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欧洲兴起
古希腊灿烂的文明在重视现实利益的罗马人那里没有被继承下来,公元最初的五百多年,是希腊古典文化持续衰落的时期。此后五百年,蛮族入侵,基督教兴起,西罗马帝国灭亡,原西罗马帝国的大部分区域即欧洲进入了黑暗年代,经济大倒退、文化跌入低谷、人们的精神陷于愚昧和迷信之中。
要说基督教的兴起不能不提到犹太人。生活在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又称以色列人或希伯来人,他们的祖先大约公元前1200年从幼发拉底河迁到埃及,后因不堪忍受埃及人的奴役,在领袖摩西的带领下来到今天巴勒斯坦南部,并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930年,分裂成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和南部的犹太王国。公元前1世纪,两个希伯来王国均被并入罗马帝国版图。他们在罗马帝国的黑暗统治下,过着悲惨、苦闷、前途渺茫的生活,希望有个救世主能够来到人间,把他们拯救出苦海。也就是在这种状况下,犹太人中出现了一位对世界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耶稣基督。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也是基督教徒所信奉的救世主。基督教是在吸收了犹太教的某些教义后逐渐形成的。它所倡导的不是偶像崇拜,而是禁欲、忏悔和对唯一的主——上帝的颂扬。而且反对罗马的奴隶制度,反对罗马对其他民族的统治和压迫。耶稣言传身教,所以很有影响力。犹太教的教士们对耶稣的离经叛道思想大为不满、又害怕他的布道会激怒罗马人,所以干脆将他抓起来交给罗马地方长官彼拉多,公元30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后,他的信徒们前仆后继传播基督教,使得基督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公元最初的两个世纪,罗马帝国对基督教极尽压制和迫害。但是,广大的穷苦人民,很快就被基督教“赎罪”、“拯救”的学说所吸引,他们在基督教中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和出路。后来,信教的群众越来越多,以至于到了君士坦丁当政时代,罗马帝国不得不正式承认基督教的合法性。公元325年,皇帝君士坦丁亲自主持了基督教世界的第一次全体主教会议,基督教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教会力量参与历史创造。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修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以更快的速度传遍全世界,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耶稣出生的那一年也被作为计算历史年代的第一年,叫基督纪元,也叫“公元”,是现在世界各国通行的公元纪年法。
基督教的兴起,标志着一种取代正在衰落中的古典文化的新型文化已经出现,古典文化被抛弃的历史命运已经注定。然而,基督教的兴起在科学史上的意义却是反面的。因为,信仰取代了对事物的探究,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被窒息。基督教对待希腊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力量,因为希腊文化被它宣布为异教,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在整个基督教文化占支配地位的中世纪,欧洲在自然科学方面没有做出什么特别有意义的工作。
欧洲的“焚书坑儒”
在基督教兴起前,古罗马统治者只是不重视科学理论,但似乎也不敌视古希腊科学文化。然而,当基督教被立为国教之后,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垄断了整个精神生活。教会这种万流归宗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必然会敌视和压制古希腊文明,因为它那种自由探索的精神“太可怕”了。终于,罗马统治者和教会联合在欧洲历史上演出了一场“焚书坑儒”的丑剧。其中,使古典文化遭受灾难性摧残的事件是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烧毁和柏拉图学园被封闭。
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一座珍藏着人类古代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宝库,它藏书最多时曾达70万卷。令人痛心的是几次战火和宗教狂热行动几乎把它焚烧殆尽。第一次是公元前47年,时任罗马大将军的凯撒纵火烧毁了亚历山大图书馆,近三个世纪来收集的70万卷图书被付之一炬。自从公元380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以来,已被罗马帝国占领的埃及亚历山大又开始遭受基督教文化的侵袭。罗马皇帝狄奥多修于392年下令拆毁希腊神庙,以德奥菲罗斯主教为首的基督徒纵火焚烧了塞拉皮斯神庙,大约有30多万件的希腊文手稿毁于一旦,这是亚历山大图书馆遭受的第二次大劫难。
此外,当统治阶级都相信神学和《圣经》的时候,对科学的热情就一点都没了。在他们看来,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大地是平坦稳固的,科学根本没有用。这样,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逐步建立起来的探讨自然科学的大学被毁掉了,许多有学问的人被赶出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的被流放,甚至有的还丢了性命。希帕提娅是亚历山大谬塞昂学园最后一位重要的人物,也是古代世界唯一的一位著名的女科学家。由于希帕提娅不信奉基督教,基督教会一直视她为眼中钉。公元415年3月的一天,一群基督暴徒在亚历山大的大街上挡住了希帕提娅的马车,将她拖到教堂里活活撕碎。公元529年,查士丁尼下令封闭雅典所有的学校,包括柏拉图学园,这一由柏拉图亲手创建,持续了900多年的希腊学术大本营就这样被毁了。
黑暗中的微弱之光
在欧洲中世纪,教会对于知识的保存和延续还是做了一些贡献的。因为至少到13世纪初,教会通过祭司和僧侣几乎享有求学甚至识字的垄断,牧师英文叫clerk,它的古代涵义则是“识字的人”。教会在面对蛮族入侵时,利用蛮族首领及其家属对神奇事物的轻信和喜爱,把他们争取到基督教方面来,这就大大减少了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破坏,可以说教会是古代文化对抗蛮族冲击的唯一保护人。
教会作为一个政治实体,拥有自己的法庭、监狱和军队,完全可以和世俗权力抗衡,这也使得西欧中世纪社会政治力量多元化。国王和教皇不但有矛盾,也互相利用。矛盾严重时,教皇可以开除国王的教籍,国王也可以自己任命主教;当教皇受到世俗贵族威胁时会向国王求救,国王为了能受到教皇加冕也拉拢教皇。同时,基督教内部也矛盾重重。1054年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互相开除对方教籍,分裂为互不相容的两个部分,罗马教廷自称公教(公共的、普遍的,我国译为天主教),东部自称正教(正统的意思)。另外,还有企图加强王权的国王和坚持割据的大贵族之间的矛盾。这种政治力量的多元化为后来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提供了有利的成长条件和发展空间。而且,事实也证明正是政治的多元化促成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此外,论证教义的过程中也促进了逻辑学的发展。比如他们论证说:天堂是美好的,那里不可能有带刺的东西;天堂里有一切,那里不可能没有玫瑰花;所以天堂里的玫瑰花没有刺。这里运用的就是典型的三段论。又如在上帝的创造力、推动力是否无限的争论中,他们认为,上帝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可以创造一切,包括创造重物;上帝的推动力量是无限的,可以推动一切,包括推动重物,但这两种信仰间是有矛盾的:上帝既然能创造一切,它能否创造一块连它自己也推不动的石头呢?如果回答不能。那上帝的创造力就不是无限的;如果回答能,则上帝的推力又不是无限的,这也与他们的信仰不相符合。这就是二难推理,究竟该如何看,经院哲学家们争论不休,这种争论就推动了逻辑的发展。而逻辑是科学发展所必需的。