚在红旗之下。随着局势向着有利于右派的方向发展,左派就越来越向左转,越来越激烈地主张黑—红—金,各派的冲突日益激化。1922年,社会民主党籍的外交部长拉特瑙(Walther Rathenau)遇刺身亡。面对右派的政治攻势,社民党党魁奥托·威尔斯(Otto Wels)就要求禁止黑—白—红三色旗,以打击右派势力。
回过头来看魏玛共和国的易帜,可以认为这次易帜缺乏政治的和舆论的基础,必然要失败。因为当时的德国社会中,民主力量薄弱,这个民主政体缺乏民主力量的支持,共和派未能代表社会的多数。所以共和派虽然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是最终还是未能把人民凝聚在黑-红-金的旗帜下。而且魏玛共和国产生于德意志民族的低潮时期,背负着战争罪责和凡尔赛条约的耻辱,黑—红—金三色旗也就与丧权辱国结下不解之缘,失去了构建民主意识、凝聚全民的功能。
最后,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赢得大选,出任魏玛共和国总统。兴登堡也对民族和社会的分裂感到极度不安,因此非常看重国旗的凝聚力。1926年5月5日,兴登堡签署命令,宣布欧洲以外的德国驻外机构和德国商船悬挂商船的旗帜为黑—白—红三色旗,再次挑起旗帜之争。命令得到无党派总理汉斯·路德(Hans Luther)的支持,但是激起了左派的激烈反对,双方在议会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总理路德及其内阁被迫辞职,旗帜之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第二帝国的黑—白—红三色旗与魏玛共和国的黑—红—金三色旗并立,显现出保守派的局部胜利,以及德国的政治之复杂和斗争之激烈。
1933年,在风雨飘摇的魏玛共和国政治形势中,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NSDAP)节节胜利,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入主帝国议会大厦,黑—红—金三色旗又遭遇了降旗的命运。1933年3月12日,就在德国议会通过那个自杀性的“授权法”(das Erm?chtigungsgesetz)的十二天前,德国总统兴登堡宣布废除魏玛宪法第三条,同时宣布在德国境内悬挂黑—白—红三色旗及纳粹的万字旗,期限不定,直到国旗法最终做出新的规定为止。德国又一次易帜,并且再次出现“一国两旗”的现象,德国又一次成为一个“双旗镇”。1935年的纽伦堡纳粹党代会上,希特勒颁布了新的国旗法,宣布纳粹的万字旗是德国唯一的国旗。
在政治的技术层面上,希特勒及纳粹领导层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在这一点上,希特勒们远远走在他们的政治对手前面。希特勒本人不但善于演讲,也极其重视宣传的其他层面和技术,例如特别重视视觉的作用,尽可能在宣传活动中运用视觉化的原则,把一系列政治活动仪式化,直接诉诸人的无意识。就旗帜而言,早在1920年,他就亲自设计了纳粹的党旗,而纳粹的党旗后来被确立为纳粹德国的国旗。在构图上,纳粹的党旗是一面红色的旗帜,旗帜中部是一个白色的圆,其中是一个黑色的万字符。在颜色的取舍上,希特勒选择了黑色、白色和红色三种颜色,并且给予了相应的解释。他认为,红色代表社会公平,白色代表民族主义思想,黑色则代表种族主义思想,意味着雅利安人的胜利。
黑—白—红万字旗取代黑—红—金,满足了右翼保守政治力量的愿望,但是又不是简单地迎合。万字旗中的大面积的红色,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人及其政党的情感诉求,在平衡及整合各种政治力量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希特勒并不想复古,而是意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所以他的政治符号亦非复古,而是创新。关于国旗,希特勒曾说道:“因为我们的志愿,并不在恢复污点很多的旧帝国,而是在建设一个有新精神的新国家。我们现在所做的运动,即是本着这一个境界去和马克思主义争斗,那么,党旗上自然应有代表新国家的象征。”希特勒的旗帜不但承载了纳粹的理念,而且得到大规模的运用,特别是有群众活动时,诸如举行群众集会,必定出现一片旗帜的海洋,造成极大的声势,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无意识。
在符号的运用上,希特勒的嗅觉可谓相当灵敏,他选择了一个极具神秘力量的符号,即被称为“万字符”的“卐”。符号及象征对于一个政党、一个运动、一个组织的作用是隐形的,但却是巨大的,而早在1920年,希特勒就为他未来的政党和帝国选定了这个符号。这个神秘的符号源出梵文“Swastika”,在亚洲、欧洲、波利尼西亚都可以见到。这个符号的四臂顺时针时象征太阳,四臂反时针则象征黑夜,今天的佛教、印度教等宗教都在使用这个符号。
希特勒把东方神秘主义的元素引入纳粹运动中,不能不说是一个高明的选择。对此,夏伊勒说道:“带钩十字的‘卐’字虽然是袭用古代的,日后却成了纳粹党的有力的和吓人的标记,最后也成了纳粹德国有力的和吓人的标记……纳粹党现在有了一个任何其他政党所不能比拟的标记,带钩的十字仿佛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着在战后初期混乱的年代中一直彷徨无依、生活没有保障的下层中产阶级,鼓舞他们朝着一个新的方向采取行动。他们开始在它的旗帜底下聚集起来了。”[8]纳粹时期的颜色和旗帜文化发展到极端,过于泛滥,留下无穷后患。
1920年,当希特勒刚接触纳粹党时,已经感到这个党和运动缺少一个符号,尤其是一个具有号召力的符号。而在当时,这个符号已经进入欧洲一些国家和政党的标志。在德国,1920年卡普政变(Kapp-Putsch)爆发期间,埃尔哈特旅进军柏林时就把这个符号涂在钢盔上。这个来自东方的符号被一些纳粹党成员采用,希特勒也发现这个符号的神秘力量,于是在1920年夏天设计出了后来铺天盖地的纳粹党党旗,这面旗帜中间就嵌着一个黑色的“卐”字。后来,希特勒又给冲锋队员和纳粹党员设计了制服上的“卐”字臂章以及纳粹的锦旗。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符号的选择以及纳粹党旗的设计都是成功的,纳粹党旗、尤其是那个万字符散发出来的力量是神秘的,同时还具有恐吓性。经过纳粹运动褐色恐怖的浸染,这个符号在后来已经是极其恐怖的象征。
5.第二次旗帜之争:黑—红—金三色旗再度升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对德国实行了军事占领。在西方三国占领区,美国率先开始德国的非纳粹化,对德国进行思想改造。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成立前,德国丧失了主权,也没有代表国家的符号。1945年11月20日,占领军当局宣布禁止一切象征德国主权的符号,德国国旗也在劫难逃。德国的商船悬挂的旗帜被指定为蓝-白-红-白-蓝五色的燕尾形旗帜,旗面上印有大写字母C。
随着德国的建国进程的发展,在东西两个占领区,为了即将成立的新德国,确定国家符号的问题也迫在眉睫,国家符号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德国人被赋予了自行制定国旗的权力。在东部,即将成立的民主德国曾经考虑了三种方案:一是红色国旗;二是黑—红—金三色旗;三是黑—白—红三色旗,即1943年在苏联成立的“自由德国国民委员会”的旗帜。经过几番讨论和争执,民主德国的国旗最终确定为黑—红—金三色旗,上面嵌入象征工人农民的齿轮和麦穗,后来又加上了代表知识分子的圆规。
但是在西部,旗帜的颜色及形式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在触动西德政治文化敏感的神经。毫无疑问,为了建国,必须要有国家的旗帜。但是在旗帜问题上西德何去何从,人们的意见相左,故旗帜之争再起波澜。关于国旗的颜色,左派政党社会民主党及自由主义政党自由民主党(FDP)等党派要求与德国历史上的民主传统接轨,而黑—红—金三色旗产生于1848年革命,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再度升起,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各党各派经过争执最后基本达成一致,黑—红—金三色已成定局。但是关于国旗的图案,各派又各执一词。
因为尽管1848年革命中途流产,但是毕竟是德国人建立民主体制的第一次尝试。而且无论魏玛共和国如何失败,毕竟是德国向民主自由政治迈出的一步,是一次给后代留下了丰富遗产的尝试。而且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德国人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十字架,西方世界对于德国是不是一个恶人的国家;是否具有善的传统;是否属于西方都产生怀疑。因此,在德国的历史中寻找人文传统,寻找民主意识的传统,也具有提升自信、说服世界,以便德国重返世界的功能。保守主义阵营则主张与魏玛共和国进行切割,他们认为,这个失败的共和国留下的传统是负面的,对于现实弊大于利,因此在国旗问题上也主张另起炉灶,废弃黑—红—金三色旗,创造一面新的、没有历史负担的国旗,实现一个新的开端。保守派一方的联盟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德文缩写:CDU/CSU)一方设计了国旗的图案,把它提交讨论。这个国旗的图案以红色为底色,红色上是一个黑色的十字架,另有一个金色的十字架包在黑色十字架外面。针对这个图案,自民党籍的总统台奥多尔·豪斯(Theodor Heuss)不屑地说,这不过是人为的做作而已。
最后,经过不断地政治博弈,联盟党的提议被否决,社民党和自民党的主张获得通过,黑—红—金三色旗被确定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旗,写进了基本法。德国基本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联邦旗帜的颜色是黑—红—金。”[9]1950年5月25日,新成立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统豪斯不顾总理阿登纳(Konrad Adenauer)的反对,签署了“关于德国国旗的法案”,确认德国的国旗是黑—红—金三色旗。1848年革命的旗帜及魏玛共和国的国旗被接纳,魏玛的传统得到延续。至此,德国国旗终于走完了多变而坎坷的历程,国旗的颜色和图案终于尘埃落定。1990年,两德统一,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其国旗亦随之成为历史,扩大了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旗帜仍沿用联邦德国的黑—红—金三色旗。如今,黑—红—金已经得到德国人的认可,不仅是黑—红—金三色旗飘扬在帝国议会大厦上空,而且德国的国家颜色也屡屡见于德国运动员的运动服装上,德国球迷的脸上也描绘上了德国颜色。这种认可也表现在流行文化中。2003年,德国流行音乐MIA组合创作了一首流行歌曲《就是这样》(Was es ist),其中用当今通俗的方式对“新德国”进行了歌咏,也对黑—红—金的含义做了一番颇为有趣的阐释。在这首歌里,咖啡代表黑色,嘴唇代表红色,太阳代表金色,整个场景被演绎为一个爱情故事:
啜一口黑色的咖啡,使我头脑清醒
你红色的嘴轻轻吻着我
在这一刻咔嚓一响
金色的太阳升起来了。
(Ein Schluck vom schwarzen Kaffee macht mich wach
Dein roter Mund berührt mich sacht
In diesem Augenblick es klickt
Geht die gelbe Sonne auf.[10])
但是德国人的国家认同危机远未结束。在意见分歧极大、政治文化分裂的德国,虽然黑—红—金三色旗已被多数德国人接受,但是反对者依然存在,而且致力于向社会发出他们的声音。所以尽管这首歌在听众中引起了反响,自然也引发了一点纷争。所以在这个组合举行的演唱会上,反对人士发出了愤怒的呼声,有人用水果砸向舞台,以表示其愤怒。本来计划在莱比锡举行的一次演唱会因此而被取消,因为主办者担心演唱会会导致暴力行为。
回顾德国国旗的坎坷历史,可以看到,这部黑—红—金三色国旗史其实只是德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德国近代史的动**、多变,表现在国旗史上,就是不断的易帜,并且围绕国旗的颜色和图案产生无休止的、极其激烈的争论。黑—红—金三色旗一次次升起,又一次次降下,似乎已经是德国国旗的一种常态。正是因为德国三色旗的历程极其艰难,经历了太多的坎坷,特别是第三帝国期间被纳粹的污名化,所以德国三色的称谓也产生微妙的变化,是黑—红—金,而不是黑—红—黄。1959年,德国联邦法院在一份判决中解释道:“作为代表联邦德国的颜色,‘黑—红—黄’的说法……在多年的民族社会主义煽动宣传过程中,沾染上了恶毒的、对民主的国家符号的谩骂的意蕴。”[11]所以当时德国总统及德国政府在措辞上就很谨慎,强调是黑—红—金而非黑—红—黄,以示与被污染的国家符号之区别。
综合来看,国旗引发的争执和问题,其实并不在于国旗本身,而在于德国人的内部,在德国的政治文化中分歧和矛盾过于巨大,以致缺乏一个凝聚全民的意识和象征,缺乏一个全民性的国家认同。这一点,在德国的国歌当中甚至可以更清楚地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