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官府的构造:空间与人员(1 / 1)

图一五 繁阳令官寺图(摹本)

除了在宫中服务的官员外(少府、卫尉、太仆和前期御史大夫寺),一般的丞相与诸卿的官府均兼为府主的私人住宅[4],郡府县寺的情况亦相似[5],其构造与皇宫类似,亦划分为办公区与后堂私宅生活区两大部分,中间设墙,以“门”来区隔[6],只有亲近者方可登堂入室。此外,办公区实际亦划分为不同区域,以府主视事的地点(称呼各有不同,丞相府则为百官朝会殿[7],其余则称“正堂”)为中心,按远近左右排列,还有属吏办公区。另外,郡县内还有部分机构不在郡府与县廷内,另有办公地点。郡县的丞一般与守令同署办公,亦由朝廷任命,常常负责各类文书的签署,与守令之间带有些相互牵制的意味,而郡尉时常驻扎在另外的县治,边郡甚至有两个或更多的都尉。[8]此类官寺建筑格局两汉并无变化。[9]

无论何种官府,人员构成上大致不外四类:长吏(府主、佐官)、属吏、官奴婢[10]与在府中短期服役的士卒与刑徒,这些组成了公的一面。若细分,属吏中一部分是编制内的“员吏”,有俸禄,纳入国家的管理;另外一部分编外的属吏,为府主自行任用。西汉成帝时,按朝廷规定的编制,东海郡25人,所辖38个县级机构中最多的海西县为107人,实际往往要超过,东海郡府就有105人。[11]这些属吏分为不同类别,来源亦不相同。依学者以往的研究,郡县属吏大致可分为门下与诸曹两类,前者与府主关系更亲近,后者主要负责具体事务[12],新近的研究则注意到秦汉时期郡县守令任吏权上由受限到扩展的变化,西汉晚期以前,守令的任吏权自由空间不大,所谓的辟除实际出现在西汉晚期,尤其是东汉时期[13],此说颇有道理,亦与传世文献及出土简牍反映的情况相符。

此外,官员个人家庭成员之外还有私奴婢,有些还会有多寡不等的宾客;以往不少学者认为武帝以后宾客消失或转化为官府中的属吏,具体去向,看法又有分歧,此说实际上不妥。昭宣以后,这类宾客即便在朝廷公卿的府第中依然存在[14]。自武帝起,儒生开始步入政坛,一些官员身兼儒宗,还有不少弟子[15],这些构成了“私”的一面。那些没有职务的诸侯王与列侯,则只有一些国官与家臣。上述几类人构成了他们平时接触较频繁的人员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