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 / 1)

1906年6月,章太炎出狱东渡,主持《民报》,搬用儒家经籍,利用古文经说,鼓吹“排满”革命。

章太炎刚到日本不久,即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中,对立宪党人以今文说附会立宪,加以批判,认为他们“说什么三世就是进化,九旨就是进夷狄为中国,去仰攀欧洲最浅最陋的学说”而已。接着,在积极阐扬推翻清朝的同时,发挥清代古文经学开创者顾炎武经学思想中的实践内容,借用语言,汲取思想。他说:“宁人居华阴,以关中为天府,其险可守。虽著书,不忘兵革之事,其志不就,则推迹百王之制,以待后圣,其材高矣。”[17]又说:“若顾宁人者,甄明音韵,纤悉寻求,而金石遗文,帝王陵寝,亦靡不殚精考索,惟惧不究。其用在兴起幽情,感怀先德,吾辈言民族主义者犹食其赐。”[18]可知他对顾炎武的敬仰。

顾炎武的经学思想,是有其经世内容,有其反对满洲贵族统治的民族意识的。章太炎也强调“民族主义”,说:“故仆以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兴也。”[19]灌溉的是民族主义,史籍却能起灌溉作用。古文经学家本来重视史籍,章太炎继承顾炎武经学思想的实践内容,利用史籍宣传民族主义。

章太炎运用古文经学的治学方法,讲解华戎之辨,进行反清宣传,说是“当初顾炎武要想排斥满洲,却无兵力,就到各处去访那古碑古碣以传示后人”,从而也想在“古事古迹”中找寻“可以动人爱国的心思”。认为中国人要爱惜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学,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如果“晓得中国的长处”,那么“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20]。语言文学、典章制度,正是古文经学家所擅长的。但章太炎却不仅叫人懂得这些,而是要激发人们“爱国的心思”,认识到目前正处在满洲贵族的压迫之下,处在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之下,要“爱惜自己的历史”,就需进行“排满”革命。

照此说来,章太炎的提倡古文,反击今文,旨在宣传“排满”,反击立宪。他不是单纯继承古文经学派的治学方法,而是将顾炎武经学思想中的经世含义进一步发展,并适应新的时代特点,为资产阶级革命服务,他“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