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德国符号(1 / 1)

德国文化研究 李伯杰 1460 字 2个月前

1.国家符号

国旗是国家的符号。国旗的颜色和图案意义重大,它们讲述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昭示着一个国家的理念。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国旗则是民族国家的产物。用一面旗帜代表一个国家的理念,起源于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世界上最早的国旗产生于荷兰。荷兰经过80年的抗战之后,终于战胜宗主国西班牙,打赢了尼德兰独立战争,赢得了独立。1572年,荷兰人第一次在荷兰商船船尾上悬挂了橙-白-蓝的三色旗,此旗也被视为世界国旗史的开端。但是荷兰的国旗还远非民族国家的国旗,代表民族国家的国旗要等到200年后的法国大革命时才正式诞生。1789年,法国人打出了蓝-白-红三色旗,象征自由、平等、博爱;法国的三色旗蕴含的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迅速影响了欧洲国家,欧洲各国纷纷效法法国,一面面国旗不断地诞生。在德意志,这时的德意志各邦国都有了自己的旗帜,普鲁士的旗帜是黑-白双色,奥地利的旗帜则是黑-黄两色。

作为一个国家的符号,国旗、国歌和国徽最重要的功能,是使人们形象地认知,或者说感知一个国家,向人们宣示一个国家的理念,凝聚一个国家的国民,使之与这个国家在意识里产生认同。而更重要的,也是更困难的,则是使之与这个国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人们看到、听到这些符号时便自然地想起、爱恋和维护这个国家。在民族与国家认同上,德国的邻国法国是一个“健康的”民族,所以他们对待蓝-白-红三色旗和《马赛曲》的态度很单纯,并无困难。每当7月14日法国国庆日来临之际,法国各地大街小巷挂满法国国旗,人们耳际不断回响起嘹亮的《马赛曲》,借此抒发着爱国情怀。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尤其是作为一个“种族的熔炉”,美国难以发展出一个民族理念,所以国家认同对于美国就更加重要。尽管面临着诸多问题,但美国政府和各种机构不遗余力地建构和加强美国人与美国的认同,特别是强化美国人对美国的情感联系,取得了很大成效。在美国,每当政治性节日来临时,美国大地上星条旗随处可见,《星条旗永不落》、《上帝保佑亚美利加》的旋律回**在耳际,令德国的爱国者们羡慕不已。

在英国、法国、荷兰、美国等许多国家,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分歧有可能很大,但是无论这种分歧如何巨大,全民都团结在一个共同的国家符号下,都唱着同一首歌,政治上的争执并不影响这些派别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在英国,无论保守党还是工党,都以女王为国家代表;在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都团结在星条旗下;荷兰人不论政治见解如何不同,在荷兰王室代表国家的问题上是一致的,三色旗得到全民的接受和热爱。在这些国家,各个政党、各种派别在国会中无论争吵如何激烈,在媒体中论战如何激烈,说话如何尖刻,都不影响他们对于他们国家的热爱,也不影响他们对他们的国家符号的热爱。

但是对于“与众不同”的德意志民族来说,在国家符号的问题上,德国人内部的分歧之大,纷争之激烈,使德国的国家符号历尽艰辛,至今仍未完全进入佳境。战后的德国人在对待自己国家的符号上仍然表现出来的两极分化,爱国者与自由派、左派之间在国家/民族认同问题上的裂痕之大,在世界上大概也是独一无二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德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德国的特殊道路”导致德国人在国家和民族认同问题上的缺失。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几个主要的西方国家都有一个历史渊源作为民族意识和认同的载体:法国人的国家认同则至迟可以追溯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而实际上其实更早;美国的历史不长,但是美国人的国家认同历史不短,可以追溯到1776年的独立战争及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荷兰人的国家认同历史可以追溯到1568年至1648年荷兰人反对西班牙统治的尼德兰独立战争的胜利;英国人的国家认同更悠久,可以追溯到1215年订立的大宪章。而德国的历史则充满了变数,即便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也未能给德国人提供一个全民认同的对象。

2.德国符号

在德国,自近代以来,不同的政治派别为自己的理念和信念而战,视政治对手的理念为毒药,当然也绝不接受对方的符号,导致“国旗之争”、“国歌之争”纷至沓来,绵延不绝。无论是国旗还是国歌,德国人都为之消得人憔悴。就国旗而言,自从1848年德国有了第一面国旗,到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的一个世纪里,德国数次易帜,“城头变幻大王旗”成了德国政治中一道常见的风景线。就国歌而言,《德国人之歌》一路走来跌跌撞撞,路途坎坷,不断引起争执,至今仍然处于尴尬境地。不仅在国旗和国歌的问题上,德国人步履维艰;在其他涉及政治的符号和仪式上,德国人同样走过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历程。

除了国旗和国歌之外,德国的国徽——联邦之鹰——虽然也未能完全躲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国徽上的鹰图案也经历过变形,但总的说来还是幸免于难。鹰作为图腾的历史极其悠久,鹰图案的历史远远长于欧洲国家的历史。早在民族国家产生之前,鹰图案就已被欧洲许多部落广泛接受;时至今日,“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的民族徽记仍然是山鹰。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施陶芬王朝的徽记便已是金色底板上的一只鹰,长着红嘴和红爪。正是因为鹰图案的历史太过于悠久,德国近代历史中的各种政治势力无法把这个图案据为己有,无论什么党派都无法劫持之。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鹰图案才得以在德国近现代历史的大动**中比较顺利地存活下来。此外,无论是帝国之鹰、王国之鹰、部落之鹰,还是联邦之鹰,这个徽记所蕴含及散发出的政治意义也远不及国旗和国歌那样大,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当然也远不及国歌和国徽那样大,各种政治力量对它的注意力也不如对国歌或国徽那样大,它遭受的质疑和拷问也较小。

随着政治上的变化,德国的政治性节日也在不断地改变。德国人还未适应或刚刚适应一种节庆,这种符号就已明日黄花,被历史淘汰。第二帝国时期,皇帝的生日不仅是皇室的节庆,而且也是国家的节庆;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战败国的首都凡尔赛宫宣告成立,1月18日也成了官方的节日。但是左派的社会民主党人并不认同这两个节日,并讥讽这两个节日是帝国和富人们的节日。与此相反,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共产党等工人政党庆祝的节日,如拉萨尔纪念日,工会的节日,1890年后每年5月1日的国际劳动节,也只是工人们的节日,得不到其他政治力量的理解和支持,反而为其他政治力量所敌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忠于皇帝的保皇派想要把1月18日定为国庆节,而共产党人坚持要把导致帝国灭亡的十一月革命爆发日11月8日定为国庆节。令人惊奇的是,纳粹党也坚持把11月8日定为国庆日,使社会民主党和中央党等左派和中间派政党十分懊恼,不得不要求把魏玛共和国的宪法颁布日8月11日定为国庆节。即便两个德国于1990年统一后,国庆日也成为一个争执的焦点。最终10月3日被定为“德国统一日”(Tag der Deutschen Einheit),也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并不是全民共同的意志[1]。

纵观德国的国家符号,可以清楚地看到,全国性的、超越党派及其政治观点的国家符号及政治性节日,始终千呼万唤不出来。而这一切的根源,当然在于德国历史,在于德意志民族的国家认同产生了危机;而这个危机的产生,则又源自德国多变的历史,“特殊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