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会与白布会02(1 / 1)

如果以上的推论可以成立,则我们可以说,虽然金钱会事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因陈安澜与牙户的冲突而起,但其实是两股地方势力相抗衡的结果。金钱会代表了部分平阳与瑞安的士绅的利益,而这些士绅在平常可能就因为某种原因与以孙锵鸣为首的部分瑞安士绅处于对立的局面[86];这项对立究竟是因为什么因素而起的,目前不清楚[87]。不过,从现有的资料看来,孙氏集团的财力似乎较雄厚。平阳士绅由于受限于财力、人力的不足,不得不以拉拢金钱会作为与孙氏相抗衡的手段。然而他们对于赵启等人的行为也没有控制的力量,一旦赵启不听使唤,他们也无力阻止,除了安抚以外,也仅能出面为赵启求和。翟维本、黄维诰等地方官在平日应该就已经注意到这两派之间的不和,为求地方的和谐,只要双方不起冲突,他们也乐得清闲,不加干涉。因而,这些地方官在事件发生之初就一直认定是二会之争,不愿涉入其中,而对问题始终采取回避的态度。因此,我们看到地方官员对孙氏诉请对抗金钱会的表面冷漠与暗中阻挠。我们甚至可以见到当瑞安居民向温州府知府黄维诰哭诉,要求发令进剿时,他还“怒其渎,力辩赵启等为义团,并斥瑞民强悍”[88]。无独有偶,当有人告知分巡道志勋,说赵启一帮人要打进温州城时,他仍不愿相信这是事实,最后落得在睡梦中为喊杀声所惊起,赤足仓皇翻墙逃出道署。[89]如果不是后来赵启攻陷了平阳县城与温州府城,对这些地方官员而言,金钱会事件仅是“事止抢劫村庄,非聚众谋逆可比”[90]。

六、官与绅仇

然而,对孙锵鸣等人而言,赵启等人的行为正是不折不扣的聚众谋逆;他们指出,“岂不闻自古谋逆者皆始于劫掠”。因而他们从金钱会成立之初就想极力说服道府县令,不可收金钱会为团练。他们深信如果在金钱会初起之时出击,可一击而散。即使后来发展成号称数千人的声势,那也只是“数十无赖,假长发贼声势,诱胁乡愚耳”。官兵如果真有心解决事情,只要“发壮兵一二百,持火器往”,会贼即会“作鸟兽散”,根本无须劳动团练。因此,他们认为事情会演变到最后他们家园被毁,亲人被杀,甚而大动干戈的地步,完全是地方官员的昏懦所致;而这些昏官事后却仍然位居要津,“日事饮博,酣歌取乐”。面对这种情势,孙锵鸣自然痛心疾首,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控诉。

很不幸,左宗棠同治二年(1863)的调查报告基本上采取了当时地方官的立场,对于金钱会事变的成因,他指出:

臣查温州上年金钱会匪之变,已革平阳县知县翟维本,事前失于觉察,事后不能剿捕,纵贼殃民,固属咎无可逭。然察其激变之由,则实因瑞安林垟地方牙户李子荣与富户陈安澜积有嫌隙,嗾前仓匪党将陈安澜房屋拆毁。前署温州府知府黄维诰闻报饬拿。前在籍翰林院侍读孙锵鸣赴郡请兵剿捕,黄维诰以发逆巳陷处州,温防吃紧,官兵未可轻动为言辞之。孙锵鸣遂自募勇丁赴平阳,将前仓房屋烧毁,前仓匪党旋亦烧毁孙锵鸣房屋,闻孙锵鸣有赴府城之信,即阑入府城。其时黄维诰正赴瑞安查缉匪党,陈宝善亦赴乡催粮。比闻警遄归,将会匪击散,郡城未被占据。厥后会匪攻温州者两次,攻瑞安者一月有余,黄维诰、陈宝善、孙杰等设法守御,幸未被陷。言者以纵匪之咎归之于官,而不知构衅之故,实绅团孟浪致之也。[91]

又如,对于孙氏加诸沈涣澜的指控,左宗棠则认为:

其沈涣澜一员,向在瑞安绅局,与孙锵鸣等同办团事。闻因言语迕触,致成嫌隙。其曾否入会通匪,亦无从查悉。该绅所办,系海防局务,按照船只大小收费,置船募勇为缉盗护商之用。而置船募勇之事,系归护温州镇总兵黄戴清管理,屡次出洋剿匪尚属得力。沈涣澜并无帮办盐局,自设船勇之事。[92]

从同治三年正月初二日(1864-02-09)发下的上谕看来,朝廷也完全认同了左宗棠的看法,认定“孙锵鸣在局办团激变,辄行委过于地方官”,同时又因沈涣澜曾在瑞安绅局与其“言语迕触,而指为通匪,始则函嘱左宗棠查办,因所言不行,复捏词入告”。因此,孙氏的上控不但未能达到他所预期的目的,而且他个人还因此以“徇私挟嫌,居心实属险诈”而被“勒令休致”。

孙氏的纠举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同,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受命调查的左宗棠“嗛”孙氏。不过,孙氏尊翁希曾的分析可能更切中当时的情势。他说道:

京朝官在籍办事,过持正,非独得罪乡里小人,地方官固弗喜也。且以部民通书大吏而言地方官短长,非独不肖者之所恨,即贤者自顾气类,亦必深有嗛焉。合郡邑贤不肖以构一人,而为蜚言以中之,虽有明者亦必为之惑矣。汝此书去,万一深感汝言,而露檄以诘官长,彼之讳贼而不以实闻者,自州、县以至道、府既并为一谈矣,其势不能复自引咎,必巧移其过于汝,以自明其不欺,此固人之情也,而汝乃独任其危。[93]

他这段话虽然是针对孙锵鸣在要求道府县令“剿贼”不成后,致书当时的浙江巡抚王有龄而发的,但由于场景类似,正好可以解释左宗棠不满孙氏的缘由,因为孙锵鸣在信中除了表示“贼不足虑”(认为他们只是假太平天国之名以起事),但为了“杜内患”,仍应赶快剿平外,还提及“平阳令非其人”,并谈到“郡邑官畏懦状”。显然孙家老太爷认为其子犯了官场中大忌,也就是直言批评长官。当他得知王有龄的回函是“特遣一力手书密封,而不由驿递”时,不禁感叹:“老封疆臣,固不可及也。”他知道孙锵鸣所面对的是一盘根错节的官僚体系,这些地方官自然不会坐视权势受到威胁而不还击。难怪他会对孙锵鸣说:“汝之祸殆始于此矣。”

不过,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孙锵鸣所处窘境的关键所在:

今日之贼名数千人,实则数十无赖,假长发贼声势,诱胁乡愚耳。……且汝之奉命团练者,以为官兵助也。今官皆昏懦如此,数十无赖子焚劫乡间,即不敢诃问;异日真长毛来,此辈皆先期逃者也。团练无官兵,汝真能驱农夫,持耰锄以与贼抗乎?周溶、赵起辈虽无赖,然计颇狡……而翟令又假以团练名,其敢于入城放火者,固阴恃官以为地也。汝团练诚成,贼幸不起,则其所云解散者固不虚,官且攘以为功;万一贼遂起,官且谓贼本不反,团练者激之也,是汝独尸其咎矣。官之不敢用兵,贼固具知之,而阴用之矣。而汝为团练,欲禁其散钱入会,是贼之怨专在汝,异日贼起,祸必先及汝。……道、府之信乡绅,必不如其信县令;督、抚之信乡绅,必不如其信道、府。会匪既解散矣,一旦复破城,复戕官,不言团练者激之,其势无以自解,是其祸皆在汝矣。[94]

依孙希曾的看法,团练没有官兵的协助,无法抗贼,而在衙署已将金钱会收编为团练的情形下,还办团讨伐实在是两面不讨好,自己惹祸上身。一方面得罪了金钱会,另一方面官府也未必领这个情。一旦金钱会起事,孙氏不仅首当其冲,而且要背上激起事变的责任。后来事件的发展果然如其所言。当然这也可能是孙衣言的后见之明,他只是假借其父之口,以浇心中之块垒。然而无论如何,这段话点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地方士绅所作所为的合法性或正当性完全取决于官府的态度。孙锵鸣虽然是奉朝命办团,但是由于与地方道府县守令的立场相悖,非但不能邀功,甚且必须独力承担激起事变的责任。

孙锵鸣这样的遭遇对我们了解清代士绅在地方政治上所扮演角色的轻重,应有相当大的启示。清代士绅在诸如社会教育、祭典仪式、公共工程、纠纷仲裁、慈善救助等地方事务上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是学者感兴趣的题目。近年来许多学者指出,从18世纪开始,士绅在地方上的角色就逐渐走出以往专注于慈善公益的局限,而开始参与许多地方上的水利建设。19世纪中叶以后,士绅在地方事务上的自主性更是大为提高。随着商业的扩展以及士绅的倡导,晚清出现了许多非官方的公共团体,如会馆、公所、善堂等,它们取代了许多从前官方所扮演的角色。有不少学者,尤其是罗威廉(William T. Rowe)与蓝肯(Mary B.Rankin),更以德国学者哈贝马斯(J. Habermas)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说得确切一点,应该是“市民社会中的公共领域”一词,来指涉这些地方士绅主导公共事务的行为。[95]不过,美国学者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曾针对罗威廉与蓝肯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96],其中一点与本文所讨论的主题有关。他指出,罗威廉所描述的汉口盐商的许多修桥补路、兴办团练、防火消防的公共行为都是官方压力下的产物[97],而蓝肯所谓士绅的地方自主管理的公共领域行为其实只是由上而下的,由官方主导的社会福利措施。[98]换言之,这些所谓士绅自发的公共作为都必须得到官方的赞同或认可。孙锵鸣的例子正好为这个事实提供了一个反面的例证。由于他积极主剿的态度未获地方守令认同,所以他虽然是奉朝命办理团练,但是他的团练却成为激起事变的祸首,而他本人也因纠举不实被勒令休致。因此,清代士绅在地方事务上的自主性其实是有其限制的。

七、结论

咸丰十一年(1861)的金钱会事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有清一代——说得更确切一点,应该是清中叶以后——地方政治运作,尤其是地方士绅与官府以及与会党之间互动关系的机会。就士绅而言,他们在清代地方事务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乃是不争之事。不过金钱会的例子显示,因为地方士绅所作所为的合法性完全来自官方,清代的地方政治仍是以地方官员居绝对主导地位。虽然19世纪以后,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由士绅主导的地方机构出现,可是这些都是在地方官员的默许或鼓励下才能进行的。孙锵鸣的遭遇就是最好的例证,说明了在地方事务上与官府意见相左的下场。相对于赵启的被待若上宾,孙锵鸣不仅家园被毁,尚被视为激起事变的罪魁祸首,真是情何以堪。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不能审时度势,而偏持成见。如果我们以行船做个比喻,清代士绅在地方政治上的角色就好比一个江上的船夫,他只能顺水推舟,而不能逆水行船。一言以蔽之,对士绅而言,他们所面对的地方官僚体系有如巨轮大辙,在任何时候螳臂都是难以与之抗衡的。

另外,金钱会的例子也显示,士绅有时也会与会党打交道,寻求他们的合作,以与其他的士绅相对抗,争取自身的利益。他们不仅游说官员,将会党收编为团练,甚而在出事后出面为会党议和,借以保留实力,希求在未来的竞赛中能立于不败之地。换言之,会党一类的“盗匪”组织不仅在清代的地方社会中,甚而在士绅阶层中仍有生存的空间。他们成为地方上弱势一方争取的对象,弱势一方希望借助他们的武力,以与强势的一方相抗衡。显然,类似金钱会的秘密结社组织在清代的地方政治生态上应该也占有一席之地。只是,正如金钱会一例所显示的那样,这一类组织往往托身于地方保甲、团练等自卫组织内,以合法掩护非法,使得我们不易在文献上看到这样的记载。如果不是赵启突然进攻衙署,将事情弄得不可收拾,我们可能也无法得知个中原委。若非攻城失败,我们也不可能知道事情会有这样的后续发展。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活动隐秘不显而忽略他们在地方事务上所扮演的角色,否则我们无法掌握清代地方社会的脉动,尤其是19世纪以后的变化。金钱会的例子应该只是整个现象的冰山一角,而不是一偶发的个案。否则,左宗棠也不会有“绅与绅争,民风败坏”的感叹了。因此,通过对金钱会事件的观察,我们应该警觉到,要了解清代,尤其是清中叶以后的地方政治运作,有时必须从官、绅、盗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而非习见的官、绅对立或官、绅合作的两个面向。金钱会事件其实开启了我们探讨清代地方政治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本文初稿承陈永发先生、王汎森先生及本所讲论会上诸君提供宝贵意见,特此致谢。

本文原发表于《新史学》第6卷第3期,1995年,第29~61页。

[1]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1~4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本条资料见第1页。

[2] 同治三年(1864)五月间,金钱会余党卷土重来,改名红布会,一度威胁福建福宁县城,但这次事件与本文讨论的主题无关,故不在论述之列。

[3] 这些奏折主要收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咸丰十一年浙江平阳金钱会档案》,载《历史档案》1993年第3期,39~50页。

[4] 马允伦:《浙南金钱会起义民歌十首》,载《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2期,75~93页。吴良祚:《金钱诗》,载《近代史资料》1979年第4期,205~206页。

[5] 关于金钱会的其他研究,可参见宋炎:《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浙南金钱会的起义》,载《浙江师院学报》1955年第1期;徐和雍:《太平天国时期浙南金钱会起义》,载《杭州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周梦江、马允伦、蔡启东:《试论金钱会起义的原因》,载《温州师专学报》1980年第1期;周梦江:《金钱会的性质及其与太平天国的关系》,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卓亦溪:《闽浙边区金钱会起义》,载《历史教学》1984年第3期。

[6] Chang Chung-li,The Chinese Gentry,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55.

[7] Ho Ping-ti,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2.

[8] Philip A. Kuhn,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1769-1864,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9] 学者常引用的著作有:Mary Backus Rankin,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Zhejiang Province,1865-1911,Redwood Ci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William T. Rowe,Hankow: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89,Redwood Ci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William T.Rowe,Hankow: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95,Redwood Ci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0] 刘铮云:《清代会党时空分布初探》,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品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史论文集》,437~438页,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2。

[11] 孙衣言的《会匪纪略》则作“赵起”,见《逊学斋文钞》卷2,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藏清同治年间刊本;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46~80页。

[12] 刘祝封:《金钱会纪略》,载《近代史资料》1955年第3期,147页。

[13] 孙衣言:《会匪纪略》,见《逊学斋文钞》卷2,27a页;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47页。

[14] 孙衣言:《会匪纪略》,见《逊学斋文钞》卷2,27a页;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47页。

[15] 赵之谦:《金钱会琐记》,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44页。

[16] 孙衣言:《会匪纪略》,见《逊学斋文钞》卷2,27a页;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47页。

[17] 刘祝封:《金钱会纪略》,载《近代史资料》1955年第3期,147页。

[18]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1页。

[19] 张季量:《义记金钱考》,载《泉币》1941年第4期,6页。刘祝封指出,平阳北门的岁贡生程杰也曾“用铜铸面,注‘金钱义记’,金字用入字不用人字,以作记号”。(刘祝封:《金钱会纪略》,载《近代史资料》1955年第3期,147页。)张季量发现,河底挖出的铜钱的“金”字的确从“入”不从“人”;不过,他也看到过“金”字仍从“人”的铜钱。因此,金钱会的金钱应该有不同的形制。

[20]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1页。

[21] 孙衣言:《会匪纪略书后》,见《逊学斋文钞》卷2,40b页;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61页。

[22]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1页。

[23]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2页。

[24]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2页。

[25] 马允伦:《金钱会起义民歌十首(一)》,载《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2期,75页。

[26] 刘祝封指出,创会的八人结为兄弟后,“分作八卦”。(刘祝封:《金钱会纪略》,载《近代史资料》1955年第3期,147页。)

[27] 孙衣言:《会匪纪略》,见《逊学斋文钞》卷2,27b页;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47页。

[28] 张季量:《义记金钱考》,载《泉币》1941年第4期,8页。

[29] 孙衣言:《会匪纪略》,见《逊学斋文钞》卷2,27b页;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47页。

[30] 孙衣言:《会匪纪略》,见《逊学斋文钞》卷2,28a页;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47页。

[31]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2页。

[32]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2页。

[33]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2页。

[34] 孙衣言:《会匪纪略》,见《逊学斋文钞》卷2,28a页;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48页。

[35]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2页。孙衣言:《会匪纪略》,见《逊学斋文钞》卷2,28a页。

[36]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2页。孙衣言:《会匪纪略》,见《逊学斋文钞》卷2,28a页。

[37]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2页。孙衣言:《会匪纪略》,见《逊学斋文钞》卷2,28a页。

[38] 赵之谦:《金钱会琐记》,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44页。

[39] 刘祝封:《金钱会纪略》,载《近代史资料》1955年第3期,147页。

[40] 孙衣言:《会匪纪略》,见《逊学斋文钞》卷2,28b页;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47页。

[41] 孙衣言:《会匪纪略》,见《逊学斋文钞》卷2,28b~29a页;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48页。

[42] 孙衣言:《会匪纪略》,见《逊学斋文钞》卷2,1b页。根据1959年与1960年的两次调查,安义堡坐落于潘岱村,原来是大庄园,后来用石头堆成城堡,为了防御金钱会,还曾加固和加高过。整座城堡面积约1平方华里(即250000平方米),依山建筑,有二门,正门上有城楼,上有石刻“安义堡”的匾额。参见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金钱会农民起义史迹调查》,载《文物》1961年第1期,25页。

[43] 《大清文宗显皇帝实录》卷81,咸丰三年正月上,13b页,台北,华联出版社影印本,1964。亦参见《谕内阁本月上辛祈谷大祀朕引咎自责着该部各直省刊刻誊黄宣示中外》,见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4册,363~364页,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4] 《大清文宗显皇帝实录》卷83,咸丰三年正月下,42页;卷94,咸丰三年五月中,48页;卷104,咸丰三年八月下,14页。

[45] 刘祝封:《金钱会纪略》,载《近代史资料》1955年第3期,148页。

[46] 孙衣言:《湖石团练义民表叙》,见《逊学斋文钞》卷8,15a页;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80页。

[47] 刘祝封:《金钱会纪略》,载《近代史资料》1955年第3期,151页。

[48] 孙衣言:《张家珍传》,见《逊学斋文钞》卷7,1a页;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75页。

[49] 刘祝封:《金钱会纪略》,载《近代史资料》1955年第3期,152页。

[50] 孙衣言:《吴希璘温和钧传》,见《逊学斋文钞》卷7,5a页。很有意思的是,孙衣言的《吴希璘温和钧传》虽然亦见收入《金钱会资料》(77~78页),但这一段文字却不见收入,也不见任何删节的标示。

[51] 孙衣言:《吴希璘温和钧传》,见《逊学斋文钞》卷7,4b页。

[52] 孙衣言:《会匪纪略》,见《逊学斋文钞》卷2,29a页。亦参见《陈安澜传》,见《平阳县志·人物志》卷39,6b页。

[53] 孙衣言:《会匪纪略》,见《逊学斋文钞》卷1,29b页;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49页。

[54] 刘祝封:《金钱会纪略》,载《近代史资料》1955年第3期,148页。

[55]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卷9《奏稿》,66b~67a页,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4。亦参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203页。

[56] 赵之谦:《金钱会琐记》,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44页。

[5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咸丰十一年浙江平阳金钱会案》,载《历史档案》1993年第3期,40页。

[58] 引文转引自左宗棠的折子中,见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卷9《奏稿》,66a页。亦参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202页。

[59]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卷9《奏稿》,66a页。亦参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202页。

[60]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档折件》,文献编号第092005号,同治(年月日不详),孙锵鸣折。

[61]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6页。

[62]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5、6页。

[63]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6页。

[64]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7页。

[6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咸丰十一年浙江平阳金钱会案》,载《历史档案》1993年第3期,39页。

[66]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9页。

[67]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4页。

[68]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5页。

[69]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11页。

[70] 这十人包括陈隽芬、吴达三、周京、苏元、王棫、吴步瀛、孔广孚、孔广翔、杨配籛、王禹绩,后两人并列于其余八人之上,“盖以杨、王素负乡望也”。(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13页。)

[71] 这次是以蔡树桢、夏肇源二人替换先前的孔广孚、孔广翔。(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14页。)

[72]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15页。

[73]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8页。

[74]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卷5《奏稿》,18a页。

[75]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卷7《奏稿》,68b页。亦参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207页。

[76]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卷7《奏稿》,68b页。亦参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207页。

[77]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14,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下,20b页,台北,华联出版社影印本,1964。

[78] 关于团练的发展,参见《清史稿》(点校本)卷133,3949~3962页,北京,中华书局,1976。

[79] Kung-chuan Hsiao,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0,p.297.萧氏这句话引的是张寿镛:《皇朝掌故汇编》内编,卷53,27a页,光绪二十八年求实书社刊本。

[80]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22页。

[81] Kung-chuan Hsiao,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p.300.

[82] 《清史稿》(点校本)卷133,3952页。

[83]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12,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上,29b页。

[84]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12,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上,6b页。

[85] 程春荣:《拿获奸僧正元供认红布会匪实系平阳麻埠林孔葵为首禀》,见程春荣:《福宁纪事》,44a页,清同治五年刊本。亦参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137页。

[86] 其实孙锵鸣阵营中也有平阳士绅,杨配籛就是一例。

[87] 从沈涣澜的例子看,孙锵鸣在瑞安受朝命办团也许是原因之一。

[88] 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12页。

[89] 孙衣言:《会匪纪略》,见《逊学斋文钞》卷2,32b页;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52页。

[90] 这是高梁材张贴于县署大门外,为自己申辩的誓语。参见黄体芳:《钱虏爰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10页。

[91]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卷7《奏稿》,65页。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205页。

[92]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卷7《奏稿》,67b页。亦参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206页。

[93] 孙衣言:《显考鲁臣府君妣丁太淑人行述》,见《逊学斋文钞》卷6,22页;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73~74页。

[94] 孙衣言:《显考鲁臣府君妣丁太淑人行述》,见《逊学斋文钞》卷6,21页;亦见聂崇岐编:《金钱会资料》,73页。

[95] 关于西方士绅研究论点的摘要,参见Joseph W. Esherick and Mary Backus Rankin eds.,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pp.305-345,337-338.

[96] 魏斐德其实是针对罗威廉、蓝肯以及史戴维(David Strand)三人的见解提出批评。不过,由于史戴维的论点与本文主题无关,故略而不提。参见Frederic Wakeman Jr.,“The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Debate:Western Reflections o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Modern China,1993,19(2):108-138.

[97] Frederic Wakeman Jr.,“The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Debate:Western Reflections o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Modern China,1993,19(2):125.

[98] Frederic Wakeman Jr.,“The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Debate:Western Reflections o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Modern China,1993,19(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