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挥师南下:亚速之争(1 / 1)

彼得一世改革 吴贺 4596 字 2个月前

17世纪,俄国同西欧的海上交往只能通过白海上的阿尔汉格尔斯克来实现。在里海,俄国控制了通往亚洲的门户——阿斯特拉罕;在东方,俄国的触角已经伸向太平洋。然而所有这一切还不足以同当时世界上的主要商路建立联系。阿尔汉格尔斯克和阿斯特拉罕虽然具有重要的通商意义,但它们远离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还不是十分方便的通往世界商路的出海口,而白海又有半年以上的封冻期。

在古代,斯拉夫人可以沿第聂伯河顺流而下,穿越黑海,到达君士坦丁堡和小亚细亚半岛沿岸。但是,15世纪土耳其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们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巴尔干半岛,封锁了黑海,还控制了顿河河口并在那里营建了强大的土耳其亚速要塞,第聂伯河河口和克里木沿岸也落入土耳其人之手,克里木汗成为土耳其苏丹的忠顺附庸。克里木鞑靼人几乎每年侵袭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土地,把成千上万人驱赶到东方当奴隶,致使大片黑土草原荒芜,无法利用。早在16、17世纪,俄国就已经有了挥师南下的计划,不仅要从鞑靼人手中夺取南进的通道,获得大片未开垦的草原,还要从土耳其人那里争得黑海的出海口。索菲娅公主执政时期,已经加入神圣同盟的俄国两次远征克里木的失败让其在欧洲丢尽了脸,从姐姐手中夺回政权的彼得一世决心一雪前耻,而俄国军队和战术战略的新面貌也将从这里重新书写。

一、一征亚速

沙皇身上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在攻打亚速之前,俄国曾想同克里木汗缔结条约,以避免两线作战,但这一计划未能达成。这样一来,俄国依然同土耳其和克里木处于战争状态,但敌人并没有开展积极的军事行动。同俄国结盟的波兰和奥皇叫嚣要诉诸武力,却又背着俄国同土耳其进行谈判,但是俄国南疆的形势又不容俄国走向退缩。鞑靼人不断袭扰乌克兰,驻华沙和维也纳的俄国代表不断报告,波兰-立陶宛王国和奥皇背着俄国牺牲俄国利益同土耳其媾和的现实危险性,波奥的这种做法会使土耳其和克里木汗国可以毫无顾忌地趁火打劫,放手进攻乌克兰。对此俄国的想法是,必须赶在土耳其可能发动的侵略之前,给土耳其以打击,巩固实际上濒于崩溃的反土联盟。这便是彼得一世出兵亚速的大背景。

长期以来,土耳其人和鞑靼人依靠武力控制着第聂伯河和顿河的入海口。第聂伯河右岸的土耳其要塞卡济凯尔缅、左岸的阿尔斯兰-奥尔杰克,以及在这些要塞之间的岛上的塔万(即索科林堡),封锁了从第聂伯入黑海的出口。在离入海口16俄里[1]的顿河南向支流的左岸,则是土耳其的亚速要塞。这是一座设有三道防线的坚固城堡。距亚速3俄里以外的顿河两岸,土耳其人各造有一座石头炮楼(瞭望台),两座炮楼之间拴着三道铁链,他们还在顿河的北向支流苗尔特维顿涅茨河上营造了一座石头城堡——柳季克堡,这样,顺顿河到亚速的水路全被封锁,而要塞里的土耳其守军则保持着海上交通线的畅通。

索菲娅长公主摄政时期远征克里木的经验证明,大批人马穿过草原是很困难的,不仅后勤难以保障,而且非常容易被克里木鞑靼人偷袭。彼得一世曾在1693年和1694年两次视察白海,考察了俄国的造船情况,对俄国的相关航行经验进行了大致了解,于是彼得一世大胆更改了作战路线,选择经过顿河哥萨克地区,顺水路抵达亚速。

1695年初,俄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和谢苗诺夫斯基团、列福尔特和布特尔斯基士兵团,以及莫斯科射击兵、城防士兵构成,共3.1万人,向顿河进军。另一路是鲍·帕·舍列梅捷夫统率下的1.2万人马,向第聂伯河下游地区挺进,一方面进行佯攻,另一方面阻止克里木人增援亚速。

彼得一世远征亚速的参加者、陆军元帅、海军上将、第一位圣安德烈·佩尔沃兹万内勋章获得者费·阿·戈洛文雕刻画

尽管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但没有舰队是俄国军队的致命伤。正因为没有舰队,俄军无法切断亚速同海上的联系,致使土军从海上源源不断地得到援军和给养。缺少一长制的统一指挥也是这次进攻的一大败笔,这令攻城部队缺乏相互支援。再就是火炮太少,部队的士兵,特别是射击兵缺乏训练,骑兵数量太少,无法同草原上频频骚扰俄军的鞑靼人进行对抗。更何况亚速城堡的土耳其守军已得到增援,将兵力从3000人增至7000人,因此尽管俄军作战非常英勇,这次远征亚速还是失败了。除了3000人固守炮楼外,其余俄军撤离营地。部队北上撤回途中仍不断遭到鞑靼人的袭击,饮水奇缺,直到11月底俄军才回到莫斯科。

这次远征的失败并没有令彼得一世气馁,反而促使他总结经验教训,以更大精力去准备下一次的征服。

二、二征亚速

1695年年底,彼得一世回到莫斯科后便立即进行军事改革,第二次远征亚速的准备工作开始了。彼得一世认真总结了第一次远征失败的教训,不仅极力确保一长制的统一指挥,委任领主阿·谢·舍因任总司令,还花费了大量心血去组建海军。然而海军却是无法在一朝一夕之间建成的,俄国不仅缺乏人才,就连艘像样的军舰也没有。没有军舰,就无法实现封锁亚速的海上通道并保证围城部队粮秣弹药供应的作战计划。因此,彼得一世亲自领导舰队的建设,不仅向贵族征集船只,还在亚乌扎河上营建了海军造船厂来建造军舰。为了补充军队人员,彼得一世革新了征兵制度,甚至连志愿参军的农奴也不排斥。彼得一世在新的作战计划中明确规定,海陆军协同作战,极力避免第一次远征时的失误。

在彼得一世的努力下,由7.5万人组成的远征大军迅速集结起来,其中包括由莫斯科军人、御前大臣、宫廷侍臣、贵族和平民组成的37支骑兵连,30个士兵队列团,13个射击兵团,6支乌克兰哥萨克军团和1支顿河哥萨克军团,500支射击骑兵队和1支亚伊克哥萨克骑兵队。步兵团和射击兵团分为3支部队,分别由帕特里克·戈登、阿·米·戈洛文和卡·阿·里盖曼三人率领。此外,俄军还第一次配置了海上部队。海上部队由两艘大桨帆战船、13艘大桡战船和4艘纵火船组成,另外还有大约40艘哥萨克人的小艇参战。从军队构成上看,俄军骑兵数量大大增加,海上部队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变化,指挥划分也比较明确。在部队完成集结后,1696年5月3日,远征亚速的大桡战船首先起锚出征。

《俄罗斯的新事业》(1696年4月3日沃罗涅日造船厂大桡战船下水)

舰队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扭转了战局。土耳其人遭受了突然袭击,而他们一年前损坏的军舰还未来得及修补。满载援兵的土耳其舰只一进入顿河河口就遭到哥萨克的袭击,他们驱走了土耳其人的螺旋桨船,焚烧了货船。这是俄军第一次取得海上胜利,不过这次胜利不是由正规编制的军舰而是由乘小艇的哥萨克取得的。为了庆祝这一胜利,5月27日,彼得一世亲自率领所有舰队出海,鸣放礼炮。接着,俄国舰队封锁了被围困的亚速土军的出海口,切断了土军舰队的援助,围城顺利展开。

5月和6月初,俄军所有部队都向切尔卡斯克和亚速城下集结。6月10日,克里木鞑靼人又对兵营发动了进攻,他们不仅被击退,而且被俄国骑兵队跟踪追击了很远,一直追到卡加尔尼克河。

与此同时,俄军加紧修建工事,其火炮给亚速的防御工事造成了重大破坏。陷于孤立的城堡守军已无法指望援军。7月17日,要塞外围的部分围墙已落入攻城的俄军手中,守城土军宣布投降。1696年7月18日,俄军占领亚速。7月19日,土耳其守军撤离该城,土耳其军官将自己的旗帜交给俄军统领阿·谢·舍因。7月21日,柳季克堡垒的土军投降,俄军缴获火炮136门。俄军终于取得了远征亚速的胜利。

《占领亚速要塞》

夺取亚速是俄国军事和外交上的重大胜利,随着亚速舰队的建成,俄国作为内陆国家的历史也正式宣告结束了。彼得大帝人生中赢得的第一场真正的战争可以说就是通过海战的胜利取得的,这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恐怕彼得一世自己也未必真正知晓。这实际上表明了俄国要在强国林立的欧洲崛起,就必须拥有这样的决心与实力:挑战欧洲强国,打赢一场海战。而夺取亚速时陆海军第一次协同作战的经验,在随后的北方战争中的一系列战役里发挥了重要作用。

半个世纪以前的1642年,哥萨克就曾占领过亚速,但由于当时的俄国政府财力、军力不足,无力守住它,不得不拒绝接管。这次则不同,俄国不仅主动进攻,而且将会竭尽全力守住战果。攻克亚速后,彼得一世立即在部队长官的陪同下出海寻找适合建造军港和造船厂的地点。因为要想从亚速出海是十分困难的,顿河支流水浅,船只只有在水涨风顺的情况下才能到达顿河河口。最终,彼得一世选定了位于亚速西北的塔甘罗格海角,这里水域开阔,海水很深,适宜建立造船厂。这里建成造船厂后,到1699年已经建造了14艘战舰。

1696年9月30日,凯旋的部队回到莫斯科,以分列式行进,穿越了全城。而彼得一世十分清楚,这场争夺战还远未结束。想要自由进出黑海,攻占亚速仅仅是一个开始。俄军必须为进一步的战争做准备。因此沙皇立即开始了新的军事改革——组建亚速舰队,计划该舰队至少拥有船只40艘。于是庞大的造船计划出台了,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实行新的纳税和服役制度。

紧接着,为了巩固边防,沙皇还作出了移民亚速的决定。亚速要塞的守备部队则计划由6000名莫斯科射击兵和下游各城市的步兵组成。政府还从乌克兰各城市抽调了2万人到塔甘罗格修建城市和港湾。彼得一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1697年6月,亚速城遭到2.7万由克里木鞑靼人和诺盖人组成的部队的进攻,阿·谢·舍因统率守卫亚速的俄军奋起作战,击退了他们的反扑;在海上,乘小艇的哥萨克也同土耳其的大桡战船再次交上了火。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土耳其并不甘心在亚速遭受失败。

亚速的战斗让沙皇意识到在俄国进行彻底的军事改革的必要性。战斗的结果显示出,俄国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正规军,因为两次远征显示出了正规军高度的战斗素养,与旧式军队形成了巨大反差。于是沙皇在夺取亚速之后不久,就开始大力调整军事体制。

同时,俄国也意识到,仅仅夺得顿河的出海口是不够的,必须打通从亚速海到黑海的出口,占领刻赤海峡,才能解决俄国黑海的出海口问题。这就需要将与土耳其的斗争坚持下去。俄国已经向盟友证明了实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必须巩固和扩大反土联盟。在西欧,英国、荷兰和奥地利联合反法的战争即将结束,俄国外交当局认为,时机已经到来,他们不仅希望吸引即将脱身的奥地利参加反土行动,还期望能拉入更多的盟友。

事实上早在第一次远征亚速之后,克·纳·涅菲莫诺夫特使就曾奉命出使维也纳,试图同奥地利签订新的反土盟约。但奥地利政府拖延谈判,坚持要所有盟国都参加才订立新约。当时驻维也纳的威尼斯公使鲁德济尼也参加了会谈。经过了漫长的10次会议,也就是直到俄军在亚速得胜之后,俄国、奥地利和威尼斯才于1697年1月29日(公历2月8日)缔结了联合反对“共同敌人土耳其和鞑靼”并同这些敌人在陆地和海上进行战争的进攻性盟约。盟约包括在军事上相互支援和“共同协商”行动等条款,盟约有效期为3年。然而,这份费尽周折签订的条约却未能发挥什么实际作用。它的作用,恐怕只是为俄国“大使团”出访欧洲提供了一个前提。

俄国需要清楚地了解国际形势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反土联盟,同时也需要学习西方强国的军事技术,引进人才,从而在根本上提升俄军的战斗力,完成夺取出海口的最终目标。为此俄国不仅积极备战,还展开了大规模的外交活动,向欧洲派出了一支庞大的使团。

三、使团外交

出使西欧的“大使团”成员众多,包括110多名贵族、各种官员和公务员及其仆从,甚至还有沙皇所宠爱的侏儒,由于彼得一世是匿名出访,因此大使团的首领在名义上不是沙皇。大使团的首领有三位,分别是首席大使弗兰茨·列福尔特、第二大使费·阿·戈洛文和第三大使普·波·沃兹尼岑,他们三位性格不同,但都是出色的外交家。随团还有35名出国学习的学生。1697年3月2日,大使团的先遣队从莫斯科出发,彼得一世同使团其他人员于一周后即3月9日启程。

大使团出师不利,在抵达里加后,受到了瑞典当局的冷遇。他们表面殷勤好客,而当使团想要参观要塞工事时,却被哨兵以开枪威胁相阻止,这一无礼举动令彼得一世耿耿于怀,乃至后来彼得大帝对瑞典宣战时他还提起过这件事。接着大使团从里加前往库尔兰,在米塔瓦使团受到了极其隆重而盛大的接待。在哥尼斯堡停留期间,彼得一世考察了炮兵部队,并同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就加强友好和发展贸易关系问题进行了谈判。这一轮谈判的结果是,双方于1697年6月签订了俄勃条约。条约在确认了两国间的传统友谊的基础上,建立了两国的自由贸易关系。条约中没有按照腓特烈三世的期望,明文写入联合防御,并保证勃兰登堡占有普鲁士的条款,而是就此事达成了口头协议,因为彼得一世认为当时的形势不适宜在条约中加入倾向性明显的条款,还是应以反土为重,以免多树强敌。

大使团从勃兰登堡到达荷兰,因波兰进行国王选举,彼得一世决定在皮劳稍作停留,因为他认为这次选举对俄国的外交计划具有重大意义。在争夺波兰-立陶宛王国王位的候选人中,法国支持波旁家族王子康季,而俄国外交当局则拥护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奥古斯特。俄国政府认为,法国所支持的候选人一旦当选会对俄国不利,因为凡尔赛宫有可能令康季在波兰实行亲土耳其的政策。然而局势明朗尚需时日,于是大使团在密切关注波兰的同时,继续前往荷兰。

在大使团到达荷兰以前,海牙附近的里斯维克召开了起草结束反法战争条约的国际会议。这一会议给俄国大使团提供了绝佳的推销反土计划的机会,于是俄国大使团改道前往海牙,并在国际会议草拟条约的时期内频频同西欧各国著名外交官会晤,不仅为俄国扩大了知名度,而且搜集到了不少重要信息。

由于当时法国在外交上支持土耳其,反对反土同盟,还在华沙支持康季王子争夺波兰王位。因此大使团没有通告法国他们抵达海牙的消息,以表示对法国立场的抗议。大使团成员在这里采取分头行动,部分使团人员前往阿姆斯特丹,而彼得一世则先前往赞丹,随后才到达阿姆斯特丹。1697年9月1日,彼得一世在荷兰乌特勒支会晤反法同盟的核心人物荷兰总督兼英王威廉三世,他们在波兰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彼得一世答应威廉三世,直接出兵援助波兰的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

在海牙,俄国大使团的使节在同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的大使博泽进行接触时,这位大使已经迫不及待,他坚决要求已经驻扎在立陶宛边界的6万俄国军队立即进入波兰支援奥古斯特二世。而俄国为了慎重起见,一面要求波兰递交一份以国王、参政院大臣和全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名义请俄军进行军事援助的文书,以免俄军入波被看作违反俄国政府和波兰签订的永久和约的举动;一面由沙皇诏令军队统领罗莫丹诺夫斯基,命他在得到奥古斯特二世出兵援助的请求后即率俄军进入立陶宛地区。这一切显示出俄国的外交手腕已经日渐成熟。事实上波兰跟奥斯曼土耳其一样,也是俄国一个老对手,特别是在乌克兰问题上与俄国有着长期的利益纠葛,俄国巴不得趁着新王继位、波兰政局不稳介入波兰事务以谋私利,因此,即便没有对抗法国的立场,俄国也会“分心”“照顾”波兰的。

俄国同海上强国荷兰的谈判则进展得很不顺利。大使团同意对荷兰经俄国和波斯的过境贸易实行优惠政策,但是荷兰政府坚决拒绝在反土战争中向俄国提供军舰和弹药方面的援助,理由是荷兰在长期的反法战争中元气大伤,军舰和商船损失严重,海船装备已无库存。但真正的原因是荷兰不愿在同法国缔结盟约之后再去作出反对法国盟友土耳其的举动,另外,荷兰人也担心在反土行动中他们在地中海的贸易受到影响。于是,俄国同荷兰的谈判最终失败了,在这方面敌视俄国的法国外交官起了作用。法国还正竭力争取瑞典去支持争夺波兰王位的法国候选人,对此俄国也是了如指掌。为了反土计划的顺利执行,俄国政府必须保住西北两翼的稳定,因此,大使团十分关注俄瑞关系及斯德哥尔摩同各国外交官的接触。这也为俄国后来转而先期解决波罗的海问题提供了便利。为了揭穿法国人的阴谋,俄国大使团团长弗兰茨·列福尔特还专门给瑞典首相奥克先什特恩写信以阐明俄国的立场。

尽管俄国在1697年11月再次打退了土军的进攻,声援了俄国的外交活动,但大使团在荷兰的失败仍旧无法挽回。大使团的本意是谋求“海上马车夫”——荷兰的经济或物资援助,那么无论是用荷兰的技术俄国自己造船,还是使用荷兰人的军舰同土耳其人进行海战都会增加胜算,但这一目的未能达到。大使们只能自掏腰包购买荷兰先进的海军装备,并招聘海军人员。

1698年1月7日,彼得一世前往英国,继续深入研究造船。由于即将再次发生反法斗争,英国政府也似乎有意寻求同俄国的接近。然而,即便是沙皇将烟草专卖权给了英国商人,英国人的立场仍不明朗。就像很多学者所指出的,当时的俄国对欧洲而言是无足轻重的。因此,没有哪个国家会真心支持它的什么反土计划。旅居英国数月之后,彼得一世除了如愿以偿获得了大量的有关航海的理论知识和信息,聘请到了真正的航海专家之外,在外交上几乎一无所获。

在结束英国的行程后,俄国使团得知,奥地利打算同土耳其单独媾和,反土联盟有崩溃的危险。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为争夺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整个欧洲又将爆发一场同法国的战争,奥国皇帝急于腾出手来参加这场战争。俄国决定采取一切措施抵制单方面的奥土条约。这时奥古斯特二世在维也纳对俄国人的支持便显得十分重要了,因此大使团决定离开荷兰立刻启程赶往维也纳。令俄国苦恼的是,荷兰也参与了土奥之间的斡旋,形势变得对俄国愈加不利。

1698年6月16日,俄国大使团到达维也纳。由于奥方早已下决心结束与土耳其的战争状态,俄国大使团未能说服奥地利拒绝同土耳其人进行和谈。反土同盟已经前景黯淡。

由于大使团还在荷兰期间就曾向奥古斯特二世的大使提出请求,让他派一名代表前来维也纳同俄国使节一道同奥地利政府谈判,抵制奥土和约,为此,卡尔洛维奇少将受奥古斯特二世的密令前来维也纳。少将向俄国使团明言,波兰国王并不信任奥地利宫廷。在维也纳,大使团同卡尔洛维奇进行了深入交谈,这场交谈意义重大,不仅直接促进了俄国外交当局与奥古斯特二世的接近,而且使俄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发生了重大转向,即从黑海移到波罗的海。

1698年7月15日,当大使团准备离开维也纳前往海上贸易重镇威尼斯的时候,接到了莫斯科发生射击兵叛乱的消息。于是彼得一世取消了威尼斯之行,立即返回莫斯科。大使团负责人列福尔特和戈洛文同沙皇一道回国,而沃兹尼岑则留在维也纳参加同土耳其举行的会议,观察形势动向。

7月19日,大使团离开维也纳后,日夜兼程奔赴莫斯科。在克拉科夫,沙皇接到了射击兵的叛乱已被平定的消息。但如同我们之前提到的,彼得一世仍继续赶路回朝,只是放慢了速度。7月31日,彼得一世到达西乌克兰的拉瓦-鲁斯卡。在这里,沙皇会晤了正在率领萨克森军队取道利沃夫前往波兰边界抗击鞑靼人的奥古斯特二世。正是这次会谈,酝酿出了一个新的军事同盟,拉开了后来的北方战争的序幕。1699年11月11日,彼得一世在同奥古斯特二世缔结的北方同盟条约中就曾提到这次拉瓦会谈。该条约前言中写道:“在同英明的……奥古斯特二世单独会谈时,双方决定共同作战,与多行不义的瑞典王国决一胜负。”

于是,彼得一世和大使团在欧洲历时一年半的活动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俄国发现反土联盟前途堪忧,更为重要的是,俄国外交官带回了解决出海口问题的新方案。

事实上,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旧有的方案已经没有了出路。沃兹尼岑在等待参加盟国同土耳其的会议时得知,奥地利通过秘密谈判已准备同土耳其签订和约,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只为波兰获得卡缅涅茨而奔波,威尼斯在同土耳其签订和约的问题上听命于奥地利,不能指望它与俄国采取共同行动,更何况还有偏袒土方的英国和荷兰的斡旋。不过,俄国及时找到了一个更妙的替代目标,那就是波罗的海“公敌”——瑞典。但是俄国政府十分清楚,它不可能同时在两条战线上与两大强国为敌,所以倒不如“随大流”在维也纳与土耳其缔结和约。为了向新的反瑞盟友表示诚意,俄国甚至一反之前的态度,急匆匆地在其他反土盟国之前最先与土耳其签订了一个停战协定。这就是1699年1月14日俄土在卡尔洛维茨签订的停战协定。协议规定停战有效期为两年,双方承诺在此期限内互不侵犯。盟国本打算把俄国抛在一边,在满足自己的要求后让俄国单独面对同土耳其的战争,但这个图谋落了空。俄国选择了退出战争,并暂时守住了战果:俄国虽然没有得到刻赤海峡,但仍实际控制着顿河河口的亚速和第聂伯沿岸。

在俄土签约后两天,其他反土盟国各自同土耳其签订了条约。波兰签订了永久和约,依照和约获得了波多利亚和卡缅涅茨城。奥地利缔结了为期25年的停战协定,依照协定,在所有盟国之中它得到的好处最多:获得了特兰西瓦尼亚、匈牙利,以及位于多瑙河、德拉瓦河和萨瓦河之间的斯拉沃尼亚部分地区。威尼斯共和国依照同土耳其缔结的初步条约获得了摩里亚半岛,而科林西斯湾北岸仍属土耳其所有。在转归威尼斯管辖的达尔马戚亚境内,土耳其保留了一块领土以便与沿海的拉古扎来往,结果使威尼斯的达尔马戚亚分成了彼此没有联系的两部分。此外,这次会议还决定把伊奥尼亚群岛中的莱夫卡达岛和阿尔希佩拉格群岛中的埃金岛划归威尼斯。

俄土两年的停战协议显然无法让彼得一世满意。俄国很清楚自己的实力,波罗的海一旦开战,短短两年绝不可能解决问题。为了将卡尔洛维茨的停战协定变为永久性和约,以彻底稳定俄国南方的形势,俄国派出了以叶·伊·乌克拉英采夫为首的使团专门乘坐战舰出使君士坦丁堡。与俄国想要签订永久和约的意愿相反,前去斡旋的英国和荷兰则想要令土耳其捆住俄国手脚以阻止俄国同瑞典发生冲突。他们的目的显然达到了,俄土谈判被拖延了9个月,而北方战争的号角却已然吹响。俄国再不加入战争,反瑞同盟将很快分崩离析。为了取得在北方的行动自由,俄国不得不调整预期计划,多少作出一些让步。1700年7月3日,俄土双方缔结了为期30年的和约,俄国得到了亚速,放弃了第聂伯河河口的领土,取消了每年交给克里木的款项,解决了交换俘虏的问题,并且使俄国像法国、英国和荷兰等国一样获得了向土耳其派出常驻使团的权力。只是由于土耳其仍旧占领着封锁亚速海的刻赤海峡,俄国通往黑海海域的出口仍未打通。然而,国际形势的改变已不利于俄国在南方继续与土耳其纠缠,黑海的目标必须暂时搁置,以等待时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已经成为俄国的首要任务。

但是,这也是一场更为危险的赌博。相对俄国而言,瑞典的实力不仅更为强大,而且它也早就对俄国的领土虎视眈眈。瑞典不仅希望控制波兰和俄国的贸易交通线,而且梦想将远东的交通线与波罗的海连接起来。而俄国一旦争夺到波罗的海的出海口,瑞典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必然就会走向衰落。这些都意味着战争一旦触发,两个国家的命运将会发生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