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是阿列克谢沙皇的第三个儿子,他的生母是沙皇的第二任皇后。阿列克谢沙皇第一任妻子是出身于大贵族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的玛丽娅·伊莉妮奇娜·米洛斯拉夫斯卡娅,玛丽娅自15岁嫁给沙皇直到病逝,几乎每年都在生育。而且令人奇怪的是,她生的女儿个个结实健壮,聪明伶俐,儿子却个个身体孱弱不堪。玛丽娅生的5个男孩中,只有2个活到成年,其余3个全部早夭。硕果仅存的2个男孩先天不足,长子费奥多尔是先天“败血症”,两条腿长期浮肿,无法行走,宫廷御医整天跟随左右,以备不测;次子是伊凡,先天弱视,近似于瞎子,智力水平也远远低于同龄儿童。就如同伊凡雷帝的妻子安娜塔利娅[3]一样,过于频繁的生育严重损害了玛丽娅皇后的健康,她同样未满30岁——于29岁病逝。
没有健康的子嗣继承大统,对于帝国政权稳定来讲是一个重大威胁。于是,身体并不健康的沙皇在42岁那年迎娶了年轻漂亮的新皇后娜塔莉娅·基里洛夫娜·纳雷什金娜。新皇后出身于贵族纳雷什金家族,却在崇拜西方文化的沙皇重臣阿尔塔蒙·马特维耶夫家里教养长大。我们相信娜塔莉娅的西化思想对彼得一世有一定影响。
位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升天大教堂,是莫斯科公国乃至俄罗斯史上最重要的一座教堂,它始建于15世纪,大教堂广场北侧,是历代沙皇的加冕仪式举行地。1672年5月30日,圣母升天大教堂洪亮的钟声打破了黎明时的寂静,各教堂和修道院的几百口大钟应声而响,彼此呼应。街道上宫廷传令官敲锣呐喊:“沙皇大人添丁进口啦,我们有了一个新的皇子了。”老人们连忙跪在地上祈祷,愿上帝保佑新生的皇子贵体健康,长命百岁。一些老年妇女在听到皇子降生的喜讯后甚至流下了眼泪。身染重病、久病在床的老沙皇阿列克谢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他终于盼到了一个健康的儿子降生。这个男孩就是未来的彼得大帝。老沙皇以圣徒“彼得”[4]的名字给他取名,足见对他的宠爱。
但是很快,莫斯科暗地里在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彼得一世并非沙皇阿列克谢的亲生儿子,而是皇后与东正教大主教尼康私通所生。但是老沙皇并没有理会这些,他认为这些都是已故皇后玛丽娅身后的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制造的谣言。
在阿列克谢沙皇在世时,小彼得颇受宠爱,时常跟着父皇前呼后拥地坐着专为他打造的描金小马车出行。
一、童年惊变
正如我们所知,1676年费奥多尔继承了阿列克谢的皇位,他于1682年去世,没有留下继承人。由于当时没有成文的皇位继承法,两个波雅尔大贵族家族——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纳雷什金家族,开始了争夺皇位的斗争。早先在费奥多尔沙皇在位时,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处于上风,娜塔莉娅皇后出身的纳雷什金家族及其亲信遭到排挤。而这次的皇位斗争在牧首的支持下,纳雷什金家族赢得了短暂的胜利。虽然彼得一世还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异母哥哥伊凡,但1682年4月,在牧首、波雅尔杜马多数成员及专门为此召开的贵族会议决议的支持下,彼得一世被拥立为新的沙皇。虽然是权贵斗争的结果,但多少在形式上延续了之前有选举色彩的做法,彼得也算是占了众望所归的先机。由于彼得一世年龄尚小,所以由母亲娜塔莉娅摄政,母系的亲友也占据了高位。
《伊凡·纳雷什金之死》(1682年射击兵政变,彼得一世的舅舅伊凡·纳雷什金被射击兵当着小彼得的面杀死)
然而,阿列克谢的女儿索菲娅公主并未就此善罢甘休。她是彼得一世的异母姐姐,意志坚强,且野心勃勃。就在彼得一世继位之后一个月,她领导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及其支持者,鼓动莫斯科的射击军发动了叛乱。在阿列克谢时期,射击军就已经成为“皇家御林军”,享有很多特权,并且经常得到皇上的赏赐。但在费奥多尔执政时期,这些特权遭到了废除,而且军饷常被长官克扣。在费奥多尔沙皇去世的第4天,射击兵就来到皇宫请愿,娜塔莉娅皇后仓促间满足了他们惩治指挥官的要求,但是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还是成功地把射击兵的不满情绪引到他们的政敌身上。他们蜂拥冲进皇宫,甚至在年幼的彼得一世面前制造了杀戮。
1682年5月政变的结果是,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沙皇第一任妻子的亲属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篡夺了政权。在射击军的威胁下,波雅尔杜马推举索菲娅公主体弱多病的亲弟弟伊凡为第一沙皇,彼得一世被改为第二沙皇。但是领导新政府的却是索菲娅长公主和她的情人瓦西里·戈利岑公爵。
《伊凡和彼得的加冕(1682年5月26日)》
瓦西里·戈利岑公爵也算是位见识不凡的能臣。他会说几门外语,崇尚西式生活,胸怀大志,曾有意在俄国实行改革。他最成功的杰作就是在1686年同波兰签订了“永久和平”的条约,条约确认了俄罗斯几十年对外扩张的成果,包括对基辅的占领(作为波兰永久割让基辅的交换条件,俄国加入了反对土耳其的“神圣同盟”)。但是,外交才能与军事才能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瓦西里·戈利岑两次远征克里木的失败,最终给索菲娅的政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政变后,10岁的彼得一世被姐姐索菲娅公主排挤出克里姆林宫。相信出宫也是得益于彼得一世的母亲及其亲信的睿智,暂避锋芒才能保存力量,以待发展。彼得随母亲在莫斯科郊区的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沃罗比耶沃和科洛缅斯科耶村度过了一段时光。小彼得也由此因祸得福,不必像伊凡雷帝儿时那样忍受恐惧和侮辱,在宫外度过了一个身为小王子常常难以享有的自由而快乐的童年。
而索菲娅长公主在1682年至1689年这段时期,一直在忙于巩固她的地位。由于担心射击军坐大,索菲娅借助贵族武装设计处死了射击兵衙门的领导者И.А.霍万斯基公爵,还解除了5月事件的另一位参加者,获胜集团的代表人物И.М.米洛斯拉夫斯基的职务。索菲娅还策划要除掉彼得一世和他的支持者纳雷什金家族。
二、胜利夺权
聚集在纳雷什金家族和年幼的彼得一世周围的人们预见到一场夺权斗争在所难免,于是他们精心策划,培植可以信赖的武装力量。正好小彼得酷爱军事游戏,他们也乐于借此做掩护,帮助彼得一世培植“少年游戏兵团”的发展。在给小彼得的“少年游戏兵团”运来游戏性的军事象征物的同时,也运来了真正的战斗武器。曾是彼得一世的亲密战友的鲍·伊·库拉金曾这样说:“他就这样逐渐利用游戏兵团保护自己以防姐姐的伤害,并且变得强大起来。”在聚集于彼得一世周围的人物中,有以下家族的代表:多尔戈鲁基家族、斯特列什涅夫家族、特鲁别茨科伊家族等。后来他们之中有二十多人成了彼得一世的得力助手。
《年少时期的彼得一世》(17世纪的作品)
在皇太后集团的资助下,1686—1687年,“少年游戏兵团”已经显示出很有震慑性的力量,发展成几个团。据估计,他们的人数已发展到数千人。莫斯科郊外的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村变成了“少年游戏兵团”军队的主要基地。
而“少年游戏兵团”部队的增加,恰恰发生在瓦西里·戈利岑率领十万大军第一次远征克里木之时,这绝非巧合。在索菲娅搞清楚远征克里木已告失败后,她曾试图在1687年8月彻底排除彼得一世亲政的可能。按她的指示,射击兵衙门长官、她最亲密的助手费·沙克洛维特把30位射击兵首领叫到自己家里,建议他们集体上疏请求长公主加冕登基。这一计谋一来要试探一下射击兵的态度,二来则是策动他们再次发动政变。然而,不论是射击兵的统领,还是普通射击兵,都不支持这一建议,更不要说支持政变,因为他们觉得这件事对他们而言没什么好处,也讨不到什么便宜。有学者认为他们真正顾虑的就是那支在当时已做好准备,随时可以同敌人进行战斗的武装力量——“少年游戏兵团”。
索菲娅公主当然不会就此放弃。同时,从1688年初开始,彼得一世周围的人考虑到彼得已经成年,认为已是提出让彼得一世亲政并让他的亲信参政的时候了。1688年秋,两个集团之间的关系已呈剑拔弩张之势。索菲娅热切地渴望瓦西里·戈利岑第二次远征彼列科普能够获胜,以赢得更多人的支持。但是由于准备不足,已到达彼列科普的俄国军队又被迫撤了回来。1689年这次远征的失败似乎已经预示出索菲娅执掌朝政将会难以持久。
索菲娅意图像上次一样掩盖远征失败的实情,还想要为远征军的“获胜”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最终引发了两个敌对集团的公开冲突。事实上,1689年7月初,在大教堂举行的祭祀活动中,彼得一世已经与姐姐“撕破了脸”:索菲娅公主同两位沙皇一起参加了大教堂举行的祭祀活动,并捧着十字架和圣画走在游行的队伍中。彼得怒不可遏,毫不顾忌地对索菲娅说,她是女人,应当退出游行的队伍,她这种行为是亵渎神灵,而索菲娅对此拒不理睬。于是彼得一世一怒之下,飞身上马,扬长而去。彼得这种冲动也是事出有因,在官方文件中,索菲娅的头衔已经成为“索菲娅·阿列克谢耶夫娜陛下和大公”这样的尊号,她已经想要逐步取代现任沙皇的地位,开始与他们共同签署文件。
1689年7月底,彼得一世反对犒赏远征军的态度令索菲娅公主决定再次鼓动射击兵叛变。然而射击兵中间早已有心向彼得者,他们再次按兵未动,而彼得一世也及时作出了让步,同意给予犒赏,只是拒绝接见远征军主帅瓦西里·戈利岑。
索菲娅公主的不得人心马上在其最后一搏中再次得到证明。同年8月7日,莫斯科接到一封匿名信,信中举报“少年游戏兵团”将在8月7日深夜从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出动,杀死伊凡沙皇、索菲娅长公主和他们的亲属。但是射击兵仍然按兵不动,有人则马上把消息透漏给了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村。
当这一消息在夜间传到彼得那里后,彼得一世惊慌地立刻跃身上马,连衣服都没穿好就向圣三一-圣谢尔盖耶夫修道院飞奔而去。这也许是彼得大帝这一生中最后一次胆怯到惊慌失措。有学者指出,其实纳雷什金集团的决策者们早已决定在这场公开的冲突中占领这个强大的堡垒。但也有学者指出,圣三一-圣谢尔盖耶夫修道院除了坚固的院墙外没有任何兵力守卫,彼得一世抛下妻子和母亲,置亲信与“少年游戏兵团”于不顾,只身跑到那里只是被童年阴影吓昏了头:他回想起了盛怒的射击军冲进皇宫,把他的舅舅挑下廷阶戳死的那恐怖的一幕。随后,“少年游戏兵团”即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和谢苗诺夫斯基团到达修道院,同时,苏哈廖夫射击兵团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显然,这个射击兵团此时在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村出现,绝非偶然。最后摊牌的时刻已经到来。
《1689年8月8日抵达圣三一-圣谢尔盖耶夫修道院的彼得》(19世纪俄国著名画家克·瓦·列别捷夫作品)
出乎索菲娅的意料,大部分贵族立刻与在对外政策中威信扫地的索菲娅政府断绝关系。公开内讧僵持了一个月后,8月13日索菲娅派大贵族伊·博·特罗耶库罗夫去劝说彼得一世回莫斯科以缓和局势,结果一无所获。8月14日彼得一世便传谕下去,要求全体指挥官和普通士兵的代表于8月18日到达修道院,这令形势进一步明朗化。在这关键的几天里,牧首约希姆借口调解冲突来到彼得一世身边,许多波雅尔、贵族及帕特里克·戈登将军率领的一个新制兵团,还有5位射击兵团长、500多名军队长官,以及工商各界代表等都前来支持彼得一世。于是,很多其他的人也动摇了,尽管索菲娅一再呼吁他们支持自己,却也无力回天。
9月7日,索菲娅长公主最活跃、最有力的拥护者费·沙克洛维特落入彼得一世手中;9月12日,彼得一世下令将其处死。最终,索菲娅不得不向弟弟投降。这场僵持终于以彼得的最终胜利而宣告结束,整个过程未费一枪一弹。瓦西里·戈利岑和几位官员、波雅尔被流放到普斯托泽尔斯克,而索菲娅长公主则被幽禁于修道院。1689年8月,虽然伊凡五世仍是共治沙皇,但是彼得一世已经成为真正的统治者。然而,17岁的彼得一世还没表现出亲政的兴趣,于是大权再次落到他的母后娜塔莉娅及其亲信手中。
1689年9月7日,一道依旧由两位沙皇签署的诏令发布后,由皇太后集团的成员组成的新政府得以建立,为首的是彼得一世的舅舅勒·卡·纳雷什金,他主管外交衙门。管理贵族服役和军队的职官衙门交给了特·纳·斯特列什涅夫领导,伊·博·特罗耶库罗夫接管了射击兵衙门。税务衙门委派加·伊·戈洛夫金领导,莫斯科诉讼衙门由雅·弗·多尔戈鲁基领导,弗拉基米尔诉讼衙门和呈文接受衙门由姆·格·罗莫丹诺夫斯基负责。内务府衙门则交由彼得一世妻子的叔父帕·阿·洛普欣管理。这个由名门世袭大贵族组成的政府一直存在到国家首次推行重大改革的前夕,即1699年。相当大的一部分政府成员后来又成为彼得改革中的得力助手。
尽管在这次剑拔弩张的权力斗争中实现了罕见的权力的和平过渡,但并不意味着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斗将会休止,更不意味着以后为此而流的血会减少。可以说,自彼得一世开始执政的那刻起,统治阶级内部的夺权斗争就从未停息过。而且这种对抗越来越多地与反对彼得一世的改革措施联系在一起。纳雷什金家族获胜后,对索菲娅长公主的阴谋的侦查工作仍在继续。1691年前,对公主的亲密合作者西利韦斯特·梅德韦杰夫案件进行了侦查;根据指控,御前大臣别佐勃拉佐夫因为同沙克洛维特有交往,被处死;1691年戈利岑的亲信、御前侍臣勒·帕·涅普柳耶夫被流放到科拉城堡;等等。
牧首约希姆于1690年去世后,阿德里安继任了这一职位。1689—1694年这段时间,俄罗斯人对宗教的笃信,对传统的拘泥,以及对外来事务的怀疑精神再次占了上风,政府甚至禁止以西方方式来训练军队。不过,这一切即将真正成为过去。1694年娜塔莉娅皇太后去世,22岁的彼得一世终于掌握了国家大权。
三、彼得亲政
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到的,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还远未结束。而从彼得一世亲政起,这些争斗也更多地与反对新措施、反对改革联系在一起,而坚决地打击这些人也成为顺利迈出改革步伐的必要前提。在彼得一世准备出国前夕,一场谋杀彼得一世的阴谋被揭露出来。这场阴谋在采取行动之前就被揭发,参加的人很有限,准备也很不充分,其中的领导者有一半过去都是索菲娅的心腹,这些人因被排挤出现任政府的核心圈而心怀不满,对彼得一世的革新举动也充满敌意。例如,彼得一世将其中一人的两个儿子派到国外去学习航海知识,就被他们认为是一种侮辱,贬低了他们的身份。对这一案件的侦查确定,这些密谋叛变者打算利用顿河哥萨克的部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他们之间除了对沙皇怀有不满外没有任何共同利益。于是彼得一世对这些人采取了坚决、果断的镇压措施。主犯都被处死,亲属则被逐出莫斯科,有点关系的人都遭到株连。同时沙皇委派亲信费·尤·罗莫丹诺夫斯基管理莫斯科,莫斯科的全部警卫任务则由近卫军团即谢苗诺夫斯基团和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的人员接管。同时,射击军也被调出莫斯科,改编成为守卫要塞和边境的卫戍部队,后来逐渐成为经常处于战备状态的正规军团。
虽然彼得一世采取了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是在他出国期间,新的叛乱活动还是发生了。1698年的这场以要求索菲娅长公主还朝执政为旗号的叛乱,与射击军被改编有着密切的关系。
1698年初春,调往立陶宛边境的部队中有一大批射击兵(155人)跑回莫斯科请愿,说他们“领不到军饷”。在谢苗诺夫斯基团士兵的阻止下,请愿者都被撵出了莫斯科,而军饷还是全都发给了他们。这些射击兵在莫斯科停留的短暂时间里,通过索菲娅的妹妹玛尔法·阿列克谢耶芙娜公主转交给索菲娅一份陈述他们所遭厄运的报告书。射击兵立即收到了索菲娅和玛尔法召他们回莫斯科的回信,信中还指示射击兵将索菲娅放出,且不要让彼得一世回到莫斯科,如果射击兵认为无法战胜新制兵团,可以煽动平民造反。射击兵带着这些信回到大卢基驻地。但他们马上接到一项诏令,命令将请愿者连同其眷属一起驱逐到乌克兰各城市,并指令射击军在西部边境城市(维亚济马、多罗戈布日等地)继续服役。这一诏令激起射击兵早已暗中酝酿的一场叛乱,他们不仅不肯交出他们的请愿者,还赶走了几位中校。直到军政长官罗莫丹诺夫斯基公爵以使用武力相威胁,他们才向指定的城市缓慢推进。
实际上,射击兵的首领们只是利用这一策略欺骗了军政长官,使其放松警惕。6月6日,在快到西德维纳河时,请愿者在射击军内部宣读了长公主的信,煽动射击军兵变(2200人参加),并向莫斯科进发。6月17日,他们在沃斯克列先斯基修道院附近横渡伊斯特拉河时,遇上了大贵族阿·谢·舍因和帕特里克·戈登将军、科利佐夫-莫萨利斯基将军率领的四千人队伍,很快被击溃。
由于沙皇不在国内,代执政者在最初的审讯中被射击兵的谎言所欺骗,对于这场叛变的性质没有足够的认识。射击兵没有泄露长公主信中的秘密,只是抱怨多年来勤务繁重,离家遥远,受尽煎熬,并总被置于“最需要流血的地方”,等等。当时沙皇在维也纳接到关于这一事件的报告时,立即明白了事件的实质。他在给罗莫丹诺夫斯基的回信中写道:“伊凡·米哈伊洛维奇的后裔正在成长,因此朕要求你们遇事要坚决。除此之外,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扑灭此火。尽管朕十分希望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完,但为此原因,朕将出乎你们意料地立即回国。”8月25日,彼得一世从国外回来,立即下令把6月17日抓获并又分别送到各县城和修道院的射击兵送回莫斯科。经过重新侦讯后确定了射击兵收到索菲娅的号召书的事实,他们打算“请长公主回来执掌政权,把大贵族、外国人和士兵(士兵在当时是一种模仿西方的新兵种)通通杀掉”。一旦成功,射击兵将策划成立听从他们意愿的新政府,甚至认为改朝换代也不是不可能的。射击兵叛乱是为了恢复他们的特权,他们认为新沙皇和大贵族没有保留他们的特权,因而心生怨怼。不过,莫斯科的老百姓并不支持射击兵。
《射击兵被行刑的早晨》(19世纪俄国著名画家瓦·伊·苏里科夫作品,1881年完成)
随着侦讯工作的进展,整个10月份处死了大部分参与兵变的射击兵。索菲娅长公主和她的妹妹玛尔法被迫出家为修女,索菲娅被软禁在新圣母修道院,受到严密看守,禁止与外界联系。射击兵部队部分被解散,这在已开始进行军事改革的情况下势在必行,莫斯科的射击兵甚至被禁止再次参军当兵。就在那时,彼得一世扯断了与反对改革的皇后家族——洛普欣家族之间最后联系的纽带。他与皇后之间的关系早已破裂,母亲替他撮合的这段婚姻最终被证明是个悲剧,叶夫多基娅皇后于1698年9月23日被流放到苏兹达里的一个修道院。沙皇不仅消除了一切与索菲娅和瓦西里·戈利岑政府有关的东西,而且同皇后和她的那些持反对派立场的亲戚们彻底决裂,这就为改革的推行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的条件。
《在新圣母修道院的女皇索菲娅》(19世纪俄国著名画家伊·叶·列宾名作,完成于1879年,注意:窗外被吊死的射击兵清晰可见)
四、强人个性
彼得一世给同时代人的印象是无比强壮、高大英俊、精力充沛、心智超群。可以说,彼得一世几乎具有为俄罗斯人所崇拜的那种力量型人物所拥有的全部条件,这成为彼得一世成就不平凡事业的基础。
彼得一世身高足有两米,健壮结实,他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承担着通常由数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不管在哪个方面,很少有人能够跟得上彼得一世的工作节奏。甚至彼得一世大步流星地前行时,部下不得不一路小跑跟着他。彼得一世具有无限的求知欲、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他总是坚持亲力亲为、以身作则。他亲自学习造船,全面研习普通士兵和水手的军事技能,亲自在军中服役,学习每一种武器的使用方法。在有了这些经历和经验后,他才把自己提拔为一个军官,之后他按军功给自己升军衔。例如,波尔塔瓦战役胜利后,他把自己升为陆军上将,而俄瑞北方战争(即第二次北方战争,又称大北方战争)胜利后,他才把自己升为海军中将。这位皇帝还抽出时间学习了大约20种技艺。他几乎什么都能做,大到一艘船,小到一双鞋。为了给贵族子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也是为了掌握最新的消息,为国效劳,他甚至亲自到欧洲去学习,这使得彼得一世成为俄国历代沙皇中绝无仅有的“实干型”沙皇。这正是由于彼得一世自小在宫外长大,少了一些贵族子弟的浮夸作风,反而具备了实用主义作风。因而无论是识人还是做事,彼得一世都讲求实效。他重视有才能的人,重视专家的意见,但也坚持独立思考,这些都是改革家所必备的重要素质。
阅读彼得一世的信,你总能感受到他的那种雷厉风行的态度,在他的各类指令中少不了“不得延迟”“火速”“立即”等字眼。有时真的很难判断,究竟是任务刻不容缓,还是沙皇就是一副急性子。事实上彼得一世善于对形势迅速作出判断,他往往能够抓住要害,立即作出决定,如果身边没有合适的人选,他会亲自动手将这个决定付诸实施,这种魄力对于改革家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佩戴蓝绶带圣安德烈·佩尔沃兹万内勋章和星章的彼得一世像》(法国画家让-马克·纳蒂埃作品,1717年完成)
最可贵的是,彼得一世具有非常强大的意志,这也是他能在俄国推行如此深刻变革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从彼得一世的战史中能很容易地发现他拥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品质,即他总能从最糟糕的、常人无法承受的失败中迅速恢复过来,将每个障碍视为成功的请帖,仿佛任何可怕的东西都无法摧毁他坚定的求胜意志,软弱和疲倦更像是从未出现在彼得一世的“词典”中一样。彼得一世有句名言:“一帆风顺常使许多人身遭不幸。”这或许恰恰就是彼得一世斗志昂扬的根源。面对强于自身的对手,面对自身军队的种种缺陷,他洞悉一切却从未畏惧过战斗,这种大无畏的拼搏精神绝非等闲人物能够拥有。
在没有人支持他的时候,他的家人、宫廷和波雅尔杜马一边倒的反对改革的时候,他开始大胆启用那些虽然有才能但却出身不高的人。他不仅破格提拔他们,还尽力将这套做法形成了制度,这就令更多有才能的人,愿意围绕在彼得的身边,去帮助他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