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戊戌变法和康有为(1 / 1)

1983年11月26日,下午二时,在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讲《戊戌变法和康有为》,东京大学近藤邦康教授主持,坂元弘子女士通译,到会者有:

续表

另有若干迟到者,未及询问姓氏。

首由近藤邦康教授介绍,略谓:为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经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邀请,汤志钧教授来日本讲学、研究六个月,汤的经历和著作,已见另表。汤一贯抱着实事求是的学风,有着深远见识、踏实作风,在中国经学史和中国近代思想史方面有卓越成就。我们从五十年代起,就读到他的著作,今天和大家见面,表示欢迎。

继由我做报告,略谓:1983年是戊戌变法与康有为研究最为活跃的一年,对11月的广州会议稍作介绍。指出目前对戊戌变法的性质有三种不同意见,一为未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二为政治改良运动,三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国内有人提出,探讨它的性质,应从三方面来考虑:一为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二为康、梁改良派的变法目的和内容,三为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属性。并谓,革命指暴力革命、社会革命,康、梁不赞成革命,要求改封建的中国为资本主义的中国。而采取的则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在理论上是“托古改制”,在组织形式上是团结地主阶级出身的官僚及其知识分子,对封建土地所有制也不敢触及,性质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有其进步意义。

接着,谈对康、梁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并谓康有为早年治《周礼》,崇周公。1888年上书不达,受廖平启示后再转治今文,但他和廖平不同,康有为是利用今文昌言改制变法,廖则着重与古文争孔子真传。

报告毕,解答提问:

近藤邦康:1958年,戊戌变法六十周年时,范文澜提出戊戌维新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改良主义运动。如今中国搞现代化,引进资本主义国家先进技术,在学术上是否要重新估价资产阶级的积极方面?

汤的两篇论文,都是重点讲经学与近代思想,康有为、章太炎也涉及经学中的今古文问题。汤就这个角度,作为线索探讨,请简单介绍自己的治学经历。

答:我过去同意范文澜先生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看法,在《学术月刊》上也有专文论列,迄今没有改变。

我国正进行现代化建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问题是要足够重视和实事求是地分析的。过去我们对资产阶级的积极面也曾注意,毛泽东就说康有为是“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也是注意的,但我们不是照搬,也不是全部接受。

我是江苏常州人,常州是清代今文学派的发源地,母亲即姓庄。我过去受吕思勉教授的影响,吕先生自称,少年时受康、梁影响。后来我开始注释刘师培的《经学教科书》第一册(《经学历史》),此书原为国学保存会本,后收入《刘申叔先生遗书》。它是站在古文经学派的立场写成的,而周予同教授注释的皮锡瑞《经学历史》则是站在今文经学派的立场写成的。又读了章太炎的《检论·清儒》,逐步由今文转治古文,感到古文学风严谨,比较“实事求是”,从而读《说文解字》,作笺注,但对《清儒》中“太湖之滨,苏、常、松江、太仓诸邑,其民佚丽。自晚明以来,憙为文辞比兴,饮食会同,以博依相问难,故好浏览而无纪纲,其流风遍江之南北”,并不赞成,可能因为我是常州人的缘故。但章太炎晚年也定居苏州,到“太湖之滨”了。

户川芳郎:现在中国对经学中今古文学派的学术继承问题如何考虑?特别对年轻人如何培养?

答: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向奎教授写有经学方面的论文,我过去招的研究生,专题是清代经学,已毕业,很有前途。1959到1962年,周予同教授和我在复旦大学开过中国经学史的选修课。总的来看,研究的人较少,今后准备继续招研究生。

高田淳:汤的研究和著作,从戊戌过渡到辛亥,由改良到革命,是在什么情况和影响下这样的?是否和“**”有关?是否由于“**”,研究改良的戊戌变法不方便,从而研究辛亥革命的?

康有为起先主张君主立宪,辛亥后主张“虚君共和”,应该如何看待?究竟他接受了“西方”没有?

康有为重视《周礼》,诚如汤文所说,不能说是古文经学派;后来转治今文,也不能说是今文经学派,如何从本质上全面解释其思想?

答:我的研究,由戊戌而辛亥,和“文革”无关,尽管我写的辛亥方面文章发表较晚,但《章太炎政论选集》早在1961年就编好了。至于由戊戌到辛亥的研究动机:

一是研究专史,就要向上、下延伸,探讨戊戌,自然连到辛亥。

二是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和经学的关系很大,康有为、章太炎刚好一今一古。要探索近代经学的演变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必延伸到辛亥以至“五四”。

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后来又主张“虚君共和”,思想上实际是一脉相承的,即采取自上而下的改良,反对由下而上的革命。所以光绪死后拥载沣,辛亥后又主“虚君”,说明他思想上封建性很浓。但是,时代发展了,社会前进了,旧的沉渣不断浮起,就由不适应到落后以至反对了。

康有为初治古文,后攻今文,是利用经学的形式,为其政治目的服务。中国传统经学,对知识分子桎梏很深,只有透过现象,才能正确剖析。

丸山松幸:康有为学习西方,“利用”今文经学,说是“利用”,似乎不好,因为康有为是衷心主张“孔子改制”的。

答:康有为学习西方,但中国封建社会漫长,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很深,要吸引知识分子对变法维新的信任,在理论上即“利用”今文“变”的哲学,借用孔子“托古改制”。所以要分析康有为的思想,不能只看他“学术”的一面,首先要考虑他是政治家。

丸山松幸:“利用”是作为工具,康有为自己思想上信仰孔子,不管是封建的孔子,还是资产阶级的孔子,均有其共同点。康有为是衷心信仰的,说是“利用”,即和“信仰”矛盾。以后康有为反对革命,没有民主革命思想,即因他思想核心中有孔子思想。

康有为信仰孔子,和其他知识分子不同,他是信仰孔教的。

答:康有为信仰孔子,不等于他是孔子真正信徒,而是想使信奉孔子的人,尊崇他改扮了的孔子之神。只要看,强学会初设,他到南京谒见张之洞,张即劝以“勿言孔子改制”。而他却在《强学报》上,以“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纪年,以之与“光绪二十一年”并列,以致张之洞阅后,大为不满,嘱“此报不刊,此会不办”。可知戊戌时“孔子改制”之事,不是单纯学术争论,思想斗争,而是一场政治斗争。

至于康有为信仰孔教问题,他在戊戌时主张“立孔子教”,辛亥后设孔教会,但政治上变化了,孔教也变化了,前者是资产阶级化,而后者倒退为封建了。

绪方彰:康有为遇到廖平,思想转变,由古文到今文,是否还有古文影响?是否还保留一部分?

说皮锡瑞植根封建,请问有什么资料?

答:康有为转治今文后,据他《自编年谱》,“光绪十四年”(1888年):“发古文经之伪,明今学之正。”“光绪十六年”(1890年):“是岁既与世绝,专意著述,著《毛诗伪证》《周礼伪证》《说文伪证》《尔雅伪证》。”攻击古文经学,把他自己过去“专攻何劭公(休)”之书也烧掉了。还说:“圣经已为刘秀(歆)篡,政家并受李斯殃。”写了《新学伪经考》,反对古文,以扫除封建绊脚石了。

皮锡瑞的植根封建,可参考《皮锡瑞日记》,和他在南学会的十二次讲演。

藤井友子:戊戌时期,湖南谭嗣同、唐才常的民权思想,有没有受到康、梁的影响?(按:她以为谭、唐受明末清初思想家的影响。)

答:谭嗣同、唐才常是受到康、梁的影响的。只要看谭嗣同给欧阳中鹄的信中说:“传耶稣教则保之,传孔子教则封禁之,自虐其人以供外人鱼肉,中国人士何其驯也?”又想成立“湖南强学会”。1896年,谭嗣同和梁启超相识后,又谓:“一切微言大义,竟与嗣同冥想者,十同八九。”以之为“肇开生面”。

唐才常在1896年撰《春秋三传宗派异同考》,分析《公羊》《穀梁》和《左传》三传异同。旋在《湘学报》刊发《各国政教公理通论》,等到辑入《觉颠冥斋内言》时,增加了“厄于刘歆”诸语,可知受康有为影响。

又,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讲学,对谭、唐也有影响。

杉山文彦:康有为在戊戌时提倡资本主义文化,辛亥后又恋栈封建,对康有为这种“共同点”“社会相”如何分析?一方面要实事求是,一方面在概念上如何理解?康有为的“两端”很明显,中间不明显,如何理解?

答: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迅速,时代在前进,一个人的思想跟不上形势,旧的抬头了,就容易导致逆转。康有为思想原有封建性,所以维新运动也只是改良主义。后来社会向前了,康有为越来越不习惯,“不忍”了,“国粹”了,对新形势、新事物格格不入,由落后而堕落了。康有为的“社会相”,要“入世界观众苦”,后来却依恋旧的,皇帝也有“苦”了。他的“两端明显”,“中间”即其思想演变过渡,也是明显的,即逐步“由好变坏”,不是一下子落后的。

总之,我们对“社会相”理解是:一个人的活动不能脱离社会,要根据社会发展、历史规律,把个人的活动放到时代中去分析,不能孤立地由人物论人物;同时,也不能只看前面进步,忘去后来落后;也不能以后来的落后否定他过去的劳迹,要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具体分析。

答:有。中国有不定期刊物《国外近代史研究》,登录日本学者的文章。最近,中南地区辛亥革命研究会出版《辛亥革命研究动态》,对日本学者的研究也有介绍。

会后,在文京区本乡,东京大学对门“红灯笼酒家”酒聚,到有佐伯有一、近藤邦康、坂元弘子、岸本美绪、藤井友子、村田忠禧、阿川修三、泷泽诚、孙玉石、木间次彦、冢本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