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一朝宠臣有数位,最得宠信的是邓通,余下还有赵谈、北宫伯子,宋昌、张武与卫绾也可列入。邓通乃郎官,因符合文帝梦中人的形象而获宠,事出偶然,时间亦不可考。得宠后,“尊幸之日异”,赏赐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文帝还多次到邓通家游戏,后来甚至将其家乡蜀郡严道的铜山赐给他,并允许他自行铸钱,结果是“邓氏钱”流通天下。邓通对文帝亦甘心做任何事情,甚至文帝生病长了脓包,他都乐于吸吮,太子只是勉强为之,面有难色,导致太子对邓通心生怨恨。文帝死,太子即位,通被免,很快就有人借故告发,家财尽被没收,最终是身无分文,寄死人家(史125/3192-3193),下场凄惨。
邓通虽宠幸无二,在当时政坛却没有什么影响,一是和他个性有关:“(通)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不太愿意和大臣交往,恐怕自己也没有什么权力欲与政治野心,亦无伎能与识人之才,“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媚上而已”;二是与文帝朝的格局有关,当时实际还是由刘邦留下的汉廷大臣主政,文帝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晁错在文帝十五年(前165年)九月的贤良对策中曾指出:
(陛下)临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富,盗贼不衰,边竟(境)未安,其所以然,意者陛下未之躬亲,而待群臣也。
指出导致各种问题的原因是文帝没有亲自执政,而依靠群臣治国。这番话恐怕是说到了文帝的心坎上。当时参加对策的人上百,“唯错为高第,繇是迁中大夫”(汉49/2298、2299)。不过,当时的君臣格局中,文帝处于弱势,虽然赞赏晁错所言,各种建议却难以落实,这亦使得文帝在统治上比较谨慎,身边的宠臣可施展的空间就更为局促了。
这种格局下,赵谈、北宫伯子虽然或以“星气幸”,或是爱人长者(史125/3192),除了留下“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这一典故外,没留下其他什么轶事,更不要说卷入朝政了。卫绾乃代人,“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中郎将”,深得文帝信任,故临终前,嘱托太子“善遇之”(汉40/2200),两人关系或许平淡无奇,但有长期相处而生的信任,甚而文帝要景帝继续这种关系。
宋昌与张武是随文帝自代国至长安的旧臣,并曾参与是否进长安承大统的谋议,入长安后连夜被任命为卫将军与郎中令,控制宫内外的军队,且张武担任此职终文帝一朝二十三年。亦应属于文帝信赖的臣下,尽管史书无此类明确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