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景帝(前157-前141年在位)(1 / 1)

图〇九 西汉长安城平面图

景帝为太子时的舍人周仁与家令晁错是其最为信任的臣下。对景帝而言,两人发挥的作用截然不同,周仁因忠诚可靠而得幸,晁错以谋略见长,号称“智囊”,结局亦大相径庭。

景帝即位后周仁任郎中令,负责宫中保卫,据《百官公卿表下》,终景帝一朝十五年,一直担任此职[3],与前任张武相同。周仁深得景帝信任,史称“景帝入卧内,于后宫秘戏,仁常在旁”,景帝亦曾幸其家,还“家徙阳陵,上所赐甚多,然常让,不敢受也”,对于诸侯群臣的贿赂,亦不曾接受,同时亦不轻言人的善恶,武帝即位后得以二千石禄免职养老(史103/2772)。周仁深受景帝信赖,慎言人事,未涉政坛,政务上没有影响,可以说只是个称职尽责的从官之首,得以寿终。

晁错则走向另一极端,积极投身政治,洞察时局,深谋远虑,替景帝运筹帷幄,为解决王国问题与其他内外要务,贡献殊多,因此亦得罪诸侯与大臣,无法掌握自己命运,最终成为吴楚七国起兵的口食,被天真的景帝送上了刑场,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晁错在文帝时因对策上言获青睐,任太子舍人、门大夫与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当时便多次上书文帝,论削减诸侯势力,并建议更定法律,文帝没有采纳,倒是深得太子欣赏。景帝即位后先任内史,数次秘密向景帝提建议,常得采纳,因而“宠幸倾九卿”,还频频更改法令,故与丞相申屠嘉产生矛盾,丞相因事欲奏请诛之,晁错连夜向景帝解释,得以解脱,丞相因此发病而死(景帝二年[前155年]六月,汉19下/760),史称“错以此愈贵”。二年八月,错迁为御史大夫,建议根据诸侯所犯罪行,削减封地,大臣集议,众人多慑于他的声威,只有窦婴反对,两人因此有隙。其建议奏可后更令三十余章,诸侯极为不满,十几天后,便以“诛晁错”为名起兵,景帝听信了熟悉吴国情况,却与晁错一向不和的爰盎的建议,腰斩晁错,恢复封地,欲使诸国罢兵。爰盎得到景帝默许,串通朝臣向晁错发难。十多天后,丞相等数位大臣劾奏晁错,认为其建议大逆不道,当腰斩,得到景帝同意,结果晁错长安东市问斩,时为景帝三年正月壬子(史101/2745-2747、汉49/2276-2303、汉19下/761-762),任御史大夫不到4个月。晁错虽斩,吴楚并未罢兵,最终还是通过武力平息反叛。景帝轻信爰盎之言,错杀亲信,王国问题之最终解决,基本还是遵循了晁错早先的提议。在北方匈奴问题上,他的很多建议日后亦得到落实。晁错骤起骤落,显示了君宠的脆弱。他昙花一现的风光恰好与周仁的持重久远形成鲜明对照。

景帝晚年,太子刘彻地位稳固,生母王皇后同母异父弟弟田蚡亦任从官(中大夫),并逐渐贵幸(汉52/2377-2378、97上/3947),其贵幸恐怕主要不是景帝多么信任与倚重他,而是因身为太子之舅,更多的是其他臣下或宾客着眼于未来皇帝,对他的逢迎与投靠。

景帝朝依然无为而治,政务清简,他所倚重的人或不乐政事而敬而远之(周仁),或力图主导政治,却旋即被诛(晁错),十多年间主要在解决王国问题,消化与落实晁错等人的遗产。信—任型君臣关系一直存在,但迸发出巨大作用,则限于晁错活跃的短短几年,随后则归于平淡,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整体的统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