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走马灯似的全国选举(1 / 1)

1932年,德国的政治斗争进入白热化状态。随着经济走势滑入谷底,失业人数也升至顶峰,劳动人民要求变革现状的愿望更加强烈。阶级斗争的激化进一步加剧了国会内外的党派斗争,一年内国会被解散两次,政府3次更迭,再加上兴登堡总统的任期也在这一年届满,全国民众接二连三地被卷入选举的旋涡之中。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纵横捭阖,频繁地分化组合,最后希特勒成了这场纷争的赢家。

首先登场的是总统选举。

兴登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以退休军官的身份重新入伍,担任过德军参谋总长和陆军总司令,被很多人看作是民族英雄,1925年当选为总统,根据《魏玛宪法》规定,任期7年,到1932年春届满,预定这年3月举行新的选举。当时兴登堡已是85岁的老人,年迈体弱,不打算连任总统。但是,资本家“杜伊斯贝格集团”要求他争取连任,布吕宁总理和国防部办公厅主任施莱歇尔也认为他“是唯一能够击败希特勒的候选人”,劝说他参加竞选。

国会第一大党社会民主党采取“取小害(兴登堡)而避大害(希特勒)”的策略,不提自己的候选人,支持兴登堡竞选。

“纳粹工业集团”要求希特勒参加竞选。希特勒既不敢同兴登堡对垒,又害怕因此永远失去右翼保守势力的支持,犹豫再三,最后决定同意参加竞选。但是纳粹党避免攻击兴登堡,反而试图利用他的威望来争取群众,提出“尊敬兴登堡,投票希特勒”的口号。

参加总统竞选的还有右翼“钢盔团”头目迪斯特贝格和共产党领袖台尔曼。

3月13日举行全国投票,结果兴登堡获得49.6%的选票,希特勒获票30.1%,台尔曼获票13.2%,迪斯特贝格获票6.8%。由于无人获得50%以上的选票,按照宪法规定,举行第二轮投票。

这时,迪斯特贝格退出竞争,要求支持者把选票转给希特勒。希特勒则租了一架飞机,每天在四五个城市发表竞选演说,演说重点从攻击现行体制转向描绘美好未来。共产党提出的口号是:“谁选举兴登堡,就是选举希特勒;谁选举希特勒,就是选举战争!”

4月10日举行第二轮投票,结果兴登堡获票53%,希特勒获票36.8%,台尔曼获票10.2%。兴登堡再度当选总统。

在3月13日第一次全国投票之日,冲锋队参谋长罗姆借口已得到消息,说社会民主党的护卫组织“国旗社”将使用暴力来阻止希特勒合法执政,下令冲锋队在突击地点集合,处于“紧急戒备状态”。同时,冲锋队内开始普遍流传“政变”这个字眼。3月17日,普鲁士警察搜查纳粹党大区办事处和冲锋队中心,找到了一些有关冲锋队准备在希特勒当选总统后采取暴力行动的材料。普鲁士和巴伐利亚等州的政府根据这些情况,请求中央政府对冲锋队采取行动。布吕宁总理和国防部长兼内政部长格罗纳接受请求,下令取缔冲锋队,以消除内战的危险。这一行动得到兴登堡总统的认可,他再度当选总统后即签署《保障国家权威性的总统法令》,宣布取缔冲锋队。

格罗纳查禁冲锋队的行动引起了大部分高级军官的反对,他们担心这样做会破坏国防军利用冲锋队防守东部边界的计划。施莱歇尔呼吁兴登堡收回总统法令,或者对等地取缔国旗社。尽管兴登堡于5月3日签署了《保障国家权威性的第二号总统法令》,规定全国一切武装政治团体都要置于内政部长的监督之下,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旗社的行动,但是施莱歇尔等国防部官员仍然以辞职相威胁,迫使格罗纳于5月13日辞职。布吕宁邀请施莱歇尔出任国防部长,后者对布吕宁的政策措施不满,自己又怀有政治野心,便回答说:“我愿意出任,但不是在你的政府中。”

1932年,德国的农业危机越来越严重,布吕宁政府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结果加速了自己的倒台。5月20日,政府拟制了一份垦殖法令,打算强制购买不再具有偿还能力的东部庄园,向迁移到此处的农民提供土地。这一措施招致大庄园主的极度不满,他们纷纷向本身拥有东普鲁士庄园的兴登堡总统提出“请愿”,指责布吕宁“已经完全倒向农业布尔什维主义”,要求更换政府。

这时,施莱歇尔要操纵德国政局的野心日益膨胀。他制定了一个所谓“驯服”方案,准备对冲锋队开禁,邀请纳粹党参加政府,以此来扩大政府的国会基础;同时把冲锋队、国旗社和其他准军事组织合并,组成一支由国防军控制的民兵部队。与此同时,他希望选择一个个性较弱的总理在前台执政,便于自己实施幕后操纵,因此竭力劝说兴登堡总统撤换布吕宁。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5月20日,布吕宁被迫辞职。6月1日,兴登堡任命由施莱歇尔推荐的巴本担任总理。施莱歇尔出任国防部长。

巴本内阁刚上台时,经济上基本沿用传统的“增收节支”政策,增加捐税,削减社会保险,颁布法令允许资本家把法定工资削减一半,实行有利于大地主利益的农业定额分配制。但是从8月份起,政府开始放弃紧缩政策,试图用“引爆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如向增加劳工雇佣数额的企业发放“税收有价证券”,资本家可用此充当税款,同时通过分配国家任务和削减企业税收来刺激私人经济,间接解决劳工就业问题。同时,巴本政府还规定实行“进口限定制”以保护国内市场。这些措施从长远来看,也许能够缓解经济危机,但是它们首先使资本家得利,因而引起工人的强烈反对。

同时,巴本履行事先同纳粹党达成的协议,下令解散国会,对冲锋队开禁。并宣布于7月31日举行新的国会选举。

纳粹党紧紧抓住这一机会,展开了更大规模的竞选活动。希特勒乘坐飞机,15天内到50个城市发表演讲。解禁后的冲锋队以十倍的疯狂对政敌制造流血事件,企图用暴力控制全部适合从事宣传和演讲的场所。

国会选举投票结果,纳粹党获得37.4%的选票,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社会民主党比1930年少得69万票,自魏玛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一次降为国会第二大党。

希特勒以此为资本,要求像1922年的墨索里尼一样,担任政府总理,并由其他纳粹党人执掌内政、农业、教育、司法和航空5个部。兴登堡不希望在他的任期内爆发全国内战,使自己在德国历史上遗臭万年,他认为纳粹党人嚣张闹事,举止粗鲁,希特勒缺乏执政能力,充其量只是个邮政部长的候选人,因而拒绝任命纳粹党魁担任总理。他要求希特勒与巴本一起组织联合政府,在巴本手下当副总理。希特勒拒绝接受。

纳粹党旋即与仇视巴本的中央党联合。8月30日,两党议员一起选举纳粹党主要头目之一戈林任国会议长。这样,巴本就得不到国会多数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他准备再次解散国会,同时打算违反宪法的有关条款,推迟举行新的大选,让政府在没有国会制约的情况下行使类似独裁的权力。这种意在抛弃议会民主制的做法遭到共产党人的反对,他们向国会提出一份提案,表示不信任巴本政府,要求取消一切“紧急法令”。纳粹党为了搞垮巴本政府,立即表示附议。结果,该提案以512票赞成、42票反对、5票弃权获得通过。但是,巴本抢在议案生效之前先行解散国会,使政府免于倒台。新的国会选举定于11月6日举行,这已经是1932年进行的第四轮全国性选举了。

大部分资本家已经从巴本政府的举措中得到利益,因而积极行动起来。他们拟出了一份号召书,呼吁选民把选票投给支持巴本政府的政党,这份号召书得到339名“举足轻重的”资本家的签名。11月国会选举的结果,共产党的得票数进一步上升,获得16.9%的议席,而纳粹党的得票率仅为33.1%,尽管仍然保持国会第一大党的地位,但是比起7月份的选举结果来,减少了200多万张选票。

纳粹党之所以会失利,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首先,经济危机期间希特勒加紧同垄断资本家勾搭,这方面的消息不断被披露,一些群众由此看出纳粹党的宣传中包含着欺骗的成分。其次,一部分资本家也减少了对纳粹党的资助。同年11月初,共产党领导柏林交通工人举行罢工,一部分纳粹党员因为不满现状也积极参加。戈培尔从内心来说反对这次罢工,但是他在日记中写道:“事实上,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我们逃避这次罢工,我们在工人阶级中的地位就会动摇。在这里,再一次出现了向公众证明的重大机会,证明我们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方针是出于对人民的真正同情。由于这个原因,纳粹党有意避免采取旧的资产阶级方法。”由于戈培尔作为纳粹党宣传领袖支持了这次罢工,一些资本家不愿解囊资助纳粹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竞选能力。最后,随着纳粹党实力增长,其党徒的暴行也日益增多,民众对此感到不安。1932年8月9日深夜,一伙冲锋队员在上西里西亚一个矿工村里袭击一名睡梦中的共产党员,竟然当着受害者的母亲的面,把他活活踩死。主要凶手被法院判处死刑,然而希特勒竟然向作案的团伙发去下述电报:“同志们!鉴于这次令人气愤的血腥判决,我谨向你们表示我的无限忠诚。从现在起,你们的获释是一个涉及我们荣誉的问题。”这一事件使一部分民众离开纳粹党。

1932年春,“纳粹工业集团”曾经帮助希特勒竞选总统,这一努力失败后,他们并未善罢甘休。从同年6月起,凯普勒纠集一部分资本家,以“商讨就业和财政问题”为名,在每月的第一个周三定期聚会,策划扶助纳粹党上台。纳粹党在11月选举中失利后,该集团极为不安,加快了扶植希特勒的步伐。11月中旬,资本家的代表沙赫特、黑克尔、凯普勒与党卫队领袖希姆莱一起,拟定了一封致兴登堡总统的请愿书,信中要求任命希特勒担任总理,表示只要“委任全国最大集团的领袖负责领导一个由具有实际能力和个人才干的人士组成的总统制内阁,就可消除一切群众运动所必然带有的弱点和缺陷,并且把至今仍在袖手旁观的千百万人吸引进来,变成积极的力量”。该请愿书完稿后,由凯普勒转发给约50名大小资本家,征集他们的签名。最后,沙赫特、施罗德、蒂森等20人在上面签了名,其余30人不愿签名,垄断资本家弗格勒出于“不想在政治上出头露面的原因”没有签名,但表示赞同其中的内容。11月19日,请愿书在政府危机中正式呈交给兴登堡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