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反犹、排犹与屠犹(1 / 1)

纳粹当局在组建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把打击矛头指向犹太人,演出了人类历史上悲惨的一幕。

在欧洲,反犹的历史源远流长,几乎与基督教的历史并存,凡是有犹太人居住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排犹情绪。其最初的原因,是早期基督徒相信《圣经·新约全书》的说法,认为是犹太人把耶稣钉上了十字架。公元12世纪起,一种新的说法在东欧和波兰不胫而走,相传犹太人在逾越节时要屠杀信奉基督教的儿童以作祭祀的供品。从此以后,欧洲一直兴起对犹太人周期性的迫害、杀戮和驱逐。一些城市设置了“犹太人区”,强迫犹太人与外界隔离,或者迫使它们佩戴黄色六角星。14世纪中叶,欧洲鼠疫蔓延,基督教鞭笞派趁机煽动民众迫害犹太人,在美因茨举行的宗教列队行进仪式中,一次就杀害了1.2万名犹太人。

近代,随着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反犹思潮越出了宗教范畴,成为社会上一种传统偏见。在反犹思想中,把犹太人描绘成贪婪、奸诈、无耻的人,缺乏心灵、伦理和道德,利用手中的财富盘剥各国勤劳、诚实和正直的民众,并且力图从内部蛀空各国的社会结构,阴谋建立犹太人的世界统治。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因很多。例如,犹太人较少从事工农业生产,大多从商或放高利贷,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激烈冲击农村小农经济时,农民就把他们当作资本主义剥削势力加以指责。19世纪中叶,德国出现了讴歌农民和乡土的文学,把农民捧为民族英雄,把犹太人贬为敌人。法国人戈平瑙和英国人豪·斯·张伯伦则从种族理论的角度阐述了雅利安人的优秀性和排犹的必要性。另外,犹太人长期没有祖国,散布在世界各地,在各国人口中处于少数,风俗习惯与当地人不同,但经济一般比较富裕,较低的社会地位和较强的经济实力使他们容易引起当地人的反感。

希特勒反犹,首先导源于他的种族理论,执政后又增添了政治和经济因素。他要称霸世界,必须缓和国内矛盾,稳定国内政局,进而利用各阶层的力量为其卖命。他除了把纳粹国家描绘成没有阶级矛盾的“民族共同体”外,希望通过反犹来转移国内视线。他曾经说过,“必须始终存在一个看得见的反对对象,而不能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对象”,要是没有犹太人,还得再制造一个敌人。另外,德国的犹太人拥有一定的财产,通过反犹活动就能够将其收归国有,并强迫犹太人从事奴隶劳动。

纳粹德国从反犹、排犹到屠犹,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犹太人在德国定居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933年有50.3万人,占总人口的0.76%,其中约1/3居住在柏林。纳粹党执政的第一年,即掀起第一个反犹**。是年3月,冲锋队员对犹太人实施血腥暴行,甚至冲进布累斯劳法院殴打和驱赶犹太法官。4月1日被确定为全国“抵制犹太人活动日”。从那天起,纳粹分子有组织地抵制犹太人商店,冲锋队员每天上午10时起在犹太人店铺门口阻拦顾客购物。6月30日,政府颁布《雅利安条款》,宣布禁止犹太人担任官吏、教师和军人,限制其从事自由职业,还命令新教徒中不拥有2~3代雅利安家谱者(在纳粹时期被称为“犹太-基督徒”)立即退出教会。此后2年之内,数万名犹太人被迫离开德国,其中包括许多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1935年9—11月,纳粹政权颁布俗称《纽伦堡法》的3项反犹法律,掀起了第二次反犹**。根据这些法律,犹太人被剥夺公民权,禁止同雅利安人通婚或发生婚外性关系,禁止书写德语。一时间各种商店、旅馆、啤酒店和公共娱乐场所,都挂出“犹太人恕不招待”的牌子。不过在如何处置被剥夺生活条件的犹太人问题上,纳粹党内还存在分歧。党卫队保安处和盖世太保头目海德里希主张尽快赶出德国,主持“四年计划”的戈林担心驱逐犹太人会造成外汇损失。1936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柏林举行,纳粹当局对反犹排犹暂时有所收敛。

“水晶之夜”

1938年11月7日,一名被驱逐出境的17岁犹太青年为父报仇,在巴黎枪杀了德国大使馆三等秘书拉特。戈培尔为了提高自己在国内的地位,趁机煽动纳粹党徒和狂热分子用暴力袭击犹太人,制造了“全国砸玻璃窗之夜”(因那夜碎玻璃满街,又称“水晶之夜”或“晶莹透明之夜”)。据纳粹当局粗略估计,那天夜里15小时内,共捣毁815家犹太人店铺,砸碎7500家商店的橱窗,焚烧和捣毁195处犹太会堂和171家住宅。

趁着这股反犹狂潮,纳粹政权将反犹排犹政策进一步升级。当年11月12日,纳粹高级官员召开专门会议,决定将犹太人排斥出一切经济部门,关闭全部犹太人商店,强行对犹太人经营的企业实行“雅利安化”。犹太人的企业以极低廉的价格贬售,德国垄断集团由此获得额外致富之机。此外,会议还强令犹太人必须佩戴六角黄星标志,禁止他们上公共浴场、旅馆和一切娱乐场所,禁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取消犹太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939—1941年是纳粹当局强制犹太人大规模移居国外的阶段。纳粹当局先后在维也纳和柏林设立犹太人出境办事处。欧战爆发后,犹太人迁居的难度增加,纳粹当局一方面在波兰等占领区增建集中营,另一方面开始设计向海外运送犹太人的计划。起先,他们把目光转向巴勒斯坦,但遭到英国方面的拒绝。后来又提出了“马达加斯加计划”,准备趁法国战败的机会,迫使它交出马达加斯加岛,然后把欧洲全部犹太人迁入该岛,在德国监督下从事奴隶性生产劳动,使该岛成为犹太移民区。但是,由于德国的海运能力不足,该计划也未能实施。

从1941年7月起,纳粹德国的反犹迫害发展到所谓“最后解决”即实行种族灭绝的阶段。当时,希特勒通过戈林正式提出“最后解决犹太人问题”(简称“最后解决”)的设想,并命令海德里希制订具体计划。1942年1月20日,海德里希在柏林近郊主持召开“汪湖会议”,通过了“最后解决犹太人问题”计划,规定由西向东彻底清理欧洲,将犹太人全部送往东方占领区,无劳动能力者和妇女儿童直接处死,有劳动能力者组成劳动大队从事繁重劳动,耗尽体力后处死。为此,一部分集中营设置毒气室和焚尸炉,改造成为“灭绝营”,毒气则主要使用法本化学公司研制的高效杀菌杀虫剂“齐克隆-B”。据统计,在实施“最后解决”计划中,约有600万犹太人被害。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吉卜赛人是纳粹当局试图灭绝的第二大群体。1935年纽伦堡种族法令公布之后,纳粹分子对吉卜赛人也采取了一系列迫害措施,强令吉卜赛人和吉卜赛混血儿迁往集中区。战争结束之前,约有21.9万吉卜赛人被杀害。此外,黑人和斯拉夫人也被列入根除和灭绝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