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学界已经公认工业遗产研究属于现代考古学的范畴。但工业考古不同于古代文物的考古,工业考古的主要指向是对最近250年来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大发展时期物质性的工业遗迹和遗物的保护和记录[1],也就是说,工业遗产研究是奠基在工业考古基础上,只有通过工业考古明晰了工业遗产的历史和现状,才能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业遗产文化内涵的研究。
近年来,北京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已经开始探究和采取保护利用措施,北京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初见成效。但是,这仅仅是刚起步,北京工业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利用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甚至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工业遗产研究和保护利用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保护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从政府到民间都对北京工业遗产的总体现状不甚了了,从而无法有针对性的采用有效措施加以保护,这表明北京工业遗产的工业考古任重道远。到目前为止,北京究竟拥有多少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的存在究竟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北京工业遗产究竟有哪些类型?它们的来龙去脉究竟如何?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究竟如何?迄今为止,上述问题均未得到很好解答,需要运用工业考古的方法予以明晰。
北京工业遗产的留存情况并不是十分清楚,这种状况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复杂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历史原因使然。
在北京工业产生和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社会外部条件并不好,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要生存发展下去,需要克服诸多困难。这种困难早期主要是西方侵略势力的压制、封建势力和落后保守思想的阻挠,比如詹天佑主持修建著名的京张铁路,如果不是詹天佑面对巨大困难的坚强支撑,如果不是北京和铁路沿线民众的倾力支持,以及技术人员的努力工作,这条中国人自己主持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很可能半途而废。再如,由洋务派头面人物李鸿章和刘铭传动议修建的天津到通州的铁路,也在顽固派强大的反对声浪下胎死腹中,致使北京东部的交通发展大受阻滞。清末新政以后,清政府奖励工商业的政策出台,使得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有所改善,工商业获得了比较快的发展。但是,政治条件并未完全改善,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对中国民族工业的高压仍然存在,仍然羁绊着中国工业的发展。进入民国后,军阀混战,政治混乱,更是不利于工业发展。在这种条件下,工业企业创建和破产频繁稳定性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工业则经历了产业规划的过滤和产业的换代升级,亦是几多沉浮。
北京历史上的工业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时代浪潮中,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几经发展后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或者重组改造,或者变更企业名称而转产。即使是部分老字号、老企业,由于几经搬迁、改建,也已失去了其赖以生存和彰显于世的浓厚历史文化价值,不再属于工业遗产的范畴。有些工业企业的建筑和设施挪作他用,虽仍然是难能可贵的工业遗迹,却由于产权单位的错综复杂,使得保护开发工作举步维艰。
在本章当中,我们将对北京工业遗产的基本留存进行工业考古,对北京工业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进行初步的梳理和阐释。囿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很难完全掌握北京工业遗产的全部信息资料,但我们尽力而为,力图展现其全貌,并就部分典型性遗产展开重点论述,以求达到管中窥豹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