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和平解放到1979年实行改革开发的三十年间,北京工业发展虽然经历过短暂的起伏与震**,但趋势是不断向前的,成就举世瞩目,概述如下:
第一,工业增速较快,成长为全国第二大综合性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北京工业投资在1万亿元以上,固定资产达到近200亿,总产值超过250亿,三十年间年均增长17.6%,远超过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至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已成为全国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北方第一的工业中心。北京多项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石化产品占全国该门类总产22.7%,居全国第一,文教艺术工业占9.8%,居全国第二,电子、毛纺织工业居全国第三,皮革加工、服装缝纫居全国第四,冶金、通用设备、家用电器制造居全国第五。在80年代初全国主要工业品产品排名中,北京的合成橡胶、塑料、乙烯、冰箱位居全国首位;铁矿石、家用洗衣机、电子计算机位居全国第二;发电设备、呢绒、毛线、汽车、焦炭、彩色电视机位居全国第三;生铁、内燃机、录音机、合成纤维位居全国第四,居全国第五的有钢材、机车、缝纫机、啤酒、家具;居全国第六的是钢、手表、塑料制品、甲醇、收音机,位居全国前十位的还有机床、日用铝制品、合成洗涤剂、皮鞋、中成药等。[157]
第二,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企业及各类工业产品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创造出一大批名优品牌。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划分的164个工业大类中,北京拥有149个门类。机电电子及机器制造、石化与基本化工、纺织与印染构成北京三大产业支柱,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0%以上。雪花冰箱、白兰洗衣机、牡丹电视、金鱼洗涤灵、熊猫洗衣粉、212吉普、130轻型卡车、大宝SOD蜜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畅销产品,行销全国各地。新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第一台精密机床、第一辆轻型汽车、第一只晶体管……无数个共和国工业新纪元都诞生在首都北京这片新兴的工业热土上。
第三,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30年间,北京的工业建设不同于近代北京工业发展基本依靠市场自我调节、零散布局的旧模式,依托科学的调研、规划,对首都工业进行统一布局,按照分散集团式的布局,围绕中心城区先后建立十余个工业小区。经过“一五”“二五”时期的建设,在“**”前主要形成了西郊石景山钢铁电力工业区、丰台桥梁机车制造工业区、东南郊化学工业区、东郊棉纺工业区、东郊机械工业区、东北部酒仙桥电子工业区、清河毛纺工业区、北郊电信器材工业区、房山琉璃河窦店建材工业区等。虽然20世纪50年代末,在“大跃进”口号下,大办街道工厂,造成工业布局混乱状态,影响了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但总的来说,这段时期新建的工业企业,尤其是一些能耗多、污染较严重的大中型项目,主要布局在东郊和南郊,位于城区下风下水方向。这种分散建工业小区的集团布局方式基本上是合理的。
第四,工业的快速发展构筑起现代北京前进的物质基础,赋予了北京城市文化新的内涵,深远地影响了北京的历史走向。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工业产值始终占到了首都经济总量的六成以上,工业成为首都国民经济赖以为系的基石,此外工业企业还是解决首都居民就业的最主要渠道,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20世纪90年代。
虽然北京工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受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局限,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制约着北京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健康发展。这种体制机制问题主要表现为:工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轻重失衡;粗放型增长与管理滞后造成的经济效益问题;环境污染与工业“三废”引起的城市环境生态安全问题;工业规模过大造成的煤炭、供水紧张的资源问题四个方面。以上四个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其根源在于对北京工业发展模式、道路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社会、经济条件已经变化的时候,仍然片面认为只有发展重化工业、基础工业才是实现工业化的唯一途径,致使原材料工业、重工业长期在工业中所占比例过高,耗费资源过高,没有充分发挥北京的人才智力优势,反而加重了城市生态负担与资源载荷,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建设的3000多个街道工厂,许多位于城市居民区中,工厂产生的废气、噪声、振动等污染,对城市居住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许多工艺落后、能耗较高的冶炼厂、铸造厂分布在城市核心区与人员密集区,远离交通枢纽,不仅不符合效益最佳原则,更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危害了市民健康与生活品质。到改革开放前夕,由于首钢、重型机械厂、锅炉厂等大型工业企业的大规模扩建,工业污染进一步加重,城市居民对于改变污染扰民的呼声日益提高。
此外,在工业布局方面,工业用地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过大,且与居民生活区域交错分布,互为阻碍,这在世界各国的首都中是罕见的。北京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城区大办“五七”工厂,新建了1000多个小工厂,后来这些工厂逐渐发展,大部分升级为区、市属厂,构成城区工业的主体。加之后来各单位和街道在市区见缝插针、随意定点、大搞违章建筑,发展“五七”工厂,停办的学校和科研机构也改为工厂,更加剧了城区工业布局的混乱局面,造成城区工业过于拥挤和杂乱无章的状况,给城市建设和环境质量带来了许多难以处理的问题。近郊工业,由于搞了很多填空补齐项目,使工业小区迅速膨胀,再加上城市建设向外扩张,原来预留的隔离带被迅速填满,使城区与近郊区工业小区之间的隔离带消失,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为此,从70年代中期开始,北京逐步加强了对工业“三废”、城市污染的治理,并取得了部分成效,并从1978年开始了对污染较大工业的搬迁,125家厂点列入名单,并着手对35个重点污染企业的治理。[158]
北京工业发展至80年代初期已经走到时代的历史的转折关头,深度改革与战略调整已不可避免,在原有工业化模式基础上的小修小补已很难奏效,大规模的工业政策调整呼之欲出。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推进,北京开始重新考察城市规划问题。1982年,北京市修订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提出要在北京工业已具有相当基础的前提下,按中央方针进行调整,今后近郊工业区不能再安排新工厂或者占地扩建,并要有计划地把一部分工业企业搬出市区,同时在远郊区县开辟以工业为主的卫星城镇。198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做了批复:“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北京城乡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要求。”“工业建设的规模,要严加控制。”“今后北京不要再发展重工业。”“而应着重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当前尤其要迅速发展食品工业、电子工业和适合首都特点的其他轻工业。”[159]
1984年,北京市颁布了《关于对污染扰民企业搬迁实行优惠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开始了对污染企业的整治。《通知》宣布要对污染企业实行税收、贷款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其搬迁,开始了北京工业的“大搬迁、大关停”。例如,高熔金属材料厂由宣武区报国寺迁往昌平沙河,金属构件厂由朝阳大北窑迁往通州梨园,北京玻璃总厂由宣武区槐树街迁往大兴黄村,第三制药厂由海淀北洼路迁往朝阳区长营。新建的工业项目基本布局在昌平、顺义、大兴、通州等地。到1990年,全市共搬迁治理171家工厂,北京城市的污染状况得到初步改善。与此同时,北京工业结构的布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区新建工业得到控制,远近郊工业发展迅速,而且随着北京城市“科技兴工”新技术改造与“节水节能”的发展,工业生产值增长了1.6倍,水能耗却减少了1/3。[160]
然而,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北京工业经过10年的搬迁改造,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环境污染依然严重,“三废”排放总量很高,城市工业产生的废气、废物增加了14.6%~17%,城市环境质量在下降;第二,市区的工业用地比重仍然很大,全市73%的工业仍然栖息在城市,仅北京中心地区就有1900家工业,它们的存在与北京城市功能产生巨大的矛盾;第三,工业用地经济效益低、布局混乱零散、基础设施落后,影响着城市布局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第四,由于将工业“原规模”搬迁,既无有力的政策支持,又限制在“原规模”,资金难以落实,致使搬迁后的大量企业陷入困境。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北京工业的搬迁步伐和北京城市环境改善的进程。
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北京的具体情况,1992年12月,北京市政府再次向国务院报送《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年10月获得了国务院批复:“突出首都的特点,发挥首都的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促进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针对北京市工业部门领导的想法,国务院强调“北京不要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不能再发展那些耗能多、用水多、占地多、运输量大、污染扰民的工业。市区内现有的此类企业不得就地扩建,要加速环境整治和用地调整”[161]。
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北京重新诠释了工业在首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实现工业产业升级与现代化调整视为北京经济工作的重心。1995年,为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北京正式出台了《北京市实施污染扰民企业搬迁办法》,结束了“原规模”搬迁模式,确立了搬迁与调整相结合的思路。同时,北京提出工业结构调整“五少两高”[162]和“退二进三、退二进四”[163]的原则,竭力调整北京市的工业结构布局,以解决污染扰民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1999年5月,北京又重新修订出台了《北京市推进污染扰民企业搬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办法》。两个文件的出台,对北京工业的搬迁与调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99年12月和2000年8月,北京市又先后出台《北京工业布局调整规划》和《北京市三四环路内工业企业搬迁实施方案》,这几个文件加大了北京工业布局的调整力度,极大地促进了北京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的调整与优化。
但是,调整也带来了一些新现象、新问题。首先,对工业产业调整的认识存在缺失。调整方式单一,基本采取了原址拆除,异地重建的模式,没有认识到城市工业调整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城市社会重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资源整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及实现城市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对产业发展前瞻性不够,对职工安置等重大社会问题缺乏解决之道,造成部分城市居民生活不便。
其次,工业用地调整后的利用问题。改造初期设想的退二进三在不少地方成为泡影,工作空间集体消失,制约了城市发展的后劲。从现有情况看,既有工业用地绝大部分被改造为城市居民生活用地,其比例高达75%。这种状况的产生,利益驱动是主要的深层次原因,由于银行贷款利率的政策导向,房地产开发的商业贷款利率要大于居住贷款利率,现金流的压力要求开发商需要尽快回收资金,使得过去20年的工业用地调整改造成了“雾里看花”。
又次,调整搬迁后的工业企业发展遭遇困境,北京工业出现总体滑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京对于工业领域的投入逐年减少,扣除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对比同期上海、天津工业投入的迅猛增加,其差距更为明显。工业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增长的乏力,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北京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优势地位迅速丧失,一大批名优品牌淡出市场,工业品产值、效益在全国的排名日趋靠后,部分工业门类已完全消失,曾经的全国第二大工业中心已淡出全国主要工业城市行列。
再次,北京工业调整的利益分配不均。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土地经营,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工业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短期效益,而政府部门背负了沉重的包袱,众多工业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也没有充分享受到搬迁调整带来的效益。例如,经过调整改造后出现的大量公共资源配套设施实施率严重不足,成为政府最大的责任压力。
此外,必须引起重视的一点是在城市工业调整中对文化建设的忽视与破坏。多年来,社会从上到下对工业历史遗迹的研究匮乏,公众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不足,工业用地的调整主要采用“推倒重来”的方式,致使大量有价值的工业建筑被拆除,造成了城市工业文化记忆丧失[164]。北京城市中存在许多重要的工业历史遗迹,像创于清末的长辛店机车厂(二七机车厂)、京师丹凤火柴有限公司(北京火柴厂)、清河制呢厂(清河毛纺厂),民国时期的双合盛啤酒厂(五星双合盛啤酒厂)、海京铁工厂(北京第一机床厂)、北京啤酒厂(首都啤酒厂)等,在北京工业调整改造过程中已经完全消失。
有鉴于以上诸多新问题、新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根据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建设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科技北京的总体构想,北京进一步加大了工业调整步伐,加快对东南郊、京西石景山等区域内工业企业的更新改造,并进行了更加审慎、科学的规划。
随着工业的逐步调整和更新,北京加快了近郊工业区的发展。根据《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北京市政府以产业基地和工业开发区为依托,鼓励发展新型都市产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从“城区—总部基地、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郊区—现代制造业基地”进一步拓展转变为“一个集聚区、两个产业带、多个特色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形成“梯度分布、专业集聚、特色突出、协同发展”的产业分布。
2006年,北京市政府开始加快创意文化产业建设,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国际竞争力。酒仙桥电子城出现了“798”现象,许多画家利用798厂的工业厂房,改造成艺术工作室进行创作与交易;北京朝阳酿酒厂、北京拖拉机厂这些“文化创意产业”的更新改造的成功案例也出现了,为北京工业用地调整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5—2006年,北京市开展了北京垡头工业区、北京焦化厂工业区、北京首钢工业区、北京第二热电厂的更新改造研究,对于工业用地历史遗产的保护问题,社会公众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面对风起云涌的更新改造思潮,2008年年初,研究部门提出了北京中心城工业用地整体利用更新策略,除对更新改造的总体目标、规模结构、发展方向、思路策略、组织模式进行了积极探讨外,还将北京工业遗产保护问题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今,历经三十余年的拆除、迁建后,在北京中心城区仍然分布着许多老工业企业,它们有的位于旧城边缘,如地处西南二环的北京第二热电厂,有的则就身处闹市之中,如美术馆附近的北京胶印厂等。而它们无一例外都面临着城市发展、区域改造的考验,其命运前途未卜。如何对待这些劫后余生的宝贵工业遗产,成为时代摆在北京面前的一道历史性难题。
产业升级换代,旧有工厂拆停并转,优化城市布局,是历史的必然与时代的进步。伴随着一座座老厂房的轰然倒下,一根根曾经代表工业文明与城市形象的巨型烟囱的爆破拆除,传统意义上的机器大工业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星罗棋布的新兴商业区、现代化住宅楼、高新产业园,由于传统工业的巨大牺牲,北京得以天更蓝,水更清。
告别辉煌的昨日,拥抱更加和谐绚烂的明天。我们更不应忘却,那曾经数以千计的工厂矿山,成百万计的几代劳动者为北京城市现代化所建立的卓越功勋,是他们用默默的奉献与辛劳的汗水,支撑起这座城市的脊梁,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是北京现代化的先导。到20世纪80年代,北京工业从业人数曾经达到170万人,占城市人口的近1/4。北京市工业的发展记录了几代产业工人的理想和希望,在那火红的年代,他们以忘我的豪情缔造了人类工业文明史上一个个崭新的奇迹,续写了壮美的华章。
虽然北京市工业发展出现了烟囱林立,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但其创造的工业文明、带来的生产力大发展,仍然是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段辉煌历史的记录。工业遗产的保留,在记录辉煌的同时,也有助于后代人认识自然事物的属性,领悟到客观发展的规律。今人应当对历史负责,为后人留下关于工业时代辉煌与失误的记录。
北京因为曾经拥有门类齐全、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工业,也就拥有为数惊人的大量工业遗产。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与感恩是出于一种朴素而简单的良知,当我们享受着今天的富足生活时,有必要去关注身边的工业遗产,留住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传承这座城市的文脉与灵魂。
[1] 章永俊编:《北京手工业史》,2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编著:《北京工业史料》,1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60。
[3] 该铁路位于今北海公园东侧,全长1千米,窄轨,蒸汽机车牵引,民初拆毁,现已无遗存。
[4]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553页,北京,中华书局,1958。
[5] 《清实录》,第54册,9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6]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5725页,北京,中华书局,1958。
[7] 周尔润:《直隶工艺志初编》,19页,天津,直隶工艺总局,1907。
[8] 1906年改为农工商部。
[9] 张宗平、吕永和译:《清末北京志资料》,201~202页,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
[10] 李铁虎:《民国北京大中学校沿革》,41页,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11]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637~647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2] 北京电业管理局:《北京电力工业宏伟的十年》,载《中国电力》,1959(18)。
[13] 王季点、薛正清:《调查北京工厂报告》,12页,出版单位不详,1924。
[14] 现北京供电局所在地。
[15]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工业志·电力志》,9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16] 京师总商会工商调查处编:《京师总商会行名录》,77页,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部藏,1921。
[17] 《二七车辆志》编委会编:《北京工业志·二七车辆志》,3页,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8] 《清实录》,第59册,78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19] 《清实录》,第59册,78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20] 《清实录》,第60册,308~30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21] 铁道部铁道年鉴编纂委员会编:《铁道年鉴(1933)》,19页,上海,汉文政楷印书局,1933。
[22] 铁道部铁道年鉴编纂委员会编:《铁道年鉴(1933)》,25页,上海,汉文政楷印书局,1933。
[23] 颜世清:《财政部印刷局整顿局务公牍辑要》,23页,财政部印刷局,1917。
[24]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231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25]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50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26] 周尔润:《直隶工艺志初编》,94页,天津,直隶工艺总局,1907。
[27] 张宗平、吕永和译:《清末北京志资料》,309页,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
[2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编:《驰名京华的老字号》,296~298页,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
[29] 后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廉价面粉大量输入倾销的冲击,于20年代中期停止面粉加工业务,转而依靠原厂附设机器修理厂的设备和技术力量,改为制造磨面机和铅石印刷机的机械厂。全厂共有大小车床十几台,刨床2台,钻床1台,工徒80多人,技术人员1人等,参见王季点、薛正清:《调查北京工厂报告》,35页,1924年铅印本。
[30] 王季点、薛正清:《调查北京工厂报告》,32页,1924年铅印本。
[31]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15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32]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15~16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33]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中华民国法令大全》,150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
[3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25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5] 江苏省商业厅等编:《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第1卷,210~220页,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
[3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57~73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7]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1~3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38] 《刘揆一集》,66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9]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16~18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40] 《中华民国法令大全》,150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
[41] 《刘揆一集》,77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42] 林颂河:《北平社会概况统计图》,11页,北平,社会调查所,1931。
[43] 京都市政公所:《京都市政汇览》,23页,北京,京华印书局,1919。
[44] 京都市政公所:《京都市政汇览》,25~26页,北京,京华印书局,1919。
[45] 京都市政公所:《京都市政汇览》,26页,北京,京华印书局,1919。
[46] 京都市政公所:《京都市政汇览》,26页,北京,京华印书局,1919。
[47] 据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编:《农商统计表》,第一至九次,1912年至1921年版。
[48] 据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编:《农商统计表》,第三次、第十次,1912—1921。
[49] 北平市社会局档案:《北京市工商业团体一览表各大工厂调查表、农会、商会及东安、西安、广安、西单文化商场组织沿革及现在管理营业概况》,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J002-001-00233。
[50] 北平市社会局档案:《北平工厂联合会工厂调查表及北平各行商会登记调查表》(1928年),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J002-004-00010。
[51]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电力工业志》,21~26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52] 卓宏谋:《龙烟铁矿之调查》,41页,北京,文岚簃印书局,1937。
[53] 北平市物产展览会编查股:《北平市物产展览会汇刊》,147页,1935。
[54] 池泽汇、娄学熙、陈问咸编:《北平市工商业概况》,421~422页,北平市社会局,1932。
[55] 民国时期北京机械工厂多称为铁工厂而鲜见机械厂之称谓。
[56] 王季点、薛正清:《调查北京工厂报告》,4页,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部藏,1924。
[57] 《当代北京机械工业》,192~197页,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98。
[58] 《北平特别市工厂之调查》,载《工商半月刊》,1929(9)。
[59] 王季点、薛正清:《调查北京工厂报告》,22页,出版单位不详,1924。
[60] 《北平市大小工业之概况》,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2-004-00207。
[61] 北平市物产展览会编查股:《北平市物产展览会汇刊》,168页,1935。
[62] 《当代北京纺织工业》,6~8页,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8。
[63] 杜文思:《平津工业调查》,171页,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1934。
[64] 《去年北京经济回顾》,载《经济半月刊》,1925(9)。
[65] 胡朴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下)》,6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66] 民国三年,1914年。
[67] 因此地可引玉泉山之水。
[68] 池泽汇、娄学熙、陈问咸编:《北平市工商业概况》,343页,北平市社会局,1932。
[69] 北宁铁路经济调查队编辑:《北宁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145页,北宁铁路管理局,1937。
[70] 池泽汇,娄学熙,陈问咸编:《北平市工商业概况》,350~351页,北平市社会局,1932。
[71] 《国民政府公报》,第71期,5页,1928年6月。
[72] 《北平市政统计》,17页,北平特别市社会局,1946。
[73] 截至2010年7月,北京市全境总面积16807.8平方千米,据北京市政府国土资源局网站www.bjgtj.gov.cn。
[74] 凤纪:《树倒猢狲散》,载《世界晚报》,1928-08-15。
[75] 霞:《再到北京》,载《大公报》,1928-10-09。
[76] 北平市物产展览会编查股:《北平市物产展览会汇刊》,12页,1935。
[77] 《市面穷》,载《世界晚报》,1928-08-29。
[78] 《全市萧条百货滞销北平市之最近情形》,载《顺天时报》,1928-09-19。
[79] 《北平商市萧条》,载《工商半月刊》,1929(3)。
[80] 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编:《北京瑞蚨祥》,1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81] 幻云生:《丘九穷了》,载《世界晚报》,1928-12-16。
[82] 《北平地面之兴废》,载《大公报》,1928-08-23。
[83] 《瓦片也靠不住》,载《世界晚报》,1928-08-18。
[84] 《北宁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115页,北宁铁路管理局印,1937。
[85] 《北平市政公报》,第41期,89页。
[86] 《北平市注册厂商一览表》,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2-004-00036。
[87] 汤用彬等:《旧都文物略》,237页,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88] 梅启昭:《北平工商业一瞥》,载《实业统计》,第1卷,第1期。
[89] 程文蔼:《北平市工商业概况》,载《工商半月刊》,1933年,第16期。
[90] 卓宏谋:《龙烟铁矿之调查》,62页,北京,文岚簃印书局,1937。
[91] 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编著:《北京工业史料》,2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60。
[92]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日伪统治下的北京郊区》,112~116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93] 未能建成。
[94] 《华北纺织工业会统制规程类集》,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1-002-00181。
[95] 《北京满铁月刊通讯》,第24期,62~63页。
[96] 北支工场调查委员会编:《华北工场统计》,2~5页,北支工场调查委员会,1939。
[97] 北支工场调查委员会编:《华北工场统计》,2~5页,北支工场调查委员会,1939。本表系日本人统计,蔑称中国为“支那”,已改过。
[98] 北支工场调查委员会编,《华北工场统计》,21~22页,北支工场调查委员会,1939。
[99] (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政务厅情报局编:《国民政府还都华北政务委员会成立三周年纪念特刊》,110~111页,国家图书馆馆藏,1943。
[100] 北支工场调查委员会编:《华北工场统计》,43~45页,北支工场调查委员会,1939。
[101] 北京物质委员会编:《北京物质委员会报告书》,14~16页,北京物质委员会,1938。
[102] 华之国编:《陷落后的平津》,8~9页,时代史料保存社,1939。
[103] [日]富田等:《华北开发事业之概观》,71页,天津市图书馆馆藏,1945。
[104]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地质矿产水利气象卷·地质矿产志》,361~363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105] 《新民报》,1939-05-26。
[106] 《北平市政府关于将接收门头沟各煤矿所存物品全数移交警察局给门头沟煤矿接收委员叙双全的训令(附各矿历年经营情况调查)》,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09-001-00051号。
[107]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华北经济掠夺》,376~37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8]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地质矿产水利气象卷·地质矿产志》,361~366页,北京出版社,2001。
[109] 卓宏谋:《龙烟铁矿厂之调查》,4~5页,北京,文岚簃印书局,1937。
[110] 佚名:《沦陷区铁矿之现状》,载《资源委员会季刊》(第一期)。
[111] 《龙烟铁矿经营调查报告书》,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61-001-00492。
[112] 《石景山制铁所概要(2)》,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61-001-00016。
[113] 《北铁石景山制铁所建设现状报告》,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61-001-00191。
[114] 《石景山制铁所扩充计划规状及关于石景山制铁所将来之经管》,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61-002-00030。
[115] 新京报编:《抗战北平纪事》,314页,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6。
[116]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日伪统治下的北京郊区》,276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117]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工业卷·黑色冶金工业志 有色金属工业志》,216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118] 池泽汇、娄学熙、陈问咸编:《北平市工商业概况》,133页,北平市社会局,1932。
[119] 《久保田铁工场即石钢铸造厂卷》,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J061-002-00005。
[120]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工业卷·黑色冶金工业志 有色金属工业志》,119页、195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121] 《北平市工业企业登记》,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133-4-1号。
[122] 《当代北京工业丛书》编辑部:《当代北京机电工业》,1~2页,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8。
[123] 《北京第一机床厂调查》(内部资料),3~8页。
[124] 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等编:《北京工商史话(第三辑)》,61页,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
[125] 北支工场调查委员会编:《华北工场统计》,43~44页,北支工场调查委员会,1939。
[126]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工业卷·机械工业志》,15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127] 《当代北京广播电视和电子元件工业》,8~9页,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90。
[128] 《北平市工业企业登记》,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133-4-1。
[129] 《北京工商史话(第四辑)》,154~156页,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130] 《当代北京建筑材料工业》,10~11页,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8。
[131] 北京市档案馆编:《日伪北京新民会》,74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132] 北支工场调查委员会编:《华北工场统计》,59~60页,1939。本表系日本人统计,原表将中国称为“支那”,已改过。
[13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驰名京华的老字号》,300~302页,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
[134] 《北京市商会关于印刷业、毯业、服装业、铁工业纺织业、芝麻油业等同业公会申请配给工人食粮等的呈及市公署的批》,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071-001-00365。
[135] 《北宁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145~146页,北宁铁路管理局,1937。
[136]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工业卷·化学工业志》,237~289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137] 《北平市工业企业登记》,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J133-4-1。
[138] 《燕京造纸厂参观志略》,载《职业月刊》,1934(1)。
[139] 北平市人民政府工商局:《北平市工业调查》,2页,北平市人民政府,1949。
[140] 郑天翔:《回忆北京十七年》,31~32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141] 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编著:《北京工业史料》,9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60。
[142] 《北京市十年建设成就统计资料(工业)》,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ZH013-001-00035。
[143] 《研究室调查、搜集关于首都城市建设的材料》,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001-009-00303。
[144] 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编著:《北京工业史料》,10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60。
[145] 宋汀:《我对解放后北京纺织工业的几点回忆》,载《北京党史》,2007(6)。
[146] 《市委关于北京市工业发展问题的报告》,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005-001-00324。
[147] 李振兴主编:《北京工业志·综合志》,661~671页,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148] 李振兴主编:《北京工业志·综合志》,725页,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149] 北京市统计局编:《欣欣向荣的北京——三十五年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61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50] 北京市统计局编:《欣欣向荣的北京——三十五年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59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51]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北京党史纪事(第6辑)》,286~28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52] 《高举总路线红旗,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北京向现代化工业城市迈进》,载《北京日报》,1964-09-21。
[153]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北京党史纪事(第6辑)》,3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54] 北京工业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工业志·电力工业志》,81~82页,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55]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北京党史纪事(第6辑)》,105~1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56] 即小玻璃、小水泥、小化肥、小钢铁、小煤炭。
[157]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数据检索整理。
[158] 王虹:《经济、能源、环境关系——北京地区实证研究案例》,230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159] 王军主编:《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事辑要(1949—1990)》,440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160] 王军主编:《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事辑要(1949—1990)》,463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161]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城乡规划卷·建筑工程设计志》,310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162] 即能耗少、水耗少、物耗少、占地少、污染少和高附加值、技术密集程度高。
[163] 即退出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退出二环路,迁至四环路以外。
[164] 陈军:《北京工业发展30年:搬迁、调整、更新》,载《北京规划建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