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读者全面了解《大乘要道密集》一书之原貌及其主要内容,最终揭开其流传和成书的过程,本章将循原书之次第,逐篇编排其细目,并将对各篇之内容及其特点于题下作提要式的介绍和解释,凡能同定与其相应之藏文原本者,以及迄今已有的对这些文本的相关研究等,均在解题中予以简单的说明。
第一卷
(一)道果延晖集,持咒沙门莎南屹啰集译[6]
《道果延晖集》起始部分即是对《道果语录金刚句》之礼敬文的解释,即解释何谓“殊胜上师”,即是对藏文Bla ma dam pa la phyag'tshal lo,译言“敬礼最妙上师”一句的解释。萨思迦派的仪轨通常都以此礼敬开始,故对何谓“最妙上师”的解释至关重要。释者细分上师为“断外增绮金刚师”“明内自生智上师”“明密同生智上师”和“明究竟如诸法最净师”等四种,详加诠释。接下来的内容似为《道果根本金刚句》之科判,总分道、果,其中道复有广、中、略三道和深、中、浅三道,而广道之初轮复分为七,即三相道(snang ba gsum bstan pa'i lam)、三续道(rgyud gsum bstan pa'i lam)、四量道(tshad ma bzhi ru bstan pa'i lam)、六要[门]道(gdams ngag drug tu bstan pa'i lam)、四耳承道(snyan brgyud bzhir bstan pa'i lam)、五缘生道(rten'brel lngar bstan pa'i lam)、滞方惠护法(thabs shes kyi phyogs so lhung ba'i lam gyi bar chad srung ba'i bye brag bstan pa)等;而中道复有第一世间道('khor lo'cham pa'jig rten pa'i lam)、第二出世间道('khor lo bskor ba'jig rten las'das pa'i lam bstan pa)、第三议轮道、第四转轮道、第五暖相道、第六验相道、第七智进退道、第八妄进退道、第九见时、第十宗趣。而“果者即是该彻一切诸道第十三地五种元成始觉身果”。接着《道果延晖集》又解释清净相(dag pa'i snang ba)、不清净相(ma dag pa'i snang ba)和觉受相(nyams kyi snang ba)等三相,瓶灌、密灌、惠灌、辞灌等四种灌顶,含藏因续(kun bzhi rgyu rgyud)、身方便续(lus thabs rgyud)、大手印果续(phyag rgya chen po'bras bu'i rgyud)等三续道,对四种灌顶及其所属之手印道、中有等法都有很详细的解释。显然,完整的《道果延晖集》或当是一部《道果根本金刚句》的长篇释论,但是收录于《大乘要道密集》中的实际上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即对三相道和三续道的解释部分,最后一段则仅对四量道作了简单的解释。当然,另有一种可能是,《道果延晖集》本来就只是《道果根本金刚句》之前一部分的释论,因为其集译者觉得其余部分已另有现成的释论可以编入。
(二)依吉祥上乐轮方便智慧双运道玄义卷,祐国宝塔弘觉国师沙门慧信录[9]
此篇之大部分内容亦见于新发现的《演揲儿法残卷三种》中,其中另见其标题为《上乐轮方便智慧双运道及道果传》,可知其内容不是一部单纯的《吉祥上乐轮修法》(dPal bde mchog'khor lo'i sgrub thabs),而当为一部萨思迦派所传道果法仪轨之集成,《依吉祥上乐轮方便智慧双运道玄义卷》或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这里之所谓“方便智慧双运道”指的主要就是依行手印修习欲乐定,对此在见于《演揲儿法残卷三种》中的《玄义卷》残本中我们见到了以下一段解释:
言中围轮方便道者,谓着道行[手]印,能决断妄念,故名轮也。又说能显身中围轮处。 说方便道中围者,无有戏论,是俱生其智也。说轮者,依行手印三角法生宫处说也。若无手印,指于脐三角也。又轮者,是不变义所行行中说也。方便者,作俱入处说也。又莲杵相合,作不[二行]也。又说智慧主道时,言中围者,料拣有三所依胜妙宫与能依佛共为中围,三无戏有轮俱生真智中围也。轮者,坐具欲人,即行手印未过宫也。据离欲人,即脉中三角结也。依中围轮方便道修大乐定剂门。
由于这段引文中或有残缺和错字,其意义不是十分明确,但由此已基本可以认为所谓“上乐轮方便智慧双运道”之根本就是“依行手印修大乐定剂门”。
《依吉祥上乐轮方便智慧双运道玄义卷》为一部道果法修习仪轨集成之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可在其中提到修“不坏护持”时云“在道果第四内可知”为有力之佐证。[10]道果法主要的根据即是《喜金刚本续》和《胜乐本续》的结合,是故萨思迦派特别重视相容这两种本续,而《三菩怛本续》被认为是这两部本续共同的解释续。与此相应,胜乐(bde mchog),或曰上乐,亦是萨思迦派最主要的密教本尊。见于《大乘要道密集》中的这部《依吉祥上乐轮方便智慧双运道玄义卷》显然不是一部完整的文本,不但其卷首云:“夫修习人依凭行印修习而有五门,一先须清净明母如前广明”,故知其前显然已有阙文,而且其直接以《幻身定玄义》结尾,也显然不是整卷内容的结尾。见于《演揲儿法残卷三种》中的《上乐轮方便智慧双运道及道果传》虽然残破,但可见其本来内容要比《大乘要道密集》中的《玄义卷》丰富和全面得多。它是一系列与道果法相关的修法要门的结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修习欲乐定要门,[11]亦即标题中所说的“方便智慧双运道”,也即男女双修之法,其内容与前篇《道果延晖集》中所说基本一致。除此之外,见于《演揲儿法残卷三种》中的那个文本还有修习道果机轮(lam'bras'khrul'khor)、拙火定(gtum mo)、出神定('pho ba)、中有身(bar do)、睡眠定、梦幻定(mi lam),以及金刚拥护修法,得证大手印成就的仪轨;而在《大乘要道密集》中之《玄义卷》的内容虽然明显不如前者全面,但也有有关修习拙火、治风、对除禅定、梦幻、幻身、中有等修法要门,二者或可以互相补足。
按其题下署名“祐国宝塔弘觉国师沙门慧信录”,这部《玄义卷》应该是西夏时代的作品,但我们对录者慧信的身份尚一无所知。然而,按照《演揲儿法残卷三种》中透出的信息,这部道果修法仪轨集成或通过三个不同的师传次第,即所谓“西天师传”“西番师传”和“河西师传”,最后都通过一位名“你西的永济”(Ye shes rdo rje),密名“大智金刚”的上师传承了下来,并传给了一位密名“不动金刚”,或汉名“慧海”的密教上师。而这部道果修法仪轨集成最终是由不动金刚上师于元至正四年(1344)于宁夏府编成的。换言之,它初成于西夏时代,后于元朝流传,元末才汇集成卷。
1.欲乐定('dod chags chen po'i sbyor ba )[12]
《依吉祥上乐轮方便智慧双运道玄义卷》不但是一部指导密宗行人如何“依凭行印修习”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密修仪轨,而且亦是帮助普通读者了解、理解密法修行之一般程式和甚深意义的一部教科书。本篇所述“依凭行印修习”修法与《道果延晖集》所说略同,但更加完整。其述“依凭行印修习”之法分为五门,即一、清净明母;二、身语齐等;三、猛母互相摄受宫密;四、乐欲齐等;五、以要门要义任持。而第五任持复分令明点下降、任持、返回、遍身和护持明点等五门。这些修法仪轨之依据显然是被认为属“道果九轮(lam skor dgu)”[13]之一的《因得啰菩提手印道要》(Slob dpon Indrabhūtis mdzad pa'i phyag rgya'i lam skor),前者包罗了《因得啰菩提手印道要》的基本内容,并增添了更详细的指导行者实修的内容。《因得啰菩提手印道要》与《端必瓦成就同生要》和《大手印无字要》等另外两部同属“道果九轮”之一的仪轨,均有汉译本存世,同样为明代著名译师莎南屹啰所译,其所用译语与《依吉祥上乐轮方便智慧双运道玄义卷》有较大差异,从中可以看出时代的变化。[14]
值得一提的是,于交待如何密修欲乐定之后,本篇对密法修习之根本义理及其合理性作了许多说明,值得一读。首先,造论者明确说明修欲乐定并不只是“唯托行手印而修”,即修行者并不是非要与女性印母(rig ma,phyag rgya ma)一起实修不可。手印有四种,除了“行手印”外,还有记句(誓言)手印、法手印和大手印。后三种手印的修法与普通的以观想为主的本尊禅定和以修脉道为主的瑜伽修行类似,其最终的结果也都是经生四喜,“入空乐不二定”。而且,“今依密教,在家人依行手印入欲乐定,若出家者依余三印入欲乐定,契于空乐无二之理也”。此即是说,只有在家的俗人可以实修男女双修这样的密法,而出家的僧人必须以记句手印、法手印和大手印等三种手印来取代“行手印”修法,而同样达到“契于空乐无二之理”。众所周知,萨思迦班智达曾经激烈地批判噶举派所传之大手印法,认为大手印法包含汉地和尚摩诃衍所传教法之残余。从这篇要门中对大手印修法的定义来看,萨思迦派所传教法似乎同样也受到了被其批判的和尚之法的影响。[15]
《欲乐定》要门随后又援引《上乐根本续》《出现上乐本续》《大幻化本续》《密集本续》《金刚四座本续》《金刚帐本续》《三菩怛本续》《喜金刚本续》等所说章句以证明以上道理。复言:“倘若傍倚此门,非理而作,罪大不少。故《能照无明要门》云:不依正理妄修行,如是之人坏正法,不晓加行湛融人,不用同席而共居。此乃是为凡俗境,无有功能成过患。由此诸修秘密者,失方便意成谬作。”[16]此处所引《能照无明要门》并非常见著作,《大乘要道密集》中亦仅提到这一次,要找出其来源本来几乎是一项不可完成的使命。可事有凑巧,笔者在俄藏黑水城汉文佛教文献中竟然见到了一篇题为《拙火能照无明——风息执着共行之法》的文本,为西夏时代写本,与《梦幻身要门》《中有身要门》《舍寿要门》《甘露中流中有身要门》等属同一系列,乃《捺啰六法》的修行仪轨。而上述这段引文则正好也见于这篇《拙火能照无明》中,只是中间少引了好几句,个别用字亦有不同。[17]
这段引文的认定可引出不少有意义的推论,首先,它可以证明这部由“祐国宝塔弘觉国师沙门慧信录”的《依吉祥上乐轮方便智慧双运道玄义卷》最早应当不是元朝,而更可能是西夏时代就已经成书的作品。据孙伯君研究员的最新研究可知,俄藏黑水城西夏文文献卷2892号,即为修习“拙火”之剂门的合集,款题为“铭移辢啰悉巴师集”,其中收录了《除念定碍剂门》《对治定相剂门》《治风碍剂门》《十六种要仪》《能照无明》《二六治病剂门》《验死相法八种》《依气验死相略说》《依气验死相广说》《令拙火及与大乐圆融剂门第二》《令梦境及与幻身圆融剂门》《令睡眠及与光明圆融剂门第四》《能照体性》等多种文本。[18]显然,这个西夏文“拙火”修习剂门合集与《依吉祥上乐轮智慧方便玄义卷》有明显的渊源关系,不但其中的《除定障碍剂门》《对治禅定剂门》《治风剂门》和《十六种要仪》四种剂门也见于《大乘要道密集》所集《玄义卷》之中,而且其余各种要门也与见于《演揲儿法残卷三种》中的《玄义卷》残本的内容一致。是故,这部包括《拙火能照无明》在内的修习“拙火”剂门合集当同时有汉、西夏两种文字的译本,于西夏时代它已有相当广泛的流传。黑水城文书中所发现的这一篇抄本不可能只是一个孤本,慧信录《依吉祥上乐轮方便智慧双运道玄义卷》时参照了《拙火能照无明》的这个译本。[19]而且,当时流传的各种要门(剂门)当远不止我们今天于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所能见到的那些,慧信在援引《能照无明要门》之后还引用了《令明体性要门》《伏忘要门》等,其中前者当就是同见于前述这部西夏文拙火剂门合集中的《能照体性》,而后者似不见于今天所存的黑水城文献中。
2.拙火定(gtum mo'i me)[20]
此为一长篇拙火定修习仪轨,为依据秘密道修习[瑜伽]本续之胜慧本续——《大喜乐金刚本续》之修法,“是捺啰咓(即Nāropa)法师求修要门之所宗也”。“夫修习人以嗔恚为道者,须修拙火定也”。《大喜乐金刚本续》之修法有增长和究竟两种次第,亦即通常所说的生起(bskyes rim)和圆满次第(rdzogs rim)。见于《演揲儿法残卷三种》中的《玄义卷》残本中说,“凡修习人依于最妙上师剂门,于现身上证大手印成就方便者,即有四种:一者修而获大手印成就,二者不修证大手印成就,三者以寝眠定证大手印成就,四者睡梦中证大手[印成]就。第一修而获大手印成就即是拙火定剂[门]及欲乐定欲乐剂门也”。这大概也是为何于这部《玄义卷》中最详细、最重要的修习仪轨便是欲乐定和拙火定仪轨。
3.九周拙火剂门[21]
此为一短篇拙火定特殊修法仪轨。九周拙火(gtum mo dgu skor)亦名修整身仪拙火(lus kyi'khrul'khor gyi gtum mo),又名以强发暖拙火(drod btsan thabs su dbab pa),又名治风脉定拙火(lus kyi'khrul'khor gyi rtsa rlung gi zug'byung ba)。乃专为调身、治寒水和其他风冷等种种疾病而设置的一种拙火修法。我们在岗波巴莎南辇真(sGam po pa bSod nams rin chen)的全集中找到了一篇与这篇剂门基本相同的藏文原本,题为gTum mo dgu skor gyi gdams pa,该篇末说明此为尊者铭移辢啰悉巴师所传的修习法(rJe mi la'i phyag lan)。[22]这与前述西夏文修习拙火定要门合集题款为“铭移辢啰悉巴师集”一说相应,虽然我们很难在现存的铭移辢啰悉巴师所集的著述中直接找到这些要门的原本,但或当可以在其弟子们的著述中找到与这些要门相应的文本。紧随《九周拙火剂门》的还有一段说修习拙火而有“八德五相”,然不见于藏文本中。[23]4.治风剂门[24]
此为教导行者如何依止禅定自己治疗各种疾病的一部短篇仪轨。所谓“剂门”当与“要门”同义,乃藏文man ngag的意译,即实修指南,汉文通常译作“诀窍”“口诀”“教授”等,或者按其梵文音译作“优婆提舍”(Upadesa)。其西夏文译本见于前述俄藏黑水城西夏文文献2892号中,称为捺啰巴师传,慧照法师译。[25]
5.对治禅定剂门[26]
此为指导行者如何对治禅定中出现的四种不生因定,以及显现不相应相、显现相应相等两种现禅定相的仪轨。
6.除定障碍剂门[27]
此为指导行者于禅定中如何通过修风、脉、明点等消除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且治诸病及消惑业圆满福慧的仪轨。与其相应的西夏文本标明为“捺啰巴师道次,沙门慧照番译”,故此篇及其上下篇或都可能是捺啰巴法师所传之仪轨。[28]
7.十六种要仪[29]
十六种要仪,或称十六种要门,指身、脉、脉根、识等四藏;安乐、分明、遣厌离、不着等四缘;成脉功能相、成风功能相、成身功能相、成心功能相;以及脉得自在果、心得自在果、识得自在果、风得自在果等四果。实际上,这部短篇仪轨仅列十六种要仪之名相,并没有实修要门。在岗波巴莎南辇真的全集中,我们见到了一个与此《十六种要仪》基本对应的藏文原本,题为Chos rje'i gsung sgros gtum mo'i lam rim bcu drug pa,译言《法主语录——十六拙火道次第》,篇首称此仪轨为rngog dang mi la'i dgongs pa,意为“乃俄[译师]与铭移辢[啰悉巴]师之密意”,然篇末跋尾又谓Bla ma Mar pa'i gtum mo'i chos bcu drug gi man ngag/rngog gis gnang ba'i dmar khrid,此云“马尓巴之拙火十六法要门,乃俄[译师]所授之直接引导。”[30]
8.光明定玄义[31]
此篇《光明定玄义》与紧接的《梦幻定》和《幻身定玄义》组成一个系列,分别为《捺啰六法》中光明('od gsal)、幻身(sgyu lus)和梦(rmi lam)瑜伽。这三种瑜伽修习紧密相关,特别是梦与幻身瑜伽之修习常常合二而一,成为梦幻身瑜伽。而这儿的光明定事实上说的是“睡眠定”,亦即梦瑜伽,乃“以愚痴返为道者”的修习法。其要旨为“睡眠是愚痴,以睡眠中断除愚痴,令心归真,生无分别智,于现身获大手印成就”。捺啰巴上师说此睡眠定的依据是《大幻化网本续》。于这篇短篇仪轨中,我们读到了一段对佛教显、密二宗的区别所作的极为简明的解释,其云:“若弃舍烦恼而修道者,是显教道;不舍烦恼而修道者,是密教道。今修密教之人,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返为道者,是大善巧方便也。”前述修拙火定是返嗔恚为道,此云修睡眠(光明)定是返愚痴为道,后曰修幻身定要返无明而为道者,所以捺啰六法是密教最典型的转烦恼为道用(lam'khyer)的修法。
9.梦幻定[32]
此为指导行者依增长仪观,即生起次第,修梦幻定之短篇仪轨。
10.幻身定玄义[33]
此为一篇比较完整的修习梦幻身瑜伽仪轨,虽与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所见到的一篇《梦幻身要门》有一些类似的地方,如亦说“以五种义成幻身定,一者求请梦境,二者识认梦境,三者增盛梦境,四者洁净梦境,五者睡眠”,但其具体修法与为噶举派所传的梦幻身瑜伽修法有诸多不同,由此可以推想其或为萨思迦派的六法传承。[34]
第二卷
(三)密哩斡巴上师道果卷(上)[35]
1.引上中下三机仪,大瑜伽士名称幢师述[36]
《引上中下三机仪》乃根据密哩斡巴大师所述意趣,说人种姓有方便、胜惠、融通三种行人,故随机而作引导,说各种不同的修行方式。实际上,此亦是《道果根本金刚句》之释论的一部分,解释的是“三十偏滞方便拥护道”中的“偏方便边拥护仪”和“偏智惠边拥护仪”。于《葛剌思巴监藏[名称幢]全集》(Grags pa rgyal mtshan gyi bka''bum)中,我们没有找到这部仪轨的原本,然于萨思迦初祖公哥宁卜的著作目录中却列有一部与此同名的著作,题为dBang po rab'bring gsum gyis dkri ba,但也不见于公哥宁卜的全集中。[37]最终于Bla ma dam pa bSod nams rgyal mtshan的全集中,我们才找到了与《引上中下三机仪》基本一致的藏文原本,题为dBang po rab'bring tha gsum bkri ba'i khrid kyis gsal byed nyung ngu rnam gsal,译言《以引上中下三机仪作明略诠》。[38]其跋如下:gang zag dbang po rab'bring gsum gyi khrid/ rje btsun bla ma'i gsung dang mi'gal bar/ gsal bar bgyis la nongs pa bzod mdzad cing/ dge bas lhan skyes ye shes mthar phyin shog/ dbang po rab'bring gsum gyi dkri ba'i khrid rims gyi gsal byed nyung ngu rnam gsal zhes bya ba'di/ bsam gtan pa shvakya bzang po zhes bya bas yang nas yang du bskul ba'i ngor/ btsun pa bsod nams kyis sbyar ba'o// chos rje bsod nams ye shes rim par brgyud/,译言:“上中下三种补特加罗之引道,与法尊上师之语旨不违而新作,愿能忍错误,并以欢喜成就究竟俱生吉祥!此曰引道上中下三机仪次第之作明略诠者,受禅定者释迦藏卜再三催促,尊者莎南[监藏]造。法主莎南亦摄思次第所传。”由此可见,最胜上师莎南监藏所造的这部《引上中下三机仪》“与法尊上师之语旨不违而新作”,故与“大瑜伽师名称幢师述”之原著是一脉相承的。
2.授修习敕轨,大瑜伽士普喜幢述[39]
此之“大瑜伽士普喜幢师”即著名的萨思迦班智达公哥监藏(Sa skya pand··ita Kun dga' rgyal mtshan),《授修习敕轨》的藏文原本为sgrub pa lung sbyin,见于《萨思迦班智达公哥监藏全集》(Pandita Kun dga'rgyal mtshan gyi bka''bum),第44号。[40]其跋中说:“为他将此甚深义,吉祥白地大法席,志诚顶受名称幢,净莲足尘余敬书。由此金刚句甚幽,曾无有人述明文。应他劝缘普喜幢,叙讫愿上垂忍受。”故可知这篇《授修习敕轨》是萨思迦班智达普喜幢从其叔父名称幢处听受,为利益有情、广传法要而将其付诸文字的。《授修习敕轨》详录了上师对资徒口授道果法之精要——三续道的过程,其开示围绕对“稽首五轮敬仰乞,焰动坚固差别理,命勤消灭亦复然,大乐法身如虚空”一颂的解释而展开。[41]值得一提的是,将“具吉祥萨思迦”(dPal ldan Sa skya)翻译成“吉祥白地”显然不是元代的翻译习惯,这或表明这篇仪轨虽未有译者署名,但它可能也是明代的持咒沙门莎南屹啰所翻译的。
3.摄受承不绝授灌记文,大瑜伽士名称幢师述[42]
亦名《摄受承不绝手作记文》,为资徒摄受甚深灌顶仪轨之记文。作者为萨思迦三祖名称幢,即葛剌思巴监藏,其藏文原本见于《葛剌思巴监藏全集》,第18号。[43]其藏文本原标题作Byin rlabs kyi brgyud pa ma nyams pa'i lag len gyi tho yig,按今日习惯或可译作《不违神力传承之实修记文》。为对道果法四耳承道的解释,其跋中云:“从耳传耳甚深要门,不应立字。为不违资志诚劝请,今立文字。仰惟金刚上师、惟愿勇猛空行母众不垂重责,哀愍摄受。承此善力,普愿法界一切有情,皆证最上大印成就,诸修道者永无间断者矣。”[44]
4.五缘生道,大萨思嘉班帝怛普喜幢师述[45]
原标题作rTen'brel lnga rdzogs,译言《圆满五缘》,见于《萨思迦班智达公哥监藏全集》,第45号。乃对《道果语录金刚句》初道之五缘生道的释论,对外、内、密、真如、究竟等五种缘于因、道、果三种不同缘会中的意义详作解释。[46]
5.大金刚乘修师观门,大萨思嘉班帝怛着哩哲斡上师述,持咒沙门莎南屹啰译[47]
此之所谓“大萨思嘉班帝怛著哩哲斡上师”即萨思迦班智达公哥监藏,“著哩哲斡”当为藏文chos rje ba的音译,意为“法主”。 查《萨思迦班智达公哥监藏全集》(Pandita Kun dga'rgyal mtshan gyi bka''bum),见其第一卷中有Lam zab mo Bla ma'i rnal'byor一篇,译言《甚深道上师瑜伽》,无疑即是与此《大金刚乘修师观门》对应的藏文原本。[48]“上师瑜伽”于藏传密教修习中占有突出地位,萨思迦之道果法尤重此道,其中之深道修法即为师观,或曰“上师瑜伽”。所谓“夫依法得密教灌顶师处虔诚赞祝,于现世中证持金刚,是故一切时中勤修师观”。萨思迦诸位祖师均有上师瑜伽之释论传世,紧接此篇的八思巴帝师所造《观师要门》亦是同类著作。[49]值得一提的是,《大金刚乘修师观门》也曾于元代被译为畏兀儿文,其文本见于吐鲁番出土畏兀儿文出土佛教文献中。[50]
6.观师要门,大元帝师发思巴集,持咒沙门莎南屹啰译[51]
“大元帝师发思巴”无疑即指元代第一任帝师八思巴('Phags pa Blo gros rgyal mtshan,1235—1280)。本篇即八思巴帝师所造《上师瑜伽》(Bla ma'i rnal'byor),查《八思巴法王全集》(Chos rgyal'Phags pa'i bka''bum),见其第一卷中有《上师瑜伽》(Bla ma'i rnal'byor)一篇,即此《观师要门》之藏文原本。[52]其跋中说:“观师要门,发思巴谨按著哩哲斡上师幽旨而述。”此之“著哩哲斡上师”,亦即前述“大萨思嘉班帝怛著哩哲斡上师”,即八思巴帝师之叔父萨思迦班智达。所以,八思巴的《观师要门》实际上是萨思迦班智达《大金刚乘修师观门》的简写本。[53]
(四)密哩斡巴上师道果卷(下)[54]
1.含藏因续记文,大瑜伽士名称幢师述,持咒沙门莎南屹啰译[55]
“含藏”,西夏时代译作“总位”,与藏文kun gzhi对应,即所谓“阿赖耶识”。《含藏因续记文》按字面意义还原成藏文当作Kun gzhi rgyu rgyud kyi tho yig,然于《葛剌思巴监藏全集》中我们找不到与此同名的著作。于《道果本释黄卷》中,我们找到了见于此《密哩斡巴上师道果卷》下之中的所有短篇仪轨的藏文原本。其总标题似为《二十二种小位文》(sKabs kyi yig chung nyer gnyis),其中的首篇即是《含藏因续记文》,或曰《含藏略文》,与其对应的藏文标题为Kun gzhi rgyu rgyud,或者Kun gzhi'i yi ge'i don bsdus pa。[56]其跋尾称:rnal'byor pa chen po grags pa rgyal mtshan gyis sbyar ba'o,与前述题款“大瑜伽士名称幢师述”完全相应。含藏因续为道果法初道之共同道中的三续道之一,《含藏因续记文》分七分解释含藏,“初陈所依,二标指含藏,三依所依仪,四能所属,五判成因续,六判成本续,七配动静法”。此外,葛剌思巴监藏有一部题为《含藏因续宿缘轮涅无别见之根本》(Kun gzhi rgyu rgyud las'phros nas'khor'das dbyer med kyi lta ba'i rtsa ba),同样见于《萨思迦道果弟子释集》卷11,[57]然与此《含藏因续记文》不是同一种文书。
2.座等略文,大瑜伽士名称幢师述[58]
此文解释于灌顶以及中围中所见各种座及其象征意义,分二品:“初约瓶灌顶具足三座中围相,二修后三灌具足三座之中围内得灌仪。”[59]与其对应的藏文原本见于《道果本释黄卷》中,原题为gDan stsogs kyi yi ge。[60]
3.身中围事相观[61]
乃观修身中围(lus kyi dkyil'khor),或身坛城之仪轨,即行者将自身观想为其本尊之坛城而证佛身的一种修法。其藏文原本见于《道果本释黄卷》中,题为Lus kyi dkyil'khor dbyibs bsgom pa。[62]比较藏汉两种文本可知,见于《道果本释黄卷》中的这个藏文本仅与见于此之《身中围事相观》中的正文部分相对应,而后者中用小号字出现的行间注释部分则不见于这个藏文本中,或当另有所据。藏文本中也没有具体注明这篇仪轨的作者是谁。此外,于《葛剌思巴监藏全集》和《法王八思巴全集》中都见有观修身中围之仪轨,其中以修上乐金刚铃杵身坛城者居多,其内容都与此《身中围事相观》不同。[63]
4-5.辨死相 (三章同题)[64]
辨死相一章被称为“三章同题”,实际上指的是它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说“与迁神旨相属死相”,即“弃舍禅定、厌身、语、意三行之一、遍憎处所、厌嫌知友和改随常仪”等“定死之相”,并叙大自在二赎仪,即以风赎和饮空赎,为“求修无死胜要”;第二部分说“外死相”(phyi'i'chi ltas),即以各种梦境来辨“不定死相”;第三部分说以左右鼻风息来辨“定死相”(nges pa'i'chi ltas)和“广死相”(rgyas pa'i'chi ltas)。然而与其对应的见于《道果本释黄卷》中的藏文本阙第一部分,有后二个部分,然其次序颠倒,即先说“外死相”,再说“定死相”和“广死相”。[65]《道果延晖集》中有云:“疏临终下即标中机所修旨也。演说之时,此旨初首预应当叙辨死相章二门,皆具第四卷中也。”[66]此之所谓“第四卷”当即指此“密哩斡巴上师道果卷(下)”,后者当为一部更大的“道果卷”集成中的第四卷,而此处所说的“辨死相章二门”当即指此“辨死相”(三章同题)。相同的例子,以下还有不少。
与“辨死相”相应的藏文标题当为'Chi ltas brtag pa,或者'Chi ltas bstan pa,于古藏文佛教文献中这类文本有很多,但与此相同的则不多见。此处所说“死相”与宁玛派所传中阴救度法中所说临终中有教法中所说的临终死相有关,但不尽相同。宁玛派之“临终中有导引”将“死相”分成外、内、密、远、近及零星等六种。[67]
6.赎命法,大瑜伽士名称幢师述[68]
赎命法('chi bslu)为临终中阴修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于辨死相之后当可求具证量传承上师指导修赎命和迁识之法。此处将赎命法分成内外两种,外赎命法(phyi'i'chi slu)为设放施食和印建截截求生命两种;内赎命法(nang gi'chi slu)则分共与不共两种,亦即前述以风赎和饮空赎两种修法。其藏文原本见于《道果本释黄卷》中,其跋中也说明为“大瑜伽士名称幢师述”。[69]此处汉译本中夹杂了部分行间笺注,例如于外赎命法条下加注曰:“于兹可叙思麻笼禅师缘传”,若能寻知此“思麻笼禅师”为何许人也,则可帮助我们弄清这部仪轨传承之历史。
7.转相临终要门[70]
临终中有修法,分转变相旨、光蕴迁旨、音声迁旨三种,要旨在于临终时刻四大消融,光明生起之时,体认佛性光明,故不现中有之相,证持明等觉。见于《道果本释黄卷》中之相应的藏文原本本名《瓶灌之转相临终[要门]》(Bum dbang gi snang ba sgyur ba'i'da'ka ma),而汉译中未见有“瓶灌”之字样。[71]汉译本中也有较详细的行间笺注,当为后世传法者或者翻译者所加。
8.五明点观[72]
观修心间日月合、脐间唯勇猛、密处乐明点、眉际白发种等四种明点仪轨,以分别达到明点遍增盛、发寂、生乐和令身健等目的。与其相应的藏文原本名为《秘密灌时之四种明点瑜伽》(gSang dbang gi skabs su thig le'i rnal'byor bzhi),不知汉译文的标题何以称其为“五明点观”。[73]同样,汉译本中有较详细的行间笺注,它们不见于藏文原本中。
9.[智慧手印母性相][74]
此章汉译本中阙标题,而其相应的藏文本之标题作《智慧手印[母]性相》(Shes rab ye shes kyi phyag rgya'i mtshan nyid)。此仪轨简述“为[道果法]第四灌依及修道依”(slob dpon'dis dbang bzhi pa'i rten dang lam du bzhed do)之瑜伽女,或曰修行母、行手印、手印母之种类及其相好,即如兽形母、螺具母、象形母、纹道母、众相母等。[75]《道果延晖集》中云:“疏四清净下一生获清净妃者,疏但标名,未辨其相。厥广行相,如第四卷。”[76]此当即指此“[智慧手印母性相]”,或可说明此《密哩斡巴上师道果卷(下)》本为这一部道果法集成中的第四卷。
10.四灌迁神旨[77]
即“往生”('pho ba,或译迁识)和夺舍(grong'jug,或译射识)仪轨,述当行者至决死时有四种往生、迁识之法,即合安乐处、合他身处(夺舍迁识之法)、合他净土和合大手印等。与其相应的藏文原本题为《第四灌之临终[要门]与瓶灌与共通以[种子]字塞外门神旨》(dBang bzhi pa'i'da'ka ma dang bum dbang dang thun mong du yi ges sgo dgag pa dang bcas pa),见于《道果本释黄卷》中。[78]
11.四中有要门[79]
原文阙标题,与其相应的藏文原文题为Bar do bzhi'i gdams ngag,[80]译言《四中有要门》,见于《道果本释黄卷》中。述瓶灌、密灌、惠灌和辞灌等四种中有灌顶。从修道顺序上与《四灌迁神旨》前后相接,即当行者“修临终旨既不能迁,遂成中有幻身之时,须中有旨”。萨思迦派以为“上根机士现身证宗,中根机人以临终旨为缘而证,下根机人以中有旨为缘而证,最极下者乃是尊适三昧灌顶禁戒,行人经七胜等方证宗趣”。所以此四种灌顶中有实为下根机人所说。
12.道时受灌仪,大瑜伽士名称幢师述[81]
此仪轨之藏文原本无法于《葛剌思巴监藏全集》中找到,然见于《道果本释黄卷》中,藏文题为Lam dus su dbang len pa'i cho ga,或曰:Lam dus kyi dbang rgyas'bring bsdus gsum,译言《道时灌广中略三种仪》,其跋中明说为“善友名称幢所造”(dge bsnyen grags pa rgyal mtshan gyis sbyar pa)。[82]文中有云:“兹理正叶大瑜伽自在班麻把则啰师意”,与其对应的藏文作:'di ni slob dpon rnal'byor gyi dbang phyug chen po Padma badzra'i dgongs pa dang tshul mtshungs par bzhed do,可知所谓“大瑜伽自在班麻把则啰师”即为道果法传承宗师之一、印度上师Padmavajra,即莲花金刚。莲花金刚也被称为海生金刚(mTsho skyes rdo rje,Saroruhavajra),他被称为《吉祥喜金刚本续》之“六大传轨”(shing rta'i srol chen po drug)之一,即莲花传轨。[83]
此外,我们在《法王八思巴全集》中也见到了一部题为《广修道时受灌仪》(Lam dus kyi dbang rgyas pa blang pa'i lag len)的短篇仪轨。[84]二者显然有类同之处,内容皆为凭道果金刚句说道时受灌仪,亦即道果法第四密灌仪轨,但二者所说修法不完全一致。八思巴帝师的这部仪轨乃应女施主阔阔真(dPon mo Go go tsan)劝请造于阳木狗年(1274)十月二十七日。13.四量记文,大瑜伽士名称幢师述[85]
乃对《道果根本金刚句》中“以四正量论定果已”(tshad ma bzhis'bras bu gtan la phab nas)一句之释论。前述《道果延晖集》中对《金刚句》的解释到四正量为止,而此篇《四量记文》则正好可与其相接。所谓四量者即圣教量、传记量、师量、觉受量,此记文以“初烦恼六趣因,二因成六趣果”两个方面来解释四量之意义。其藏文原本见于《道果本释黄卷》,原标题为Tshad ma bzhi'i yi ge。[86]
14.六要记文[87]
即对道果法初道之六要道的解释,其首云:“夫该于果一切要门皆六要,摄其总有二,初、共通诸家六要,二、唯大自在六要。且初六者:一、除毒,二、受甘[露],三、决断,四、遣爱,五、策闷,六、收散;二、唯大自在六要者,即见之三种及定之三,六种是也。”此记文即从见、定两个方面来解释六要。其藏文原文见于《道果本释黄卷》中,原标题为gDams ngag drug gi yi ge,于其跋中明确说明此要门为“大瑜伽士名称幢师述”,然汉译本中并没有提及。[88]
15.显五缘生道[89]
以“明缘会体”(rten'brel'grigs pa'i gzhi)、“明缘会际”(rten'brel gyi mtha')、“正陈缘会”(rten'brel de'i rang gi ngo bo)、“四种道中属何道”(de lam bzhi las gang yin pa)、“四种量中属何量”(tshad ma bzhi las gang yin pa)、“依此缘会修证之轨”(des mtshon cing mngon du byas pa'i don)和“明己缘会圆满道”(rten'brel rang dus lam rdzogs pa)等七门来解释“五缘生道”,与前述萨思迦班智达所造《五缘生道》互为补充,形成对五缘生道的全面解释。其藏文原文见于《道果本释黄卷》,原题为rTen cing'brel bar'byung ba lngas lam yongs su rdzogs pa。[90]
16.略施烧仪[91]
“施烧”,或曰“烧施”,即“护摩”,与其对应的藏文词作sbyin sreg。乃藏传密传常修的一种令行者消除业障、不堕恶趣的仪轨。此仪轨之藏文原文见于《道果本释黄卷》中,原标题为Grib ma sel ba gyi sbyin sreg bsdus pa,译言《略除影烧施法》。[92]值得一提的是,于其藏文原文中同样也包括了汉译文中出现的行间笺注,而它们在其他文本中通常不出现。文中提到此“观巴斡师说此要门,有大摄受('di ni byin rlabs shin tu che zhes rje dgon pa ba gsung)”,此“观巴斡师”即指Zhang dGon pa ba,乃萨思迦始祖公哥宁卜之上师。
于萨思迦历代祖师文集中均收有各种烧施仪轨,内容大同小异。与此之《施烧略仪》对应的藏文原本也见于《葛剌思巴监藏全集》卷2,标题为《除障[影]施烧略仪》(Grib sel gyi spyin sreg bsdus pa'i yi ge)。[93]
17.除影瓶法,大瑜伽士名称幢师述[94]
乃集供养、灌顶、观想、念咒于一体的消除影障仪轨。与其相应的藏文原本题为[gDon gyi]Grib ma khrus kyis sel ba,译言《以沐浴除[魔]影障》。[95]。
18.截截除影法,大瑜伽士名称幢师述[96]
乃建截截祈愿以除犯三昧愆影障仪轨。其藏文标题作Grib ma svatstshas sel ba,原文见于《道果本释黄卷》中。[97]于其跋中标明“《除影瓶法》和《截截除影法》乃持金刚名称幢述”。还说“大自在师如是说”,与“大自在师”相应的藏文作rNal'byor gyi dbang phyug chen po,于此语境中即指道果法之祖师密哩斡巴。
尽管此汉译之《密哩斡巴上师道果卷》极有可能是明代的作品,但烧施仪、除影瓶法和截截除影法当早已于西夏时代流行,见于黑水城文书中的西夏新译佛经《圣大乘三归依经》之御制后序中说:
朕适逢本命之年,特发利生之愿。恳命国师、法师、禅师暨副判、提点承旨、僧录、座主、众僧等,遂乃烧施、结坛、摄瓶、诵咒,作广大供养,放千种施食,读诵大藏等尊经,讲演上乘等妙法。亦致打截截,作忏悔,放生命,喂囚徒,飰僧设贫,诸多法事。[98]
由此可见,西夏佛教当已深受萨思迦派的影响。截截乃藏文tsha tsha,或 svatstsha之音译,今译“察察”。
第三卷
(五) 解释道果语录金刚句记,西番中国法师禅巴集,中国大乘玄密帝师传,北山大清凉寺沙门慧忠译[99]
此篇是《道果语录金刚句》(Lam'bras gzhung rdo rje'i tshig rkang,或曰Lam'bras gsungs mdo,即《道果根本金刚句》)的释论,内容不完整。此释论至少分“各不分别世出世间总明通轮回圆寂道”和“集轮缘世间道”两大部分,各分七段。然而此起首即从“五密义相续不绝处令获成就及生诸功德故,以四耳传教示道者”开始,前面当阙“总明通轮回圆寂道”中自一至四四段。而第二部分“集轮缘世间道”七段之中亦仅说“三引导仪”和“二进道仪”,似亦不完整。《解释道果语录金刚句记》先从因、道、果三位解释“四耳承道”,即“一、主戒江河不绝,二、摄受相续不绝,三、师要绳墨了不误谬,四、以敬信力充足自心”。接着诠释“六、依殊胜缘起和合出生正觉受故,以五缘起教示道者”,即解释“五缘生道”,其内容正好包括了前述萨思迦班智达所造《五缘生道》和《密哩斡巴道果卷》中《显五缘生道》两篇中的全部内容。接着解释“七、从初学人至十二地半凡于方便胜惠偏堕行人须凭护卫故,以遮护留碍教示道者”,此为本篇释论之最重要的部分,详解“堕方便边护仪八、堕智惠边护仪八、共同护仪十四”等“世间道总有三十种护仪”。接着解释以界[风]引导、以界甘露引导和以脉字引导等三引导仪和依五位进道和依三十七菩提进道等二进道仪。尽管《解释道果语录金刚句记》应当是西夏时代的作品,其传者“中国大乘玄密帝师”是西夏时代著名的帝师之一,然而从内容上看却与明代翻译的《道果延晖集》前后相接。《道果延晖集》对《道果金刚句》的解释止于“四量道”,而《解释道果语录金刚句记》开始于“四耳承道”,二者合起来正好是对《道果语录金刚句》的一部完整的释论,中间唯阙对“六要道”的解释,而对“六要道”的释文已见于前述《密哩斡巴道果卷》中的《六要记文》。由此可见,《大乘要道密集》的编集并非完全随意,而是有一定的取舍的。[100]
(六) 解释道果逐难记,甘泉大觉圆寂寺沙门宝昌传译[101]
与《道果延晖集》和《解释道果语录金刚句记》一样,这部《解释道果逐难记》亦是对萨思迦派所传道果法的详细解释。然与前两部释论不同的是,此篇不是按照原文次序从头到尾对各金刚句逐一作解释,而是对道果法中的重要义理和修法,亦即所谓“难点”加以解释。此即与藏文注疏中的一种文体“释难”(dka''grel)对应。
《解释道果逐难记》引述了《圣吉祥真实名经》中的一个段落,云:“问曰:若如是则一切诸佛所说法中唯释迦牟尼佛之外,余佛者为无也。答曰:余佛不说者,为人间不说也,天上决说。是故《文殊真实名》中过去正觉等已说,此等佛者亦说密教证果之仪也。”虽然这个段落亦见于萨思迦二祖莎南节谟(bSod nams rtse mo)所造《续部总释》(rGyud sde spyi'i rnam par gzhag pa)中,[104]但《解释道果逐难记》并不是萨思迦二祖所造《续部总释》的译文。
(七) 大乘密藏现证本续摩尼树卷,大萨思嘉知宗巴上师造,持咒沙门莎南屹啰译[105]
这是《大乘要道密集》所录所有文书中篇幅最长的一部,其作者所谓“大萨思嘉知宗巴上师”理应是指Sa skya pa chen po Bla ma rJe btsun pa,而这个称呼常指萨思迦三祖葛剌思巴监藏。查葛剌思巴监藏上师全集,我们不难发现其全集之首篇即题为rGyud kyi mngon par rtogs pa'i rin po che'i ljon shing,译言《本续现证如意宝树》,似正好与此所谓《大乘密藏现证本续摩尼树卷》相合。《本续现证如意宝树》亦称Kye rdor rgyud kyi mngon par rtogs pa'i rin po che'i ljon shing,译言《喜金刚本续现证如意宝树》,顾名思义,此乃《喜金刚本续》的一部释论,但实际上是主要根据《喜金刚本续》(Kye'i rdo rje zhes bya ba'i rgyud kyi rgyal po)、《金刚帐本续》('Phags pa mkha''gro ma rdo rje gur zhes bya ba'i rgyud kyi rgyal po'i brtag pa)和《三菩怛本续》(dPal kun tu kha sbyor zhes bya ba'i rgyud kyi rgyal po)等三部怛特罗而对萨思迦派之各种修法仪轨所作的详细的诠释。《本续现证如意宝树》无疑是葛剌思巴监藏上师最重要的长篇著作之一,今见于《葛剌思巴监藏全集》卷一。[106]然而,初步核对汉、藏两个本子,发现藏文《本续现证如意宝树》之篇幅远远超过汉文《大乘密藏现证本续摩尼树卷》,故后者不是前者的完整译本。再经耐心核对,则发现《大乘密藏现证本续摩尼树卷》确实是《本续现证如意宝树》中的一个部分的翻译。与其相应的藏文原文始自页41.1.5,止于页55.3.2。不知莎南屹啰仅仅翻译了《本续现证如意宝树》中直接与密乘实修有关的部分,还是《大乘要道密集》一书的编者从其全译本中仅仅挑选了这一部分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见于《大乘要道密集》中的《大乘密藏现证本续摩尼树卷》不但时常出现或增或减与其藏文原本不尽一致的地方,而且还竟然出现了页码颠倒的失误,其中第15页内容当与第17页相接,而第16页的内容当紧接第17页之后。[107]由此可见,根据藏文原本对《大乘要道密集》作整理和订正确实是一件很有必要、亦很有意义的事情。[108]
第四卷
(八)咒轨杂集(上)
1.五方佛真言[109]
由毗卢遮那佛、不动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等五佛之心咒、根本咒组成。
2.拥护坛场真言[110]
由中央摄受、守门、门左、门右、土方、慈梵行、悲梵行、喜梵行、舍梵行、大黑、多闻等真言组成。
3.敬礼正觉如来修习要门[111]
乃本尊禅定修习要门,凭借坛城[曼吒辣]观想释迦牟尼和八大菩萨仪轨。
4.阿弥陀佛临终要[门],持咒沙门莎南屹啰译[112]
此为本尊阿弥陀佛禅定修法,然与梦瑜伽修法类似,即通过平生修梦瑜伽而于临终中有时“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此仪轨本身虽短,篇末却详列其传承系统,云:
此师传者,文殊菩萨传与胜一切冤接怛哩上师(dGra las rnam par rgyal ba Jetāri pa),此师传与大金刚座师(rDo rje gdan pa chen po),此师传与小金刚座师(rDo rje gdan chung ba Don yod rdo rje),此师传与八哩啰拶斡师(Ba ri lotsāba Rin chen grags,1040—1112),此师传与大萨思加斡师(Sa skya chen po [Kun dga' snying po]),此师传与大哲尊巴师(rJe btsun pa chen po [Grags pa rgyal mtshan],此师传与萨思加班帝怛师(Sa skya pandita [Kun dga' rgyal mtshan]),此师传与思纳哩探斡师也。
按理这师传之最后一位上师当是这篇仪轨的作者,可我们一时尚无法确定其身份。Beckwith先生疑此所谓“思纳哩探斡”即sNar thang ba的音译。[113]然陈庆英先生提出其当可与萨思迦班智达之弟子Se na rig ldan pa。[114]笔者倾向于赞成Beckwith先生的看法,因为“思纳哩探斡”显然更可能是sNar thang ba的音译。《明实录·太祖实录》卷94,洪武七年十一月乙丑条下称“乌思藏土酋思纳儿党瓦勘卜遣僧搠南巴尔加瓦等七人来朝”,此之所谓“思纳儿党瓦勘卜”亦显然是sNar thang ba mkhan po的音译。查萨思迦班智达之著名弟子中似无称为sNar thang ba者,然其重要弟子dMar ston Chos rje rgyal po (1198—1259)却确实有一位名sNar thang sGang ston Shes rab Bla ma或者sGang ston Sher'bum的弟子。据传dMar ston所传“道果法”即是通过这位sNar thang ba sGang ston传开的。[115]虽然这篇仪轨的藏文原本既无法于萨思迦班智达的文集中找到,亦不知这位sNar thang sGang ston是否有著作存世。不过于八思巴帝师的全集中,我们见到一部题为《以阿弥陀佛净治罪过修法》('Od dpag med kyi sgo nas sdig pa sbyong ba'i thabs)。虽然此仪轨与于此所见《阿弥陀佛临终要》不完全相同,但二者之内容显然一脉相承。[116]
5.修习自在密哩咓巴赞叹,洛拶咓贡葛儿二合监藏班藏布于萨思加集[117]
《修习自在密哩咓巴赞叹》的藏文原本见于萨思迦班智达公哥监藏全集》第27号。[118]原标题作Birwa ba la bstod pa,译言《密哩咓巴赞》。然与《修习自在密哩咓巴赞叹》之跋“修习自在密哩咓巴祷祝洛拶咓贡葛儿二合监藏班藏布于萨思加集”相应的藏文原文作rNal'byor gyi dbang phyug birwa pa la gsol'debs pa/ pandita kun dga' rgyal mtshan dpal bzang pos/ dpal sa skya'i gtsug lag khang du kha ton du bgyis pa'o//,二者的差异之处仅在于后者称作者为“班智达”,而非“洛拶咓”。密哩咓巴“道果法”的祖师,深受萨思迦派的推崇。对密哩咓巴的赞颂亦多见于萨思迦其他祖师的著作中,例如萨思迦始祖公哥宁卜全集的首篇就是《具吉祥密哩咓巴赞》(dPal ldan birwa pa la bstod pa)。密哩咓巴亦是印度八十五成就师之一,《大乘要道密集》所录《成就八十五师祷祝》中略记其事曰:“善能逆流大江河,饮酒指住红日轮,其名号为密哩二合咓巴,上师尊处我敬礼!”
6.弥勒菩萨求修,发思巴辣麻集[119]
“发思巴”是'Phags pa的音译,即指大元帝师八思巴。本篇为八思巴帝师所传众多本尊禅定仪轨中的一种,原文见于《八思巴法王全集》,第142号。[120]原标题作Byams pa'i sgrub thabs bzhugs。其跋云:“圣弥勒菩萨求修作法,按巴哩洛拶咓要门、尊德萨思加巴语诀”,与此相应的藏文原文作:'Phags pa byams pa'i chos skor yan lag dang bcas pa rdzogs so/ Bla ma ba ri lo tsā ba'i gdams ngags sa skya pa'i zhal gdams yi ger bkod pa'o,此仅说“萨思加巴语诀”,而没有提到“尊德”,即rje btsun。[121]
7.上师二十五位满吒辣[122]
传译者不明,题首注明:“此满吒辣皆共通供养都用的。”乃修上师坛城仪轨,列二十五位上师名号,及祷祝念百字咒。于《八思巴法王全集》中至少有三篇仪轨在内容上与此《上师二十五位满吒辣》甚为相似。它们是第26号Bla ma mandala'bul zhing gsol ba'debs,译言《向上师献满吒辣并祷祝》;[123]第40号Yig brgya bzla ba'i man ngag,译言《颂百字要门》;[124]第41号Bla ma la mandala dbul zhing gsol ba gdab pa'i man ngag,译言《向上师献满吒辣并祷祝要门》。[125]借助八思巴帝师的这三篇仪轨,我们或即可以复原这篇失译《上师二十五位满吒辣》的藏文原本。
8.修习自在拥护要门,发思巴集[126]
这是《大乘要道密集》中所录署名为帝师八思巴的四部著作中唯一一部一时尚无法同定其藏文原本的作品,乃“修习自在吉祥必哩二合咓巴观想次第”并作拥护仪轨。其跋云:“修习自在密哩咓巴付与大萨思加巴七十二本续敕时,传此甚深要也。”复云:“修习自在拥护要门最极明显发思巴集竟。”
9.修习自在摄受记[127]
上师付与、资徒授受、共同修习自在要门。传译者不详。
10.成就八十五师祷祝,金刚座师造[128]
(九)咒轨杂集(下)
1.无生上师出现感应功德颂,马蹄山修行僧拶巴座主依梵本略集[132]
陈庆英先生认为这篇功德颂当即是西夏知名帝师大乘玄密帝师的偈颂体传记。[133]此颂跋云:“上来偈颂所解文义依无先金刚上师行记内广明知之”,此即是说,这篇偈颂确实是根据无先(生!)金刚上师之行记改写而成的。然而,这位无先,或无生金刚上师是否就是大乘玄密帝师,尚待有进一步的资料来确证。从这份功德颂本身来看,似无法肯定无生上师即是玄密帝师,因为“玄密”不过是此颂作者加在无生上师名前的众多誉称之一。其中可助于最终判定这位无生上师之身份的线索仅有两条,一是他曾于印度“将出寒林又遇拶巴师,受得耳传再修六年兮”,不知这位“拶巴师”是否就是本颂作者“马蹄山修行僧拶巴座主”?二是于本颂中无生上师被称作“大乘辣马渴师”,所谓“渴”者,或当为无生上师之家族名。[134]
2.苦乐为道要门[135]
3.北俱卢洲延寿仪[137]
与《北俱卢洲延寿仪》相对应的藏文标题或当作sGra mi snyan gyi tshe sgrub kyi cho ga,藏文文献中有许多部同名的仪轨,但皆较晚成书,无法与此汉译文同定。此仪轨中详列其师传,其始传者“号无死罗汉,其师传与曷吴赞得啰,寿五百岁;其师传与答儿麻屹啰,寿二百岁;时传与俄哩思巴(mNga' ris pa)咒师,此师六十岁时传得此要,寿至一百八十,身力不弱;次传与也里加,寿三百岁,皆称成就;次传与摄辣屹啰(Shes rab grags);次传牙捺悉帝;次传与擦思结师,寿八十三岁;次传与养节斡呤缠星吉('Od zer rin chen seng ge),寿八十岁;次传与看缠布思端巴(mKhan chen Bu ston pa);次传与辣麻赡呤巴等己上师”。因无对应藏文原本为依据,一时无法勘定上列所有上师的藏文原名。然因其末传为布思端大师之弟子,则可以肯定此仪轨之成书年代不应该早于元朝末年。
4.护持菩提要门[138]
以多有观门、密引定观门,以及旋轮、药物等护持菩提(男精)之修习要门,乃修习拙火定的辅助修法,传译者不详,当也与萨思迦派所传之道果修法有关。所谓旋轮,或即指“幻轮”('phrul'khor、'khrul'khor),或曰“机轮”,《罗振玉演揲儿法残卷三种》见有“道果机轮”修法。[139]
5.菩提心戒仪,公葛朋上师录,持咒沙门莎南屹啰译[140]
与《菩提心戒仪》对应的西藏文标题当为Byang chub sems kyi sdom pa'i cho ga,亦有可能作Byang chub sems dpa'i sdom pa'i cho ga,译言《菩萨戒仪》,或者Byang chub tu sems bskyed pa'i cho ga,译言《发菩提心仪轨》。此仪轨中说,此法乃“文殊亲传萨思加顶受”,然于《萨思迦全集》中找不到与标题完全相同的原本。公哥朋或即Kun dga''bum的音译,他当是一位萨思迦派的上师。
6.服石[甘露]要门[141]
此为藏传佛教中很常见的“摄生术”(bcud len,字面意思即“摄取精华”)的一部修习要门,即以辨石、取石、摄受、服石、记句、除障、功德和出石处所等八要修服石甘露仪轨,以弃舍轮回、修善法要门。我们检索宁玛派所传之《四部心要》(sNying thig ya bzhi)法汇中各函所收文献的篇名时,于其《空行心要》(mKha''gro snying thig)中发现有一篇的标题'Byung ba rdo'i bcud len bzhugs so,其内容正好与此《服石要门》完全相合。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在《大乘要道密集》中所发现的唯一一篇属于宁玛派的汉译藏传密教仪轨,《空行心要》乃龙青巴上师(Klong chen pa Rab'byams dri med'od ser)之前世——莲花业缘力(Padma las'brel rtsal)掘取的一部伏藏,取藏年份为1253/4年,其翻译的年代不详,至少当晚于这个年份。[142]
7.大菩提塔样尺寸法(造塔仪轨名为摄受最胜),卜思端二合集[143]
此乃元代西藏沙鲁派(Zhva lu pa)佛教大师布思端辇真竺(Bu ston Rin chen sgrub,卜思端,即1290—1364)所造Byang chub chen po'i mchod rten gyi tshad的汉译,此仪轨又名mChod rten sgrub pa'i cho ga byin rlabs dpal'bar,译言《造塔仪轨名为摄受最胜》。[144]根据布思端大师之传记的记载,“他于六十三岁时的阳水龙年(1352)译《具吉祥米聚塔尺寸》(dPal ldan'bras spungs kyi chag tshad)、造《大菩提塔尺寸无垢释》(Byang chub chen po'i chag tshad dri med'grel pa)”。[145]这部仪轨文书大致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总说造塔之缘起及其各种佛塔之造型和特点;后一部分则为建造大菩提塔的仪轨,详说大菩提塔之各组成部分的样式、尺寸和颜色。随着藏传佛教于汉地的传播,元代中原地区已出现了不少藏式佛塔,如元大都(即今北京)的妙应寺白塔等,翻译布思端的这部《大菩提塔样尺寸法》于当时当有其现实的需要和实用的价值。[146]
8.圣像内置总持略轨,天竺胜诸冤敌节怛哩巴上师述,持咒沙门莎南屹啰译[147]
所谓“胜诸冤敌节怛哩巴”即是dGra las rnam par rgyal ba Jetāri pa的音译,他是印度八十四[五]成道师之一。《成就八十五师祷祝》中记其事云:“讲论得胜于他众,班葛辣国得成就,其名号为节怛哩,上师尊处我敬礼。”[148]《圣像内置总持略轨》与前述布思端造《大菩提塔样尺寸法》以及随后将要提到的八思巴帝师造《略胜住法仪》似为一个专述造塔的独立的系列。此篇略轨述“欲造大菩提塔或尊胜塔等八塔之时,其内所安总持神咒应如是书”,对塔之每个部位应当书写何种总持、神咒、如何书写作了详细的说明。遗憾的是,笔者无法找到这部略轨的藏文原本。于迄今所见研究西藏塔藏的著作中亦未见有人引用过这部仪轨,或许这部由明代译师莎南屹啰翻译的印度上师所传仪轨早已成了海内孤本。[149]
9.略胜住法仪,大元帝师发思巴述,持咒沙门莎南屹啰译[150]
此略仪之原本当为八思巴帝师造Rab tu gnas pa'i phyag len mdor bsdus,今见于《法王八思巴全集》第2卷,第120号。[151]所谓“胜住”,藏文作rab tu gnas pa,即今译之“开光”,乃指佛塔、像、经作成以后,作坛城为其灌顶、迎神安住的仪轨。有意思的是,rab tu gnas pa此译“胜住”,而于前述同样是莎南屹啰所译的《大乘密藏现证本续摩尼树卷》中,它却被译成“庆赞”。[152]仔细对照藏、汉两种本子,发现莎南屹啰所翻译的《略胜住法仪》比藏文原本要简略得多。查藏文本跋可知,这部法仪当曾有两个不同的本子传世,最早八思巴帝师是应畏吾儿僧人Sam gha mitra (译言“僧伽友”)之请于阴木兔年(1255)撰写的,其后复因枯噜布上师(Bla ma Khro phu ba)之请,作了如应增补。此录莎南屹啰之译本根据的当是增补前的本子。[153]
10.总释教门祷祝,法尊最妙上师之仆摄啰监灿班藏布书[154]
根据汉文标题《总释教门祷祝》笔者尝试复原其藏文原名,不意导引出一个重大的发现。原来这篇祝祷文乃藏传佛教觉囊派大师、“他空见”之祖师Dol po pa Shes rab rgyal mtshan dpal bzang po(1292—1361),亦即此文书中所说的“法尊最妙上师之仆摄啰监灿班藏布”者所作。《总释教门祷祝》之藏文原名为bsTan pa spyi'grel zhes bya ba'i gsol'debs。[155]以前人们普遍相信,流行于西夏和蒙元时期中国的藏传密法主要是萨思迦和噶举派的教法,而这个发现说明实际上就是像觉囊派(Jo nang pa)这样当时正在形成中的小教派的教法亦曾流传于元代中国。当然,摄啰监灿的这部《总释教门祷祝》出现于《大乘要道密集》中有可能是因为他本人与萨思迦派联系密切的缘故。他于三十岁之前依止萨思迦派,三十岁以后才改宗觉囊派,倡导“他空见”。《总释教门祷祝》虽然篇幅不长,但也是摄啰监灿班藏布的代表作之一。[156]
(十) 大手印要门[157](下)
1.新译大手印不共义配教要门,大巴弥怛铭得哩斡师集,果海密严寺玄照国师沙门惠贤传,果海密严寺沙门惠幢译[158]
2.十种真性[161]
本篇有目而无细文。与“十种真性”对应的藏文词作de kho na nyid bcu。
3.水则配时要门[162]
本篇为打造铜器,以水漏计时,与时相配而修风息要门。
(十一) 大手印要门(下)
1.新译大手印顿入要门,果海密严寺玄照国师沙门慧贤传,果海密严寺沙门慧幢译[163]
此要门大分三段,初见解宗本,分三分,即:初、法及法性,次、心及心性,后、虚空自性。次依宗修行分二:初、加行方便,后、禅定正体。后所生觉受。
2.大手印引定[164]
此要门起首云:“然此引定亦名大手印赤引导,亦名大手印无文字理,亦名传理要门,亦名大手印一种主,亦名大手印金刚无比主,斯则心未安者,令得安息;已安息者,令得坚固;坚固者,令得增盛。故又身之坐仪、止息心仪、生觉受仪三种之法,唯斯是矣。”迄今为止,笔者尚无法同定其藏文原本。其西夏文本见于俄藏黑水城出土文献之中。[165]本要门说大手印顿入止观修法,而《西藏文大藏经》中有莲花戒传《真性大手印无字要门》(De ko na nyid phyag rgya chen po yi ge med pa'i man ngag),然非此要门之所依。文中有引“捺浪巴师云”,即Nāro pa师所说者,故当为11世纪时的作品。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有莎南屹啰译《大手印无字要》一卷,其作者为萨思迦三祖葛剌思巴监藏,然其内容与此《大手印引定》并无直接关系。[166]
3.大手印伽陁支要门[167]
4.大手印渐入、顿入要门[169]
此要门主要说渐入,分加行、正体、结归三个阶段而修,其中正体复分为离于忻厌、意不修整、无缘之界、无念之体、不乱而住等五个阶段。而所谓顿入者,即“入者想念正体五种之理,而不修于加行、结皈,此名顿入也”。
5.大手印静虑八法[170]
大手印静虑八法为:猪怀胎、积柳絮、燕归巢、秤金衡、凤凰飞空、船放鸟、无云空、宽博如海等。[171]
6.大手印九喻九法要门[172]
将大手印分为因、道、果三种,然后因复有三、道则有四、果分为二,共九种不同的大手印,分别如贪女伏藏、身与面、稻苗、劫火、初月、日有亏、灯明、海与星、如意珠等。[173]
7.大手印除遣增益损减要门[174]
此要门简说“大手印决断增益、除遣损减,总有十一种义”。[175]
8.大手印十二种失道要门[176]
此要门简说“大手印十二种失道”,细分为见解失道三、定之失道三、行之失道三、果之失道三等。[177]
9.大手印湛定鉴慧觉受要门[178]
此要门简说大手印湛定、鉴慧、定慧、觉受。湛定、鉴慧各分内外,湛定、鉴慧无分别觉受为定慧,有六种。
10.大手印八镜要门[179]
此要门简说大手印八镜,分别为:见色眼之明镜、听声耳之明镜、闻香鼻之明镜、了味舌之明镜、涩滑触之明镜、有念意之明镜、无念界之明镜、无生法身明镜等。[180]
11.大手印九种光明要门[181]
此要门简说大手印九种光明,云:“如来真心遍于有情,一切有情本具光明而不了解,藉托九时,方了光明。一、婴孩时光明,二、调习时光明,三、风入哑斡诺帝(中脉)时光明,四、受主时光明,五、喜乐刹那光明,六、眠寝时光明,七、临终时光明,八、大醉时光明,九、闷绝时光明。斯等非是得道,正因依师要门,应须了知。”[182]
12.大手印十三种法喻[183]
大手印十三种法喻为:“一、本心大手印如虚空高显,二、如虚空宽博,三、如日月光明,四、如风不可属当,五、如尘极细,六、如虹霓之众色,七、如大海底深,八、如须弥山坚固,九、如莲花尘不染,十、如金无迁变,十一、如利剑能断,十二、如玉清净,十三、如如意珠能遂所求。”[184]
13.大手印修习人九法[185]
大手印修习人九法为:无迁变之信心、正坚甲之精进、无伦比之妙师、无餍足之要门、无方分之悲心、离边际之见解、修光明之禅定、行无增减之行、法尔所成之果。[186]
14.大手印三种法喻[187]
大手印三种法喻为:因大手印如至金洲、道大手印如芥出油、果大手印如如意珠。[188]
15.大手印修习行人九种留难[189]
大手印修习行人九种留难分别为:国土、宫室、知友、饮食、见解、禅定、觉受、行、果等。[190]
16.大手印顿入真智一决要门[191]
此要门简说顿入法身、大手印、大智和俱生真智禅定要门。
17.大手印顿入要门[192]
此要门简说“了自性之理”顿入要门。[193]
18.大手印四种收心[194]
大手印四种收心为于世事、轮回、小乘和于一切有体执着而收其心。
19.心印要门[195]
乃修大手印定[止观]要门。此要门虽短,可有一个不短的跋,曰:“昔有大师号风卷轮回,于天竺国诸胜住处成就师等前听受要门,皆依此宗修习。又大寒林及金刚座南吉祥山成就佛等亦依此宗修习。西番中国布当拶巴等处殊胜师等亦依此宗修习。又康斡隆迎所说师等亦依此宗修习。是故师资相承,以心印心正谓此也。”惜其中所见人名、地名一时皆难勘定。若能确知“布当拶巴”于西番之地望,那么有关“西番中国”之指谓之争论则可得确证。
20.新译大手印金璎珞要门,路赞讹辣麻光萨译[196]
于《西藏文大藏经》中有铭得哩斡巴大师的《大手印金璎珞》(Phyag rgya chen po gser phreng zhes bya ba),为玛尔巴译师和搠思吉罗古罗思(Chos kyi blo gros,译言法智)所译。然其与此所录《新译大手印金璎珞要门》并不一致。吕澂先生考证出此之《金璎珞要门》实际上是同样见于《西藏文大藏经》中的题为《金刚歌作法要门明点金璎珞》(rDo rje'i mgur bzhengs ba nyams kyi man ngag thig le gser gyi phreng ba zhes bya ba)的要门的翻译。此要门全名《吉祥乌氏衍那处修集会轮时四十成就瑜伽行者所唱金刚曲观想要门明点金璎珞》(dPal Udiyanar tshogs'khor byas pa'i dus su rnal'byor pa grub pa thob pa bzhi bcus rdo rje bzhengs pa nyams kyi man ngag thig le gser gyi phreng ba),署名作者为四十成道者(Grub pa thob pa bzhi bcu),见于各种版本的《西藏文大藏经》中。吕澂先生于其书中将此要门之西藏文原文和汉译文同时列出,以资对照。[197]对照结果发现,汉译文实际上很不完整,其中许多段落被略去。而其文首所云其师承次第,则反而不见于藏文原著中。
21.师承等处奉集轮仪[198]
22.大手印纂集心之义类要门[199]
此要门大(文!)分五段:一、了达见解宗本,二、禅定觉受系属,三、行行味均周备,四、舍离决定过失,五、要门相续传受。
23.那弥真心四句要门[200]
此要门文分四段:一、心之本体,二、心之自性,三、心之记句,四、心之迷惑。
[1] 参见陈健民:《道果探讨》,《萨迦道果新编》“附编”,台中:慧海书斋,1992年,437~497页。
[2] 于《萨思迦世系史》(Sa skya gdung rabs)所见萨思迦初祖公哥宁卜传中,有其所造有关道果法之论疏目录,其次序之排列几乎与此卷所列完全一致。其云:“上师阿僧于决定道果源后请曰:你自己所有大宝语诀过去亦未曾说过,此回请说一次,且造一详细文书。于彼入于密法,集其所请之法,上师念结善缘,遂向上师阿僧说一回法,且造《道果摄义》(Lam'bras don bsdud ma)赐之。尔后,复次第于各求法者之前造sGa theng ma、Zhu byas ma、Klo skya ma等十一
[3] 这部分与大手印法相关的文本也有西夏文译文传世,近年陆续在俄藏黑水城西夏文文献中被发现。参见Kiril Solonin,“Mahāmudrā Texts in the Tangut Buddhism and the Doctrine of ‘No-thought’”,《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2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277~308页;孙伯君:《俄藏西夏文〈大手印定引导要门〉考释》;韩潇锐:《英藏黑水城出土〈大手印引定〉残片考》,《西夏学》第8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54~155页;其中有的文本或与Pha dam pa sangs rgyas所传教法有关,与息解派有关,参见孙鹏浩:《有关帕当巴桑杰的西夏汉文密教文献四篇》。这些新发现的情况说明,这些文本应当在西夏时代就已经在中央欧亚地区传播开来,其年代或早于萨思迦派所传道果法于中央欧亚和汉地传播的时间。近年来,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Klaus Dieter Mathes教授潜心研究印藏佛教中与“大手印”法相关的早期梵文、藏文文献,著述甚丰。令人遗憾的是,在他所收集和研究的所有早期“大手印”文献中,我们均找不到与《大乘要道密集》中出现的这些“大手印”文本对应的梵文或者藏文文本。
[4] 见(明)莎南屹啰等集译《大乘要道密集》,谈锡永“序言”,8页。
[5] 《演揲儿法残卷三种》乃罗振玉先生于清内库大档中发现的西夏、元流传下来的藏传密教文本诸残卷的结集,其内容与《大乘要道密集》有较多重合。我们于辽宁省图书馆找到了萃闵堂所藏的这个残卷的一个抄本,其抄写质量相对较差,其原本或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中,尚待进一步查找。
[6] 《大乘要道密集》第一册,1页上~23页上。
[7] 参见吕澂:《汉藏佛教关系史料集》,Ⅷ页;Cyrus Stearns,Luminous Life:The Story of the Early Masters of the Lam'bras in Tibet,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2002,p.51.公哥宁卜所造十一种《道果根本金刚句疏》今有多种不同的版本流传,最普遍的一种版本是Lam'bras rnam'grel bcu gcig(Dehra Dun:Sa skya Center,1985).晚近,民族出版社和青海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了《具吉祥萨思迦派经典》(dPal ldan sa skya pa'i gsung rab),其中的第二十种上、下两册为《道果卷》(Lam'bras), 收录了公哥宁卜所造两部《道果根本金刚句释论》,第一部为《金刚句释论——瑜伽自在大吉祥萨思迦巴为子知宗巴兄弟而造》(gZhung rdo rje'i tshig rkang gi'grel pa rnal'byor dbang phyug dpal sa skya pa chen pos sras rje btsun sku mched kyi don du mdzad pa bzhugs so),第二部是《道果释论——应阿僧马所请而造》(Lam'bras gzhung bshad a seng ma bzhugs so),北京:民族出版社,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4年。Cyrus Stearns,Taking the Result as the Path: Core Teachings of the Sakya Lamdre Tradition(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2006).而对于《道果金刚句偈》的来源、内容的研究,以及其英文翻译也见Donald M.Davidson,Tibetan Renaissance: Tantric Buddhism in the Rebirth of Tibetan Culture。
[8] 参见安海燕、沈卫荣:《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汉译藏传密教仪轨〈吉祥喜金刚集轮甘露泉〉源流考述》。
[9] 《大乘要道密集》第一册,24~52页。
[10] 见《大乘要道密集》第一册,26页下。
[11] 原文无标题,且起首不完整,暂且据其内容取文中关键词“欲乐定”为题,以下无标题者皆据其内容而立。
[12] 《大乘要道密集》第一册,24页上~32页上。
[13] Ronald M.Davidson,Tibetan Renaissance: Tantric Buddhism in the Rebirth of Tibetan Culture,pp.194-204.
[14] 对本卷欲乐定部分之解读详见本书第四章。相关研究另参见柴冰:《〈端必瓦成就同生要〉藏汉文对勘及考述》,孟瑜:《国家图书馆藏〈大手印无字要〉源流考述》,载沈卫荣主编《文本中的历史:藏传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传播》,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二文分别见161~206、207~242页。
[15] 参见沈卫荣:《西藏文文献中的和尚摩诃衍及其教法:一个创造出来的传统》,《新史学》16/1,台北,2005年,1~50页。
[16] 见《大乘要道密集》第一册,30页下。
[17]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合编《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黑水城文献》(简称《俄藏黑水城文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998年,卷5,A18,255页。参见孙伯君:《西夏文〈能照无明〉考释》,《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8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333~348页。
[18] 参见孙伯君:《西夏文〈能照无明〉考释》。
[19] 《拙火能照无明》的西夏文译本也见于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文献中,参见孙伯君:《西夏文〈能照无明〉》考释》。
[20] 《大乘要道密集》第一册,32~41页。
[21] 《大乘要道密集》第一册,41页下~42页下。
[22] 《大乘要道密集》第一册,42页。藏文本见Khams gsum chos kyi rgyal po dpal mnyan med sgam po pa'gro mgon bsod nams rin chen mchog gi gsung'bum yid bzhin nor bu,Kathmandu:Khenpo S.Tenzin Lama T.Namgyal,2000,vol.3,ff.570-572.
[23] 严格说来,这部《九周拙火剂门》并非修习拙火定仪轨,而是修习拙火定之前行“幻轮”修法,或曰“调身仪轨”,有关的讨论参见沈卫荣、安海燕《清〈宫廷瑜伽〉、西夏“道果机轮”及元代“演揲儿法”考证》,《文史》2017年第1辑,51~100页。
[24] 《大乘要道密集》第一册,42页下~44页下。
[25] 孙伯君:《西夏文〈治风碍剂门〉考释》,《西夏研究》2014年第3期,8~15页。
[26] 《大乘要道密集》第一册,44页下~45页下。
[27] 《大乘要道密集》第一册,45页下~47页下。
[28] 参见孙伯君上揭文《西夏文〈治风碍剂门〉考释》。
[29] 《大乘要道密集》第一册,48页上~49页上。
[30] sGam po pa bSod nams rin chen,Chos rje'i gsung sgros gtum mo'i lam rim bcu drug pa,sGam po pa bSod nams rin chen gyi gsung'bum,vol.3,TBRC 2174-2176,pp.455-458.
[31] 《大乘要道密集》第一册,49页。
[32] 《大乘要道密集》第一册,50页上。
[33] 《大乘要道密集》第一册,50页上~52页上。
[34] 对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梦幻身要门》的同定和研究,参见沈卫荣:《西夏黑水城所见藏传佛教仪轨文书研究Ⅰ: 〈梦幻身要门〉》,载《当代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蒙藏委员会,2004年,383~473页。
[35] 《密哩斡巴上师道果卷》显然只是编者根据内容添加的一个总目,其内容由分别为萨思迦三祖葛剌思巴监藏 (Grgas pa rgyal mtshan,华言名称幢)、四祖公哥监藏(Kun dga' rgyal mtshan,华言普喜幢)、五祖八思巴('Phags pa Blo gros rgyal mtshan)等造短篇仪轨组成,其内容皆围绕密哩斡巴(Virūpa)上师所传道果法展开。
[36]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1页上~4页下。“大瑜伽士名称幢”当为藏文rNal'byor chen po Grags pa rgyal mtshan的汉文意译,指的是萨思迦第三祖葛剌思巴监藏。Beckwith将“名称幢”意译作“the Master named 幢 T'ung [=(Kun dg?) rgyal mtshan]”,这样他便把这位“大瑜伽士名称幢”复原为萨思迦班智达普喜幢了。这显然是一个错误,因为此处之所谓“名称”不是一个动词,而是一个人名词的一部分,与藏文grags pa对应。“名称幢”的原意是人名Grags pa rgyal mtshan,正好是萨思迦三祖,即萨思迦班智达之叔父的名字。《大乘要道密集》中署名为“名称幢”的著作有九部之多。
[37] 见《萨思迦世系史》藏文本,47页。
[38] Bla ma dam pa bSod nams rgyal mtshan,Sa skya bla ma bSod nams rgyal mtshan gyi gsung'bum,TBRC W00KG02390,vol.3,pp.545-554.
[39]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5页上~8页下。
[40] 莎南嘉措编《萨思迦全集》,东京:东洋文库,1968年,卷5,345.3—347.1叶。
[41] 对这个文本的汉藏文对勘和初步研究,参见安海燕:《萨思迦班智达造〈授修习敕轨〉藏汉本对勘》,载沈卫荣、谢继胜主编《贤者新宴——王尧先生八秩华诞藏学论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416~441页。
[42]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8页下~11页上。
[43] 《萨思迦全集》卷3,226.4.1—228.2.4页。
[44]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11页上。
[45]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11页下~15页下。
[46] 莎南嘉措编《萨思迦全集》卷5,347.1~349.1叶。参见Shen Weirong,“Tibetan Tantric Buddhism at the Court of the Great Mongol Khans: Sa skya pandita and'Phags pa's Works in Chinese during the Yuan Period,”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1(Tokyo: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ongolian Culture,2005),pp.61-89.
[47]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15页下~24页上。
[48] 莎南嘉措编《萨思迦全集》,卷5,339.3~343.4叶。
[49] 对这个文本的汉藏文对勘和研究,参见安海燕:《萨思迦班智达造〈大金刚乘修师观门〉汉、藏本对勘》,载沈卫荣主编《文本中的历史:藏传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传播》,243~283页。
[51]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24页上~26页上。
[52] 莎南嘉措编《萨思迦全集》卷6,347.1~349.1叶。
[53] 对这个文本的汉藏文对勘和研究,详见本书第五章。
[54] 此所谓《密哩斡巴上师道果卷》当为编集者所添加的标题,其中多种文本署名“大瑜伽师名称幢师”,这些文书之组合也显然有其内在逻辑。于《萨思迦世系史》所见萨思迦初祖公哥宁卜传中,有其所造有关道果法之论疏目录,其次序之排列与此卷所列完全一致。见《萨思迦世系史》藏文本,45~46页。但是,我们在公哥宁卜的全集中都没有找见这些文本,然而,我们在传为萨思迦派三世祖葛剌思巴监藏编集的萨思迦所传道果法修习仪轨集成《道果本释黄卷》(Lam'bras gzhung bshad pod ser)中却全部找到了这些传为公哥宁卜所传的短篇仪轨,这些文本在《黄卷》中的排列次序也与此完全相同。
[55]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27页上~29页上。
[56] 《道果本释黄卷》,128.3~131.4叶。
[57] 《道果本释黄卷》,191.4~194.4叶。
[58]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29页上~31页上。
[59] 其藏文原本尚无法于《葛剌思巴监藏全集》中找到。于萨思迦初祖《公哥宁卜全集》(Kun dga'snying po'i bka''bum),《萨思迦全集》卷1,387.4.4~388.3.3叶中,有《座之清净》(gDan gyi rnam dag)一篇,但与《座等略文》不同。
[60] 《道果本释黄卷》,131.4~135.4叶。
[61]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31页上~33页上。
[62] 《道果本释黄卷》,135.4~138.6叶。
[63] 喜金刚中国的修法于元、明两代汉人密教行者中当早已传习,迄今至少有八思巴帝师所造的两部《吉祥喜乐金刚[中围]自受主戒仪——[光明藏]》(dPal kye rdo rje'i dkyil'khor du bdag nyid'jug pa'i cho ga snying po gsal ba zhes bya ba)和《喜金刚中围内自受灌仪》(dpal kye'i rdo rje'i dkyil'khor du bdag nyid'jug cing dbang blang ba'i cho ga dbang la'jug pa zhes bya ba)分别于元、明时代被译成汉文传世。前者题署为“大成就师发思巴辣麻传、持咒沙门达宗著思吉唥禅译”,一卷,被发现于云南大理市凤仪镇北汤天村法藏寺金銮宝刹内,现存于云南省图书馆。其影印本发表于《大理丛书·大藏经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64]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33页上~36页上。
[65] 与其相应的藏文原文见于《道果本释黄卷》,138.6~143.4叶。
[66] 《大乘要道密集》第一册,11页下。
[67] 参见谈锡永翻译《六中有自解脱导引》(宁玛派丛书,修部4),香港:密乘佛学会,1999年,134~150页。
[68]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36页。原文无标题。
[69] 《道果本释黄卷》卷11,143.4~144.3叶。
[70]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36页下~37页下。
[71] 《道果本释黄卷》,144.3~146.1叶。
[72]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37页下~38页下。原文无标题。
[73] 《道果本释黄卷》,146.1~147.5叶。
[74]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38页下~39页上。原文无标题。
[75] 《道果本释黄卷》,147.5~148.5叶。
[76] 《大乘要道密集》第一册,14页上。
[77]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39页上~41页下。原文无标题。
[78] 《道果本释黄卷》,148.5~151.6叶。
[79]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41页下~43页上。
[80] 《道果本释黄卷》,151.6~154.5叶。
[81]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43页上~44页下。
[82] 《道果本释黄卷》,154.5~158.2叶。
[83] Jan-Ulrich Sobisch,Hevajra and Lam'bras Literature of India and Tibet as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A-mes-zhabs,Wiesbaden: Dr.Ludwig Reichert Verlag,2008,pp.26-27,30,35-36.
[84] 见于莎南嘉措编《萨思迦全集》,卷6,130.2~130.4叶。
[85]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44页上~46页下。
[86] 《道果本释黄卷》,158.2~161.5叶。
[87]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46页下~47页下。
[88] 《道果本释黄卷》,161.5~163.6叶。
[89]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47页下~49页上。原文无标题。
[90] 《道果本释黄卷》,163.6~166.1叶。
[91]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49页。
[92] 《道果本释黄卷》,166.2~167.5叶。
[93] 《萨思迦全集》卷4,311.4.5~312.1.6叶。
[94]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49页下~50页下。
[95] 《道果本释黄卷》,167.5~169.5叶。
[96] 《大乘要道密集》第二册,50页下~51页上。
[97] 《道果本释黄卷》,169.5~170.4叶。
[98] 见《俄藏黑水城文献》卷3,TK121、TK122,56页。于拜寺沟西夏方塔中出土了大量截截,其中塔形截截5000个,佛形截截1100个,打截截仪轨于西夏时代的流行于此亦可见一斑。见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拜寺沟西夏方塔》,302页。
[99] 《大乘要道密集》第三册,1页上~18页下。
[100] 在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文献中,也见有《解释道果语录金刚句记》的西夏文本,标题为《道果语录金刚句之解具记》,据称内容丰富,或超越汉译之《解释道果语录金刚句记》,惜迄今似尚无人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故尚难见其庐山真面目。参见西田龙雄:《西夏译佛典目录》,No.076,《西夏文华严经》,Ⅲ,24页。
[101] 《大乘要道密集》第三册,19页上~42页上。
[102] 参见陈庆英:《〈大乘要道密集〉与西夏王朝的藏传佛教》,62页。
[103] 见《萨思迦世系史》藏文本,57页。
[104] 莎南嘉措编《萨思迦全集》,卷2, 27.3叶。关于萨思迦派续部安立的文本,参见杨杰《公哥宁卜所造〈续部总安立〉译注》,《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8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349~361页。
[105] 《大乘要道密集》第三册,43页上~73页下。
[106] 莎南嘉措编《萨思迦全集》,卷3,1.1~70.1叶。
[107] 于北京大学2012年影印出版的《大乘要道密集》中,已对这类页码次序颠倒的错误做了相应的改正。
[108] 对这个文本的研究,参见徐华兰:《萨迦三世祖扎巴坚赞造〈本续现证如意宝树〉考述》,载沈卫荣主编《大喜乐与大圆满:庆祝谈锡永先生八十华诞汉藏佛学研究论集》,198~217页。
[109] 《大乘要道密集》第四册,1页上~2页上。
[110] 《大乘要道密集》第四册,2页下~3页上。
[111] 《大乘要道密集》第四册,3页下~5页上。
[112] 《大乘要道密集》第四册,6页上~7页上。
[113] 见Beckwith,“A Hitherto Unnoticed Yüan-Period Collection Attributed to'Phags pa”,p.14。
[114] 见陈庆英:《〈大乘要道密集〉与西夏王朝的藏传佛教》,59页。
[115] 参见Stearns,Luminous Life:The Story of the Early Masters of the Lam'bras in Tibet,pp.71,198.
[116] 莎南嘉措编《萨思迦全集》,卷7, 63.2~64.1叶。
[117] 《大乘要道密集》第四册,8页上~9页上。Beckwith先生认为这位“洛拶咓贡葛儿二合监藏班藏布”指的是元朝帝师贡葛儿监藏班藏布(1310—1358),其实不然,他应当就是萨思迦班智达公哥监藏。
[118] 莎南嘉措编《萨思迦全集》,卷5,322.1~323.2叶。
[119] 《大乘要道密集》第四册,9页下~10页下。
[120] 莎南嘉措编《萨思迦全集》,卷7,72.4~73.3叶。
[121] 对这个文本的研究,详见本书第六章;参见徐华兰《八思巴造〈弥勒菩萨求修〉藏、汉本对勘及研究》,载沈卫荣、谢继胜主编《贤者新宴——王尧先生八秩华诞藏学论文集》,380~391页。
[122] 《大乘要道密集》第四册,11页上~12页下。
[123] 莎南嘉措编《萨思迦全集》,卷6,29.2~30.1叶。
[124] 莎南嘉措编《萨思迦全集》,卷6,96.3~97.1叶。
[125] 莎南嘉措编《萨思迦全集》,卷6,97.1叶。
[126] 《大乘要道密集》第四册,13页上~14页下。
[127] 《大乘要道密集》第四册,15页上~16页上。
[128] 《大乘要道密集》第四册,17页上~23页上。
[129] 参见吕澂:《汉藏佛教关系史料集》,ⅪⅤ页。其藏、汉译对照则见于同书,1~20页。
[130] 参见Keith Dowman,Masters of Mahāmudrā,Songs and Histories of the Eighty-Four Buddhist Siddhas(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5),pp.384-386.
[131] 参见Elliot Sperling,“rTsa mi lo-tsā-ba Sangs-rgyas grags-pa and the Tangut Background to Early Mongol-Tibetan Relations,” inTibetan Studies,Proceedings of the6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Fagernes1992 (Oslo: The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Human Culture,1994),vol.2,pp.801-824.
[132] 《大乘要道密集》第四册,24页上~26页上。
[133] 参见陈庆英:《大乘玄密帝师考》,《佛学研究》2000年第9期,138~151页。
[134] 对这里出现的诸位上师的考述参见孙鹏浩上揭文《有关帕当巴桑杰的汉文密教文献四篇》;亦参见高山杉:《玄密帝师与无生上师》,《读书》2012年第3期,31~40页。
[135] 《大乘要道密集》第四册,27页。
[136] 见吕澂:《汉藏佛教关系史料集》,Ⅵ页。
[137] 《大乘要道密集》第四册,28页上~29页下。
[138] 《大乘要道密集》第四册,30页。
[139] 关于幻轮修法,参见沈卫荣、安海燕:《清〈宫廷瑜伽〉、西夏“道果机轮”和元代“演揲儿法”考证》。
[140] 《大乘要道密集》第四册,31页上~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